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伍迪艾倫的第一部數字電影《咖啡公社》?

《咖啡公社》是由伍迪?艾倫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愛情喜劇片,本片是由森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史蒂夫?卡瑞爾、布雷克?萊弗利聯合主演的。

本片的故事背景是設在1930年的美國好萊塢(所以本片的敘事風格採用的是復古風)講述了一個青年男子(鮑比)來到好萊塢追尋自己的電影夢,隨即墜入愛河並沉迷於那個時代著名的咖啡公社。

人們對於這部影片的評價褒貶不一,不少人認為伍迪?艾倫的這部影片拍的有失水準,沒有之前他拍的影片好看或者說經典,所以今天我就不說這部影片好還是不好,因為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今天就來說一下,這部影片中我認為好的經典的一些東西。

首先我要說的就是影片的轉場,在本片的開頭導演就給我們一個難忘的圓形轉場,也是因為這個轉場讓我們感受到導演想使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復古的影片感覺,圓形轉場並不多見,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開篇就用這個圓形來轉場,(可能是我孤陋寡聞了 )所以對我來說這個影片的開場就給了我一個驚喜。

第二,全篇的色調基本上都是用的暖色調,雖然影片是以暖色調為主的,它可以更加突出影片復古的一個感覺。但是在影片的開頭,整個背景是冷色的,但是主人公臉上的光卻是暖光,我覺得這個導演做的非常的聰明,因為這樣即可以讓大家一目了然的知道影片的主角,因為他是一個中心燈光。他同時也是鏡頭中其他人物的目光中心,所有人都看向他,所以我認為這個鏡頭是導演做的非常聰明的鏡頭。

第三是本片在構圖以及燈光上,本片的畫面構圖我是很讚賞的,舉一個例子還是在影片開頭的部分,導演突出鏡頭中的主人公時,除了在燈光上的技巧還有,人物是處在黃金分割點的,這個也是很聰明的突出重點的技巧。還有燈光給我印象很深的是鮑比第一次見到他的舅舅菲爾,兩人在辦公室談話的鏡頭,在這個鏡頭的構圖中,菲爾舅舅臉上的光和鮑比臉上的光,形成很明顯的一種明暗對比,也從側面突出了兩個的地位的差異。這種用構圖以及燈光來突出中心人物的手法是值得我們去借鑒欣賞的。

第四,本片有一個地方很有特色,也很有復古風的感覺的地方,就是片中多次用旁白來介紹人物的關係以及她們的生活狀況,這個是從另一個方面導演想告訴大家本片的年代久遠的這個側面的表現吧,因為在復古片中才會多次用到的旁白來介紹人物關係,而不是靠片中的主人公來介紹。

第五,我認為本片最大的一個驚喜,是音樂方面。因為片中的音樂很獨特,既有復古的感覺的同時又給人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所以我覺得本片之所以成為愛情喜劇片,在背景音樂的運用上也為「喜劇」二字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最後,還是回到這個電影本身的劇情中,一個不算新穎的故事結構卻能拍出不一樣的感覺,可能也是有些人喜愛導演伍迪?艾倫的一個原因吧,在這部影片中,導演為我們無情的揭示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最後都會變成當初我們討厭的人的模樣,還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咖啡公社》的故事講的非常克制,支撐我看下去的,是我總是想到那部非常不剋制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暴發戶「蓋茨比」站在自己的莊園,露出迷人的小眼睛去觸摸那道「綠光」。那道綠光是蓋茨比的夢想。蓋茨比小的時候鄙視自己的身世,慾望的眼神讓他想抹掉自己的身世以及過去。

蓋茨比死在黛西的手上,帶著一腔慾望和怒火。不知道蓋茨比倒在泳池的那一瞬間想到的是什麼,大概是沒反應過來吧,我覺得一個被膨脹的慾望充斥一生的人,不幸的是命不長。幸運的是一輩子沒有失望的機會。

蓋茨比是屌絲的第一種姿態:他們是屌絲中的佼佼者,有足夠的才能讓他們取得一定的成績,他們樂觀積極向上,以為所有的「不一樣」都可以被自己的人努力磨平,而且他們的能力更讓他們誤解了這一點,直到有一天他們知道「天生高貴」這個詞。

尼克是第二種:興緻勃勃來到華爾街想要大幹一場,因為一切比起獨自「碼字賺錢」要迷人的多 ,他有那麼一段時間是喜歡「女人,聚會,金錢」,但是最讓他著迷的部分仍然是——蓋茨比,他看到蓋茨比的可憐,為了物質的女人單純的毫無保留的奉獻,尼克身處名利場,卻又時常跳出名利場來反觀自己,所以他是矛盾的,痛苦的。因為他不明白海子說的話——生活無需洞察。所以他生病了——重度抑鬱症。

《咖啡公社》從某種程度上講的就是另一個「尼克」的故事。男主人公來到好萊塢,投靠自己舅舅,想要有一席之地,他也無聊到想試試一夜情,但是又覺得這個行為本身更無聊。

所以他像尼克一樣開始挑選,開始尋覓,試圖去尋找一份不一樣,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一股清流。他以為女主人公就是的,因為她說,「我更喜歡中規中矩的生活,簡樸自然更能讓我著迷」。

女主人公轉身和女主人公的舅舅偷情,男主人公完全淪陷。這就是伍迪·艾倫——道理是道理,你還以為我真的會那麼活?

