過節時,為什麼我們希望在公司收到的是現金,在親人朋友那裡卻希望收到的是禮物?
大家可以都來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感受。
這個命題成立嗎?還是大家都比較希望收到現金?公司如果送禮物或者現金對員工的激勵效果是一樣的嗎?雖然我們希望從公司那收到現金,但是卻對親人朋友的預期卻不一樣?
想到兩種可能:
1. 很多人都提到的,禮物對應的是「情意」,金錢則對應「利益」。人們通常情況下對朋友是保持「情意」關係,對公司則是保持「利益」關係的,所以對應的朋友送禮物,公司送錢更符合人際關係。(如果是老闆親自送禮的話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哦)
2. 似乎沒什麼人提到的,額度和價值的非線性關係。簡單來說,對於較低的額度(例如:1~100元)而言,現金的價值遠小於禮物的價值。因為禮物有一些諸如情感、審美等附加值在裡面,而金錢沒有。甚至少量金錢還會產生負效應(想想乞丐);相較之下,對於較高額度(1000~10000,甚至更高),禮物附加的情感價值和審美價值占禮物總額度的比重就大大降低了,而此時金錢能夠自由交換的價值就顯現了出來,佔據了很高的比重。這個假設的推論是,對禮物和金錢的偏好會隨著人的收入變化而變化,例如對於同樣價值的禮物和金錢,收入越高的人越偏好禮物。這個推論在現實中應該是可以找到很多例子的。(隨手畫圖,求輕拍)在朋友和親人那裡也想收貨現金。請告訴我我不是一個人。
你去上班是為了錢,你媽生你不是為了錢……
我認為 公司給我買的東西 我會覺得這東西是成批量買的 一樣的標籤 不一定值一樣的價錢 而且同事都有 而親人其中還有講價的附加值和挑選禮物用的心和別人不一定有
實名反對以上所有說這個問題和經濟學無關的答案,特別是反對沒有博弈論或者只是個人心理的答案。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經濟學的定義和適用範圍。現代經濟學的一個觀點是,(微觀)經濟學是關於個體如何選擇的科學。在這個問題中,主人公"某人"面臨選擇:如果親友或者公司送給自己某樣東西,那麼送禮物或者送現金中選擇一個,選擇哪個?我們看到,很明顯,這是一個可以用經濟學去解釋的問題。那麼下面我們就用主流經濟學理論解釋一下。
接著,我們要明確一下送禮物這個行為的經濟學意義。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確實有相關資料,有空更新。在此特別感謝第一學期的經濟學原理老師的聖誕節專題——關於送禮物的經濟學),我們對於收到的禮物的估值總體上是會低於市場價格的。朋友的禮物估值最高,能達到市場價格的98%;親戚的比例相對比較低,最低的(好像)是47%。(此處會編輯,加入準確數據。)換句話說,就是如果這些禮物如果讓收禮物的人去市場上買,收禮物的人是不會願意買的。也就是說,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送禮物這個行為是一個社會效率損失的行為。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要送禮呢?我們需要更深入的解釋。所以我們需要新的理論: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在使用之前,我們當然要解釋一下兩個經濟學分支的內涵和使用範圍。
新古典經濟學有四個重要的假設:人和人之間的影響很小,完全信息(信息對稱),人是理性的,任何個體無法影響市場情況。如果將這四個假設解除,那麼就對應著四個微觀經濟學分支:博弈論、信息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產業組織。也就是說,博弈論研究人和人相互影響下的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不對稱下的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研究人的非理性的經濟學行為,產業組織研究非完全競爭市場。在送禮物這個行為中,顯然有人和人的互動,所以有博弈論因素存在;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信息不對稱也是存在的,所以有信息經濟學因素存在。下面我們就給出一個可能解釋。
我們設想這樣一種情況:假設你有三個朋友,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情況下,一個朋友每個節日給你送一次禮物,一個朋友每年給你送一次禮物,一個朋友從不送你禮物,假設每次禮物市場價格相同,你不會讀心術,不知道他們三個對你如何看待,在你心裡著三個朋友應該如何排序?答案很明顯。現實生活中,這三種朋友對應著你的好基友、一般朋友、熟人。所以,送禮物這個行為隱含著一個釋放信號以克服信息不對稱的作用,這個在信息經濟學中叫做signaling。
