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怎樣看待同性戀的?

如題


上層社會的娛樂活動,建立在人身依附和買賣之上,和小妾並無本質不同,並不是平等的同性關係。

比較有名的有衛靈公和彌子瑕(分桃)、魏安釐王和龍陽君(龍陽之好)、漢文帝和鄧通、漢武帝和韓嫣、漢哀帝和董賢(斷袖)、苻堅和慕容沖。女性有陳阿嬌和楚服。明清時期由於禁止官員帶家眷上任,因此養小相公非常流行,甚至認為男女關係是淫,男男關係是美談。《三言兩拍》、《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都有相關故事。

可以看到這些著名的同性戀雙方並不是平等的關係,前者操控後者的人身甚至生命,例如慕容沖是苻堅滅掉前燕後的俘虜。而且像漢文帝、漢武帝、苻堅等並不只是同性戀,他們對女性同樣佔有(苻堅對慕容沖的姐姐清河公主)。所以,他們並不是同性戀,而是出於對美色的佔有。被佔有的一方形象氣質上和現在流行的大JJ萌妹類似。


雖然分桃斷袖、搴舟中流,說得好聽,除了幸進的成分,畢竟還有句「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還是為世俗所不容。

李當戶追打韓嫣,漢武帝心裡不爽還得誇李當戶。

東方朔執戟阻董偃,漢武帝改東司馬門為東交門,賜東方朔金三十斤。

用知乎話說:漢武帝「心裡還是有點逼數的」。

古人筆記小說里也多記載女同,女而男淫,也多有獵奇調侃的意思。

你認為古代是怎麼看待?

PS:嫖主人翁典故里,董偃見漢武帝,當時打扮是綠幘傅韝,跟「舔痔金杯」一樣,士大夫以之為恥,再沒人帶綠幘了,據說是綠帽子的起源。


不知道怎麼就被邀請來回答了,一臉懵

一直覺得古代對於同性戀的容忍度可能比十年前的中國還要強上不少,從歷史資料和一些文獻中也看到過類似的記載,尤以宮中更為常見(有可能是民間的沒納入記載~)

太監之間的,宮女之間的,不在少數

這種容忍程度高的原因我覺得是有歷史因素的,宮中本身由於條件限制太監和宮女就無法進行交配,性的饑渴會讓人失去理智,所以同性戀的出現也被大部分人認為是解決性饑渴的一種方式,所以不足為奇

其次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那就是信息的傳播速度

在現代基本上一個家裡出一個同性戀,不出三天整個村子都得請法師幫著驅邪,這無疑是傳播速度造成的

而在古代卻並不是,大多數由於信息傳播速度慢,加之大部分老百姓只能維持自己的饑飽問題,根本無暇管別人家同性戀的事,這也間接造成古代對於同性戀排斥程度的降低

與其說是降低,還可以說根本就沒聽說過

感覺自己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反正我是答完了hhh


謝邀 @xxm0416 這個問題太大了 我只能姑妄言之了

總體上講,中國古代對男風和同性戀問題持包容態度,因為同性戀作為小眾群體,與婚育並不矛盾。反之同性戀被視為審美偏好而不是社會公德和社會品格。但是傳統婚姻關係是同性戀不可觸及的雷區,即使允許民事結合,但是跟婚姻關係的還是差得很遠。

按朝代來說,先秦時期就有同性戀故事的歷史記載。 《左傳》中公叔務人和他的孌童一起上戰場,一同戰死,一同停殯。還有屈原和楚懷王的故事?

漢朝的漢哀帝和董賢

到了南北朝時期 原本在貴族階層流行的男風 吹向了民間 這和當時國家動蕩 各種思想雜糅 人們不知何去何從有關 再加上士大夫階層的放浪形骸 (潘安最愛敷粉了 訛傳是位女裝大佬)社會的寬容度自然也就更高了

唐宋時期 主張「存天理滅人慾」的宋明理學出現,男色之風有所收斂。然而性枷鎖越重,人們尋求喘息的機會就越是強烈。北宋時期悄然出現了男娼(現在叫鴨子哈哈哈哈)雖然政府有過禁男娼的法律 但是因為懲罰有限 屢禁不止:「政和間始立法,告捕男子為娼,杖一百,告者賞錢五十貫」