舅舅和舅媽離婚,取了女主人公。男主人公回老家,沒那麼傷心,但是也失落了好一陣,畢竟女主角美。男主人公取了貌美嫻靜的妻子,過上了中規中矩——「體面」的生活。反正伍迪·艾倫告訴你生活是空洞的,有的人得不到,有的人得到了會厭煩。

但是伍迪·艾倫又告訴你,只要你有了信仰,你可以笑著赴死。雖然在有些人眼裡這是可笑的,劇中那微不足道的角色,謀殺了一個人進監獄,在一位神父的指引下,輕而易舉的成了基督教徒——他說不怕死,他要去尋找他的永生了。

電影在情感的表達上,太克制了。讓人有一種不為死者哀,不為生者喜的感覺。

不知不覺看完了,會想說一句:本該如此。


這是一部有趣而常見的愛情小品,時代背景在1930年,鏡頭切換間,滿是三十年代的絢麗。片子中漂亮復古的景緻,還有駝背的小個子男主,金髮狡黠的少女。它談論背叛與愛情、慾望與妥協這種老生常談又經久不衰的問題。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故事,相同的老少配相同的吐槽狂。大致說,伍迪艾倫的電影幾乎都可以稱作「伍迪艾倫式的電影」,以對白中精心撰寫的笑話為主要特點,此外也以他自己的表演——語速極快,結結巴巴,纏繞不清的、有時是神吐槽的台詞方式為特點。青澀少年鮑勃懷著對夢的憧憬,初入好萊塢投奔富豪舅舅菲爾,並結識了舅舅的秘書——面容姣好,眼神靈動的瓦妮,並對她一見鍾情。瓦妮在向鮑勃傾訴自己與有婦之夫的艱難愛情,也漸漸為鮑勃的體貼而窩心,產生了依賴。接下來故事情節就是俗套的戲劇化。有婦之夫不是別人,正是舅舅菲爾。舅舅與舅媽離婚,迎娶瓦妮。鮑勃返鄉,屌絲逆襲。偶遇離婚少婦維羅妮卡,結婚生子,相敬如賓。故事的主線明明說白了就是叔侄爭一女,婚外情,老少戀這些為社會為道德不容的橋段,卻並沒有人命、殺害這些可怕的情結相連,多年後,在各自的生活軌道里實現年輕時夙願的兩個男女再次相遇,儘管情感如初,懷念如常,分別後重歸生活,只是會在擁擠的人群中跨年時,陷入獃獃的沉思而已,而已。

有人說,伍迪艾倫一生都在拍自己。《咖啡》里的鮑勃對世界野心勃勃又束手無策,他個頭不高,又耷拉著肩,微微駝背的樣子與伍迪艾倫如出一轍。那個熱愛每周末去紐約的小酒館吹薩克斯風的伍迪艾倫,是老態漸深的老頑童,也是永遠固執的少年。

而在這樣一部《咖啡》里,好像並沒有出現咖啡,出現的只有琳琅的香檳和紅酒。19世紀20年代,凡是製造、售賣乃至於運輸酒精含量超過0.5%以上的飲料皆屬違法。但在家自己在家裡喝酒不算犯法,但與朋友共飲或舉行酒宴則屬違法,最高可被罰款1000美元及監禁半年。 21歲以上的人才能買到酒,並需要出示年齡證明,而且只能到限定的地方購買。1920年開始禁酒,1933年禁酒令廢止,這一時期的動蕩,使得酒吧的形態,經歷了酒吧―地下酒吧―夜店三個階段。而《咖啡公社》就是30年代禁酒令廢止之後的故事,主人公鮑勃靠經營夜店的逆襲,完全是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的順勢而為。所以cafe society根本不是一個喝咖啡的地方,而是指一些經常光顧夜店和奢華餐廳的精英名流 。咖啡並不是那個時代的代表,琳琅的香檳和紅酒更能體現那個年代的紙醉金迷。


電影《咖啡公社》是伍迪艾倫的第一部數字影片,講述了青年鮑比來投奔舅舅菲爾,卻愛上了舅舅秘書維尼,電影最後,鮑比娶了別人,維尼嫁給了菲爾。伍迪艾倫在不急不緩的節奏里,講述著發生在紙醉金迷虛幻迷茫的好萊塢和繁榮喧鬧的紐約的故事。

