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飲食口味上差異這麼大?

為什麼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飲食口味上差異這麼大?如題


雖然答主是東北人,不過上大學前幾乎都沒怎麼吃過火鍋,記憶中在老家都是吃燉菜炒菜,去餐館也是。然而我在河北上大學的時候發現自己吃不到正宗的東北菜,河北菜也沒啥喜歡吃的,我竟然開始喜歡吃火鍋,川菜、湘菜了。

當然,這和我從小愛吃辣的分不開。在北京工作的兩年,我出去最常吃的是魚火鍋、火鍋(主要北京老火鍋),或者偶爾吃下四川串串香。

現在在杭州工作,就想找家好吃的火鍋,竟然也成了不容易的事兒了。看那些火鍋店的留言有點不忍直視,特別是來自北方的食客,都抱怨說那些本來在北方在四川的火鍋店本來用料都很好的,味道也很夠味的,來到南方後,為了迎合本地人的口味,改良的口味變得很不地道。好懷念在成都吃的火鍋,五年前在成都短短的呆了一個多月,美食最讓我難忘。來杭州很難吃到那麼地道的火鍋了。

好了,終於要說到南北飲食差異的主題了。北方和四川那邊都愛吃辣湯火鍋,南方火鍋吃得少且清淡,原因就在於,北方太冷了吃火鍋吃辣椒暖和啊,四川濕氣重,吃辣且熱的火鍋祛潮氣,南方的溫度一年四季相對來說宜人,當然這也只是我隨便講講得了。


因為中國和歐洲的面積差不多大。人口是歐洲兩倍。


想像下你家住在黃土高坡,早上斯文的一小口一小口吃腸粉喝海鮮粥,還是喝碗羊雜碎粉加一個肉夾饃,畫風更搭?又或者你家住在溫州海邊,中午大口吃豬肉燉粉條就大饅頭,還是吃著鹹魚干就著碗米飯,畫風更和諧呢?


南北口味一般有「南甜北咸」之說,就像著名的甜咸豆花之爭,從大方向看的話,吃甜還是吃咸有歷史和經濟因素影響。首先噬甜是人類的生物學本能,在人類早期食物匱乏的生存環境中,糖份能給予必要的熱量,維持生存,所有人類幾乎都是本能的喜歡接受糖類。但從前甜味物質還是比較稀有、昂貴的東西,不是人人都吃得到的。大概在一千年前,中國跟現在恰好相反,是【南咸北甜】的格局,因為那時北宋的首都在開封,只有開封的富裕階層才享用得起糖,那時的北方上層社會給人印象就是「嗜糖如命」。後來金兵入侵,宋王朝衣冠南渡,宋朝貴族們把嗜糖的習慣帶到了江南,江南經濟發展起來,江南人受影響於是也吃起了糖。而北方由於戰亂、貧窮和貴族南遷,吃糖變成了奢侈的事,於是轉而改用便宜的鹽來調味。在獲取糖分困難的古代,吃糖是身份財力經濟的象徵,就像從前的法國貴族以吃甜食彰顯身份,越甜的點心越體現身份的尊貴。地方受經濟影響,造成了吃甜的習俗,雖然如今糖已經是人人都能隨意享用的食物,可幾百年來的飲食習慣,仍然延續到了今天。


飲食口味差異為什麼這麼大。應該是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的關係吧。北方寒冬時間長,所以平常人家為了過冬會腌菜曬臘肉,口味一般偏重。

我們寢室就有一個東北人,平時凈愛吃糖蒜、泡菜之類的。你要是惹他生氣了,他會在嘴巴里嚼一顆糖蒜,然後屁顛屁顛跑到你跟前,張嘴呼一口氣到你臉上。感覺跟被容嬤嬤扎針一樣。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於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繫。

我國南方氣候濕熱,盛產水稻,因此,以大米為主食;北方氣候相對乾冷,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因此,以麵粉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他們吃飯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三調羹醋用以「解饞」。改革開放前,每逢春節,別處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打開中國地圖,可知這些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澱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及東北的朝鮮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貴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極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話下。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好後,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燙」更是全國聞名,可以說,沒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談不上「名吃」。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於此。

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濕潤多雨,冬春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真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魯迅留學時為禦寒也有了愛吃辣的習慣。

我國北部是內蒙古高原,過去新鮮蔬菜對北方人是罕見了,魯迅先生說「膠東的白菜運往北京,便用紅頭繩系了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美其名曰『膠菜』」,就是指此。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和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人說蘇州菜甜,其實與無錫的相比,蘇州菜不過是淡。無錫炒鱔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對北方人講,根本沒法吃。廣東、浙江、雲南等地居民也大多愛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間的延續,這種咸甜相對的趨勢會減弱的。


因為你太年輕了。倒回四十年,你日常吃的東西的產地都在你方圓一百里,也不會有反季節的蔬菜,你絕對不會問這個問題了。因為那時北方人南方人到了對方的家裡,從主食,到蔬菜,一樣都不認識。


農作物影響了人的口味吧,兩個地方土地里產的東西都不同


活在秦嶺淮河一帶的我在課堂上驕傲的舉起了自己的雙手。老師!我有話要說!我跟北方人一起吃飯,口味就偏北方。我跟南方人一起吃飯,口味就偏南方。誰讓我有地理優勢呢!假的。

事實上,口味的差異遠沒有大家認識到的這麼大,人和人口味上的差異與其說是地理上的,不如說是小時候接觸的口味影響到了自己的進食偏好而已。我男朋友和我一個地方的,我喜歡吃甜系美食,比如糖醋排骨,紅燒帶魚。他喜歡吃大蔥、大蒜、生薑以及萬惡的香菜。

當然這點毫不妨礙我們摟摟抱抱卿卿我我。當然了,如果他要是喜歡吃咸豆腐腦,那這婚估計是結不成了。


目前的趨勢是,不管天南海北,川菜館永遠是最多的,年輕人基本口味變得很雜,我坐標浙江,辣可以吃一點,麻是個什麼鬼!


最主要的就是氣候不同造成的,氣候不同,溫度差異大,生產的農作物就不同。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個飲食結構以及吃法的巨大差異。


差異大嗎,並不覺得,大部分做法都是一樣的,只是食材有少許區別


北方是游牧民族多,南方是農耕民族,自古以來的生存方式不同造成的


題主研究這個問題,還不如去真正研究人類文明起源,實際上都是一個問題


一個主食是大米,一個主食是小麥高粱玉米,當然口味不同


我一個東北人,卻喜歡在杭州吃糖醋排骨。東北沒流行糖醋排骨這道菜是因為東北沒人會做正宗糖醋排骨而已啊!


推薦閱讀:

南方人和北方人長相真的有差異么?
北方人怎麼分辨東南西北?
如何跟南方人相處?
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喜歡打架嗎?

TAG:美食 | 文化 | 北方人 | 南方人 | 攜程美食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