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是不是把中觀徹底到頭了,本來無一物是不是也是一物了,都多餘了?

如題


在般若經里,世尊是依著清凈真如,說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是故自性涅槃。

什麼是真如,成唯識論九卷二頁云: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卽是湛然不虛妄義。

由此可見,般若中觀雖然講一切法空,但還有個真如在,顯然不同與斷見外道所認知的人死如燈滅般的空。

龍樹菩薩的中論顯然也不外乎真如立論,他是用否定的方式來顯示真如。這種否定的方式只是一種啟發學人的技巧,不可執著這種技巧為究竟意。就像一個人給一群從沒見過月亮的瞎子描述月亮,說大餅不是月亮,杯子不是月亮,車輪不是月亮,等等什麼什麼都不是月亮,一個自作聰明的瞎子聽了就說我明白了原來什麼什麼都不是就是月亮,月亮就是一切法空,這就差了十萬八千里了。

本來無一物是六祖說的,這個時候六祖並沒有開悟,六祖是在五祖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的,六祖開悟後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已經實證般若空所依的真如。可以從六祖的實證我們可以看出般若不是斷滅空,不是虛妄主義,佛說般若的確是依真如而說。

至於那些懂了一點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就去四處批判的佛油子就和自作聰明的瞎子一般。他們把般若所依的理體也否定掉,說什麼六祖是神我外道,禪宗所證的如來藏是神我,陷世尊所說般若同於斷見外道,對於這樣的人一切佛子應當遠離。


中觀就是表述修行人斷除空、有兩邊的執著心。就這麼個道理,沒有什麼徹底到頭不到頭的。

本來無一物,就像一個孩子臉髒了,大人會告訴他臉不幹凈了,洗一洗去。如果孩子臉乾乾淨淨的,沒人告訴他去洗臉的。

因為心著相,才說本來無一物的,心不著相,就省說了。這個道理說的是心,不是物。佛法是心法,不是相法,不要在「物」上打轉。


感覺到類似於「不取著也是一種取著」這樣的死循環,那是因為我見還沒根除。我見沒有根除,也就是還有無明。還有無明,就還會產生慾望、取著。

「取著及不取著」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不存在由我控制「取著或不取著」的情況,而是在其相對應的因緣影響下產生了取著或不取著的結果,這個因緣的過程中並不存在我。

無明滅,造成慾望、取著滅,又造成苦滅,這個過程,只是因緣和合,有了對應的因緣,產生了對應的結果,過程中並不存在我。


先說一下,六祖是在看了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常拂拭,莫使惹塵埃。」才寫下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了神秀首座的偈子才有六祖的偈子。

常說法因緣生,這倆首偈子就是如此,所以不同的情境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當然,最終還得歸到法非緣所生,那是後面的境界了,暫且不論。

本來無一物是不是也是一物了?

本來無一物是對神秀的偈子的深入境界補充,屬於因緣說法。若說神秀的偈子處在「見山是山」的境界,那麼單憑「本來無一物」一句話,便至少是「見山不是山」乃至「見山還是山」的境界了,單憑此一句不好界定。但結合整個偈子那就很明了了,慧能是在描述佛性。


「徹底」、「到頭」,有這兩種概念就不是中觀了。


建議您去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四句百非」。您這個題目可以算作是在實踐「百非」。「百非」可以重重無盡,一直不斷地否定下去,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處。

所以,建議您再去了解一下,為什麼佛教的正義是「離四句,絕百非」。

最後針對有些回答再嘮叨一句,真如只是假名施設,並非是真如離四絕百。


推薦閱讀:

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到底是什麼,這個世界還有沒有人能真正理解悉達多王子所說的緣起性空?
為什麼諸法的實相是空性的,就擺在那裡,時時都在體驗,可是就是很少有人能理解呢?
金剛經中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是不是描繪的真實的涅磐的自在清靜?
空性是佛說法的核心,為什麼某些小乘行者聽聞空性後,會瘋掉?
空性最好的解釋是不是就是無二無我,非參考點,非主非客,非一非異,為什麼只要解釋就即是又不是?

TAG:禪宗 | 空性 | 唯識 | 龍樹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