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缺乏時代感,是這個時代真的沒有特徵嗎?
作為一個90後的大學生,回想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小學,初中,高中,是那麼的平淡,沒有任何關於時代特徵的記憶,現在,仍舊過著一樣的生活,為了自己的小理想,每天學點習,有著幾樣小愛好,每天刷著各種社交軟體,看著同齡人在網路上的動態,多數在無病呻吟。 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光就這麼慢慢流走 ,突然發現,跟生活在動蕩,困難環境中的父輩,祖父輩相比,我們雖然條件優越,生長順利,過著他們眼中幸福的日子,可為什麼覺得如此沒有存在感。是時代沒有特徵嗎?還是我們活的太頹廢?
感謝某位同學帶我來到這道題
《雙城記》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都在奔向與其相反的地方; 簡而言之,那時和現在是如此的相像,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我們嚮往的都是理想中的天國,而忘卻了多數無名者的苦難。先輩有的不止是崢嶸的歲月,還有沉默和傷口。你的幸福來之不易,才要倍加珍惜。
這是我要說的第一句話。
我們在知乎上,經常可以看到對於不同時代的緬懷。有人緬懷民國的大師林立,卻忘卻了,那個時代,中國還沒有自己完整的工業體系,貧民百姓卻還在為稻粱謀;有人緬懷文革的眾生平等,卻忘卻了,那個時代,文攻武衛都是流淌著紅彤彤的鮮血,還有閉不上的眼睛;有人知曉八十年代充滿了文藝氣息,也會知道,那個時代仍然有著各種「運動」。。。舉幾個例子不是為了表理客中,只是想跟你說:充滿幻想的時代也是充滿殘酷的,那才是眾生。而你只想起了光榮,沒有太重視詞語的多義。那些破碎的過去,生在今天的我們,能承受的說不定不及百分之一。貧窮製造堅忍和夢想?貧窮也意味著無知和束縛。
我們來談談那些時代吧,可是我們真的了解他們嗎?
當你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知道你心中肯定這有些小小的抱負。覺醒往往是從不安開始的。不過有人走向了憤怒,有人走向了追溯。
我看過很多憤青的話語,他們有著充沛的熱血。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是亟待改造的。但是他們考慮問題的時候卻往往喜歡用簡單的線性思維,和非黑即白的方法去思考這個世界。他們的眼中,溝壑林立。這不意味著更精準的視角,只代表更小的井口,看不到更遼闊的天空。用一句雞湯的話來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誰會期待憤怒呢?我並不是說我比答主強大,我知道自己的愚蠢,自己的無能為力。所以我只是以失足青年的身份說:我們怎樣才能更清醒地認識這個世界和這個年代呢?試著問一下為什麼或者什麼樣,而不是直接下一個論斷。
諸如:
《小時代》為什麼普遍受到惡評?小時代反映的價值觀真的不存在嗎?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小時代呢?
信息媒介對於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應該怎樣利用網路來整合信息和提高效率呢?
上戰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民國真的是如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幸福嗎?
學會質疑的下一步是學會學習和思考,何去何從來自於你的大腦。
那麼第三段是什麼呢?
倖存者偏差指出的是,人往往只能看到過某種篩選產生的結果。
我也曾經很反感人們給九零後打的標籤。我不看郭敬明好嗎?我不信星座好嗎?我不。。。好嗎?但是我後來對這件事加以釋然,偏好不過是人們一種簡化世界的認知方式。這種方式不代表你的萬分之一,你只是你。
標籤的確定,僅僅意味著我們分享著某種近似的「命運」。這像一場心照不宣的密謀,我們在一起籌劃著以後的事情。而當我們的後輩長大的時候,我們會給他們分享我們成長的經驗和苦痛,會成為他們的英雄。我們不會盲目嘲笑後來者的幼稚和勇氣,因為我們會在他們的臉上看到過去的我們。他們應該在我們的努力之上前進,而不是在我們的懊悔之中迷茫。
如果年輕人都沒有感到未來,未來從哪裡來呢?