我們再設想一種情況,還是上面三個朋友,你們分別按上面情況互相送禮,也就是說,你收到禮物以後也會回禮。那麼,某天三個朋友同時找你借10000塊錢,你會借給誰?如果你缺10000塊錢,那麼你首先會想到誰?答案也很明顯。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禮物,更準確地說是送禮物而建立的感情,作為一種契約,約定的事情是,如果我們遇到困難會互相幫助。這就是人類所有被稱為"愛"或者"情"的情感的經濟學意義。
下面來回答題主的問題。親友傾向於送禮物,是因為親友需要釋放信號告訴你,我是在意你的,希望我們之間能建立一種更穩定的契約(感情)以獲得長期利益。所以,親友送錢這樣的行為,就漸漸被社會默認為一種反信號,就是不關心。設想一對因為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只知道給孩子錢卻從不給孩子買東西的家長,這樣的故事太多了。所以親友之間送禮物,是犧牲短期效率而釋放信號以維護長期效率低行為。
關於公司為何傾向於發錢,這個首先要問是不是。答主沒有看過相關材料所以不敢百分之百確定是不是合理。如果假設這個結論合理,我們也可以試圖解釋一下。
公司發錢而不發禮物,是一個可以提高效率的行為。設想給你500塊現金或者500塊月餅,你的選擇是哪個?前者更誘人,當然前提是你不是特別偏好月餅。而現代公司的僱傭關係是建立在合約的基礎上,員工提供勞動(labor),老闆發工資(wage),在市場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老闆和員工互相炒魷魚的機會成本越來越低,因此作為一種契約而存在的友情的作用越來越弱,而不再需要互相送禮物等信號來維持關係。(註:此段邏輯不太嚴謹,有空更新。)
這個問題看起來已經回答完了。有人可能會問,為何不加入行為經濟學因素分析?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什麼是理性。所謂理性,就是能知道所有可能情況的利弊,然後能做出選擇。如果用數理化表達,就是滿足可比較性(a&>b,a=b,a&b,b&>c,則a&>c),即微觀效用理論的三個基本假設中的兩個。所以理性人假設是一個合理(reasonable)假設,足夠解釋我們提出的問題了 。當然如果有知友能給出行為經濟學下更詳細的解釋,歡迎批評指正。
以上。
Referance:曼昆《經濟學原理》平狄克《微觀經濟學》(論文,查到補上)現金獎勵永遠是零和遊戲。聰明的老闆應該獎勵員工除現金以外的東西。
一個員工出色地完成某項工作,可以獎勵他1、豪華的旅遊;2、同等價值的現金。
獎勵現金,對於員工來說,拿到錢的那一段時間很有滿足感,但錢花完就花完了,很難帶來持續性的滿足感,甚至時間久了,根本記不起來這筆錢怎麼花光了。而一趟豪華的旅行過後,肯定會一直記住,因為這是人生中的一次經歷,並且會經常和朋友在聊天時提及自己這段特別的經歷,從而帶來持續的滿足感。而正常人一般都不太會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得了多少多少獎金。現金獎勵之所以是零和遊戲,因為現金獎勵只會提高被獎勵員工的積極性,但降低其它員工的積極性。一個員工出色地完成某項工作,可以獎勵他1、一件奢侈品,或這個員工特別想要平時又捨不得買的東西;2、同等價值的現金。獎勵這個員工奢侈品,其他員工的心態是羨慕;獎勵這個員工現金,其它員工的心態是嫉妒。如果其它員工的心態是羨慕的話,那麼會激勵其它員工努力工作以便下次能夠獲得獎勵,這是老闆獎勵員工最想要達到的狀態;如果其它員工的心態是嫉妒的話,那麼會降低其它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是老闆最不想要看到的結果。這裡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同樣價值的獎勵,為啥獎勵錢就會導致其它員工的嫉妒的心態呢。錢是具體的數字,即把獎勵量化,量化會讓人變得理性,進而會進行攀比比較。數字把獎勵量化後方便人們進行比較,人們就不自覺地進行比較。例如你表現好老闆獎你1000塊錢,你同事也表現好老闆獎勵他1500塊錢,你不會想自己的工作得到老闆的肯定,而只會想為什麼我的少,是因為我做的不如他,還是老闆偏心?不自覺地就開始進行比較。如果老闆獎勵你價值1000的包,獎勵他1500的包,獎勵給你們的時候吊牌去掉了,你們都不知道吊牌的價格,此刻你就不會有攀比的心理,你會覺得:我和他一樣,工作都得到了老闆的肯定。具體數字把獎勵量化後就方便讓人進行比較。這裡補充一點獎勵和評優的區別,獎勵是讓員工更有工作積極性,激勵其它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是為了共贏的結果,評優是分出一二三各個等級區別,是零和的結果。為什麼評優會造成零和的結果。例如大學時候入黨評選積極分子,某人得到了積極分子的稱號,打水的時候,寢室的其它人就會說:打水不應該積極分子主動承擔么?評優的雖然提高了積極分子的積極性,但降低了其它同學的積極性,所以是零和的結果,即有贏家也有輸家。而獎勵之所以不獎勵現金就是為了避免獎勵潛移默化地變成評優,即現金量化後便建立了等級標準。同樣在給親朋好友送禮時,現金把「情誼」量化,也不是件好事情,同時在傳統思想中:君子之交淡如水。
