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霸主的稱號有什麼規律嗎?
看春秋戰國時,各個諸侯霸主的國號雖然不同,但是均有多個相同稱號的,比如莊主,桓公之類,讀時容易混淆記憶,這些稱號有什麼規律嘛?
這個東西不叫稱號,叫謚號。而且不是活著的時候,齊桓公活著的時候就叫齊公,死了才叫齊桓公。關於謚法的專門著述開始於《逸周書?謚法解》,裡面規定了制謚的基本原則:
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接著羅列出一百多個謚字並對這些謚字作了詳細的解釋。
由於題主只問了先秦時期的諸侯的謚法,所以沈約及其以後對於謚法的新規定一概不提。
惟三月既生魄,周公旦、太公望,相嗣王發,既賦憲受臚於牧之野,將葬,乃製作謚。謚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這個就是謚法的來源,可以看到是周朝的兩大權臣姜尚(姜子牙)和姬旦(周公旦)制定的。
之後歷朝歷代都對其進行了分類,最靠譜的是鄭樵在《通志·謚略》中的分類:他從性質方面將謚字分為上謚、中謚、下謚三類。上謚專門指用之君親焉,用之君子焉
專門指歐洲提督,主要具有臉白(運氣好),大建一發入魂(執政能力強),親近艦娘(親近賢臣)等性質。共113字。
中謚專門指用之閔傷焉,用之無法者焉
專門指非洲提督,主要具有臉黑(運氣差),大建出那珂(執政能力再強也沒用),親近艦娘但是艦娘不搭理他(親近賢臣但是不會用人)等性質。共14字。
下謚專門指用之殲夷焉,用之小人焉
專門指廢柴提督,主要具有缺德(任性不顧百姓死活),拿著航母去夜戰(花式虐殺賢臣),喜歡深海棲艦而疏遠艦娘(遠離賢臣親近小人)等性質。共65字。
總之,善德善行的,用褒獎之字,是為上謚;醜惡暴戾的,用貶斥之字,是為下謚;憂難早夭的,用憐憫之字,是為中謚。有了這個就方便題主對春秋時期各個諸侯進行分類了,基本上凡是謚號好的,你就把他當成好人,謚號不好的你就把他當成壞人,謚號看起來很sad的,你就把他當個可憐人就好了。沒什麼難的,如果你把春秋戰國當故事看,這麼定義就足矣了。
如果你想研究歷史的話,上面的話當我全沒說過。命名活動本身即依賴於分類的過程,給一個對象或活動以一個名字,也就是把它納入某一類概念之下。人類言語中出現的名稱,並非被派定專指實體性的東西,指稱獨體存在的實體,倒毋寧是被人的興趣、目的所決定。
——恩斯特?卡西爾
先秦時期上層社會為維護自己的政治統治地位,對不同地位的人根據其生平的功過是非進行分類,形成了不同的義位,賦予其不同的指稱形式即不同的謚號,由此而形成了先秦時期謚號辭彙系統。
隨便舉個例子,與人民相關的有皇,靜民則法曰皇。
定,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成,安民立政曰成。靜,柔德考眾曰靜。
夷,安心好靜曰夷。 烈,有功安民曰烈。 商,昭功寧民曰商。 躁,好變動民曰躁。
上面這些詞都與安定百姓這個義位相關,只不過有的是正相關,有的負相關。有的是正定的,有的是負定的,有的又同時有正負慣性指數。
我們假設k表示行為,f表示方式,x表示由於行動引發的變化則皇=+(安定)k(百姓)fa(法律,標準)以法律的方式安定百姓成=+(安定)k(百姓)[x(設立)fa(政令)]為了安定百姓設立政令
靜=+(安定)k(眾人)fa(寬和)的(德行) 以寬和的德行安定百姓夷=+(安定)k(百姓)x(喜好)(安靜) 由於喜歡安靜所以把百姓弄得服服帖帖的烈=+(安定)k(百姓)[x(建立)(功勞)fa(武力)] 以武力建立功績來安撫百姓商= x+(使安定)k(百姓) [x(昭示)fa(功勞)] 以昭示自己的功績來安定百姓躁=-(安定)(百姓)x(喜歡)(變易)不安定百姓以至於百姓喜歡變化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表達同一類功績(惡行)的謚號,方法與行為,以及引起的後果都是有著細微的差別的,根據人物的謚號,就可以大約推斷出人物的生平作為。所以題主你要是真的想記住一個人的謚號的話,只能把這個人做過的事都記下來。比如明朝的皇帝朱厚熜的謚號是這樣的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你要是不知道朱厚熜幹了什麼事,這個謚號你永遠也記不住。
就比如題主提到的桓公意思為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服遠曰桓。
對「桓」進行義素結構分析為:桓=+x(勉勵)k(民眾)(慎重)(行事)
齊桓公在位時期,齊國實力得到極大提升,主要是因為傑出政治家管仲的存在。管仲一方面解放生產力,一方面推行新禮法,保證這種生產力的爆炸不威脅王權。同時滅掉了周圍的小國,擴大齊國疆土,同時聲明震於四方,各國紛紛來朝。所以才有勉勵群眾,卻又慎重行事,開疆拓土,聲服遠邦的謚號。遍讀史書,秦以前帝王的謚號無非36個:
