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國內外信息差距這麼大?為什麼我們在義務教育里甚至是大學的教育里普遍的外語都只是英語?

聽說一些歐洲國家小學/中學已經可以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同語言的課程(不是課外補習班那種),基本是鄰近幾個國家的語言,遠一點的國家語言,例如俄羅斯語、阿拉伯語、日語、中文等等,在規模大一點的大學裡面都能找到課程,所以那裡能通曉三四個國家語言的青年不在少數。

語言可以說是擴大知識面的一大窗口,但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學校裡面只能學到英語?或者不說其他歐洲語言,就我們鄰近幾個亞洲國家的語言(日語韓語泰文馬來西亞文菲律賓語印尼語等等)為什麼也不普及一下呢?


記得之前看過知友提及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說是一個在西藏支教的老師被請來大城市參觀學習,回去後他自殺了,在遺書中他說,他看不到他現在在教的這些孩子的未來。

教學資源的差異,經濟條件的差異,甚至當地文化的差異,都會為當地人的發展受加上無法解脫的桎梏。他們在沒看到外面的世界之前,看著自己的那片天空,覺得世界也就這麼大,過得心安理得;而在得知外面的世界後,他們一想到自己基本沒有可能越過那座大城市的圍牆,一想到自己一生下來就註定要在許許多多方面落後於別人的境況,就只能感受到無力感,只會感到絕望。

真的,如果我們沒有資源、沒有能力去支持他們這樣一步步走下去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那就別在一開始就給他們畫那麼大個餅。

中國現在不是福利社會。按馬斯洛需求體系來看的話,頂多也就保障了一個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而歐洲各國早就已經在致力於讓國民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了。他們能這麼做,是因為他們就算花了大把的人力物力去幫助國民實現人生理想,就算國民們在追求理想途中失敗了,他們再隨便去干點別的也絕對餓不死,甚至在物質層面上依然會過得比現在中國的絕大多數人好。

給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增設多國語言課程其實就是一種福利。而我國現在沒有這個資源去承擔這個福利,而且,語言的學習者如果從一開始就分流到不同方向去了的話,各種語言的高水平使用者雖然會顯著增多,但同時如果出現了某種狀況,導致某種語言的使用者難以就業時,受害者會是一大撥人。這個風險,國家承擔不起。

而英語,是風險性最低,也是在日後和生存聯繫最緊密的外語。普及英語是性價比最高的。

望有一日我國國民也能有這麼多的選擇機會。


第一、英語應用的範圍最廣,實用性最強,英語是世界語言

第二、英語是最簡單的語言之一,歐洲語言中屬英語最簡單。這點學過法語、西語、德語、葡語、俄語的同學可以幫你吐槽


我們國家會說這些周邊國家語言的人絕對不少,你說需要推廣恐怕是還沒完全了解它們有多廣。

另外,學英語不是個人追求的問題。歐洲很多孩子們可以自由的學偏門的外語是因為他們的母語已經夠主流,其他人學他們的語言就好,他們幹嘛費勁。

另外很多歐洲孩子們在上大學之前花在學英語上的功夫不比我們少。而且別忘了人家的語言和英語是同根,學起英文來更簡單。

我們不學亞洲其他小語言的原因也類似,以中國的影響力,讓他們學中文就好,我們費那勁幹嘛。


其實題主問的是兩個問題:

語言教育這個,為什麼歐洲可以選各種語言我們只是漢英?

因為對於歐洲國家,是面對一群與本國體量、文化相似的其他國家。一方面,歐盟內部的交流需要彼此語言互通;另一方面,非英語國家都擔憂本國語言喪失主體性地位被英語取代,所以不會只限制英語作為唯一二外

對於中國,雖然我們有說其他語言的少數民族,但其一,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推進漢語教學。所以除了一小部分地區和一些年齡較大的少數民族,漢語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可以交流。其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沒有一個和歐盟一樣的對於交流的「硬需求」。

我們的教育系統是不是應該從這樣的角度來安排外語科目呢?這裡不做討論。

第二,關於為什麼國內的信息與國外有gap?很多相對落後?

除了最顯然的,一些「發明」或者「理論」是最先出現在外國,傳遞到國內需要一個物理時間。造成了一種延遲。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講,還有一點是很多後現代的理論,涉及的概念非敏感詞不能表達。為了防止句子中出現很多XXX,只能不寫或者轉寫,但是語言這個東西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和向量一樣,沒有100%的轉寫。「我愛你」和「我想和你白頭偕老」表達的信息還是不同的。

在放棄了一些辭彙是,使用這些辭彙作為核心概念的理論的闡述難度大大增加了。

更為重要的是,ideology層面也是如此。其實社會科學有很多平行的理論闡釋現實,對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詮釋力。與詞語一樣,一些理論也沒法說。

理論說白了,就是新的看待事情的一種方式,新的不能說只能說舊的咯。

這又回到了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教育應該這樣安排雙語言的選擇嗎?讓我來舉個例子給你。

我的回答從民族國家,經濟政治角度分析,其實是一種經典略顯落後的分析了。

現在這個問題西方的不落後的,「正在流行的主流話語」大概看起來像,

對於少民群體,不論是數量多少,都應該享有抱有自己文化,和與社會其他群體溝通的權利。XX與教育系統應該維護而不是XX這樣的權利。對XX問題的考量和經濟因素的關注,都不應該成為限制少民群體的要求。

這套話語是建立在civil right和culture integrity,sometimes humanitarianism 之上的。同時這種(不是multicultualism!)對少數民族文明的valuation又是反socialist進化論的。

你看,我回答你的問題的同時,就實踐了一遍你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

1.實用性,我國其實一直都是實用主義踐行者。

2.教育資源不足,中小學教師各校缺編超編很嚴重。

3.需求量太小,你真的覺得某大梵語系是個很有前途專業么。


推薦閱讀:

德治與法治為什麼不能並用?
美國現行政治制度有反民主的因素嗎?
中國的民族主義持續高漲?首都群眾告訴你
訓練有素但沒有實戰經驗的正規軍和打過一兩年仗但缺乏正規訓練的民間武裝哪個厲害?
如何看待幾名藏族兒童,看到高原軍車經過立即立正敬禮,解放軍鳴笛回禮?

TAG:政治 | 教育 | 外語 | 國內外 | 地緣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