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新聞眾籌」這種概念?

暫且不提制度政策層面的限制,這種新聞的產生形式是可行的嗎?

國內首個「新聞眾籌」平台正式宣告成立,媒體記者和自媒體人可以通過這個平台發起新聞報道項目,接受網友的資助。自媒體人信海光在發布會後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如果這種方式在中國得到認可,將為自媒體人提供經濟上的支持。 via 國內首個「新聞眾籌」平台成立


最近各種關注重籌網站,進來看到重籌模式也有向新聞領域拓展,很是歡喜。結合大學四年的專業本質和目前的互聯網思維,聊聊新聞眾籌這個概念。

眾籌本質

眾籌概念最初的本質是為久久找不到風投、融資的創業項目提供一個產品出口,同時滿足的是「小額投資」的概念。但從目前看來,眾籌籌集到的存創業項目基本結果一般,或是項目本身一般。其實也可以理解了,相對靠譜的創業項目早就被企業內部孵化或是拉到風投。確實好的項目,在創業初期就公佈於眾,可替代性太強。

眾籌模式拓展

眾籌本身對於創業界的推動可能效果一般,但是按照這個模式,外部拓展應用到互聯網其他行業,玩法較多。

就國內的例子來看,電商中的C2B模式,我也願意將這個玩法視為眾籌的一種——階梯定價,購買的用戶越多,價格越來越便宜。(將現在眾籌模式的收益兌現成現金返還)

萬能的淘寶今年藉助雙12玩了一把明星眾籌集——我更認為是在進行電商之外的商業嘗試。目前來看,最IN最熱的明星效果反饋較好,而小眾明星數據一般,但如果重點運營,配合各個粉絲官網,後援會等資源導精準流量,這個流量入口或是成為明星宣傳造勢的固化資源。眾籌玩法,命中粉絲用戶群,商業玩法嘗試,說不定是淘寶邁向娛樂圈的商業經濟的一種新渠道。

關於新聞眾籌——新聞眾籌,概念很好,看操作模式與內容如何運營,「無組織的新聞革命」

1. 如樓主所說,國內的新聞體制下,「媒體是政府的喉舌」,媒體的內容是由媒體諮詢方提供,每日、每周的選題大會,針對記者報上的各類選題進行評估,有些好新聞可能因為缺乏時效性、新聞性或是受眾關注性不高或是涉及「高壓線」而被斃掉,被斃掉的直接影響是沒有差旅費,沒有得到官方媒體支持。

2. 說不定真的會推動行業的變革:

①改變媒體行業選題流程:媒體撰稿人發布眾籌,籌集成功後通過數據反饋向資源方這個新聞的意義,爭取在資源方進行刊登或者傳播。

②新聞開放平台的建立(?):比如一個撰稿人策劃的一次專題,可能會因為時效性等原因無法獲得傳播渠道,而某媒體可以在眾籌中,提供刊登以及傳播渠道。(不過這個風險真心太大,直指中國的媒體行業,新聞交易,在國內是否合理,或是是否可以走擦邊球進行,樓主是專家,樓主來補充下)

③其實更看好南都這樣的媒體平台來建立這樣的眾籌網站,一方面作為新聞開放自由的表達,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刊登渠道或是傳播模式。甚至可以直接反向由讀者來提供選題,其他讀者來進行眾籌(不僅僅是資金,社會影響力等均可),撰稿人或是南方這樣的平台來最後決定是否接稿。

各種YY了一下。。。。還是說會現在的新聞眾籌吧:1. 籌集出來的新聞是否有傳播渠道或是媒體敢於支持,是硬傷。 2. 專題或是深度報道可能更適合眾籌模式,時效性太強的新聞暫時不適合。 3. 政治法規上的問題,樓主來補充吧。。。。

總之,看好!看操作模式與內容運營!!

順便邀請了幾位共同來聊聊!


可行啊,因為國外已經成功了- -

--------------------

韓國有成功案例ohmynews,美國也有《赫芬頓郵報》

-------------------

按照學界的稱呼,這是公民新聞的分支,按照資金來源將其歸類為所謂的「新聞眾籌」


最近在定畢業論文的題目,新聞眾籌成為備選題目之一所以了解了一下,個人覺得這種模式幾乎是必死無疑。

首先,報道的質量問題。雖然媒體人自己在感慨進入這行的門檻很低,但是一篇有質量有深度的報道並不是一天就能寫出來的,必須有大量的深入走訪和樣本分析,自媒體人很難做到。

第二,社交媒體的衝擊太大。假設一個自媒體人寫出一篇優秀的報道,從國內的現狀看來,放在微博上的點擊量絕對比放在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比較陌生的眾籌網上要大得多,所引起的社會影響也更加廣泛。

第三,公信力的問題。哪怕是國內外最優秀的新聞機構,也會有公信力受到質疑的問題。勢單力薄的自媒體如何保證不失偏頗、公正客觀?