到了明末至清朝,男風再次興盛,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男娼一度威脅到了女娼的生存,當時的士大夫還把養男寵,玩男妓當做時髦。時人謝肇淛說:「衣冠格於文網,龍陽之禁寬於狹邪;士庶困於阿堵,斷袖之費殺於纏頭;河東之吼,每末減於敝軒;桑中之約,遂難偕於倚玉。此男寵之所以日盛也。」連大詩人鄭板橋也大方的承認自己的喜好。

所以中國古代對同性戀的態度,還是極為寬容的,沒有嚴加禁止的先例(禁止男娼和禁止同性戀愛不同,就像禁止嫖娼和禁止男女戀愛不是一個概念Hhhh)。至於為何到了近代風氣便收緊,我想大致是因為近代以來,西方思想傳入中國,傳教士也越來越多。我們知道在近代西方,在教會的權威下同性戀是嚴加禁止的。自然,這樣的思想傳到中國會對中國的風氣有所影響。再加上近代以來,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傳統思想被批判成為糟粕,更別說是男風這種與西方迥異社會的另一面。再到新中國成立,Cultural Revolution 傳統文化更是被大大打壓,男風在社會中幾乎已經銷聲匿跡,到改革開放後近100年的時間人們早已淡忘了這段「不光彩」的歷史。直到「石牆事件」,西方同性戀平權運動開始發展,21世紀後傳進中國,同性戀問題又開始引起了我們的重視


謝邀

?但是我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真的是一臉懵逼,我怎麼知道古代人咋想的,我又不是古人。

但是我可以強行分析一波,鑒於現在這個社會都不少人歧視gay,那封建迷信社會的古代歧視肯定更甚。

但是我相信存在即合理,不管什麼時代和時期都有覺醒之人,肯定也有思想先進的仁人志士們可以理解那個時代的gay。

沒準他們自己都是呢,哈哈


我認為史書記載是有錯漏的!因為史書主要是按照異性戀作者對同性戀的理解而編撰成的!很明顯,有些故事直接將男男換作男女依然不會有太大變化。注意,我個人認為古今同性戀都一樣,只是在很多情況下他們之間的故事被異性戀作者記載時出現了偏差。


中國古代其實大多的不算同性戀,只是上層階級厭倦了隨意呼喚的女性,想搞一下新花樣而已,本質上還是屬於「異性戀」,最多也只是算男性性行為,雖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是有愛情在裡面。但大多的其實是男權極點的表現。歐洲古代的同性戀則不一樣,歐洲男同性戀之間的愛情是柏拉圖式愛情,這也是柏拉圖戀愛的由來,女同性戀則被奉為勇氣的象徵,有些雖然也是異性戀在搞同性性行為而已,但是他們之間有更多一些的情感交流,而不是像中國古代一樣地位象徵


謝邀!

白眼看他,紅塵笑咱,千金締結休誇。  

你貪我愛,總是眼前花。  

世上幾多俊俏,下場頭流落天涯。  

須信道,年華荏苒,莫悔念頭差。  

這個詞兒,一半說著小官,一半說了大老。 怎麼倒先說做大老的?只看近來有等好撒漫主顧,不肯愛惜一些錢鈔,好乾的是那風流事情。見著一個男色,便下了心腹,用盡刻苦工夫,催到一年半載,決然要弄上手。縱是那從來不肯相處朋友的,聽他那一甜言媚語派頭的說話,免不得要上了他的香餌。若遇那一種專好賣了餛飩買面吃的小官,見了錢鈔,雖是不肯放過,還略存了些兒體面,情願把自己的後孔,去換別人的前孔,見了那樣大老官,不必你先有他的意思,他倒先打點你的念頭。  這正是俗語道得好,雞兒換鹽,兩不見錢。 各自得便宜的所在。 


明白又如何,現在都沒搞定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風陵渡口曾發生過哪些故事?
紅丸案的真相是什麼?
高曉松學的歷史都是野史么?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有沒有一些特別有意思的野史?

TAG:中國歷史 | 同性戀 | 價值觀 | 性取向 | 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