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到底有什麼文化?武漢可能發展什麼文化?
假設當該挖的挖完了,該建的建的差不多了,那麼剩下就應該開始慢慢把文化發展起來了。那麼問題來了,武漢有什麼文化可以發展並且留住人?什麼樣的情懷是容易留住人的?
天,這個問題,剛好是最近的幾個項目和報告的綜合版。
【今天友人相聚,不想開電腦了,用手機寫第二部分】
一,武漢怎麼來的?
原本是沒有武漢這個地名的。
但是對於先有武昌,還是先有漢口,還是先有漢陽,就連武漢人都爭個不休。
如果從時間上來說,確實是先有黃陂。畢竟商代的盤龍城遺址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如果把武漢看作是一個城市來說,那麼先有的就是漢陽月湖附近的卻月城。以及之後由孫權所建的夏口城了。
隋唐兩代,漢陽、武昌逐漸形成行政區域。漢陽縣、武昌(鄂州府)逐漸建立。
直到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設武昌為湖廣行省的省治。
元末丐幫長老陳友諒,在沒有被明教朱元璋滅掉之前,遷都武昌,這也是武漢在歷史上唯二的兩次建都之一。
直到明朝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成為現在的格局。
明萬曆年間,四大名鎮興起。漢口以商業貿易著稱。這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商業為形成原因的名鎮,作為證據也反駁了西方史學家關於中國沒有因商而興的城市的觀點。
也是從這個時期,從福建武夷山到漢口,在轉而北上俄羅斯的中俄萬里茶道也逐漸形成並興盛起來。
直到清中期,漢口以佔中國出口茶葉6成的佔有率成為中國最大的茶葉貿易集散地。同時,也因為中國輸出茶葉佔全世界86%,漢口因而被成為「茶葉港」。
1861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漢口開埠。
各國紛紛在漢口租借土地,建立自己的租界。漢口正式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城市。
這個時候,漢口、漢陽、武昌還是分開的,分別有獨立的管理機構。漢口也從原來的小村逐漸開始成為後來的大都市。
隨著辛亥革命開始,中華民國建立,直到1927年,國民政府將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合併,成立京兆區定名武漢於此。於是武漢第二次作為國都。
這時,武漢就有了武漢。
二,武漢本土文化特點
我們談武漢本土文化的特點必須參考之前這段的歷史沿革。武漢是中國少有的因商業而興起的城市,即使到了現在坐擁東湖,黃鶴樓等景點,武漢仍是以九省通衢聞名。這個通字所代表的不止是通航通行,更重要的就是通商。
以前寫武漢茶史的時候總提到一句話,武漢因商而生,因茶而盛。
而對現在的本土文化影響最大的仍是近現代的這段時間,我們普遍把漢口開埠也就是1861年,作為武漢的近現代開端。
開埠,意味著碼頭是這個城市的核心。
這個核心也就是現在從漢正街到武漢天地這一段的沿江。
碼頭有三種人,一種是外來商人,這包括晉商,陝商,外商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商人。另一種人是碼頭工人,這包括青幫,洪門,哥老會(袍哥)。一種是武漢本地房東和市民,他們靠給上面兩種人提供餐飲,服務。
這三種人充斥在碼頭上。
所以,碼頭文化作為武漢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這樣發展起來了。同步發展的還有會館文化,幫會文化和其他的文化類型。
以前跟武漢的曲藝大師何作歡老師喝茶,何老師講到曲藝,尤其是梨園,就是在這樣的人們聚集的會館,茶樓裡面興盛起來的。
碼頭文化講究吃苦耐勞,敢打敢拼。
會館文化重鄉親,重情感維繫,講規則,有禮有節,抱團對外。
幫會文化講義氣,重江湖規矩,重情義,睚眥必報。
這些綜合在一起,就是武漢本土文化的特點了。
就連最代表本土文化的武漢方言,也是綜合了四川話,湖南話,本地話,河南話等等方言的一種融會貫通。
這也體現了武漢文化的一個重點,融合。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微信公眾號看看我寫的武漢茶史系列,也可以去搜一下關於武漢方言的一些內容。
三,武漢在哪兒?
四,誰是武漢人?
五,脫離飲食談文化得餓肚子
六,武漢精神幾個字?