影片劇情平淡節奏緩慢而又慵懶,伍迪艾倫刻意隱藏了平淡生活下的洶湧暗流,呈現出生活平淡的樣子。比如鮑比的父母,他們的身上總有些黑色幽默的影子在,一本正經的嫌棄對方,磕磕絆絆不止,卻依然離不開對方。姐姐和姐夫,相親相愛卻因為很多事而爭鋒。

畫面大部分籠罩著昏金暗玉的橘黃色暖調,懷舊而又溫情,不失浪漫穿插在整部影片中。鮑比和維尼在餐廳約會時影片是一種暖色調,溫柔又沉醉。黃色代表那個時代的繁華,朝氣向上,以及導演特有的色彩,哥哥殺人的冷色調,但是伴隨著獨具特色的伍迪艾倫的爵士音樂對於殺人這件事又顯得不是那麼嚴肅和不可饒恕。最後導演都會給違反秩序的人應有的結局。

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特寫對話場景,鮑比和維尼,鮑比和菲爾,維尼和菲爾,色調的調和和對人物表情的特寫刻畫,表現了攝影師對光的巧妙運用,時而暗示銀幕上時光和劇情的不斷轉換,時而是配合著人物微妙情緒的觸動變化,在講述故事中,又能展現情緒,表現環境和空間,給觀眾特別的感受。

雖然電影講述得是一段不倫戀,女主角同時愛著男主角和他舅舅,但是在觀看時卻不會過多的感到反感,而是被影片自身的美所吸引,這也許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我懷念的是無話不說

我懷念的是一起作夢

我懷念的是爭吵以後

還是想要愛你的衝動

——《我懷念的》孫燕姿

《咖啡公社》是一個關於「念」的故事

咖啡:是一種苦中帶澀,澀中帶甜:咖啡也是一種能令人依賴上癮的飲品,也說明電影也有咖啡特點的一絲絲韻味。

公社:字面意思是自己的經濟或社會觀點並生活在一起的團體,而電影內深層含義是兩人因時間不同身價不同,相處的環境不同,相遇地點不同的一種總說。

《咖啡公社》給觀眾無限遐想,一部愛情片卻用富有內涵引申出這不是一部簡簡單單的愛情故事……

《咖啡公社》亮點之一——鋪墊

整片用許多的鋪墊手法去烘托之後的劇情,給觀眾無限遐想和回想,回想自己的過往、回想自己的經歷。

開場菲爾接到鮑比的電話,女傭—朋友—菲爾,這個三角位置,奠定了主角,也奠定了菲爾之後剛要發生的一切。

哥哥本在外人開來無情冷血,殺人無數,為哥哥的電刑埋好了伏筆。

菲爾見到鮑比表現出的那份不屑,將鮑比必將成功做好了的鋪墊。

在鮑比的經營下,他的成功也為再見維羅妮卡做好了一切準備。

《咖啡公社》亮點之二——情感

在鮑比和維羅妮卡之間穿插著無數其他人的情感,讓整個故事更加豐富,更符合骨幹,也更加豐滿,大主線小支線。

哥哥對家人那份無與倫比的愛,冷血中帶著柔情。

菲爾對凱倫銀婚之愛,慢慢的從愛情變成了親情,激情過後剩下的只有淡漠和不公平。

親吻自己的伴侶後,卻在回憶過去,思念對方。

《咖啡公社》亮點之三——音樂

開場「I Didn"t Know What Time It Was」告訴我們事情發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之後的每一首插曲都體現出當時一個場景一個心情。

整部電影片頭曲—插曲—片尾曲都是爵士樂(Jazz),爵士樂有著即興演奏、節奏極其複雜的特點,承托出時間地點,也從側面說明出整個劇情是向著曲折感人發展。

詼諧幽默的音樂背後,帶來的卻是一種莫名的沉重感,霧裡看花。

《咖啡公社》亮點之四——設定

劇情設定感人真摯,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將整部電影展現成一種短篇小說的質感,豐富的劇情、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和耐人尋味的結局。

這部電影褒貶不一

「如果按照最近《好萊塢報道》 對伍迪·艾倫的採訪里他所說的那樣,除了《開羅紫玫瑰》、《賽末點》、《丈夫、太太與情人》、《變色龍》、《午夜巴黎》幾部以外,他都想毀掉的電影作品有四十一部,那麼這部《咖啡公社》估計是他毀掉清單的第四十二部了。」

看似平庸的劇情下,展現的不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愛情故事,而書寫的當時社會現狀或者說是我們生出這個社會現狀,奢華的生活背後,人們心中那份道不出的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是選擇「愛情」還是選擇「麵包」,成了現在最困難的選擇,為了生活下去,會丟失掉當初自己的那份「純真」。

