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喪失的起源是什麼?

中國殭屍和西方殭屍/喪失的概念,都是起源於哪裡???希望能得到有考證的科學解答。


中國的殭屍和西方的殭屍不是一個概念。
西方的殭屍確切的說就當稱為喪屍,主要出處來自海地的巫毒教,據說是用河豚毒素等多種毒藥配製成的毒藥,可以使人處於迷幻的將死狀態,巫毒教的巫師用類似催眠的咒語引導其身處的幻境變化,達到控制人行動的目的。這時被下毒的人恐懼絕望瘋狂,沒有痛感,對於非致命的傷害沒有反應,確實和影視中所演的一樣。但有一點,中毒之人此時還是活人,不吃不喝,瘋狂狀態又使其身體消耗過大,所以不久就會死去,因為受他攻擊而受傷的人類和動物並不會由此變成喪屍。

而中國的殭屍則不同,殭屍主要是由死屍在種種環境下所變,雖然其表現和喪屍一樣,但殭屍與喪屍的成因卻是完全不同的。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關於殭屍這個說法的出處,主要是袁枚的《子不語》和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而在元明清之前所有提起殭屍這個說法都是指僵硬的屍體。但為什麼後來突然殭屍橫空出世,並且與山海經里的旱拔聯繫在一起了呢?這主要是由於藏傳佛教從元朝之後逐漸傳入中國所帶來的影響,中國後三朝的歷代多位皇帝均崇信藏傳佛教並且以清朝尤甚,這應該也是殭屍多是身穿清朝官服的由來。

殭屍應該是西藏本地流傳最廣的傳說了,包括西藏地區房子的門很矮,據說是防殭屍。可見殭屍傳說深入藏人人心,影響到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PS:附《文化研究月報》的文章。

初探中國的殭屍文化

—以《聊齋誌異》與《子不語》之屍變故事為例

黃鈺婷,東華大學中文系?版權所有

提要:

有鑑於前人對鬼故事的研究總缺少對殭屍的專論部分,本文企圖以最著名之《聊齋誌異》裡的〈屍變〉篇,與採集最多殭屍傳說的《子不語》,佐以其他相關喪葬文化風俗資料,界定何謂殭屍,及殭屍傳說背後的心理因素與喪葬文化意涵,以期稍稍開啟那扇中國長久以來隱晦不明卻令人懼怕發毛的殭屍傳說大門。

關鍵字:殭屍、屍變、聊齋、子不語、喪葬文化

一、前言

在《聊齋誌異》中有各種奇異的鬼妖精怪故事,前人多有研究,如狐仙、女鬼、虎精等等,然而很少有學者談論殭屍,僅有大陸的於天池與台灣的王溢嘉曾對〈屍變〉做過單篇討論,於天池認為它是出色的恐怖小說,具備趣味與感官刺激等效果,但並無更深入文化層面進行探討

1

殭屍較鬼魂更為有趣之處,正在於它的殘暴與原始性,正是如此才能形成大眾心中最恐懼的異物,它既是人最熟悉的形體,也是人最害怕的屍體。而《聊齋》的殭屍文化缺乏討論乃因提到殭屍的只有一篇〈屍變〉,不足以成一類,但《聊齋》以外的殭屍故事則相當豐富,尤其大量出現在清代筆記小說《子不語》

2

,但少人將殭屍單獨出來進行討論。在台灣僅有王溢嘉一人特別研究殭屍,其以心理學角度分析殭屍故事,認為殭屍正表現了人類對於死者重返人間的恐懼

3

,但王溢嘉在每一文化因素上都淺論即止。

故筆者將以王溢嘉的研究為基礎,更深入去討論「殭屍」在文學上的脈絡,與「屍體」何以成為人類心靈上的恐懼對象之原因。周作人曾言:「倘若有人把這類故事蒐集起來,調查地理上的分佈,再把古來的傳說拿來比較,研究它歷史上的變遷,那倒也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罷。」

4

筆者目前雖無力做田野調查,也沒有聽說有民眾親眼見過,但蒐集散落於各處筆記小說的殭屍故事,筆者觀察到袁枚的《子不語》為收錄最多殭屍故事資料的文本,故以此為本做一統合整理,希冀能夠略探中國人民的另一種異於鬼魂的殭屍文化。

而《聊齋》的〈屍變〉故事最為盛行,後世提到殭屍多言〈屍變〉此篇,筆者推測原因可能與傳播文本有關,《聊齋》本來救比袁枚的《子不語》傳播範圍廣,也較為後世所知,故《子不語》數十篇的殭屍故事抵不上《聊齋》一篇〈屍變〉來得經典,而就文學技巧來說,《子不語》也的確略遜於《聊齋誌異》。

《聊齋》的〈屍變〉殭屍形象較為單純鮮明,故事模式也較為完整,故筆者將以〈屍變〉做為其他故事的檢驗標準。而《子不語》提供了許多殭屍的其他資料,因此筆者在談論殭屍故事模式時,將以〈屍變〉篇為主;《子不語》的記載資料與風俗史將作為文化上的佐證,進而討論殭屍文化形成的背景與心理機制。

(一)何謂鬼?

