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雙評級制度」?是否能解決評級機構的惡性競爭?
國外用這種評級形式多嗎?效果如何?
謝邀。先說廢話:雙評級當然就是由兩家評級公司對同一個主體或者同一個產品分別獨立進行評級啦。其意義當然是「兼聽則明」,希望通過不同評級機構的獨立研究,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
國際市場不熟悉,請熟悉的同學來補充吧,我只說說國內。
國內的雙評級,有的採用雙發行人付費模式,有的採用發行人付費+投資人付費兩種模式結合。前者沒什麼特殊,就是兩家評級機構各自搞各自的,但是somehow結果總是差不多,非常神奇。主要說說後者。
發行人付費模式是這樣的:由債券(或其他融資產品)發行人先支付評級費用(一般是十幾二十萬,不超過二十五),請評級機構進場調研、訪談,並按評級機構的要求提供經營和財務信息(包括公開與非公開的),這是評級行業主流的業務模式。
發行人付費的問題是,導致發行人(尤其是大型優質企業)擁有強勢的話語權,評級機構處於相對弱勢。實際操作中,往往是發行人提前向各家機構諮詢一遍,獲取各家提供的預評估級別,挑其中最高的進行合作(這當然是不合規的啦)。因此評級機構為了獲得承攬,不得不捨棄節操進行級別競爭。「這種企業某元都敢給AA?我們怎麼辦?「——無非是三選一:我擦那我只好也跟個AA/老子給AA+比誰狠啊/媽蛋這也太彪了我們不做了——客觀上造成了市場上整體的級別通脹。
於是中國唯一一家投資人付費模式的評級機構中債資信提出,應該採用由投資人付費的評級模式(選我選我選我!),這樣可以強化評級機構的獨立性與公正客觀,避免受到受評主體的付費影響。至少,應該採取雙評級,其中一家由投資人付費。這聽起來有點兒老羅攻擊王自如的意思,」你拿了人家的錢說話怎麼能夠客觀?「
合理。但投資人付費模式存在兩個問題:
1.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千千萬,誰來付費?付費進行了調研,評級公司總要公布結果吧?那我付費豈不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2.發行人不付費,事先沒有級別溝通,(你又不替我們說好話),憑什麼給你提供內部資料?由於絕大多數企業並沒有披露足夠完備的公開資料(人家也不需要),評級作業很難進行。我非中債員工,道聽途說,對於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是這樣的。由於中債資信系由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出資設立,因此採用每年對協會會員直接收費的形式經營,不再對單筆評級業務的委託人收費。至於第二個問題,除了閱讀募集說明書、其他公司的評級報告以外,我也不清楚他們是如何解決的。希望有中債資信工作的同仁來講講吧。
最後說說雙評級在國內的發展現狀。目前主要是兩個產品——超短期融資券和資產證券化業務——受監管要求,強制進行雙評級。規模最大的銀行間市場的主流產品(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各種私募債)以及常規的企業債、公司債,包括近年來試點的地方政府債,目前均未大規模採用雙評級模式。
寫完最後才發現問題補充是這樣的...OMG了
PS:某元又中槍LOL
推薦閱讀:
※羅斯柴爾德家族真的像《貨幣戰爭》中描述的那麼厲害嗎?
※目前區/縣政府可以直接發債嗎?地方政府直接發債和藉助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發債,二者相比有何優劣勢?
※銀行間債券交易是怎麼獲利的?
※機構投資者對債券定價的主要依據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