七,年輕VS古舊,歷史VS未來
八,信仰混搭風
九,地面博物館
十,武漢,武漢
謝邀。好久沒有受到邀請有價值的問題了。你可以懷疑武漢任何事物,但是絕對不能抹滅武漢的文化價值。
碼頭文化
對於年輕人來說,碼頭文化可能並沒有貫穿於自己的成長。但漢口、漢陽、武昌同飲一江水確是流淌在血液中的過往。
過早文化
曾經的我對於"過早"並沒有一個概念,比如說,為什麼要叫過早,而不是吃早餐。直到後來我走過越來越多的城市,當我起個大早興緻勃勃的去尋一碗面,找一鍋餅的時候,出現眼前的是各式各樣的24小時便利店。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對於武漢人在尋常不過的過早竟是一種文化,且以武漢獨大。
知音文化
高山流水遇知音。 武漢市蔡甸區在中法生態示範城鍾子期公園廣場舉行大型祭祀活動。36名學生身著漢裝,誦讀祭文,追思古賢。武漢台資企業協會、省市文化戰線和區內的千餘嘉賓一同紀念楚隱賢鍾子期,感受流傳兩千年的知音文化。
九省通衢,大江大河大武漢。常常有人說,武漢是全國最大的縣城,沒有絲毫文化可言。作為一個非武漢人其實是為武漢人不值的。如果連武漢人自己都渾然不覺自己所傳承的東西,那這座城是否便真像別人眼中暴躁憤怒毫無底蘊呢?
外地人,去武漢二十餘次。本是寫某樓回帖,看字數挺多,就單回一下,隨意寫點感想。望輕拍
在中山大道項目完成前,非常可惜於老漢口的胡亂開發和資源破壞,吉慶街項目就是負面典型。可以說在此之前,主政者沒有真正重視老漢口建築群的文化價值。每次在那邊逛,就像要是在成都,這些建築簡直是歷史恩物,定會被善加利用。
還好,中山大道項目是一次成功的開發。相信以此契機,以老漢口為文化根基之一的城市文化營建,會有良好的走向。說回城市文化本身,刨除碼頭文化這種不合時宜者,個人認為武漢主要還有楚文化、老漢口文化、首義革命文化三種,還有一種單純求大的大武漢文化。前三種相互差異但多元有趣,體現了武漢這座近代重鎮的眾多面相;後一種較空,事實上我覺得很多武漢人並不享受所謂的「大武漢」,反而大得讓人倦怠。所以,這個「大」要做實,才值得體味,仍然要充分利用前三者:大在具有多重面相、大在納百川匯大江,大在雖歷滄桑卻仍銳意革新,等等。
雖然上面是隨手寫文案(霧),但覺得這些反而蠻符合武漢如今的城市定位、也能反映武漢和湖北的性格。說白了,所謂城市文化,刨去過早、咖啡、茶館、麻將這些器物表象,其核心無非是要反映這座城市的內在氣質:有別於他城獨屬於我城的真銳。個人認為漢正街的商業文化給玩沒了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本人第一次到武漢最震撼的就是漢正街的各種大商場,商業街。好多物美價廉的商品,簡直購物天堂,國內少有城市能媲美。感覺隨著電商不是那麼受歡迎了,以及香港的衰落,內地傳統商貿業面臨著全新的機遇。不過不像以前以批發為主,可以主打旅遊購物業。加強宣傳,服務意識,以漢正街的底蘊,相信可以重振武漢商貿文化。
實際上許多老武漢的記憶和文化正慢慢地消失了。
比如,抖狠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有多少武漢人知道?這說起來就是武漢獨特的碼頭文化了再比如說,武漢人喜歡說不服周,又是怎麼來的?這裡頭又蘊含著武漢的楚文化。
再比如說,黃鶴樓是怎麼來的?如何成為江南四大名樓之首?這又和武漢優越的地理位置有關,九省通衢,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可不是套話,三國,南宋,孫權,黃祖,岳飛,甚至直到抗日戰爭,這裡的軍事地位一直可不低!
再比如說,竹床陣是什麼東西?這又和武漢四大火爐的氣候有關了!
