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方買方該怎麼選啊,對於剛入行的新人?

為了表示對給我offer公司的尊重,選擇匿名,可能依然有人能猜到我是誰,還請各位也給予必要的尊重,謝謝!

不能邀請回答,就只能@一下了,見諒!如有寫的不清楚的地方隨時可以補充。

我拿到一家比較老牌私募的offer,規模20+,同時還有另外一家券商賣方的offer。私募是阿爾法,他們阿爾法規模不算大,收益還可以,講可以有人帶一帶我,鑒於之前的經歷,並不能保證這話的可信度;賣方是金工,以我現在的能力可以做擇時,具體工作內容沒有討論,不知道是不是會被放羊。在選擇上比較困惑,請各位前輩不吝賜教,給予建議。

講講我自己的選擇的標準,第一平台,第二團隊。作為一個新人,需要成長,想要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團隊學習。兩個團隊中私募的是買方,是我想要的;金工組的賣方沒得說,業內算很好。

詢問了一下認識的人,給的建議多是去買方,當然理想的情況是券商的資管或者自營,理由是券商會有比較完善的培養體系,會比較全面一些,以條件來說我還不太能達到。所以只能退而取其次,私募或者券商的賣方。

對於策略的開發考慮量化方向人員的高度流動性,私以為實力比較強的私募跟券商差別應該不大,甚至有些可能強於券商。區別大的是風控及資金管理能力。私募像富善也已經在上barra,強化自己的風控能力。對於給我offer的私募並不能清楚的知道他們的方向。他們是策略加決策委員會的模式,不是投資經理負責。對於賣方,在買方的朋友普遍反應不靠譜,不應該去。甚至一個在某頂級金工團隊待過的朋友也是持類似觀點。對於我,則是不清楚在賣方會有多少成長,由賣方轉向買方的難度係數有多少。一方面是很多人是從賣方出來的,另外一方面進來買方的招聘越來越強調實盤。似乎門檻有提高的趨勢。私募會不會比較嚴重的限制視野?相對來說券商賣方會接觸更多的東西,見更多的人。

另外在方向的選擇上,自己標準理科男,但不是計算機出身往高頻做暫時看沒有優勢,CTA的策略可以做一些,想轉去做股票,對於各種指標理解還相當膚淺,是個需要補強的短板。在演算法,模型方面比較有優勢,也是在面試中對因子選股的觀點打動了面試官。

兩邊看起來都還不錯,各有優劣。希望聽聽各位前輩聊聊私募跟賣方的長短,如果我絕對是要去做買方的,在開始的這一步該怎麼樣去選,謝謝。

—————————————————————我是時間的分割線——————————————

簽了私募,已經上手開始幹活~~~旁邊坐了一堆的博士~~~

感謝各位的建議,謝謝!


建議去私募買方,無異議。如果你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沒問題(沒有太大的心態缺陷),這幾個選擇的優劣是:私募&>券商自營/資管&>賣方研究員。

幾個點:

1 你的價值,對私募來說是可能實現體系程序化轉型過程中重要環節,對等回報是績效提升(利);你的價值,對賣方金工團隊來說可能是豐富了團隊背景介紹,PPT的第一部分多了一頁。對等回報是撰(hu)寫(you)研報的時候多了幾份,讓更多人看到你(名)。名和利,哪個對你重要可能就是你心裡的答案。從公司角度來說,向來是價值換成長,很少有巴巴地一個個去培養新人然後乞求成長起來的拔尖的人才留下的態度(遇到就是幸運,要珍惜!)

2 什麼叫培養體系,是不是按照學校三年一個碩士成果的節奏叫好的培養體系呢?太慢了!作出最好研究成果的那些人大部分是在本科結束時候順帶基本搞定碩士研究水平的主要成果,然後奔博士而去。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永遠要以快一步的節奏去做事,事情才會按預期發展。所以你看到券商比較舒服的培養節奏的結果是會讓大部分人變得比市場節奏遲鈍些(一人之言,請勿對號入座哈),這對職業成長的心態培養是很不利的。我認為最鍛煉人的只有實戰,所以更接近交易環境的才是好的培養環境。

3 「區別是風控和資金管理能力」。這事情要這麼看。在傳統交易向程序化交易進化更迭的進程中,券商因為經紀業務需求,所以在IT系統上投入很大,發展也快,成熟度較高。老牌私募有轉變成程序化的需求,但是因為管理和流程問題所以推起來難度大一些。所以我暫且把你的看法理解成,某些方面券商資管比老牌私募程序化程度高。這不是問題,程序化是手段,IT可以靠買,交易經驗是核心,無法轉移。另外,某些品種,比如股票,並不是非得超級快才能賺錢,它的賺錢機會更多是日級別上的選擇,所以半程序化的團隊也有做的可以的。

4 研究到交易的轉換率,這個比率較低。而且是客觀存在的,可能於大部分人在十幾歲性格成型時就定了,所以也不必糾結。總要試一把才知道到底適不適合,對不對?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一致的。再有糾結,可能是個人關於自身的疑慮吧。大家玩的就是帶風險的遊戲,風險承受能力也是生存必備屬性。