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中張譯飾演的石小猛,一個讀完大學北漂的窮小子,胡榮強扣留了他的勞動成果;程峰愛上自己的女友沈冰;這兩點為石小猛最後的利益熏心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得不到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得到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咖啡公社》的台詞依舊非常文學味兒,輕鬆簡單的敘述旁白,加上不斷逗人發笑,帶有濃郁段子手屬性的對白,讓整部電影看起來就是一個遊記小品或者針砭時弊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這樣組成的劇本信息量很大,每個細節都有意義,每個串場的小配角都不算多餘,彼此相互扣連。因為這些生動的細節,人物角色帶上鮮明文學味道。人物極致到瘋魔的性格特點,帶著辛辣的諷刺來描述女人的人生起伏。——新浪娛樂評

整部電影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實在說明這個社會存在的問題,對現有的生活種種不滿,尤其是對家庭的不忠。

菲爾捨棄自己銀婚之妻;片尾鮑比、維羅妮卡明確告訴對方不要再見,但是卻還思念著對方。菲爾—鮑比—維羅妮卡,三人叔侄關係,但鮑比、維羅妮卡卻互相思念,帶有著一股股亂倫的氣息。

本,是黑道大哥,殺人無數,無論大事小事都要將其斬草除根,收人錢財替人辦事。

本被關押鮑比想利用的自己的人際關係,讓本免除死刑的判決。

這三點充分說明社會黑暗,無論是黑道還是白道,人的性命都掌控在少數人手中,能用錢解決的事情絕對不會去依靠法律。

平淡的愛情故事背後,書寫的卻是整個社會,因為一些事情的發生,和睦的家庭變得分裂,鮑比二姐艾芙琳與萊納德本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卻因意見不合而起爭執,社會變化的越來越黑暗,身處其中的人卻不以為然,而伍迪·艾倫不單單想說明社會,更想說明即使社會變化,人也應保留自己那份初心,記住自己的初衷,不要在變化中迷失了自己,丟失了本質。

媒體上說伍迪·艾倫毀了他四十二部作品,他不在乎別人說什麼,別人怎麼說,依舊按著自己的方式去從事自己所愛的那份工作;《咖啡公社》是伍迪·艾倫的第一部數字格式拍攝的電影,這第一部也就說明伍迪·艾倫始終保持初衷,不想再科技時代丟棄掉那些古樸卻帶有韻味的一個簡單的人。

一年一年又一年

飛逝僅在一轉眼

唯一永遠不改變

是不停地改變

——《依然愛你》王力宏


「當好萊塢山丘上的日頭西沉,夕陽通常呈現出彩色膠片上美麗飽和的色彩」伍迪艾倫於2016年上映的《咖啡公社》是一部富有自己風格的電影。這位80多歲的老人用紮實的劇本,美妙的爵士,已及時光飛逝的愛情為受眾譜寫了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眾生的浮世繪

本片以喋喋不休的旁白推動情節的發展。就像伍迪艾倫這位老人正在你的耳邊緩緩的想你講述一個老故事。配上油畫一般的畫面質感,很具有年代感。還有其中的本的黑色幽默為本片增色不少。伍迪艾倫的電影就是這樣,用很多對白藉助人物討論一些問題。比如猶太教和基督教,比如愛情,比如金錢和方面好萊塢名聲赫赫的演員。伍迪艾倫將這一切從浮華的咖啡公社說起,說著他的青春年少和他的過往人生。

全片充斥的爵士樂會將受眾又帶回那個爵士風靡的年代。增強了受眾的代入感。爵士樂也伴著故事的劇情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在菲爾離婚後找到瓦妮時音樂急促而帶著荒唐,而在熱戀時又變得舒緩和慵懶。最後鋼琴緩緩的走著說著這段複雜又俗套的愛情。

「你終變成了你所厭惡的那種人」這是鮑勃在瓦妮歸來後對他說的。「就是這樣,時間變了,生活變了。你也是這樣」這很現實的反應了那個浮華的好萊塢下的愛情。一個懵懂的小鎮姑娘被好萊塢的浮華,被菲卡的魅力與金錢所擊倒。變成了自己所厭惡的模樣。時光飛逝余情未了。當鮑勃事業有成,又一次見到瓦妮時他依舊愣了很久。這突然讓我想到《怦然心動》里的一句話「她怎麼可以和別人坐在那 還笑得那麼燦爛?」

然而事實就是如此,這段畸形的戀情依舊點燃這鮑勃和瓦妮心中的火焰,儘管他們婚姻順利。中央公園的落日的那麼美。然而最後一切都將過去了,沒有搶婚,沒有反抗,甚至連爭執都沒有。就像這時間一樣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只是在這過去的那一霎那,除去眼前的浮華還有那一絲的悵然若失呢。

全片如油畫版的色調,直接為我們帶入了那個時代。本片運用的大量的移鏡頭,給人已十分的舒服個感覺。曼哈頓的夜景拍的美不勝收,即便是夜總會的內景,在爵士樂的伴奏下也顯得異常飽滿、鮮亮。在這美麗的時代褪去後,關上電影,或許受眾只能留有一句感嘆:或許只是因為得不到而已。


以下屬於個人看法:

