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笨口拙腮卻文采斐然,有的人文思遲鈍卻口若懸河,這是怎麼回事?書面語和口語用的不是同一套系統嗎?
01-26
口述和寫作的不同並非是大腦區域的不同。主要的不同在於處理時間上的不同要求。人腦一次能處理的信息是很有限的,處理的速度和計算機相比是很慢的,因此短時間內要完成的任務對大腦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口述是一個online process。也就是說,必須想到什麼說什麼,所謂出口成章。沒有太多時間給你思考,反應要快。寫作是一個offline process。可以反覆修改,重新排列組合。容易想太多的人,可能會覺得口述比較困難。
是不是口述一定比寫作要難呢?也不一定。因為聽眾同樣處在online process裡面,沒有時間仔細思考你說過的每一句話。因此口述中可以經常出現重複,一件事可以說好幾遍聽眾也未必覺得厭煩。口語中往往出現語法錯誤,聽眾往往也察覺不到。但讀書就是一個offline process。讀者隨時可以停下來思考,思考結束再繼續閱讀。這時候就對作品的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雖然口語和書面語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但選擇的辭彙,句子的風格等等都存在很多不同。如果願意比較,可以買一本易中天的百家講壇。書里是易中天一字不漏一字不改的講話。易中天本人講課很生動,但這本書簡直就沒法看。口語中的反覆強調,聽起來不覺得有問題,寫下來就讓人覺得羅嗦的很。所以易中天品三國網上流傳的是視頻,這本書反而看的人很少。從書中隨便挑了一段:第一個出山之謎。諸葛亮怎麼出山的?公認的說法三顧茅廬,是不是事實?是。但是與此同時還有一個說法登門自薦,我在《三顧茅廬》這一集已經講過了,而且我得出一個結論,登門自薦和三顧茅廬是並存的,一個在前,一個在後。立馬遭到很多人的痛罵,說你怎麼敢貶低諸葛亮,我的觀點很鮮明,如果是事實我們必須憑著良知和良心把這個事實說出來,顧不上你抬高還是貶低。
下面試圖把它寫成簡明的文字形式:
諸葛亮怎麼出山的?三顧茅廬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但是我們前面講過,有另外一個說法是登門自薦。三顧茅廬在前,登門自薦在後。兩者並存。這觀點遭到很多人反對乃至痛罵,認為貶低了諸葛亮。我認為事實就是事實,不能因為貶低或者抬高了某人就否認事實。因此口述和寫作各自有各自的技巧。不能簡單認為掌握了一種就無師自通的掌握了另外一種。說說我的體會,2005年採訪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為他們寫《五魁首》一書,見識了主持人的口才。張斌,現場掌控能力一流,耳機里導播命令,說三分鐘,他就能說三分鐘,快到點時,導播說,再來一分鐘的,他又能說一分鐘。腦子飛快轉,組織語言,另開一個小話題,用他的話說,事先有準備,在什麼場合說多少,雖不敢說言之有物,但保證連貫,氣氛,沒多大問題。張斌堅持寫體育專欄,閱讀大量體育書籍,實際上都是一種積累。採訪白岩松,兩個小時採訪,回來整理錄音,6000字,整理完了就是一篇文章,非常完整。他太知道記者想要什麼了,所以他給記者講述經歷,完全就是一個報道,有鋪墊,有細節。後來認識梁宏達,就是體育評書節目的主講者,那完全是憑嘴吃飯的人,小時候練過曲藝,所謂」憑嘴吃飯「,既要天賦也要下功夫。採訪黃健翔,他就明白,他對著足球比賽能說,讓他平地扣餅,議論評論個什麼事情,則魅力全失。他的口才要建立在對象上,回想一下他激情解說的那段,語速極快,信息量也很大,絕不只是情緒化的表達。書面語和口語是兩套系統,但都講究個CHARMING STYLE,有些人說話你就是愛聽,有些人的文字敘述就是有魅力。口語相對來說,講究個邏輯鏈條,清晰,在傳遞複雜感受這方面,文字有優勢。王朔是文字和口語表達都很好的人,崔健是能說,但說著說著就亂了的人。
推薦閱讀:
※自己寫了一個小短篇,能不能請大家給我提提意見?
※新人寫了小短篇,求各位大神指點一下,有什麼缺點,哪方面需要提升?另,想找個能指點寫作的師傅。?
※知乎用戶「無色方糖」在回答中寫的《人匠》想表達的中心是什麼?
※拔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