1. 鬼的定義有六種觀點

殭屍介於人鬼之間,具有人的肉體卻無生命,具有鬼之害人特質卻沒有鬼之無形。殭屍究竟偏於何者?故要談殭屍之前,必須先談鬼,鬼的定義何其多,在《中國鬼文化大辭典》中便有六種說法。以第五種觀點最為完整,其認為鬼定義有五種觀點:

  1. [ghost] 脫離肉體的靈魂;尤指死人的靈魂,據認為是陰間世界的居民或以人的形象向活人顯示者(相信人死後靈魂以鬼的形式繼續活著。)

  2. [spirit] a:超自然的存在物(如幽靈、鬼怪、小妖精、小精靈等。)

         b:一種超自然的,物質的,有理性的存在物或人格,人類通常看不見它們,但它有能力隨意地變得為人所見;尤指人類所討厭、恐懼或對人類懷有敵意者。

        c:魔鬼,能進入人體或能纏迷人的一種超自然存在物。

  3. [goblin]:妖怪,精靈,一種面容醜陋或奇形怪狀的妖精,有時是邪惡和毒辣的,有時候只是調皮和惡作劇。

  4. [apparition]:超自然現象

  5. [demon] a:邪惡的魔鬼或鬼怪(鬼附身)

         b:令人不快或邪惡的情緒、品質或狀態的化身


    5

以上的定義都強調鬼魂具有飄忽不定,缺乏實體的特質,範圍從各種超自然現象到人死後的化身都有,並沒有包含殭屍此一類別,因此殭屍只能算是一種異物或怪物(ogre),而不能算在鬼的範圍。

(1) 魂與魄

那麼殭屍的活動原因究竟為何?此又牽涉到中國人的魂魄觀念,古來中國人將靈魂分為神、魂、鬼、魄四個要素,其中神鬼為一組,魂魄為一組,神鬼代表人死後靈魂的二個去向,升天或在陰間遊蕩,魂魄則為活著的人的靈魂,魂魄是從人的形氣而來,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魂屬陽,魄屬陰,魂為精神意識活動的主宰,魄則為眼耳鼻舌身之感官慾望。

6

魂魄既然被二分為形上與形下,魂屬善,魄屬惡,魂靈而魄愚,自然古人多重氣輕形,重魂輕魄,道教更將此魂魄觀加以延伸,認為人有三魂七魄,若魂離則魄將作惡,故有招魂等儀式,亡者往生時必須將離形之魂召回,將之與魄一同送往陰間。但招魂不限於已死之人,生者若生病亦需招魂,今日民俗活動中的「收驚」即屬招魂。

7

中國人的靈魂觀念裡認為人死變鬼,形滅神存,故鬼之活動為魂的表現,而存留在屍體裡的魄,一旦受到影響,便會化為殭屍,名之「移屍走影」;由於魄的特性為感官慾望

8

等負面價值,因此故事裡的殭屍不像鬼還存有人倫情感,而是保持一種非理性、殘暴、掠食、野合、野蠻等接近原始動物的形象,鬼起碼是人的轉化,可以講理,殭屍卻非人非鬼,無法溝通,形成鬼怪故事中最令人恐懼作噁之典型。

2. 殭屍的定義

殭屍的定義相當複雜,今就所蒐集到的文本記載(見附錄一)來形構其特徵,《閱微草堂筆記》中大略定義了殭屍的分類:

殭屍有二:其一新死未殮者,忽跳起搏人;其一久葬不腐者,變形如魑魅,夜或出遊,逢人即攫。或曰:「旱魃即此。」莫能詳也。

9

殭屍除了新死之人屍變(又稱炸屍)之外,另一種則為中國人俗稱的蔭屍

10

,屍體因種種因素而沒有腐化者,久則會變形為旱魃引起大旱,而旱魃在《續子不語》裡有詳細分類:

旱魃有三種:一種似獸,一種乃殭屍所變,皆能為旱,止風雨。唯上上旱魃名「格」,為害尤甚。似人而長,頭頂有一目,能吃龍,雨師皆畏之。

11

此處頭長目能吃龍的「格」已然為先民的神話傳說,筆記小說中少見,故不談。倒是殭屍所變之旱魃常在筆記小說中出現,民眾認為旱魃即是造成大旱之因,燒其屍可以降雨解旱

12

,由此可見出這種尋找祭物祭天祈雨的巫術思維,在先民世界中的重要性。

另外,《子不語》中〈殭屍夜肥晝瘦〉、〈屍奔〉、〈飛殭〉三條非故事性的文字記錄也提供了殭屍的形貌與活動:

凡殭屍,夜出攫人者貌多豐腴,與生人無異,晝開其棺,則枯瘦如人臘矣,焚之有啾啾作聲者。〈殭屍夜肥晝瘦〉

13

屍能隨奔,乃陰陽之氣翕合所致。蓋人死陽盡絕。體屬純陰,凡生人陽氣盛者,驟觸之,則陰氣忽開,將陽氣吸住,即能隨人奔走,若系縛旋轉者然。……若與死者對足,則生者陽氣盡灌注死者足中,屍則能起立,俗呼為走屍,不知其為感陽也。唯口不能言,其能言者,為「黃小二」之類,為老魅所附。〈屍奔〉

14

凡殭屍久則能飛,不復藏棺中,遍身毛皆長尺餘,毿毿披垂,出入有光。又久,則成飛天夜叉,非雷擊不死,為鳥槍可斃之。閩中山民每每遇此,則群呼獵者,分踞樹林擊之。此物力大如熊,夜出攫人損稼。〈飛殭〉

15

統整以上可知殭屍晝伏夜出,隨人的陽氣而移動,有身軀但無意志,故不能思考言語,非理性,屬於魄的活動,會攫人損稼。久而長毛能飛,成為旱魃則能引起大旱,若為鬼魅所附,則成鬼魃,才能夠說話。所謂鬼魃者,應是魂回來附在屍體上,在魂魄比例上應為魂少魄多,因為魂掌握精神性,魄主宰肉體性,全無魂者為普通殭屍,少魂多魄者(此處為惡魂)則成會說話的鬼魃。然而殭屍能否說話這一部分尚有許多歧異,各個殭屍故事在「說話」情節上不盡然相同,也因此容易與鬼故事有所混淆。筆者認為,故事中的殭屍不一定只包含魄,故言語能力不能作為其特徵,而有魂來附的殭屍於故事情節上過於複雜,不似一般單純殭屍故事有公式可以遵循,又與鬼故事相似,故筆者尚不討論。