第四,立場問題。每一個新聞機構都有自身立場,在眾籌網上,表面上看起來是獨立自主的,可是眾籌網上的投資者可不這樣認為。你拿了我的錢當然要為我辦事,雖然簡單直白如植入廣告倒是不可能,但隱形的宣傳推廣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樣自然會引起讀者的反感。

第五,制度問題。為什麼自媒體人要從傳統媒體機構轉向眾籌網站,不就是因為想寫的選題通不過嗎?可是在網路監管日益加強的今天,若要真發展起來了,也是動不動就會被牆吧==

先想到這麼多。不過我應該不會寫這個題目了。


第一次回答知乎,半小時前看了南方周末一篇關於新聞眾籌的報道,對新聞眾籌這個自媒體時代的產物很有興趣,十分鐘前看了@梁千里 的回答,講得不無道理,作為一名第二學位是新聞的學生,斗膽來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在西方眾籌已經不是一個新興的東西了,新聞眾籌亦然,既然如此,西方國家(美國)可以有,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夠呢?所以我的觀點是,完全可行。(好吧,這個理由雖然無力,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信息暢通,不管是什麼體制,有需求就會有市場,這是個事實)

其次,論其產生原因,由於種種原因,記者的一些選題往往不能夠被審批通過,新聞眾籌會是一個很好的渠道去報道一些不具時效性卻有可讀性的專題,或是損害某些利益集團利益的內容,以及其他各種不被審批者看好的選題。這是對於職業記者而言。對於非職業的,或是我們學生,我認為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平台,至少作為一名想當女漢子的萌妹子== 我覺得這是個用武之地Y(^_^)Y

第三,來看一下問題會有哪些。從某種角度來看,新聞眾籌可以被看作有償新聞,這就對撰稿人的職業道德提出了要求,一旦丟了節操,恐怕就會成為出資人的喉舌。相應的,對這樣的新聞產品負責的就是撰稿人,不涉及任何新聞媒體,新聞的真實性有待推敲。

綜上,撇開制度層面的問題,新聞眾籌更多的需要的是撰稿人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專業素養。這樣看來,新聞眾籌倒似乎對我們這種在路上的媒體人是個好東西。


大部分人認為新聞眾籌這個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在我國不可行,至少近幾年不會走好。因為媒體行業的發展問題以及體制原因,會出現作品質量的不確定、最終無法通過審核進行發表、籌集資金的使用無法監管等等問題。

但是我們並沒有釐清媒體和捐助人的角色問題。眾籌新聞並不單單是為那些「被斃」的或者經費不足的稿件提供經費,眾籌的首要任務不是實現媒體從業人員個人理想抱負,而是滿足受眾訴求,也就是說,受眾應是眾籌的發起人,因為媒體不完全了解受眾訴求或者媒體礙於政策體制因素無力公開報道,一些受眾為獲得自己想要的新聞訊息而在眾籌平台提出想法,職業記者根據自身條件挑選選題並進行眾籌。最終的作品只給捐助人而無需公開發表,這就解決了上面幾位所說的「最終能否審核發表」「利益如何瓜分」的問題,眾籌新聞根本不需要公開發表,它滿足的只是部分人的訴求而非全部公民,是「私人定製版」。

眾籌新聞不是為了眾籌而眾籌,而是為了新聞而眾籌,而且是部分人的新聞。因為受眾與記者在合作一開始就有統一的動機,所以新聞采寫的過程中雙方都會自然地進行溝通,何必擔心周期及時效性的問題?「你們想知道什麼?接下來我該怎麼報道?」「繼續挖掘……吧,那是我們想知道的」,這樣的良性互動使供給更貼合需求。

我國真正的新聞眾籌平台還未正式形成,這需要全民提高新聞政治素養,還需要政府的支持。公民提高新聞素養可以保證新聞需求。只要監管機制形成,新聞人的職業素養可以通過眾籌平台打分量化,資金支出由平台監督,這樣就不用擔心內容質量以及款項使用問題。

市場細分以及受眾分化都會催生眾籌新聞,存在即合理,我國的眾籌市場還很混亂,新聞報道也很亂,但是新事物的發展需要時間,待有公信力的新聞眾籌平台成立之時,就是我國眾籌新聞進入有序發展之日。


其實也沒那麼多官話套話,我們舉例子就是了。

打個比方,有幾個哥們,一言不合就成立了一個[天天閱報],準備在新聞界大幹一番。

現在問題來了,幾個窮酸貨,空有上下兩片兒嘴皮子,沒錢,怎麼辦?

老大把泡麵盒一摔,搞眾籌!