之前有看過伍迪艾倫的電影,但是相比較而言,他把這部電影打造成了一部緬懷青春,探討愛情與生活的影片,溫金暖玉,紙醉金迷,這大概是30年代好萊塢的一個縮寫。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懵懂青年鮑勃,前往好萊塢投奔在那裡混得風生水起的舅舅菲爾,在菲爾的引薦下,鮑勃結識了名為瓦妮,兩人情投意合,但作為菲爾舅舅的小三瓦妮最終選擇了和菲爾舅舅結婚,時過境遷,鮑勃和瓦妮再在紐約見面時,情緒變成了緬懷和不安。電影的最後兩人在熱鬧的新年趴體上,陷入深思……電影里穿插了其他幾個人物的故事,究其主線,還是在鮑勃身上,鮑勃單純而又善良,獨自闖蕩好萊塢時,叫了妓女,因為緊張所以給錢後把妓女轟走,鮑勃知道瓦妮的選擇後離開了好萊塢,得知一夜情後維羅妮卡懷孕了,鮑勃主動提出結婚,和瓦妮再見面後買玫瑰花 送給妻子,這是一種補償,也是一種心靈的贖罪。而相反的是瓦妮,作為老闆的情人,又勾搭老闆的侄子,使鮑勃欲罷不能,在前途無量的鮑勃和事業有成的菲爾面前,她又選擇了菲爾,她後來坦白說「萬一你(鮑勃)失敗了,我們將一無所有」說白了她是聽從了名利選擇了菲爾,但是又不能說她只聽從名利,畢竟兩個男人她都愛,只能從中選一個,不得不說,她的愛情觀,在亞洲人的道德觀念上,是不被接受的。瓦妮是自私的,自私到只愛她自己。

愛情不是判斷題,不能直觀的說出它的對錯,伍迪艾倫的電影里往往透露出一種矛盾的愛情觀,又或是像在質疑一夫一妻制的合理性,菲爾愛妻子和孩子,但是也愛年輕漂亮的瓦妮,鮑勃愛維羅妮卡,也放不下舊愛瓦妮,瓦妮愛菲爾也放不下鮑勃,但又必須從中做出選擇,後來雙方結婚後,還在「偷情」,這是忠於自己的感覺嗎?從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來看,伍迪艾倫似乎更傾向於這種「忠於愛情但不一定忠於婚姻」的觀念。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似乎還能看到關乎人性的話題,鮑勃的媽媽是猶太教,她總是以自己的觀點來否定丈夫,丈夫在她眼裡無能,又沒有堅定的信仰,兩人經常一言不合吵架,她總是以自己的三觀來衡量丈夫的三觀,不肯為丈夫著想。鮑勃的哥哥混黑社會,因為母親的一句抱怨,而殺掉了鄰居一家人,他對生命的漠視最終導致死刑,鮑勃哥哥的骨灰剛撒下,下一個鏡頭就切換到鮑勃和朋友們高興的慶祝新年,絲毫看不出對兄長死去的惋惜和難過,這種冷漠是一個家庭的與生俱來的氛圍嗎?簡直是對人性的拷問。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動動小手指,點個贊再走唄~


對於《咖啡公社》這部影片,伍迪艾倫這次拍攝使用的暖光色調就像夢一樣,剛好呼應了一句片中的台詞「Dreams are dreams。」好像生活到最後也是一場夢。因為看之前喝了酒人暈暈乎乎,腦子軟綿綿,再看著這麼軟綿綿的電影,有著軟綿綿的聲音,軟綿綿的情調,整個人最後就趴在了桌上看。

如果給整部片子定個基調,我會想說這是一部有聲有色打暖光的默片。然後,片子中還有句台詞「No answer is an answer.」事情哪有那麼絕對,這就是一部有著默片感覺的電影。特別是表現黑幫舅舅的場景,他們話不多基本是動作,然後添上突如其來的轉換帶來的幽默感,會讓人有看卓別林的感覺,然而那種生活的辛酸,又被整部片的色調給弱化了。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兩個相愛的人無法再一起,各自你婚我娶,然而看片子時沒有那種世事無常感。然而伍迪艾倫確一反常態使用整體暖到有點想躺的色調,再加上好萊塢爵士的基調,反而凸顯出這是一部玩世不恭的作品。

《咖啡公社》的這種處理,也或多或少是伍迪艾倫對自己生活態度的表現,老爺子活到這個年紀,經歷了太多常人不可理解甚至備受爭議的問題,然而生活就是這個樣子,一切風波都會有它平靜的時候。這也充分體現了他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


影片的海報還是蠻吸引我的,但是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說實話,並沒有看懂,不知道影片到底在演些什麼,想表達些什麼,看著也挺枯燥的,本人不太喜歡這類影片。後來去百度上查了一下,了解了這部電影的大概內容,雖然不太喜歡,不過後來還是又去看了一遍。

