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毀滅》與《在這世界的角落》的區別在哪?
最大區別是德國電影中的主角全都是戰爭的參與者,而且日本電影中的主角都是一些看上去與戰爭毫無關係的平民。
不管是先鋒隊的小男孩,還是希特勒的秘書,都是自願參與到納粹事業中的,愛國主義非常強烈。他們接觸到的德國人,絕大多數也是主動的參與者。這樣一來,就算主角的遭遇很慘,觀眾也會覺得他們是自找的。
而日本這邊,主角都是些家庭主婦、幼兒園小孩,也沒有特別表現與愛國主義有關的內容,顯得非常有迷惑性。中國很多影評的觀點,「《螢火蟲之墓》小女孩的父親是海軍軍官,所以她也該死」——這話讓中韓以外任何一國人看到都會覺得是混賬話,進而會覺得中國韓國人有毛病,日本人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因為在二戰上日本是絕對理虧的,把水攪渾他們才有機會。至於軍人當主角的日本二戰片,大多是打定主意不準備給外國人看的,像《吾為君亡》。
中國人一般覺得德國人的道歉比日本人誠懇,這是真的。日本文化和社會氛圍就決定了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真心道歉——日本人的心態是只要不是全世界所有人都互相道歉,我就不道歉。所以日本很多已經達到聖母水平的真白左作者,寫出來的作品卻並不讓人覺得誠懇,雖然按照日本標準,他們已經是「親華甲級戰犯」、「日奸」、「拿中宣部的工資到手軟」。而一些外國人看起來明顯不反戰的片子,才是真正的反戰大毒草,典型就是《男人的大和》,這片是黑天皇的,只是外國人沒有背景知識完全看不懂。
但是要覺得德國人是白蓮花就錯了。很多德國人和日本人一樣想攪渾水,「因為蘇聯強姦了上百萬德國女人,美國人殺死了大量德國戰俘,所以二戰不是正邪之間的戰爭,而是黑吃黑」。德國也有一大堆反戰敗的片子,典型就是《德累斯頓大轟炸》,套路太TM熟悉了,被德國人民救出的美國俘虜看到德國人民遭受美軍殘殺,無語問蒼天。北條司有個短篇《那年的夏天很笛子》,劇情一模一樣。
很多國人在二戰問題上執行的是雙重標準,又想通過為德國辯護來反對美國,又不想把同樣的邏輯用到日本頭上,這樣急功近利的行為只會中國人的聲譽,幫日本人的忙。有興趣可以看看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對《螢火蟲之墓》、《世界的角落》的評價,就差欽定成最佳反戰影片了。他們要是看到中國人「反戰敗不反戰」的評價,肯定會覺得中國人不可理喻——很多西方人覺得日本比德國反戰要徹底多了,你們還想和他們溝通,我眼淚都要笑出來了。
一個把國家的命運交給一兩個人,如果戰勝就是英雄,戰敗就拋棄。另一個把民族本身的特質剖析出來,進而給出了從民族角度,平民立場看待戰爭的可能性。我認為,本質上日本的反戰電影更加反戰,是觀眾的水平決定了它到底是否反戰,如果觀眾能思考本民族自身問題,它就比德國人的片子高明。如果看完只陷入自我感動,那麽它就不如直接的德國人的宣傳。
帝國的毀滅里有狂熱的高層與平民,有悲觀的高層與平民,有得過且過的高層與平民
這個片子里你能看的戰爭中該有的一切
這個世界的角落裡只有得過且過的平民
而且表現的非常輕鬆愉快,全程都是各種小確幸。各種生活的慘全埋在不經意的一些細節里。
可能製作組的意思是就算女主這樣迷糊傻呵呵的人也會被戰爭傷害吧。
所以就是整個片子看著特別不現實,如果不默認「其實快戰敗那會日本平民很慘」,「日本自己挑起的戰爭」這兩條的話整個片子就是我過的好好的怎麼莫名其妙的生活就被米英鬼畜毀了...........被人當只是單純抱怨戰敗也不冤
德國人就實誠,就老老實實地把最後那段經歷展現出來,怕人會錯意以為是洗白(雖然正常人都能看出來希特勒和戈培爾都是瘋子加混球)還專門放了一段當事人女秘書的採訪說「我以為我不知道,我就是無罪的,但是年輕不是借口」
日本這邊就是「我們過得好好的啊怎麼手就沒了人也死了」,而且身邊所有人都是完全不知道怎麼回事,好像就是一個獨立於國家的平行世界大家過得開開心心的。怎麼說呢出於對製作組最大程度的善意推定了,我只能理解為是為了追求把美毀給你看這種效果才這麼乾的。
另外對於女主這種不聞窗外事的角色最後爆發的那段被很多人覺得是問題台詞的部分倒是很符合她的身份.....她連和誰打仗為了什麼打仗打成什麼樣上邊的領導人是誰都不明白你還指望她站起來痛斥日本軍國主義怎麼著.........