3. 殭屍與容比屍及吸血鬼之異同

(1) 海地還魂屍

類似殭屍的傳說在國外也有,如海地的容比屍,又稱還魂屍,據說還魂屍能走路,舉止僵硬,無意識,不會說話,後有人研究發現,當地的還魂屍為巫師所為,報仇者向巫師拿了毒藥灑在地上,使被害者腳踏毒藥而昏迷假死,假死者被抬往墳場草草埋葬,後又被巫師救醒賣往他處;而毒藥在身體裡殘留造成神經及肢體麻痺,行為動作不夠靈活,因此而有還魂屍的誤解

16

早先因為醫藥不發達,先民難以正確判斷死者是否真正死亡,往往埋葬未死之人而不得知,等到二次遷葬或其他因素再度開棺,發現死者嘴角有血,棺木上有抓痕,便誤認為發生屍變,死者化為殭屍,長有利爪出外食人,而完全沒有想到是未死之人在棺木裡甦醒後的掙扎。由此可見殭屍與容比屍的傳說一樣,皆起源於先民的原始思維與落後的醫學。

17

(2) 吸血鬼

西方吸血鬼的發生背景也是由於醫學不夠發達,人死而復生後在棺木裡的掙扎被誤認為吸血妖怪,然而吸血鬼與殭屍不同之處在於兩個民族的靈魂觀

18

,中國人特有的魂魄相離觀念,在西方本為一體,故對人死後變化的傳說,中國人架構出兩種方向:鬼(魂)與殭屍(魄);西方的吸血鬼則與鬼魂一樣具有思考行為能力,只是必須以血維生

19

,而殭屍僅屬於活屍的一種。因此與吸血鬼相較之下,殭屍更為野蠻,更接近動物原始本質,特別有趣的是在西方傳說裡頭吸血鬼會幻化成狼形長出白毛,又稱狼人,變形時亦喪失理智,筆者認為變形狼人這部分的動物性反而與殭屍較為接近。

二. 故事內緣:系列類型故事整理(參見附錄一)

1. 最早的殭屍故事

在歷代筆記小說中,筆者所能找到最早的文獻為東漢《風俗通義》中的〈鄭奇〉,故事大致上說鄭奇要到一個鬧鬼的西門亭去,路上遇見一美女要求同車伴行,至西門亭時,亭卒勸他們不要上樓,然而鄭奇仍然與女子一同上樓,共度春宵,隔天鄭奇先下樓離去,亭卒上樓發現女子已死,報案之後才發現,這名女子為附近人家尚未入殮的新屍,家人昨夜發現屍體失蹤,正在尋找,官府於是通知家人領回,而鄭奇在上路之後不多久肚子劇痛而死。

20

此故事融合女鬼自薦枕席的敘事傳統與屍變的鄉野傳奇記載,既存有女鬼故事中「色慾害人」的教條,亦參有新屍暴起,天明即倒的屍變故事元素,女屍既能開口搭訕,更能以色害人,故其身份在殭屍與女鬼之間難以界定,亦非本文欲討論的屍變故事系列。

2. 《聊齋?屍變》與《子不語》

從東漢以降,殭屍故事仍然少見,僅有太平廣記收錄數則,直至清朝筆記小說才又盛行,然而《聊齋》的〈屍變〉篇卻最為經典,為後人多次改寫,甚至成為近代殭屍電影的劇本雛形

21

。而袁枚《子不語》筆記、傳說參雜,提到殭屍超過28則以上

22

,為清代筆記小說蒐集最多殭屍資料者,但是殭屍種類繁多,與鬼故事多有雜染,並非純為魄的活動,加上有骷髏與斷頭等殘缺屍體活動的故事,難以界定,故此處只單純討論屍變故事。

因故事龐雜且量大,此處筆者以表格方式來說明屍變故事的必備要素:

表一:《聊齋》與《子不語》殭屍故事分類(第一篇為《聊齋》,其後皆為《子不語》)

篇名

內容

故事異同與殭屍特徵

屍變

四人借宿伴屍而睡→女屍屍變,起而向三人吹氣,一人屏息→女屍追此剩餘生還者→至寺外繞樹追逐→生者昏迷,屍抱樹而僵→道人救之→天明

* 旅人借宿異地

* 伴屍或守屍而後屍變

* 制鬼之道:閉氣

*屍體隨陽氣移動而產生追逐

*殭屍指甲掐入木頭之中

*主角昏迷*第三者出現搭救

*殭屍不敵天明或雞鳴

殭屍貪財

旅人借宿→見友妻古怪之處→遇上殭屍→木櫥擋之,旅人昏迷→友妻來救→焚棺

* 旅人借宿異地

* 殭屍指甲掐入木頭之中

* 主角昏迷

* 第三者出現

* 將屍體火葬以消滅殭屍

殭屍

書生在巨宅遇神秘女子→發現其為殭屍→取易經鋪於棺上→殭屍追之→跳樓昏迷→主人救之→焚棺

* 旅人借宿異地

* 易經可制殭屍

* 主角昏迷

* 第三者出現

* 將屍體火葬以消滅殭屍

南昌士人

鬼魂與友人告別→後鬼魂化為殭屍追之→友人爬過牆後昏迷→天明路人過之→將屍體入殮

*屍體隨陽氣移動而產生追逐

* 主角爬牆或跳樓使其無法追上(殭屍關節僵硬)

*主角昏迷

* 殭屍不敵天明或雞鳴

* 第三者出現

* 將屍體土葬以入土為安

石門屍怪

催租者至荒村見病者→命病者出門買酒→後女殭屍追之→昏迷→屍亦仆倒→酒家救之

* 屍體隨陽氣移動而產生追逐

* 主角昏迷

* 殭屍隨人仆倒

* 第三者出現

畫工畫殭屍

畫工為鄰人守屍→屍變→以畫畫來牽引屍體→抬棺者持掃把拂之→將屍體入殮

* 伴屍或守屍而後屍變

* 屍體隨陽氣移動(以靜剋之)