大體來說,《咖啡公社》這部電影是由伍迪·艾倫自編自導的愛情喜劇片,傑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史蒂夫·卡瑞爾、布蕾克·萊弗利聯合主演。影片於2016年7月1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故事背景設定在1930年美國,講述了一個青年來到好萊塢追尋自己的電影夢,隨即墜入愛河並沉迷於那個時代著名的咖啡公社的故事。——(摘自百度百科)

對於伍迪·艾倫這位導演我不是很了解,也不太清楚他導演的影片的風格,因為我對外國的電影看的比較少,一些極為經典的電影,會有涉獵,但是也不多。

伍迪·艾倫寫作的主題不外死亡、性和不道德行為,他善於吸取無聲片喜劇的優點,配合自己一套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機智對白,尤其是紐約知識分子式的機智。其諷刺對象上至政治、文化、宗教、性,下至電影、電視、猶太人習俗等等,如果不懂得、不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和環境,他的那種「內行人笑話」的幽默感,將無法理解,所以他的作品很受美國本國觀眾(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歡迎,在非英語國家則有所隔閡。挑剔的法國人稱他為「美國電影界惟一的知識分子」。——(摘自百度百科)

對於《咖啡公社》這部影片,伍迪·艾倫依舊延續著他的風格,諷刺著夢想與現實的關係。在影片的最後男女主人公都成為了她們所討厭的人,這也揭示了夢想在現實面前終歸是要低頭的。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懷揣著無限的、高大尚的夢想,可是在現實面前又有多少人將其隱藏心底,甚至將其丟棄、撕碎呢?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有些略為狗血,進程多由旁白的講述來推進,三角戀,老少戀等,說實話我並不喜歡這種倫理類東西,在此也就不過多的說這些東西了吧,大家可以去看看這部影片自行感受一下吧。

整部影片的色彩都是暖色調的,每一個場面和鏡頭都表現的十分有復古的,年代感的感覺,在表現一些暴力、血腥的場面時也許其他影片不同,並沒有給人過多的不適感,在一方面的處理上我還是蠻喜歡的。例如在介紹班尼的一些惡行時,背景音樂確是中輕鬆歡快的,這不僅能在劇情上形成了一種對比,而且用這種輕快的音樂和暴力、血腥的畫面形成對比,更能加深其中的諷刺意味,這種對比的手法我還是比較喜歡和欣賞的。

分享一下本人比較喜歡的一句台詞「時間推移,人生前進,人會改變」

最後用影片結尾時的一個畫面還做結束吧。


《咖啡公社》是由伍迪·艾倫自編自導的愛情喜劇片,傑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史蒂夫·卡瑞爾、布蕾克·萊弗利聯合主演。影片於2016年7月1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故事背景設定在1930年美國,講述了一個青年來到好萊塢追尋自己的電影夢,隨即墜入愛河並沉迷於那個時代著名的咖啡公社的故事。 (摘自百度)

電影入圍第69屆戛納電影節

伍迪·艾倫,本名艾倫·斯圖爾特·康尼斯堡(Allen Stewart Konigsberg),美國電影導演、編劇、演員、喜劇演員、作家、音樂家與劇作家。艾倫獨具風格的電影,範疇橫跨戲劇、脫線性喜劇。艾倫也以他速度飛快的電影拍攝過程與數量繁多的電影作品而見長。艾倫的電影常包辦編劇、導演,有時甚至自己上陣演出。靈感方面,艾倫則汲取自文學、性、哲學、心理學、古希臘、猶太身份、歐洲電影,以及他的出生地與一生的居所:紐約市。

2015年1月14日,伍迪·艾倫(Woody Allen)與亞馬遜簽約,被聘請為編劇並執導第一部電視劇。

《咖啡公社》的台詞依舊非常文學味兒,輕鬆簡單的敘述旁白,加上不斷逗人發笑,帶有濃郁段子手屬性的對白,讓整部電影看起來就是一個遊記小品或者針砭時弊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這樣組成的劇本信息量很大,每個細節都有意義,每個串場的小配角都不算多餘,彼此相互扣連。因為這些生動的細節,人物角色帶上鮮明文學味道。人物極致到瘋魔的性格特點,帶著辛辣的諷刺來描述女人的人生起伏。

《咖啡公社》以好萊塢背景和敘事方式的結合,給了這段俗氣的三角戀一絲新意。攝影師暗系的鏡頭美輪美奐,把木板制的辦公室和餐廳變成了夢幻般的場景。影片的每一個鏡頭都煥發出古典美,這也反襯出了導演的故事缺乏豐滿度。總之,柔美的暖色調,絮叨又驚艷的台詞,還犀利的黑色幽默。從本質上講, 《咖啡公社》是一個關於個人在追尋世俗成功的道路上理想幻滅的故事。影片開始於洛杉磯一處豪宅的泳池聚會,豪宅的主人是攀龍附鳳、左右逢源的好萊塢經紀人菲爾·斯特恩(史蒂夫·卡瑞爾飾演) 。影片的畫外音由艾倫本人親自擔任,故事在洛杉磯和紐約之間來迴轉換,觀眾將在紐約遇到菲爾的姐姐羅斯(珍妮·柏琳飾演)一家,這是個工薪階層的猶太人家庭。

