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是否被過度解讀?

金庸先生可以說是武俠界的喬丹。本人也是金庸粉之一。各種介紹就不說了,金庸武俠小說可以說是星羅萬象,包含了各種歷史地理天文琴棋書畫等等等,各種角色,武功的取名都有很大的背景意義。各種文學名家都有過探討評價等。還誕生了金學這一派人。

各種網路社區論壇,金庸都有一席之地,足以證明金庸的影響力。但是,金庸武俠小說內容是否被過度解讀了?

所謂過度解讀,我的意思是指每天看到知乎上等社區論壇對內容的各種探討,很多探討都是有意義的,讓人看完恍然大悟。不過是不是有些過度解讀了?會不會金庸先生在創作,修改時沒有考慮到的某些方面,被廣大讀者解讀分析出了?如果有,這種過度解讀是利是弊?會造成哪些影響?


謝邀

過度解讀?這是一直存在的。

廣為流傳的神鵰俠侶隱藏結局、楊逍滅絕師太是老情人關係、喬峰慕容復年過三十不結婚是因為他們分別是性冷淡恐婚族等等,都是一些典型的奇葩解讀案例。

本來,對一部作品進行解讀是一件極具意義的事。這不僅是對被解讀作品的認同與推崇,更是解讀者閱讀後的思考與啟迪。一部《紅樓夢》養活了無數學者,《金瓶梅》更是成為了古今第一奇書,這些都離不開人們對其深刻的解讀。

金庸小說也是如此,倪匡《我看金庸小說》開啟了「金學」研究的先河,陳墨、孔慶東紛紛推出解讀圖書、然後又延伸到了網路以至於「金庸網路評論三大家」崛起。新垣平 《劍橋金庸簡明武俠史》更是將金學研究推到了一個新境界。

如此之多的解讀,不乏有許多精彩言論,但肯定也會存在違背作者意願的過度解讀。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金庸小說自金庸寫出來之後,他就不再是僅僅屬於他自己的了,更大意義上是屬於我們讀者。

既然是屬於我們廣大讀者的,那麼對其解讀就再正常不過了,畢竟這是描繪我們最純真的武俠夢。當然,在解讀過程中,會發現許多金庸本身就沒有考慮到的問題。

三聯版中的黃蓉年齡問題、宋人唱元曲的問題、屠龍刀倚天劍設定問題,這些都是被疏忽的外枝。也就是於劇情主線並無大礙的疏忽。

上文提到的《我看金庸小說》系列、《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還有網路一時盛傳的《亦知墨陪你看金庸》、《金庸十二釵》。這些解讀作品都飽含了他們對於金庸小說的理解和分析,是解讀中的精品。

由程英對楊過的行為以及對於郭家和馮默風的態度,推測出她本性涼薄;由殺死韓千葉的是頭陀和范遙的種種跡象,推測出范遙心狠手辣、不擇手段。這些當然違背了金庸表達的原意,但是由於情節描述上的漏洞而顯得整個解讀充滿邏輯。

《金庸教你談戀愛》、《金庸教你學管理》、《從金庸小說學習人生智慧》,這些解讀都是解讀者有目的的解讀,所以令其解讀都充滿了趣味以及功利性。類似於《水煮三國》、《師徒四人教你團隊合作的真諦》等作品。

以上的四種解讀大都是利大於弊的,因為它們都真正熟悉甚至精通了金庸小說,他們所寫出來的解讀也都是值得一看的。即便是它們大多是過度解讀,但都是實在的、有根據的。

但文章開頭所提出來的奇葩解讀案例,確實反面例子。整個解讀分析過程都散發了標新立異的惡趣味,充滿了嘩眾取寵的中二傻逼氣息。

我呸!

至於有何影響,我認為分兩部分說。

第一部分是解讀作品本身。好的解讀自然會帶有好的影響,會令人受到新的啟發,從而產生自己的獨特分析。壞的作品解讀猶如吃飽過後的排泄物,不堪入目,嚴重影響大家的視覺感觀,從而懷疑自己的感受。

第二部分是讀者本身。讀者如果有分辨力的話對於好的解讀自然會加以讚賞,對於壞的嗤之以鼻。讀者若是不大熟悉的話就會被壞的解讀噁心。

ps:第二次被邀請,好緊張回答,要怎樣表達才能表現出經常被邀請的錯覺。


推薦閱讀:

暗器
今古傳奇武俠版曾經出現過哪些經典?在他們的陪伴之下大家又度過如何的青蔥歲月?
《天龍八部》裡面蕭遠山的恩師是南朝的,會是誰呢?
按照現代法律,武俠小說中的角色會被判處怎樣的刑罰?
孫曉的《英雄志》與金庸的《天龍八部》比,如何?

TAG:武俠 | 武俠小說 | 金庸 | 金庸小說 | 過度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