* 第三者出現

* 掃把可制殭屍

* 將屍體土葬以入土為安

屍變

守屍者心術不正→屍變→跳窗逃出昏迷→他人取米篩降屍而殮

* 伴屍或守屍而後屍變

* 屍體隨陽氣移動而產生追逐

* 主角爬牆或跳樓使其無法追上(殭屍關節僵硬)

* 主角昏迷

* 米篩可制殭屍

* 將屍體土葬以入土為安

殭屍抱書馱

旅人借宿→遇上殭屍(白毛殭)→書馱神救之(佛教)→焚棺

* 旅人借宿異地

* 屍體隨陽氣移動而產生追逐

* 殭屍有長毛

* 神靈出現相助

* 將屍體火葬以消滅殭屍

綠毛怪

牧羊人借宿→遇上綠毛怪→以鞭擊之無效→主角逃跑爬到樹上→綠毛怪不能爬樹→天明→焚棺

* 旅人借宿異地

* 以鞭制屍(無效)

* 屍體隨陽氣移動而產生追逐

* 主角爬樹使其無法追上(殭屍關節僵硬)

* 殭屍不敵天明或雞鳴

* 將屍體火葬以消滅殭屍

兩殭屍野合

旅人借宿→見殭屍於林中出來與女屍相會→竊其棺蓋→雞鳴屍倒→眾人將二屍合而焚之

* 旅人借宿異地

* 殭屍懼棺木無棺蓋(害怕日曬及獸侵)

* 殭屍不敵天明或雞鳴

* 將屍體火葬以消惡鬼

殭屍貪財受累

王生於屋旁之墳見鬼火→心生貪念盜墓→屍變追之→持木棍擊屍→屍因俯拾銀錠而墜樓→雞鳴屍倒→焚屍

* 屍體隨陽氣移動而產生追逐

* 武力可制殭屍

* 殭屍不敵天明或雞鳴

* 將屍體火葬以消滅殭屍

鞭屍

某人買棺為殮其友人→遭老人哄抬價錢→不從則令屍變→後土地神以鞭助之→老人暴死

* 伴屍或守屍而後屍變

* 以鞭制屍(有效)

* 神靈出現相助

批殭屍頰

某人夜行荒墳遇殭屍→藉其酒膽批殭屍臉頰→後有人至,其物退走→然手黑如墨三年

*武力可制殭屍

殭屍求食

更夫發現殭屍→以赤豆、鐵屑、米子灑在棺木四周→殭屍怒喝→天明屍倒→焚屍

* 豆子、鐵屑、米可制殭屍

* 殭屍不敵天明或雞鳴

* 將屍體火葬以消滅殭屍

(1) 情節公式

從表一中可見出屍變故事發生場景多是旅人借宿異地,時間為從夜晚到白天,情節為殭屍追逐生者,後因天亮或其他人而得救。此一故事公式為:(一個主角)遇難→逃跑→得救,在宗教故事中常見此一類型故事,但殭屍故事與之相異處即是解救者的身份,宗教故事的解救者多為神佛(〈殭屍抱書馱〉與〈鞭屍〉參有宗教色彩,得救者後來替神佛造金身),殭屍故事卻只能一直奔跑,等待天亮或他人來解圍,像是一個恐怖的惡夢一般,人被異物追著跑,直到跌倒昏迷,才能從夢中醒來,而醒來已是天明,世界恢復正常。由此可知,屍變故事包含了夢的結構,可能為先民對黑夜的害怕表現,與夢境具體化付諸口述文字後的結果。

屍變故事中常形容殭屍有尖爪,而有殭屍指甲掐入木頭之中的情節,〈屍變〉中為抱樹而僵,眾人使力拉扯也難以分開;〈殭屍貪財〉裡主角以木櫥抵擋殭屍,殭屍指甲陷進木板無法拔除,天明僵化,他人於是將屍體連同木櫥一同燒毀。此情節在於表現殭屍力大無窮,空有長爪卻無思考能力,也是給予讀者在緊湊的閱讀氣氛中一個喘息的機會,現代的殭屍電影亦利用此橋段製造趣味。

故事主角在奔跑過程中,通常藉由爬樹、爬牆或跳窗來躲避殭屍,正突顯出殭屍的行動特徵,關節僵硬難以彎曲,故電影裡扮演殭屍的演員才會以跳著走路的表演方式來演戲,但文本中並無提到殭屍是跳著走路的,應為後人誇張添加。

主角昏迷後第三人出現搭救———屍變故事中的殭屍追人追至最後,主角往往精疲力盡或過度恐懼而昏迷,殭屍則被困在某處,如牆外、樹下或阻擋物後,危機暫時解除,只等待來人拯救,或等天亮雞鳴後殭屍僵化。而解圍者有道士、路人、酒家、屋主等等代表正常理性世界之人,他們雖不能擊退殭屍,卻能及時支援昏迷的主角,一起等待天明。此處之安排代表個人縱然無能抵抗非理性的怪物,但加入第三位角色可以協助失序的黑夜世界重新回歸秩序,可以幫助主角從惡夢般的異域中醒來,也表示了人類害怕孤軍奮鬥,相信群眾力量的證明。

殭屍與鬼一樣都在夜晚出沒,屬性怕光,此與中國之陰陽觀扣合,夜晚屬陰,適合至陰之物出沒,因此故事必定發生於黑夜至天亮之間。而殭屍不敵天明或雞鳴,天一亮殭屍即無法動彈,回復屍體狀態,〈兩殭屍野合〉中棺蓋遭竊,殭屍懼之而到處求助,其原因即為害怕日曬及獸類食屍。懼日曬乃因殭屍在傳統風俗中稱為蔭屍,某部分原因為墳地過度潮濕所致

23

,故殭屍曝曬成乾則無法繼續害人。〈殭屍夜肥晝瘦〉稱殭屍夜似生人,日開棺則如人臘,筆者推測亦與潮濕與否有關,開棺日曬則屍水乾涸,自然形似骷髏。而天亮則僵化的情節,則可推測為先民對夜晚的恐懼與幻象,人類怕黑的心理自古皆然,也因此不相信白日見鬼之事,故不論是殭屍或鬼怪遇上天亮也要避上一避才行。