Good luck~


當時剛畢業,手上幾個offer,中型私募大型券商華爾街背景等等,很糾結。看到這個問題,發現很多一邊倒支持私募,於是果斷選擇了券商。原因就是面試的時候私募也是清一色表示去券商你肯定就不行了,而我個人對這種近似洗腦式的做法一直比較排斥。這裡對後來的同學提一些中性的建議,首先不要偏聽私募方面說的話,國內大型私募基本上都不是純量化的,很多都是一級半市場或者憑藉老闆出色的直覺(或者消息),量化的體量非常小,在國內是不可能達到美國那種體量,監管層也比較排斥(特別是量化那種只有少數人知道的秘密),早期沒人搞的時候可以有比較多的套利機會,以後做的人多了,大型公司投入人力物力,純量化中小型私募估計要垮一批(或者轉型)。第二,金融不僅是一個思考如何掙錢的行業,更多的是考慮影響力的事情,國企的公信力帶來更多正的外部性效益。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XX券商,回老家一說,家裡人都覺得XX券商,厲害;回家一說,XX私募。啥?XX私募。孩子你可別讓傳銷拐跑了。(我並不是貶損私募,而是真實經歷)。很多時候,私募會說,你來這能學到很多,有人帶,有最前沿的技術,最牛逼的團隊,而你進去之後十有八九是給你幾本書讓你看,核心秘密基本接觸不到,各種加班。後來在券商,老大經常會說XX會議你要不去了解一下吧;XX培訓給你報名了;以後有機會讓你去XX(大型私募)那交流學習一下吧。

不過不管是在哪裡,一個積極上進的工作態度是必須的。

以上


就我自己接觸私募的經歷看,賣方都很現實,如果不是特別大型或者大佬的私募賣方基本不會服務,那麼A股的研究資源會少掉很重要的一塊(有人可以嗤之以鼻但我認為賣方的價值不可替代,尤其是對新人。說賣方=報告的我想你大概並沒有使用過賣方的服務或者不在他們的核心客戶名單上)。而且跟有相對健全的投研培養機制的公募不一樣,私募也很現實,大佬們可能都忙著賺錢不一定有時間帶你(當然這個不同的老大完全不一樣,用心帶的和完全不帶的我都碰到過,大佬的操作風格不一樣能教你的東西也不一樣),尤其是在目前A股市場研究相對來說不那麼重要的環境下。運氣不好的話人容易荒廢。

賣方你說金工的話我就不說什麼了,行業研究如果是新財富或者相對知名大券商的團隊的非周期性行業,相對來說還是能快速學到東西、積累到人脈的,至少你入行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後就可以每天和各類上市公司領導和公募私募客戶接觸,就算志不在此,後面跳槽的路也會很廣。再說一遍金工不在我說的範圍里哈。

給不了題主具體建議,就講講我認識中的行業狀況,供你參考。


建議不要去私募。怎麼說呢,最近也是接到了一個私募的電話。給的工資還可以吧,工資比一般券商入行的要高百分之30左右。背景是某港上市公司挖的一個期貨研究所的高級投資經理。(原諒我面試完就去百度了這個經理哈哈哈)待遇對於我這個工作一年的人還是覺得不錯的,對方也是說雖然基本工資不高但是有獎金。因為我經驗尚淺不具備獨立開發策略的能力,所以先從交易員開始。因為跟我現在的團隊老大也是很熟悉,就直接跟他說了。他的意見是不要去,可以去別的大型機構但是不要去私募。首先是我還還有很多技能沒有掌握。到了那邊他們不會給機會學習。(因為期貨的限制,國內量化團隊大部分處於比較清閑自行研究的狀態)第二,雖然財團支持,但是如果這個經理能力並不行,很可能這個團隊就會被解散了。我覺得也是很有道理。所以思索再三還是推了。

我覺得量化這個行業如果不是已經有策略的人,那麼工作背景在大型的機構帶來的優勢是絕對大的。當然我是因為經驗尚淺,面試時候我認可這個投資經理比我懂得多的多。但是具體實力無法判斷。而市面上有2w多的私募,有名的金鍀,富善,青騅等就那些。大部分都是不知道的。。= =

而在券商資管工作的人來說,。。接觸了太多不靠譜的私募了。。問策略是什麼 。。大部分都回答我主觀投資怎麼破。。。不過我也是建議而已。。如果這個私募有發過產品且公布過往業績很好,也許確實是一個一下就能致富的道路哈哈哈。我覺得樓主也在自己多考慮考慮。


買方和賣方最重要的區別是

買方賣方打電話

買方在電話里罵人

賣方掛了電話以後罵人


以題主的背景,買方對你成長有利點,但代價是如果你做不出什麼成績,很快要走人,而且再換下家不一定好換。

賣方比較穩定,但沒法給你所想要到的,還有賣方金工的研報真的一堆渣。


國內券商的研報簡直是笑話,但這和自營完全兩碼事。


用發展眼光看問題。以前我也很鄙視賣方金工,但現在覺得剛畢業去賣方也挺好的,可以快速建設人脈,學習買方的經驗,圈子建起來以後轉買方也很容易,在股指期貨受限的今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私募之間差別大,有大牛也有很多不懂量化的騙子,要注意識別……


老總總是想跳槽做私募,不過目前他還沒行動,如果不是最近他總是迴避風險,我還想些啥時候他跳了跟他過去ˊ_&>ˋ

怎麼說呢,崗位在工作之初其實不是特別重要,決定還得你自己做~


看過一些國內賣方金工的報告,質量實在不敢恭維…很好奇究竟是有所保留還是本來就這麼水?


樓上真是打擊人,我可是奔著賣方分析的路子走的,不過不是做金工。


推薦閱讀:

賣方分析師的職業發展路徑是什麼?
基於上證歷史走勢的一個長期走勢假設

TAG:投資 | 寬客Quant | 量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