於是故事就這麼開始了。

————————————————

【開端】

[天理難容,曝光XX省十大在野貪官名單],主題剛打出來,哥們幾個就渾身一哆嗦。

好傢夥,這新聞,誰敢投資他們讓他們去調查取證。

於是哥們幾個把主題發到了一個比較自由,用戶質量較高的網站上,發起了一次眾籌。效果出人意料,一大堆人出錢,攝影機器看起來都不用租了。

於是哥們幾個明察暗訪,過了一把諜戰癮,耗時一個多月,終於在各大論壇與他們主頁上報道出了這個新聞,[天天閱報]一炮走紅,成了媒體界的papi醬。

不料,被閱報「金榜題名」,曾經棄商從政的錢局長某日不知道在第幾個結髮妻子家抽煙摳腳看貼吧,發現自己居然慘遭818,頓時怒髮衝冠。一個猛子就從被窩兒里竄到了電話機旁,兩三個電話下去才稍稍平靜了他脆弱幼小的心靈。

當天下午,一群臉上寫著「錢局長御用公關團隊」的人就敲響了[天天閱報]公司的大門。

經過一番激烈的談判後,這群人發現根本和憤青說不成話,只好提著一箱箱票子灰溜溜的離開。

【過程】

一群哥們大幹了一場之後,心中就感覺自己好比梁山好漢劫了生辰綱,立即操手準備干下一票。通過眾籌,接連報道了諸如[罩大姐事件內幕,論危機公關的重要性]、[宋小姐和馬先生轉移財產的方法]、[磁爆步兵的國務院津貼到底有幾塊錢]幾篇新聞之後,已經成了轟動全國的「媒體界傳奇」,「中國的維基解密」。

但好景不長,「錢局長們」眼看印著100的鮮紅小橫批在這群年輕人上行不通,決定走輿論攻擊路線。

不出三天,[天天閱報公司偷稅漏稅兩個億]、[天天閱報老闆吃喝嫖賭]、[天天閱報消息來源違法]、[天天閱報系沉睡扁御用特務]等新聞就刷了搜浪、網難等網路媒體的頭條,氣得剛剛發了新歌的汪峰猛吐三口頭條星人的湛藍鮮血。與此同時,這些有關天天閱報的負面消息被各種文人、大V的微博轉發,還「不知道怎的三秒就有了一萬點贊」。

眾籌新聞公司[天天閱報]頓時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結局】

天天閱報公司緊急開會,在商議後敲定反擊對策,決定發動群眾攻勢,直接報道媒體黑幕,與往常一樣,大家還是去眾籌。

但是,萬萬沒想到,他們經常眾籌使用的幾個網站,現在都已經極其默契的封了他們的帳號,「天天閱報」成為了諸多社交網路「不被指明」的敏感詞。

哥們幾個紅了眼,決定砸鍋賣鐵干一票,和這群妖艷間或決一死戰。於是老大去砸鍋,哥們幾個去賣鐵,終於攢齊了買膠捲的錢。在一群熱血青年的奮力拚搏下,僅僅一周時間,就收集到了各大主流媒體的黑幕消息。

但是,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們的主站被黑了。

然後樓下開來拆遷隊,把他們公司小平房給拆了,說是市政需要。

然後不知道哪來的賊,不偷錢,把備份碟片給偷走了。

哥們幾個望著砸在廢墟里的伺服器,和站在周圍隨時準備上來搶磁碟的黑衣大漢,不禁哀上心頭,哭出了翔。

就在此時,臉上寫著「錢局長御用公關團隊」的人再次出現了。

「小朋友,你們這個公司,兩塊錢賣不賣?」

「不賣!」哥們幾個哭著說。

「你們看看,這樓也塌了,證據也沒了,錢也花光了。兩塊五,最後一次,你們真的不賣?」

哥們幾個互相看了看,嘆了口氣。

「賣。」

於是[天天閱報]從此成了一個只會沒事發一些[某地老漢吃土為生]、[某地驚現UFO]這類新聞的辣雞網站,勉強運營了幾個月後,徹底倒閉了。

————————————————————————————

————————————————————————————

人們問怎麼看待新聞眾籌。

人們又問新聞眾籌的未來。

大概不會所有有志的年輕新聞人都會這麼慘。

不過,就現在來說,引進這種模式,確實早了點。

——————————————————————

不喜勿噴,我想靜靜。

柴靜的靜。


啥新聞眾籌?不過是用新概念炒冷飯罷了!


11月底的時候看到新聞說眾籌網上線了新聞眾籌平台,可是為什麼現在打開眾籌網看不到這個平台呢?出了什麼問題嗎?求解答。。。。


我認為在目前國內的體制下,新聞眾籌有著更加持續的生命力,可能會催熟自媒體人的發展。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名好記者?
和川普同志一起建設美國特色資本主義
看新聞有必要看評論嗎?
如何利用經濟學方法減少媒體作惡?

TAG:媒體 | 新聞 | 新聞業 | 新聞學 | 眾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