評論區煩死了,期末考試周先鎖兩天,等我考完試再陪你們撕。
———————————————————————————
又要寫一個挨罵的答案了。
這兩部作品的區別在於,德國反戰人士的二戰史觀是典型的民族敘事,但是殊不知民族作為一個虛幻的共同體,其所謂「共同責任」本身就是個無理取鬧的說法。
而日本反戰人士站在平民角度講述自身作為戰爭受害者在二戰期間遭受的苦難,譴責發動戰爭的統治者,客觀上達到了揭露階級之間的區別和矛盾的效果。
徹頭徹尾的軍國主義者才會把戰爭責任推到平民身上,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為自己開脫罪責。
戈培爾說:
我不同情他們,再說一遍:我不同情他們!!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命運,對有些人來說也許很吃驚,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我們沒有強迫德國人民,是他們給我們的權力,現在他們要為此付出代價。
日本戰後的皇族內閣—— 東久邇宮稔彥王內閣拋出了「一億總懺悔」的理論,說白了就是「一億總玉碎」的戰後版,讓人民來給自己擋刀。在日本引發了軒然大波,激起了左翼人士的強烈反制:
我們要下定決心,絕不能失去冷靜沉著和毅然決然的態度,不能自亂陣腳,全體國民要步調一致,謹遵天皇詔書,一億國民總懺悔。
事已至此,我們必須要以前所未有的虔誠態度對天皇陛下真誠道歉、反省,全體同胞無一例外,必須集中一億國民的力量,一個人也不能落伍,相扶前行。不僅僅是政府政策的錯誤,另外還在於國民道德的淪喪。因此全體國民必須徹底反省。我相信一億國民總懺悔是重建國家的第一步。回顧過去,不能總是追究責任,而是要全體國民冷靜反省,只有總懺悔、洗凈邪心,才能將過去作為未來之借鑒。
所謂「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從來就是統治者推卸責任的屁話。
其實這樣看的話,倒也清晰明白了:日本文藝界在關於二戰的作品中不斷強調「平民無辜」,本質上是對「一億總懺悔」的軍國主義洗地理論進行的反動。因為他們害怕,他們害怕自己什麼時候又會「被玉碎」、「被懺悔」,這種針對軍國主義洗地理論進行的反制才能在思想文化領域真正起到反戰作用,敦促統治者放棄向國民甩鍋的行為。
考慮到很多國人並不了解「一億總懺悔」這個歷史背景,部分人把日本的大量反戰影片視為洗地作品,儘管愚蠢,但是可以理解。
——————————————————————————————————————
給本國人民帶來的苦難和給被侵略國人民帶來的苦難一樣,都是日本軍國主義者所犯下的令人髮指的戰爭罪行的一部分。如實記錄戰爭罪行的具體內容和受害者的日常生活的作品,自然是實實在在的反戰作品。
就算你不知道琉球、朝鮮的王室是如何和日本皇室一起像一群吸血鬼一樣吸食著日本人民的鮮血,在東京過著怎樣優渥而令其樂不思蜀的
日子,(琉球王室後代均為日本侯爵、貴族院議員,朝鮮王室在亡國後享受日本皇族待遇)你至少也知道偽滿、蒙疆、汪偽的統治者是如何在日軍的幫助下維持自己的統治秩序,把一重又一重的苛捐雜稅壓在淪陷區人民的身上吧。
而德國的民族敘事要麼是壞要麼是蠢,考慮到相關人士的反戰立場,我傾向於是後者。
元首和貝當元帥才屬於同一個利益集團,和你們這些屁民不是。
你也配姓 Hitler?
———————————————————————————
二戰史,和人類迄今為止所有其他的歷史一樣,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琉球人民被鬼子軍強迫自殺的時候琉球王的後代正在東京過著舒服的小日子。
日本監獄裡的「非國民」在大東亞共榮的統治秩序下絕對不可能擁有比支那人汪精衛(支那人沒漏引號,這個詞形容汪精衛正合適)更高的地位。
雅利安人在柏林的大街上流離失所的時候來自遠東某個島國的有色人種不僅沒有被做成肥皂反而和「你們的」元首在筵席上觥籌交錯眾賓歡也。
當你對民族主義產生幻想的時候,這個世界總會教你做人。
用民族主義敘事來解構二戰的歷史意義,這是背叛。
這是背叛。
這是背叛。
———————————————————————————
日常找罵,不用客氣,謝謝大家。
另外順便說一句,任何一個有腦子的人都能看出來,下面這兩句話是同一個邏輯。
「因為中國韓國有一大群混賬,所以這倆國家的人全是混賬」的人有什麼資格指責「因為日本有一大群屠夫,所以日本人全是屠夫」的人?