 從某種角度上看,該片中幾乎沒有什麼內容真正出人意料,可是鮑比原本可能是按部就班的成長之路,又確實蘊含了堪稱經典的諷刺意味。近年來,艾倫似乎常常被束住了手腳,常常以散文詩般的簡潔形式講述他自己的個人軼事,就像他去年執導的哲理片《無理之人》 。而在《咖啡公社》中,艾倫選擇了更為寬廣的敘事角度,講述了一年多時間裡發生在眾多不同類型角色之間的故事,多條支線情節使得影片的喜劇效果逐漸增強。 

影片的另一張王牌是其優美的視覺效果。艾倫近來執導的一些華麗影片如《午夜巴塞羅那》 ,被人詬病粗製濫造、拍得像風景明信片,而在《咖啡公社》中他首度與義大利攝影師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攜手,使影片的視覺效果更為生動。設計師桑托·羅奎斯托為人物打造的造型十分豐富,斯托拉羅則為不同的場景畫面提供了不同的色彩方案:從上世紀30年代紐約布朗克斯區懷舊風格的棕褐色,到開篇時泳池場景中活力四射的水藍色。 《咖啡公社》不同於以往艾倫影片的是攝影鏡頭的移動,它打開了一片空間,給人感覺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光鮮的封閉世界,讓居於其中的人既目眩神迷,又倍感壓抑。

  然而影片並非完美無瑕:鮑比與打扮俗氣的妓女見面那場戲讓人覺得有些尷尬和錯位,而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艾森伯格的表演有點顯得做作(後來他漸入佳境,開始找到了感覺) 。影片里也有一些觀眾熟悉的富有哲理的感嘆,藉助辛辣的俏皮話傳遞出來,比如「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活吧,總有一天你會做對了」 。不過與《無理之人》中將道德之痛多以文字表達出來的方式不同,該片成功地將其內化於故事本身。


小小的甜美憂傷和脆弱。《咖啡公社》給我們帶來了「生活處處是套路」的感慨——我愛你你不愛我我不愛你你來找我最後我們相對無言。這部充滿了濃厚懷舊色彩的伍迪艾倫風格的電影,用上世紀30年代的氛圍,好萊塢名流的浮華裝扮,年輕演員美麗的外表以及作為參照存在的中年人的憤世嫉俗打造了一個「美麗卻又老套的好萊塢愛情三角戀」。

伍迪艾倫用大量的旁白,作為故事背景及情節介紹,一方面省卻了筆墨輕鬆交代情節,同時又使電影充滿了老紐約客敘述感。這種古老的韻味沉澱出黑色感幽默——最後我們都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人,但是一切都恰到好處。

電影開篇就用古老的舞曲把觀眾帶入上個世紀,接著幽藍影調的背景色成了整部影片的情感終點——淡淡的憂傷。

整部影片中我們可以找到伍迪艾倫曾經的電影身影:《子彈橫飛百老匯》的黑手黨兄弟情節,《罪與錯》里接連不斷的內疚與痛苦,這些曾經電影里的情節在新的電影里重新交錯出現,本身又構成一種對過去的懷念。

在每一幀都可以成為浪漫主義的代表的電影《咖啡公社》中,小捲毛強有力的表演無疑是成功的,他鮮明的塑造了一個小男孩從青澀變成老油條的過程。

總的來說,強行帶入懷舊氛圍的伍迪艾倫,並沒有想像中的成功,觀眾似乎對這種乾澀懷舊並不買賬。


《咖啡公社》的主要情節是,紐約來的年輕人去好萊塢投奔明星經紀人叔叔,愛上了叔叔的小秘書,但這段戀情不歡而散,男主角傷心回家成功負責打理家族的地下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名字正是片名的來由影片頗富激情,派頭十足,星光熠熠,可以算得上是導演比較亮眼的一部作品。不過,儘管可看性不錯,但總給人一種華麗麗的看圖說話的感覺。憑藉艾森伯格和魅力四射的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兩人之間的火花,這部新作相比之前的《魔力月光》和《無理之人》,應該更具吸引力。然而整體而言,「激情」這兩個字雖然無處不在,觀眾卻沒能被充分感染。

《咖啡公社》有著濃厚的伍迪·艾倫特質:懷舊的上世紀30年代氣氛、好萊塢名流的浮華裝扮、年輕演員美好的相貌和作為參照系存在的中年人的憤世嫉俗——全部用歡愉的大樂隊爵士樂串聯起來。 伍迪·艾倫在此片中使用了大量自己的聲音旁白,作為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紹——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省卻電影筆墨,輕鬆交代情節信息,一方面又為整部電影添加了他所獨有的老派紐約客敘述感。導演那80歲的紐約腔,讓這部關於愛情、好萊塢、30年代的老套電影,徹底成為對舊時光的美好紀念。