(2) 氣

〈屍奔〉說明屍能隨奔,乃死者受人的陽氣所牽引之故,因此能隨人奔走,甚或模仿人的動作,所以〈石門屍怪〉中主角一跌倒,殭屍也隨之仆跌。而〈畫工畫殭屍〉裡的畫工正是知道殭屍的屍奔特性,不敢輕舉妄動,轉而提筆畫畫,使殭屍隨其靜坐作畫,等待他人救援。此故事較其他屍變故事巧妙之處即在於以靜制動,而不是進行一貫地你追我跑的追逐戰。

〈屍變〉的女屍更是以吸陽氣來奪取人命,唯一倖存者雖用閉氣來自保,然而一旦跑動又牽動氣流,屍體仍然隨之奔跑,在這些屍變故事中,「氣」占相當大的地位,氣代表人的生命,古人在測探亡者是否確定死亡時,多以鼻息斷氣與否來判斷,這種元氣的觀念與西方吸血鬼故事以血液為生命延續象徵截然不同,殭屍多吸人氣(〈殭屍食人血〉為特例),而吸血鬼以人血維生。

(3) 結局的葬法

中國喪葬方法基本上反應兩種基本心理:一是土葬、崖葬等葬法,目的是保護屍體不受損傷,避免獸類的侵擾,屬於尊敬亡者靈魂的取悅心理。另一種則認為人死後魄隨體滅,魂獨為鬼,為了使靈魂盡早升天,於是採用火葬、天葬、樹葬、水葬等葬法,此屬一種畏懼鬼魂之心理,尤其是凶死者在古代被認為是因為魔鬼作祟而死,焚燒屍體不僅可使惡鬼死亡,也可使死者盡快前往陰間,故凶死者多採火葬,直至今日此觀念仍為民眾所信仰

24

故殭屍故事中作祟的殭屍最後多被燒死

25

,形體一旦毀滅,魄也就無法在人間逗留,自然無法危害人群,而另一種結局則仍保有入土為安的傳統,如〈南昌士人〉與〈畫工畫殭屍〉兩篇,死者為友人及鄰人,而《子不語》的〈屍變〉篇,鄉人還特地請術士以米篩降屍再入葬。在濃厚人情下,只要不是惡行重大的殭屍,一般都會順傳統入殮埋葬,以示尊重。

三. 故事外緣:喪葬文化與禁忌

1. 禁忌

在屍變故事中,屍體因為貓跳過而發生走屍現象,俗信以為不論貓狗,都不能接近屍體,否則動物的陽氣會被攝入屍體,而會發生炸屍現象,動物本身暴斃,而屍體會跳起,緊緊抱住活人(因為有氣),至死不休,因此屍變類型故事裡,殭屍總是伸出利爪追著人跑,電影甚至演出掐人脖子等情節。這當然是提醒家屬要小心看守屍體,也是對亡者的一種尊重。

26

除了貓狗禁忌之外,中國喪俗尚有其他大大小小不等的禁忌,如不遵守便會遭難或引起屍變,此應為慎終追遠的具體世俗化表現。其一為雷電也可能會引起屍變,故中國南方有些地區會在屍體旁擺上刀、秤等鎮物。

27

其二為忌日遇上凶日之早夭者,也容易成為殭屍,故中國安徽地區民眾多請術士在棺上貼符,並在墳地四週插上桃木釘

28

。其三為忌讓眼淚滴在屍體上

29

,此說法應當是怕生者過度哀傷,但有些地區甚至規定哭泣的時機,這種把「情感」儀式化的作法,就讓人不敢恭維了。

2. 喪俗背後的恐懼心理

這些禁忌皆來自人類對超自然力量的恐懼,因為害怕所以自我約束,小心翼翼不要觸犯,亡靈掌握未知的災厄,隨時都有可能降臨身上

30

。而亡靈威力之大有時甚至大過政府三令五申的法律力量,如在《漢族風俗史》

31

裡,清朝朝廷明明下令厲行薄葬,官大夫因在朝受俸不得不遵,商人根本不管,一般民眾一樣厚葬成風,因為人民恐懼如果薄葬,表示對先人不敬,恐會使自己及子孫蒙難,此種傳統風俗尤其是喪俗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輕易更動的,直至今日,雖然喪俗大幅簡化,但大部分的喪禮還是讓死者穿傳統壽衣,依從舊有喪俗,還有專門的禮儀師負責繁複喪俗的主持,足見人對死亡的恐懼古今皆然,人人相同。

而這些喪禮禁忌還有背後意涵:怕死者復活。雖然人們哀傷死者的逝去,故在喪俗上盡力保護亡者的遺體,幫助他的魂魄順利進入陰間,不過一旦死者回來,人們還是相當害怕的,而且認為他的歸來是為了奪取他人性命,此處不僅是王溢嘉所說的愛與恐懼的雙情矛盾

32

,更是怕自己死亡跟畏懼他人死而復活的人性自利心理。

因此,故事傳說總是將鬼怪殭屍描繪成害人取命的形象,尤其以殭屍為最,因為殭屍不算人也非鬼,鬼是人死後的轉化,起碼具有人性,在《聊齋》裡鬼多得是比人可親善良的,然而殭屍卻是一種異物、異類,為人類所難以操控的,人對於不能控制的異類往往採取排擠、異化、妖魔化的方式,更何況殭屍具有人形,卻沒有生前的記憶,根本與野獸無異,這都造成了人類對牠的恐懼與恐慌。

3. 制屍法寶

萬一屍變,人可以用什麼方法制服殭屍呢?文本裡告訴我們多種法寶,皆為隨處可取的器物材料,正與殭屍跟人生必經的喪俗關係一樣,法寶也與先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子不語》中提到棗核、豆子、米粒、米篩、鐵屑、鈴鐺