再比如說,尖板眼是什麼意思?這要說起來可以扯到戲劇上。滴多,撩撇,從語源上說也是很有講究的。
許多事情,大家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慢慢地不知其然了。
知其然,是文化的延續。知其所以然,是文化的繼承。有點晚了,我就簡單先講下 抖狠 這個詞的由來。
武漢因為水運發達,因此在水岸邊會有搶碼頭這種事。兩伙人爭一處碼頭,大打出手本來也就是人之常情。但是武漢人的做法就有些楞和拽了。
想像一下,食神中火雞和大力爭地盤,兩伙人對峙的場景。這就好比搶碼頭。
這時候,作為拐子(武漢話大哥)的火雞把作為提提(武漢話小弟,馬仔)的星爺往前一推,:上,抖狠!!然後,對面也派出一個提提。
只見星爺拔出一把西瓜刀照著自己大腿就扎了下去,然後就開始嘲諷對面:怎麼樣,怕了吧,怕了吧,怕就把碼頭讓出來(其實自己疼個不行)然後對面也不能認慫啊,也扎了自己一刀:怎麼樣,有我慘,比我慘,我命都不要你比我慘?然後,我們星爺這邊必須發飆啊!
繼續,你一刀,我一刀,互扎,直到扎到一方拐子心疼自己提提認輸為止!這,才叫 抖狠!!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很粗俗的文化,但是這才是武漢最原始的個性,說起武漢的文化,她的碼頭文化是無法迴避的。
單理一下,大概可以有下面這些1辛亥紅色文化
1911,首義之地,毛爺爺故居,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東湖賓館,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八大舊址,民國首都,紅樓文化。2民國租界文化
漢口開埠,英法德俄日租界,漢口跑馬場,黎黃陂路街頭博物館,vox酒吧,武漢天地3古鎮碼頭文化江南四大名樓,黃鶴一去不復返4盤龍城古文化商朝古城,四千年城建史5光谷新城文化高校雲集,活力新都,櫻花之校,梅花之都,電競大賽,光谷藝術節,ACfun發源地6小吃飲食文化南北薈萃,東西兼容,吉慶街,五芳齋,蔡林記,民生甜食館,戶部巷,各種百年老店大排檔,燒烤,蝦,蟹,魚,蓮藕武漢好吃佬7漢劇大鼓文化湖北大鼓張明智,漢劇小品田克兢 ,武漢小說方方,池莉8基建橋樑文化瘋狂521,黃巴車,速度與激情。南京姊妹市,一卵同胞 江大橋。武重,武鋼,武鍋,武船。已建在建十幾座橋樑所用都是不一樣的結構,各具特色9山水綠地文化兩江三鎮,龜蛇鎖山,大江大湖,最大城中湖東湖,最大人均水資源佔有量。漢口,武昌,漢陽,兩江四岸,幾十里江灘。10楚韻磨山文化湖北博物館,曾侯乙墓,越王勾踐劍,巫術,九頭鳥,崇鳳尚武,不服周,楚國悠悠八百年11琴台春秋文化伯牙子琴,琴台音樂,高山流水,芳草萋萋12晚清洋務文化漢陽兵工廠,漢陽造,湖廣總督張之洞,京漢鐵路詹天佑13小資文藝文化綠皮車,古德寺,胭脂路,曇華林,凌波門,403,金銀潭,馬拉松再加一條,黃鶴樓煙酒文化,哈哈還有,不是說笑,漢罵文化!
國標滋養,信鳥你滴邪!暫時就想到這麼多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武漢妹子,這也是曾經老爹和我討論過的問題。
曾經的碼頭抖狠文化早已不適合這個社會了,這座城市留下的歷史痕迹還真是有點,儘管挺多都和起義啊打仗有關。老一輩的有情懷不知如何表達,新一代的我們或許可以從這些歷史中挖掘正面的能力來傳播給社會。比如江邊要新開的會展現老武漢特色和歷史痕迹的游輪景點,又比如帶有老武漢工廠元素的403藝術中心。
希望不要專註於建造那麼多商場,都是買衣服跟吃喝玩樂,並幫助不了文化的發展。
所以終究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武漢自詡碼頭文化 市井氣,在武漢呆了7年最終還是離開了,來聊聊我看到的
什麼是碼頭文化?