兩群智障。
其實我就一句,要是天皇也來一段我從河北省來的單口,我就認這是反戰的片子
戈培爾:「我不同情他們,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命運,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是他們給我們的權力,現在他們要為此付出代價。」 ——《帝國的毀滅》好早前看的,記得不太清楚了,但這段話印象深刻
按照大仙們的理論 ,據說伊拉克人準備拍部電影,請最好的編劇,做好的藝術,絕對可歌可泣∶講述中東聖戰恐怖分子從小被壓迫,被接受洗腦,被迫去進行恐怖襲擊,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也十分悲慘,對於在恐襲中的遇害者我們只能表示遺憾。吼不吼啊,是不是很符合諸位知乎電影藝術家的三觀啊,反正電影世界只有藝術沒有正義嘛,大家都不容易,誰都是受害者,在電影里找正義的都是愛國憤青嘛。
帝國的毀滅才是真正的反戰敗作品,裡面希特勒也會體恤下屬,幫希特勒助紂為虐的女秘書在電影里更是被刻畫成了無辜的人。至於戰爭的起因反省,當然也沒有說。在戰爭中平民無能為力,但那些高層還有秘書們就不一樣了。
偏個題
我覺得《我們的父輩》,《全金屬彈殼》和《末日啟示錄》的反戰效果比這兩部影片強多了。。兩部洗白本國的反戰影片《帝國的毀滅》還是《在這世界的角落》都是戰敗國拍的,同樣有一群秀智商的人在影片下面回復「歷史沒有正義,只有勝者為王」「二戰的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這兩部片子都是打著反戰的名義,角落前面的幾個回答說得很清楚,關於帝國的毀滅,影片並沒有對高層和軍官進行很深刻的反面刻畫,高層以及軍官死得震撼,把希特勒的秘書刻畫成無辜的小女孩形象,導致很多三觀不成熟的年輕人受到動搖,評論簡直亮瞎眼「德國勝利了中國會更發達」「德國很好,沒有侵略過中國」「希特勒萬歲」講真你們真的不是新納粹派來的間諜嗎?
有一點區別,知道《帝國的毀滅》的人絕逼多得多得多得多,而且其中相當大一部分人沒看過這片子。
唯階級論與唯民族論都是既蠢又壞的腦殘,這句話適合某些答主。
《帝國的毀滅》側重寫實,刻畫出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末日」形態。《世界角落》《螢火蟲之墓》之類側重賺眼淚。所以說前者的內容比後者更豐富吧
德國的片子個人和政府的命運是有緊密聯繫的,休戚相關,日本的反戰片把人民和政府完全割裂開,把人民和政府放在對立面,瀰漫著無政府主義式的氛圍。平民們自己生活的好好的,無能的政府卻只會一次次把困難帶給他們。但在一個軍國主義國家,在一個最好的三所大學分別是培養政府高官和海陸軍軍官的學校,居然把政府完全從人民的生活中抽離出去,不覺得可笑嗎。
有人說「《螢火蟲之墓》小女孩的父親是海軍軍官,所以她也該死」這種影評很混賬,是的非常混賬。是的這種情況是非常混賬,但事實可能是,這位軍官祖上一貧如洗,母親是紡紗廠做工積勞成疾很早就死了,還是靠著姑姑去南洋做唐行婦的資助才勉強活了下來,而後勤奮學習去了考上了海軍兵學校,得益於海軍在國內的地位,一躍從赤貧變成了小康,但海軍的地位都是靠著侵略為國家搶掠財富獲得的,而現在風頭正盛的是陸軍,是陸軍靠著幾百人為帝國打下了遼闊的滿洲,而占著軍費大頭的海軍畏首畏尾寸功不建浪費國帑簡直國家罪人應該自裁向天皇謝罪,所以這位軍官為了海軍所謂的榮耀為了自己優渥的生活,參與了813事變的謀劃,而後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淞滬會戰非但沒取得什麼成績還丟了天皇的臉面,四年後舊日本帝國陸軍又在中國瘋狂的開疆擴土,而海軍也終於決定再豪賭一次國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