33

、易經、掃把、鞭子、鳥槍等等都可制服殭屍,這些皆其來有自。其一,豆子等五穀類,由於古人泛神信仰,植物皆有神祇主司,豆子亦有,其神通在於辟瘟避疫。也有認為紅豆為厭鬼物的觀點,《歲時雜記》中便有提到紅豆粥可以用來退疫鬼

34

其二,掃把與米篩,米篩是畚箕的一種,與二十八宿之一的箕宿星有關,箕星為風神,可能與畚箕揚物功能有關,為星宿在世間的形式化與實用化。掃把與星宿有關,彗星又稱掃把星,加上掃把的功能在掃除污穢,於是承擔了避邪功能。俗信元宵習俗為掃霉氣,祈晴則做掃晴娘置於掃把上。在喪葬習俗中,出殯之前,孝子一手拿掃把一手拿畚箕,把棺材上的灰塵掃除後拿到炕席下,也有用簸箕盛麥子灑在棺材上再掃下來倒進糧囤裡,祈求亡靈保佑兒孫發達致富。

35

在攆鬼儀式中,邊念咒語邊拿掃把揮舞。用掃把敲打畚箕也是避邪方式,如日蝕、端午節時。還有另一種名為掃趕邪,小孩肚子痛時用掃把掃七下,把掃把丟出去關上門,病痛邪氣會迅速散去

36

除了這些之外,在歷代的殭屍故事中有更多其他的法器,如:墨繩墨斗,雞頭狗血、錢幣、量具、桃木劍(桃木釘、桃符),在在展現了先民原始生活與道教法術的盛行;與上層階級的儒道佛高遠思想不同的是,道教它提供的是一種立即性、實效性的巫術思想,是為普羅大眾的世俗性與恐懼心理服務,此部分有值得討論的空間,然不在本文範圍之內,故擱下不談。

四. 結論

1. 異類與失序

喪俗表現了人對死亡的恐懼,那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故我們只能小心翼翼地去準備喪事,深怕犯忌。由於這樣的畏懼死亡、害怕消失,因而人類發明出靈魂輪迴的觀念,而中國人又將魂魄分判給形上的精神體(spirit)跟形下的肉體(flesh),人死亡之後,鬼魂主攝精神體,剩下的屍體交由生者埋葬,生者藉由招魂,把魂魄一起送入陰間

37

萬一魄受外在因素影響而作祟,便會產生屍變,或埋葬後屍體沒有腐化,使魄有機會作惡,都會轉變成殭屍。殭屍跟鬼的特性不同,鬼是人精神體的轉化,而殭屍有人形卻是獸類本質,屬於非理性、異常、暴力的一種異物,比起鬼魂還要可怕,而它的恐怖之處即在於貼近生活。鬼是看不見的,而屍體藉由喪禮卻實實在在出現在生命中,恐怕不止一次;人類非常畏懼屍體的反撲,那是以精神意志來控制世界理解世界的人類所難以接受的現象。

中國人也渴望永垂不朽的永生,但不是肉體上的,而是一種精神的永存,因此發展出輪迴轉世的靈魂觀,靈魂會隨時間進步轉化,死亡是為了轉世投胎,而肉體只是軀殼,會腐敗所以為人所棄,因此我們容易理解鬼(人的轉化),而不能接受該腐爛的屍體沒有腐爛

38

,不腐化的特殊例子便是異類、異物,會害人作祟,這個殭屍形象的形塑背後,透露出的是人類的排他性,人會排斥異類甚至害怕異類擴張

39

,危害到大部分的正常人類。

而殭屍即便從死亡之谷復活,也已經不是原本生前的人物了,它代表的是純粹的殺機,無涉道德倫理,他象徵了人類最大的恐懼:失序

40

。人類的理性世界與正常的生死輪迴觀,在遇上殭屍之後,一切瓦解,因為殭屍是被排在輪迴進化外面的,是卡在人鬼生死之間的怪物。也因此屍變故事裡時間總是夜晚,場景總是在異鄉不熟悉的地方,這基本上已經說明了失序的先決條件,一個如同夢境般不真實的世界。人只有不停地奔跑尋求解脫之道,祈求回到正常秩序內,而往往天亮,才是唯一的救贖。

2. 屍體恐懼與喪俗

科技與理性與時俱進,殭屍的傳說與形象卻沒有跟上如此快速的腳步,直至十幾年前,筆者仍有聽聞一些殭屍傳說,造成當時國小孩童一陣恐慌

41

。時至今日,殭屍與屍變故事成為恐怖電影的取材對象,卻仍可以對閱聽者造成驚嚇效果,原因即出在人們對屍體的恐懼難以排除,一旦人死亡,軀殼即成無生命物體,人對於活著的身體都不甚瞭解,死後物化的屍體究竟會發生什麼變化,除了腐爛,人類別無所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聽見殭屍傳說時,感受除了恐怖之外,還有噁心的原因。身體一旦脫離我們的掌控,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恐懼便隨之而生,如同汽車與人的關係一樣,人在車裡當然可以控制汽車方向,如果人不在車子裡面,車子卻自動行駛或者暴衝的話,可以想見那種巨大的可怖感。屍體之於人便如同車子,它僅是一件物體,但是卻可見出人對於自己不能控制事物的那種恐懼心理。

而喪禮習俗便是包裝此種恐懼的外衣,中國人向來強調慎終追遠、敬天法祖的態度,此為儒家義理化的結果,其實是人恐懼死亡的具體表徵,所以我們不敢輕易更動喪禮的習俗,不敢虧待死者,盡力做到一定規模的葬禮,以完整的儀式協助鬼順利進入陰間。因為人鬼分屬兩個世界,人恐懼鬼魂帶來自己的死亡,故想盡辦法送走鬼魂,並且以避談死亡來拉開與死亡的距離。所以喪俗儀式到清朝已經發展相當完整,至今日雖簡化許多,但仍與百年前梗概相同,城市與鄉村也有差別,越落後的地方,儀式越為繁雜,這正好證明了喪俗是最難進步的,它是最後一件舊時代衣服,遮蔽著人類最原始的思維,因此很難脫下。因此喪俗不變,迷信禁忌不破,殭屍鬼魂的神秘力量就會持續恐怖下去,環環相扣,互為因果,可以想見,恐怖文本此一文學流派,永遠不會有衰退死亡的一天。

