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電影英文名只是簡單的一個人名或地名,中文名卻非常直白?

比如 sara-雛妓,The Bourne Identity-諜影重重,fargo-冰血暴,rio-里約大冒險,以及各種總動員

英文名只是個模糊的人名、地名甚至數字,中文名卻非常很直白到處電影類型或主題,為什麼?


直白不代表簡單,相反我覺得影片譯名是一件非常困難且細緻的工作。

中國的電影市場過去一些年並不是太成熟,太隱含深意的片名並不能吸引對國外文化或背景並不了解的空白市場觀眾。所以這時的中文翻譯就非常重要,如何起一個能吸引空白市場觀眾的名字,既要能一下子抓住觀眾眼球,也要信達雅,同時還要能夠一定程度反映電影內容和主題。

比如早期動作片,場面火爆但主體並不明顯,英文名可能玄之又玄。比如我挺喜歡施瓦辛格一部電影的翻譯,原名叫《Eraser》,中文名叫《蒸發密令》,算是能夠抓住眼球同時又信達雅的,所以就不太需要直接反映內容了。當然還有尼古拉斯凱奇的一部大片,原名《The Rock》,其實這部片子有兩個翻譯,一個是直接反映內容同時也能抓一下眼球的,就是《勇闖奪命島》,還有一個翻譯則比較信達雅了,叫《石破天驚》。同樣像《Die Hard》這類直譯並沒有什麼吸引力,同時內容也比較空洞就是一般快餐片的電影,翻譯一個比較拉轟的名字就好了,虎膽龍威,也很信達雅。

大名鼎鼎的《Mission Impossible》,如果直譯「不可能任務」(好像港台是這麼譯的),相比《碟中諜》就並沒有反映一定內容,要知道當年「光碟」這種高科技在國內還有很有市場的,當然後面的續集也只能延續第一部的翻譯了。而像《Inception》這種幾乎沒辦法直譯的,只能追求反映主題內容了,至少《盜夢空間》這個名字我覺得比港台的那些什麼「潛行兇間」、「全面啟動」要好多了。肖恩康納利的《Entrapment》的覺得翻譯也是極好的,《偷天陷阱》這個名字既反映了主題又造足了噱頭。

而動畫片面向的小朋友居多,那麼起名就不太需要信達雅。像題主說的《海底總動員》,原名《Finding Nemo》,算是反映了主題內容同時也抓住了觀眾的眼球,因為當年的《玩具總動員》很火,反正都是動畫片,想延續一下熱度;而如果直譯「尋找尼蒙」可能會讓父母想到「小蝌蚪找媽媽」會一下子帶入很幼稚的畫風。而《玩具總動員》的原名《Toy Story》反而比中文名還直白,直譯肯定也是行不通的。

此外還有僅僅是一個人名的片名,比如《Leon》,可能有人覺得《這個殺手不太冷》的翻譯比較土比較渣,不夠信達雅,但事實上這種片名的翻譯方式反而在之後得到了一種流行。而《Lolita》被譯成《一樹梨花壓海棠》算是足夠貼近主題同時又信達雅的,引用了蘇東坡的詩句。

早期引進的日本電影也是如此,《血疑》算是基本上直譯了原名《赤い疑惑》,而《追捕》則是較原名《君よ、憤怒の河を渉れ》有了較大的主動意譯,算是簡單明了又一定程度表達內容的。

當然還有一些很爛的中文譯名,有些甚至譯者明顯沒有看過影片內容的,票房也參差不齊,等想到了再補充。


中文習慣點題


就像可口可樂的翻譯,把百事都坑進去了


有些翻譯的確不如原意,模糊記得好像大衛尼文有部《紙老虎》(英文名稱就是《paper tiger》),名實相付。大意是一個癟三冒充文武雙全的英國紳士,其實槍都不會用,結果後來真的出事了……

結果被翻譯成另一個火爆的名字,反正火爆得我都記不住咯。。。


Malèna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推薦閱讀:

英文名和中文名如何標準得寫在一起呢?
你們最討厭的英文名都是些什麼?
怎麼那些髮型店的工作人員不管大小都喜歡給自己起一個英文名?
英語國家的人的名字都是怎麼取的?可以自創嗎?為什麼重複名字怎麼多?當原創名字的時候,又是怎麼確定讀音的呢?
英文名Joey是個女孩子的名字嗎?

TAG:電影 | 英文名 | 翻譯 | 中西方文化差異 | 電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