讓我們結束這次談話吧:杯子和杯子碰在一起,不應該是夢碎的聲音。趁著還年輕。
我們萍水相逢,一起從一而終。
祝你好運:)嗯哼,其實,我想應該只是"當下的時代"沒有時代感吧。 前段時間跟不同年齡的先生們交談,他們紛紛表示,在其求學年代裡,他們的年代都被吐槽為"沒教養,沒希望,垮掉,扶不起.."諸如此類,等等....當然,那時候沒有"吐槽"這麼可愛好玩兒的詞,先生用到的詞叫"口誅筆伐。" 題主說的"沒時代感",我想和60年代的"垮掉",70年代的"不事生產",80年代的"沒教養,沒希望"內涵意義是一樣的吧,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罷了。就像是"吐槽" 和"口誅筆伐"其實是一個意思,但是也還會別有不同。 說到外延意義,自然,每個時代都是有著自己鮮明的烙印的,所以,這些辭彙,就能很好的代表他們當下所處的那個時代。 就像《午夜巴黎》里男主人邊吐槽自己所處的現代一樣,他心神而嚮往之的20年代的巴黎也正在被所處在那個年代的人吐槽著。都說現在的大學功利化風氣重,我們反而嚮往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也許那個年代的人,會更嚮往"上山下鄉" 的年代,而"上山下鄉"的年代生人,說不定會嚮往槍林彈雨,馬革裹屍的國難年代。 之前看電影《黃金時代》,悲哀的北方,沉痛的文字,這樣的電影可算不知迷倒了多少有情懷的人兒呢。可是,如果喜愛這部電影的人兒們真的生活在那個年代,又回如何呢,會不會也覺得"現世就是一坨屎,他丫的太沒時代感了。" 在肚子都填不飽的寒冷北方,哪來的力氣風花雪月呢。 所以,我覺得,我們之所以會覺得90後缺乏時代感,那是因為這個時代還未過去,等浪潮褪去,沙灘的色澤在紅日的暈染下才會慢慢的顯示出來,不斷的,還會有新的浪潮,不斷更替,在沒有時代感的同時,只屬於自己的時代感,會慢慢的顯山露水。 這麼說,好像90後沒有時代感,是因為這個時代還沒有過去呢。但最終的結局,也還會是,新大陸近在咫尺,就大陸不可久留。 還是想再叨逼叨幾句的,現在的00後的崽們真的要逆天了好嗎,我一個96年的有時候都覺得自己老了,90後的時代的權杖也許就要舉行交接。屆時,就會有一大堆00後來問"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時代感呢,90後的時代如何如何....." 哼,這個時候姑娘我就偏要裝下深沉了...."嘿嘿,那是因為,現在是你們的時代呀。"
90後屬於互聯網原住民,從小就被家人包圍著保護者。這個過程本身就有很強的強反饋現象,要什麼不要什麼都很清晰也容易得到。社會給予的也比較寬容,我們80後中考高考哪次不是人滿為患(本人82),現在學校都還需要為生源發愁。這一列的東西都是強反饋伴隨著90後成長,但到了社會這個就不一樣了,體制內或組織下不會給90後那麼多包容和刷存在感的機會,更多的是一個螺絲釘。也看到周有些90後對責任感比較淡薄(不代表所有90後)這給其他社會群體不好的映像反而造成更難刷存在感(因為沒有認同感)。很多沒有強反饋的情境下90後都不會堅持(我身邊的部分90後),不如遊戲世界裡的感受(遊戲里反饋非常強無論升級或其他環節),但這一方面也說明90後是「孤而不讀」。沒有貶低之意,其實90後的創造力遠遠強於80後,沒那麼多顧及且執行力強,這也是他們的優點(執行力強也是一個強反饋刷存在感),所以90後會運用各種社交媒體軟體,刷存在感。
最後說80後吧,是「又孤又獨」,輕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普遍特徵,但普遍不等於所有,不同的時代背景塑造不同的品質,不見得特殊年代所帶給大家的鍛煉就是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我是90後,一直覺得用年代來標記一代人是荒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式,也許我們這一代不像父輩那樣能吃體力上的苦,但不代表我們不能吃苦,很多的時候,我們要比父輩承受更多的精神壓力。無論何種方式,努力就好!
「沒有哪一代是完全幸運的,只是苦難出現的方式不同。」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推薦閱讀:
※那些威脅你的豬,都是膽小的鼠
※所有的心理學內容創作者都在寫什麼?
※如何評價《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這部紀錄片?
※並不願意遲到的人為什麼總在愧疚「遲到」?|「習慣性遲到障礙患者」的自白
※明顯「三觀不正」的人是為何變成這個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