在內河水運為主導的年代,武漢一直是利用水運來發展商業 以聚集人口。
各地的流民彙集到這裡,從事著碼頭上的體力勞動,混口飯吃
其中有頭腦的,會鑽營的,以及能拉幫結派的,混了出來 積累了財富。
所以碼頭文化呢
是建立在勞苦大眾文化知識水平不高,但是充滿生活智慧的一種文化
但是作為個人 ,更多的感受到的是,焦慮的爭奪,小聰明,以及浮躁的心態,對知識的漠視,對權力的崇拜。
這樣文化底下出來的人,執行力非常強,頭腦非常靈活沒有錯。但是沒有原則,不願意下功夫去積累,研究。
當然這不是貶義,在過去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我國,也是沒有辦法的。武漢人的勤勞反而是優點。
相比於同樣勤勞精明的福建人,廣東人,武漢開放後沒有對外的優勢,積累不下財富。同時,沒有傳統潮汕人的家族觀念,互助意識,亦沒有信仰原則,只能互相爭鬥,一盤散沙。
武漢勢頭正猛,前任領導給武漢補了基建的課,現在正要迎頭趕上來,我祝福這個城市,但是,實在是對它沒有好感
2007年之後在面對和鄭州爭奪富土康,和成都爭奪互聯網,和重慶爭奪電子信息製造業之時,武漢引進了什麼?滿城的房地產。好高騖遠,貪大求全。是這座城市內里的文化。衷心希望在我國爭奪半導體產業上游的今天,一定要在東湖把我們自己的晶元,半導體給搞起來,武漢不要再錯過這次機會了!
談到可能發展什麼文化
不要看武漢這裡高等院校那麼多
事實上,都是工科為主。武漢有非常強的工程能力。
對於我們更廣義上的文化,實在是沒有積累
城市缺乏歷史,租界區留下的痕迹 有榮光嗎?武漢最偉大的是幾百年來來此奮鬥的勞動者們!
廣大的市民階層只能勞碌,院校里的教師尸位素餐。
看到漢街,光谷洶湧的人潮,這裡只能做做小生意 罷
祝福這個城市
大學四年,
我努力地教我外地的同學過早是什麼,熱乾麵哪裡吃正宗帶他們去江漢路,歸元寺,黎黃陂路,黃鶴樓,坐輪渡,各大江灘帶他們去省博,省圖,辛亥革命紀念館以及等等等等我所熟知的武漢的一切然而四年他們記得最熟的就是那句個板馬
結果他們留下來了
原因就是這句個板馬其實一個城市吸引人的文化在我看來,就是這個城市人民的生活狀態個板馬滴武漢作為一個天生自帶吃貨天賦的武漢土著,武漢最讓我放不下的還是它的飲食文化。話不多說上點乾貨~
讀書的時候不怎麼出去,後來留在這邊工作了,開始慢慢逛,戶部巷曇華林和閱馬場中間的區域挺能代表老武漢的風情,市井生活,傳統習慣,人文特色還不錯,總結不出來,但整體上會有那種感覺。
武漢
武漢其實是以前三鎮合併的啦,清朝末年開始漢陽重工業,漢口是金融貿易中心,武昌政治中心,大量電視劇應該都有相關的背景
作為一個在武漢待了三年的人,浪過武漢很多地方,但是真心沒有感覺的到武漢有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化的地方,楚文化呢,談不上(原諒我其實根本不明白什麼楚文化。。。),過早、碼頭文化等等感覺離現在的武漢人越來越遠了,說真的,武漢沒有什麼文化,也算是一種文化吧。
我應該自行腦補一下文化是什麼……
以下為第二次編輯內容。 我想了想,應該再寫一些東西。 武漢市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如同一般都市一樣,會在工業文明、城市發展、外來人口增多的情況下,自己原來城市所擁有的特色和文化,尤其是在中國,一個城市會很快丟掉自己的過去。說到光谷、徐東等地名,我想是個武漢人都會知道,但是,流芳、徐家棚等老地名,有多少新生代武漢人知道?這些地名的變遷,本來就是文化的一種流逝。 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作為一個都市,又有將近10%的人口是大學生,我想如果武漢能夠發展一些既適合當今年輕人,又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可能留下更多的年輕人,使城市更加的年輕。至於發展什麼文化,這跟國家、地方政府,跟每一個武漢人都有關係的。武漢給我的感覺是朝氣蓬勃,日新月異,畢竟「武漢,每天不一樣」,這樣的武漢,還愁沒有什麼文化嗎?(可能還是沒能寫出什麼好東西,排版不好。)如果一味的強調本土化 本地化 那麼武漢是一座完全沒有文化的城市
這個城市的一切 變化都很快 跟不上的統統被丟掉 能留下來的 都是扎紮實實的真傢伙
推薦閱讀:
※獨家教程 |Grasshopper ELK 數據分析底圖繪製,「4步」炸飛你的小夥伴
※如何評價 2017 年 ASLA 專業獎 & 學生獎的獲獎作品?
※為什麼國內的城市建築不如國外看起來有美感?
※城市設計、城市總規、修規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