文、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宣、幽、平、桓、庄、惠、襄、頃、匡、定、簡、靈、景、悼、敬、元、哀、思、考、威烈、安、烈、顯、慎靚、赧。諸侯的謚號無非44個:哀、胡、獻、武、厲、文、成、庄、襄、桓、孝、昭、懿、惠、頃、靈、景、悼、簡、平、宣、康、考、煬、幽、真、隱、定、元、穆、庄、聲、懷、出、靖、顎、肅、厘、釐、易、戴、共、夷、寧在此僅出題主需要的庄公及桓公的謚法解,其他有需要的評論區見。【桓】 《逸周書?謚法解》把「桓」的解釋為「」、「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劉熙解釋「桓」為「武也。以武力出征,四夷畏服而遠遁」。朱右也曾在《周書集訓校釋》中解釋:
「桓,武志也」。周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十三年,周桓王用武力征伐鄭國。因此,
桓取自「闢土兼國曰桓」。
桓在古代漢語中的六個義位都與武力無關,只有「桓桓」解釋為「威武的樣子」與
「桓」的謚法意義相關,利用周桓王利用武力征伐闢土即有威武之義,故被給謚「桓」,既體現武力又體現威武。 【庄】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死於原野曰庄,屢征殺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我不知道你說的哪個庄公,所以隨便說一個。
周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想依照桓王的遺囑「欲殺庄王而立王子克」,庄王從辛伯那兒得知,立即捕殺周公黑肩,王子克也逃奔到了燕國。周莊王果斷採取行動制服敵人克服動亂;又有在齊魯長勺之戰中,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虛心聽取曹劌的戰術,取得以弱勝強,即「勝敵志強曰庄」。 「庄」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代表莊重、嚴肅的詞語。周莊王在面對內亂外敵之時冷靜嚴肅,能夠認真聽諫言,果斷行動,可謂是莊嚴令人肅靜,所以周莊王之「庄」與其古代漢語義位「莊重,嚴肅」有關。
但是同時庄也代表死於原野,屢征殺伐,武而不遂等意思。這裡的庄就不該取莊重的意思。應該取裝,也就是裝逼犯的意思,裝逼遭雷劈的意思。以上在《逸周書·謚法解》中,有這樣的解釋: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綏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諫爭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諫。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欲,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淵源流通曰康。性無忌。溫柔好樂曰康。好豐年,勤民事。安樂撫民曰康。無四方之虞。合民安樂曰康。富而教之。布德執義曰穆。故穆穆。中情見貌曰穆。性公露。容儀恭美曰昭。有儀可象,行恭可美。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聖聞周達曰昭。聖聖通合。治而無眚曰平。無災罪也。執事有制曰平。不任意。布綱治紀曰平。施之政事。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清白守節曰貞。行清白執志固。大慮克就曰貞。能大慮非正而何。不隱無屈曰貞。坦然無私。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能思辯眾曰元。別之,使各有次。行義說民曰元。民說其義。始建國都曰元。非善之長,何以始之。主義行德曰元。以義為主,行德政。聖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兵甲亟作曰庄。以數征為嚴。睿圉克服曰庄。通邊圉,使能服。勝敵志強曰庄。不撓,故勝。死於原野曰庄。非嚴何以死難。屢征殺伐曰庄。以嚴厘之。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剛德克就曰肅。成其敬使為終。執心決斷曰肅。言嚴果。不生其國曰聲。生於外家。愛民好治曰戴。好民治。典禮不愆曰戴。無過。未家短折曰殤。未家,未娶。短折不成曰殤。有知而夭殤。隱拂不成曰隱。不以隱括改其性。不顯屍國曰隱。以閑主國。見美堅長曰隱。美過其令。官人應實曰知。能官人。肆行勞祀曰悼。放心勞於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稱志。恐懼從處曰悼。從處,言險圮。凶年無谷曰荒。不務耕稼。外內從亂曰荒。家不治,官不治。好樂怠政曰荒。淫於聲樂,怠於政事。在國遭憂曰愍。仍多大喪。(通常寫作閔或湣)在國逢骨曰愍。兵寇之事。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長亂。使民悲傷曰愍。苛政賊害。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德正應和曰莫。正其德,應其和。施勤無私曰類。無私,唯義所在。果慮果遠曰明。自任多,近於專。嗇於賜與曰愛。言貪□。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克威惠禮曰魏。