所以老闆獎勵員工或給親朋好友送禮,現金都不是明智的選擇。應該是「心意」和「利益」的區別
我們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其中一個世界由社會規範主導,另一個則由市場規範來制定法則。 社會規範包括人們之間互相的友好請求。你能幫我搬一下沙發嗎?你能幫我換一下輪胎嗎?社會規範包藏在我們的社會本性和共同需要里。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時的報償。你可以幫鄰居搬沙發,但這不是說他必須馬上過來幫你搬,就好像幫人開一下門——它為你們雙方都帶來愉悅,並不要求立即的、對等的回報。 另一個世界——與此截然不同——為市場規範所統治。這裡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這裡的交換是黑白分明的:工資、價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贏利。這種關係未必是邪惡與卑俗的——事實上,它同時也包括了自立、創新,以及個人主義——但是它們的確意味著利益比較和及時償付。如果你處在由市場規範統治的世界裡,你按勞取酬——它從來就是這樣的。 Predictably Irrational by Dan Ariely
其實都想收錢趕著親戚朋友收錢就太赤裸裸了。
因為你只有在外面收穫了金錢,親戚朋友才會送你禮物。
從親戚那收現金要還人情,收了等於沒收,收禮物就不一樣了。
並不會啊。。從親戚朋友那裡。,我也想收到現金啊喂。。
我希望都收到錢。。。真說的話就是禮物能體現心意,如果是自己在乎的人很用心的給自己送了很好的禮物會很有滿足感,這是送錢不能帶來的。
一般情況下 工作是為了賺錢,親屬是為了聯繫感情,不是錢的饋贈又有價值就是禮物了··
我們去公司本身就是為了賺錢,既然是為了賺錢,那麼過節的時候多發錢就是最好的,簡直皆大歡喜嘛,要是死活不發錢的老闆就會和那個什麼黃鶴一樣了。但是我們和親人朋友之間不是為了利益,而是為了感情,禮物是一種很好的心意的表達,所以就會選擇送禮送祝福
1.希望收到金錢是錢的選擇性更多,效用更大。2.希望收到親朋好友的禮物,這一觀點不能代表所有的人。3.得分情況來看,對於每個人而言金錢只有超過一定的閾值後,才能對它產生正的效用(因為需要扣除獲得這個金錢的成本,如當眾彎腰撿錢,欠別人一份人情等都是要付出成本和代價的),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一毛的硬幣,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去撿。禮物在一定的價格下它代表著情誼,但超出該閾值後就不能簡單的視為情誼了,還會包含金錢的成分。 所以在一個閾值下,禮物會比金錢帶來更大的效用;超過了該閾值後,禮物更多的是代表金錢,但流動性差,所以不如金錢效用大。
為什麼酒店那可以容納八百標兵奔北坡的大床沒家裡那2.2米的席夢思舒服?
周欣宇的答案已經很好咯,不強答了
過節時,我們更希望從親人朋友那收到禮物而更希望從公司收到現金嗎?
麻煩告訴一下我,這句話什麼意思?
我可以分裂出幾個問題:
1,過節時,我們是希望收到親人朋友的東西,還是希望收到公司的東西?
2,過節時,我們是希望收到禮物,還是希望收到現金?3,過節時,為什麼我們希望在公司收到的是現金,在親人朋友那裡卻希望收到的是禮物?既然題主給的標籤是經濟學。 我斗膽猜想一下題主是想問的第三個問題吧。
我覺得背後沒什麼經濟學,人都是趨利的,但人之所以為人,還因為在社會有一些潛在的規則。
大家都想要錢,不管是公司,還是親人朋友。
但是呢,中國人的傳統只有親人朋友的傳統,以前沒有公司這一說。而傳統里,禮物是心意的表達了,傳統里很少有錢代替禮物。所以,現在大家覺得這樣不好。所以,還是送禮了。講真,我覺得除了男票,其他人都送我錢比較開心
這個無關博弈,只是個人心理問題。
親友之間是平等的,因此並不希望把禮物物質化。說的再直白一點,因為是要回禮的,如果直接折現,禮物就變成了我今天送了多少錢,明天你還我多少,我還欠你多少回頭要補之類的。算到最後親情就變成借貸關係了。
工作屬於勞動關係,從物質的角度來計算投入產出比。因此更偏向於可以貨幣化的實際獎勵。從博弈論的角度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應該送現金。從人情世故的角度 送禮物更有利於留下深刻印象。
就普通人群來說的話,請給他們禮物。標準答案。
但是,請直接送給我現金。推薦閱讀:
※【生死門1】一道心理+博弈題,你會怎麼選擇?
※一個人是否優秀,看他提問的能力
※《影響力》讀書筆記(下)
※TED聽後筆記2:創新和拖延是正反面
※優秀的人無論在哪裡做什麼都會優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