附錄一:筆者目前蒐羅到的筆記小說中的殭屍故事

(按時代先後分類,無篇名者以故事梗概題之)

篇名

書名

卷數/卷名

作者

朝代

鄭奇

風俗通義

怪神

應邵

東漢

女屍隨樂聲起舞

酉陽雜俎

段成式

僧韜光

太平廣記(北宋李昉編成書)

330-紀聞

牛肅

李霸

331-廣異記

戴孚

崔咸

333-通幽記

陳邵

李則

339-獨異志

李亢

李僖伯

343-乾[月巽]子

溫庭筠

牡丹燈記

剪燈新話

瞿佑

殭屍鬼(屍起白日搏村夫)

述異記

東軒主人

屍變

聊齋誌異

十三

蒲松齡

殭屍覓食

譎談

陳嵩泉

南昌士人

子不語

袁枚

屍行訴冤

西園女怪

石門屍怪

畫工畫殭屍

批殭屍頰

掘冢奇報

鞭屍

綠毛怪

飛殭

十二

兩殭屍野合

殭屍求食

十三

殭屍貪財受累

旱魃

十八

殭屍抱書馱

二十二

殭屍夜肥晝瘦

二十四

焚屍二則

屍合

續子不語

袁枚

殭屍食人血

旱魃有三種

殭屍拒賊

屍奔

骷骸三種

飛殭

殭屍貪財

屍變

殭屍挾人棗核可治

殭屍

殭屍的定義

閱微草堂筆記

紀昀

胡氏女

夜譚隨錄

霽園主人

屍變

棺中鬼手

諧鐸

沈起鳳

墨線鎮鬼

右台仙館筆記

俞樾

殭屍登樓

鬼宅

殭屍

里乘

許奉恩

屍變

殭屍三則

鸝砭軒質言

戴蓮芬

屍起

醉茶志怪

李慶辰

屍哭

屍變

余某屍異

南皋筆記

楊鳳輝

屍葬自還

醒睡錄初集

鬼神類

鄧文濱

殭屍

豚齋偶筆

徐崑

註釋:

  1. 於天池認為《聊齋誌異》中的鬼分為兩類:善良有人情味,充滿人倫感情色彩,另一類則恐怖驚悚,體現人類對於死亡的厭惡與恐懼,而〈屍變〉可謂是中國式的恐怖小說,具備恐怖小說的特點,以追求感官恐怖刺激為主要情趣,以恐怖事件為主要情節,全篇無對話,倚靠人物的動作行為來敘述。參見〈恐怖小說《屍變》〉,於天池,《聊齋誌異研究》,2004年5月,頁21-25【回本文】

  2. 見附錄一,筆者目前蒐集到的資料以《子不語》的二十六篇殭屍故事為歷來筆記小說中最多【回本文】

  3. 王溢嘉提出漢民族的靈魂系譜學,將鬼分為心理學鬼、人類學鬼與殭屍,而殭屍的出現是因為古代的醫療不發達,無法正確判斷死亡,草草埋葬未死之人,因而對死者的死而復生恐懼不已。參見《聊齋搜鬼》,王溢嘉著,台北縣:野鵝出版社,1989年初版,頁71-74,以及《漢民族的幽闇心靈系列一:不安的魂魄》,王溢嘉著,台北縣:野鵝出版社,1995年初版,頁35-107【回本文】

  4. 參見《周作人文類編?花煞》,鍾叔和編,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初版,頁355【回本文】

  5. 引自《中國鬼文化大辭典》,徐華龍主編,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初版,頁1-5,此書收錄許多殭屍故事,然而筆者認為殭屍不算鬼的範圍之一,頂多屬魂魄信仰之一支。【回本文】

  6. 引自《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尹飛舟著,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初版,頁89-92【回本文】

  7. 參見《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尹飛舟著,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初版,頁231-233【回本文】

  8. 《子不語》的殭屍故事中有殭屍需要覓食跟殭屍野合等傳說,表現殭屍保有食色之欲的特性,這跟魄主攝肉體性的觀念暗合。【回本文】

  9. 參見《閱微草堂筆記》,(清)紀昀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初版,卷十 如是我聞(四),頁167【回本文】

  10. 參見《台灣冥魂傳奇》,黃文博著,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2年初版,頁166-174【回本文】

  11. 參見《子不語》,(清)袁枚編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初版,續子不語卷三,頁689【回本文】

  12. 同上註【回本文】

  13. 同註10,子不語卷二十四,頁623【回本文】

  14. 同註10,續子不語卷五,頁722【回本文】

  15. 同上註,續子不語卷五,頁727【回本文】

  16. 參見《中國鬼文化大辭典》,徐華龍主編,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初版,頁13【回本文】

  17. 參見《漢民族的幽闇心靈系列一:不安的魂魄》,王溢嘉著,台北縣:野鵝出版社,1995年初版,頁83-84,此處王溢嘉認為西方吸血鬼的產生背景來自於埋葬未死之人,棺木裡有血與抓痕,造成吸血鬼吸食人血的形象,然此一背景中西皆然,在《子不語》裡也有殭屍食人血的故事可資證明,故吸不吸血並非分判之重點。【回本文】

  18. 同上註,王溢嘉在此書提出中西截然不同的靈魂觀,此為殭屍與吸血鬼的真正分野。【回本文】

  19. 西方的吸血鬼傳說,吸血鬼以吸人血維生,人被吸血而死,若吸血鬼願意與被吸血者交換血液,則被吸血者將變成新的吸血鬼,吸血鬼族群將日漸擴大永生不死,這裡應該是一種傳染的概念。【回本文】