雖威不逆禮。教誨不倦曰長。以道教之。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疏遠繼位曰紹。非其弟過得之。好廉自克曰節。自勝其情慾。好更改舊曰易。變故改常。愛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齊之以法。除殘去虐曰湯。一德不懈曰簡。一不委曲。平易不訾曰簡。不信訾毀。尊賢貴義曰恭。尊事賢人,寵貴義士。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尊賢敬讓曰恭。敬有德,讓有功。既過能改曰恭。言自知。執事堅固曰恭。守正不移。愛民長弟曰恭。順長接弟。執禮御賓曰恭。迎待賓也。芘親之闕曰恭。修德以蓋之。尊賢讓善曰恭。不專己善,推於人。威儀悉備曰欽。威則可畏,儀則可象。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純行不爽曰定。行一不傷。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闢地有德曰襄。取之以義。甲胄有勞曰襄。亟征伐。小心畏忌曰厘。思所當忌。(本作僖,史書均寫作釐)質淵受諫曰厘。深故能受。有罰而還曰厘。知難而退。溫柔賢善曰懿。性純淑。心能制義曰度。制事得宜。聰明睿哲曰獻。有通知之聰。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執心克庄曰齊。能自嚴。資輔共就曰齊。資輔佐而共成。甄心動懼曰頃。甄精。敏以敬慎曰頃。疾於所慎敬。柔德安眾曰靖。成眾使安。恭己鮮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寬樂令終曰靖。性寬樂義,以善自終。威德剛武曰圉。御亂患。彌年壽考曰胡。久也。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追補前過曰剛。勤善以補過。猛以剛果曰威。猛則少寬。果,敢行。猛以彊果曰威。強甚於剛。彊義執正曰威。問正言無邪。治典不殺曰祁。秉常不衰。大慮行節曰考。言成其節。治民克盡曰使。克盡無恩惠。好和不爭曰安。生而少斷。道德純一曰思。道大而德一。大省兆民曰思。大親民而不殺。外內思索曰思。言求善。追悔前過曰思。思而能改。行見中外曰愨。表裡如一。狀古述今曰譽。立言之稱。昭功寧民曰商。明有功者。克殺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賢。安心好靜曰夷。不爽政。執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慈仁短折曰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述義不克曰丁。不能成義。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剛克為伐曰翼。伐功也。思慮深遠曰翼。小心翼翼。外內貞復曰白。正而復,終始一。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死而志成曰靈。志事不□命。死見神能曰靈。有鬼不為厲。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好祭鬼怪曰靈。瀆鬼神不致遠。極知鬼神曰靈。其智能聰徹。殺戮無辜曰厲(刺)。(刺和厲古文中同義同音)愎很遂過曰刺。去諫曰愎,反是曰很。不思忘愛曰刺。忘其愛己者。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好變動民曰躁。數移徙。不悔前過曰戾。知而不改。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壅遏不通曰幽。弱損不凌。蚤孤鋪位曰幽。鋪位即位而卒。動祭亂常曰幽。易神之班。柔質受諫曰慧。以虛受人。名實不爽曰質。不爽言相應。溫良好樂曰良。言其人可好可樂。慈和遍服曰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博聞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滿志多窮曰惑。自足者必不惑。思慮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好內遠禮曰煬。朋淫於家,不奉禮。去禮遠眾曰煬。不率禮,不親長。內外賓服曰正。言以正服之。彰義掩過曰堅。明義以蓋前過。華言無實曰誇。恢誕。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名與實爽曰繆。言名美而實傷。擇善而從曰比。比方善而從之。把這個看下來以後,其實很多春秋戰國時期君主的定位就可以有所體會。比如鄭莊公,「屢征殺伐曰庄」,算是某種意義上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楚莊王,也有屢征殺伐的意味在裡面。秦穆公,「布德執義曰穆」,歷史上秦穆公為人確實厚道,在晉國幾次不講誠信的情況下依然幫忙。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