  20. 參見《風俗通義》卷九〈鄭奇〉,(漢)應邵著,台北市:世界書局,1975年再版,頁263-264 【回本文】

  21. 香港在八零年代時風行殭屍電影,多以屍變故事為題材,如「暫時停止呼吸」一片,即把《聊齋》的〈屍變〉中的「閉氣」情節,加以渲染改寫變成新的故事。【回本文】

  22. 筆者在界定材料範圍尚未完全掌握,只能先就首章所定義的殭屍形象來界定,故只能大約估計為28則【回本文】

  23. 同註10【回本文】

  24. 參見《中國死亡文化大觀》,鄭曉江主編,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初版,頁242【回本文】

  25. 焚屍結局的故事有:《子不語》的〈飛殭〉、〈綠毛怪〉、〈兩殭屍野合〉、〈殭屍貪財受累〉、〈旱魃〉、〈殭屍抱書馱〉與《續子不語》的〈殭屍貪財〉、〈殭屍〉【回本文】

  26. 參見《禁忌與中國文化》,萬建中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初版,頁280【回本文】

  27. 參見《世俗迷信與中國社會》,郭春梅、張慶捷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初版,頁268【回本文】

  28. 同上註,頁274【回本文】

  29. 參見《禁忌與惰性》,李緒鑒著,台北市:幼獅,1995年初版,頁135【回本文】

  30. 同上註,頁20-37【回本文】

  31. 參見《漢族風俗史?第五卷?清後期、民國漢族風俗》徐傑舜主編;周耀明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初版,頁102-110,清代前期,朝廷嚴格規定喪葬禮儀需按照死者貴賤等第來進行,不可逾矩,而民間葬禮程序發展至清代已十分繁縟。到了清代後期,仍然實行喪葬有制,而為了保證喪葬禮制的實施,朝廷以嚴刑峻法,嚴令各地喪葬,務從簡樸,毋得僭妄。但卻止不住厚葬風氣,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帶,富商們排場之大,浮靡誇張,官宦人家因受朝廷束縛,不能過份鋪張,但還是比一般人家奢華。而民間的傳統葬禮喪俗因襲如故,直到民國雖漸趨改良,甚至融入西方喪禮,但是絕大部分的農村還是停留在原點,足見喪俗之難以更動。【回本文】

  32. 引自《漢民族的幽闇心靈系列一:不安的魂魄》,王溢嘉著,台北縣:野鵝出版社,1995年初版,頁97-98【回本文】

  33. 鐵屑、鈴鐺、鞭子與鳥槍目前筆者尚未找到佐證資料,待查。【回本文】

  34. 參見《中國神秘文化百科》,金良年主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初版,頁87-88【回本文】

  35. 同上註,頁102-103【回本文】

  36. 同註34,頁102-103【回本文】

  37. 參見《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尹飛舟著,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初版,頁232,與《神秘的鬼魂世界—中國鬼文化探秘》,賴亞生著,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初版,頁67-68。人死後,首先需由親屬召喚死者名字使其靈魂回到體內,這個儀式就叫招魂,但這尚未完成送鬼入陰的儀式;招魂後還要把飯塞在死者口內,洗屍,更衣等等,而整個喪俗中送葬最直接體現了送鬼入陰的內涵,送走屍體不代表送走鬼魂,還要舉行送魂入陰的儀式,某些民族是誦「送魂詞」或請巫師舉行攆魂儀式。【回本文】

  38. 各個民族及時代對屍體的觀念及處理方式不同,此處是就中國的普遍狀況而言。【回本文】

  39. 同註38,殭屍文本裡並無提到傳染擴張族群,與吸血鬼傳統不同,但近代電影文本中殭屍與吸血鬼已逐漸合流,形象難辨,這正點明了人類對疾病傳染的害怕。【回本文】

  40. 此處的失序觀念是採用自後現代恐怖電影的概念,現代西方有一連串「活人生吃」等殭屍電影,恰巧與筆者所討論的殭屍形象大致符合(西方殭屍會傳染,文本中的中國殭屍不會傳染),故大膽用後現代的思考模式去套合一百年前的鄉野傳奇,竟有意想不到的切題。後現代恐怖電影具有五個特點:(1)日常生活世界中出現了一個劇烈的破壞行為(2)原有的界線被打破(3)理性的作用受到質疑(4)沒有完整的敘事(5)影片使人產生一種與恐懼緊密相連的體驗。除了第四項之外,其他特點在屍變故事都可找到佐證。參見〈娛樂性恐怖:當代恐怖電影的後現代元素〉,(美)伊?彼耐多著,王群譯,《世界電影》,1998年03期,頁16-36與《顫慄恐怖片:失聲尖叫電影院》,Paul Wells著,彭小芬譯,台北市:書林,2003年初版,頁132-135【回本文】

  41. 筆者十三年前就讀國小四年級時,曾有流傳大陸殭屍來台的謠言,喧騰一時,與筆者同輩者,無論學籍南北都聽聞過此一傳說,足見恐怖故事的傳播威力。【回本文】


咳咳… 我就亂彈一點琴好啦 反正殭屍這東西科學還無法解釋 首先我認為殭屍是存在的 世界各地都有存在 應該說殭屍本質上和普通生物是不同的 這裡有一個關於靈魂的概念 並不是說殭屍沒有靈魂 恰恰相反 他們有 但是與正常人不同的是 他們的靈魂是殘缺的 殘缺的部分不同 殭屍的品種不同 這裡就複雜了 從地理環境 磁場 氣候條件 都決定了不同地區殭屍品種的不同 也並不是所有殭屍都會咬人


推薦閱讀:

七日重生里的道術?
你見過的氣場最強的電影海報或劇照有哪些?
《惡女》文戲爛成屎,但武戲絕對是年度數一數二的!
快速拆解Moana兼論我為什麼覺得它不好看
American Beauty | 人不過是掙扎在生活里的怪胎。

TAG:電影 | 遊戲 | 殭屍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