影片里可以找到大量伍迪·艾倫從前作品的影子,比如,《子彈橫飛百老匯》里關於黑手黨兄弟的情節,《罪與錯》里接二連三的內疚與痛苦——這些熟悉的點子在新作之中顯得很草率,感覺輕飄飄的。也就是說,《咖啡公社》集合了伍迪·艾倫幾乎所有重要的想法和主題:關於生活、機遇、命運、愛情與愧疚感。

男主角的母親在片中說,我們應該把每一天都當作是人生的最後一天來過,這樣終有一日會找到生命正確的打開方式。但伍迪·艾倫把每一部電影都當作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來對待:輕巧、敏捷、討巧,有些遊離,沒有獲大獎的野心,也沒有追求接二連三的笑點包袱,這通常是成熟的天才導演最喜愛的。

艾森伯格用強有力的表演功底撐起了主角,也很有說服力地展現了從小年輕到男人的變化。觀眾漸漸地看著他開始變得越來越像他厭惡的叔叔。而當女主角離開後,故事也隨之轉變場景,從陽光明媚的洛杉磯來到了紐約——那個伍迪·艾倫鍾情一生的紐約。

這一段場景美得令人窒息,每一幀都足以喚起人們在伍迪·艾倫成名作《曼哈頓》的回憶。可無論它們多麼精彩,導演試圖重現的好萊塢黃金時代、巴黎與羅馬的鄉愁——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只不過是著名的旅遊目的地而已。伍迪·艾倫似乎知道這些徒勞之功,所以在影片快要結束時,憂愁的氣氛轉而變得歡愉,好像是導演的狡黠一笑。

感覺人物的成長基本上就體現在鮑比進入夜總會,換上了一身白色燕尾服而已。基本上,《咖啡公社》就是一部不禁讓觀眾自行意淫的作品:要是伍迪-艾倫能夠拿出他巔峰時期挑戰個人舒適區的魄力,那它也許會精彩很多。


淺析《咖啡公社》

上個世紀30年代,爵士樂開始流行於美國,那個時候的紐約,幾乎沒有人不喜歡爵士。爵士的風格極其自由,這令爵士聽起來才不是安詳舒暢,而是更令人愉♂悅和刺♂激的音樂(→_→)。一首好的爵士樂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每一個聲音聽起來都那麼獨立,如同我們片中的主角們。

影片還未開始,一首爵士先聲奪人,直接將觀眾拉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爵士崛起的時代。故事,也正是從這個時代開始。

第一首爵士適時停止,下一首順勢接上,然後我們才看到冷色調的趴體場景。這時,伍迪·艾倫的旁白開場,鏡頭移動,我們看到了一個成功的電影經紀人——舅舅,和坐在他身邊被旁白提及卻被鏡頭忽視的舅舅的妻子——舅媽。(很明顯,這位舅媽並不重要。)就在舅舅玲瓏於貴圈之間的時候,他的姐姐給他打了個電話,並將兒子「小鹿」委託給他。小鹿從紐約來到了好萊塢,第二首爵士也在小鹿第一次去找舅舅未果時,悄悄離開。

————分割線————

(這中間還有一段作為環境音的爵士)

————分割線————

舅舅給小鹿指派了個閑差,就把小鹿打發給小秘書照顧。離開辦公室,第四首爵士如約而至,小秘書陪同小鹿逛遍好萊塢,兩個人一邊諷刺一邊嚮往。爵士輕快而充滿希望。

小鹿和小秘書在一次看完電影后開始更近一步,但這裡爵士卻偏偏安靜漫長起來。然後影片的配樂情緒定了下來:有關「工作」時輕快跳躍,有關「愛情」時舒緩安靜。可是故事,卻從這裡開始複雜了起來。

小秘書有兩個愛人,一個是年輕具有潛力的小鹿,另一個是成熟事業有為的舅舅。場景在小鹿和舅舅之間切換,爵士也不斷來回。最後小秘書在一段強烈而憂鬱的爵士中選擇了舅舅。

小鹿離開了好萊塢,回到紐約幫自己的哥哥打理夜總會,故事從抉擇的小高潮走向平穩的推進。小鹿變得成熟圓滑,夜總會生意也越來越好,小鹿不再是小鹿,他娶了另一個維尼,也有了女兒,逐步走向人生巔峰。

這時,已經成為闊太太的小秘書和舅舅帶著朋友來夜總會消費。時隔多年,兩人在此相見,彼此都變成了當初不齒的模樣。但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兩人在黃昏的中央公園中擁吻,但也僅此而已了。爵士輕快但安逸。往昔不在,一切都不可重來了,他們能做的,我就是在新年伴著同一首爵士,相互思念,如此而已。


初看時有太多苦澀,愛在去留之間搖擺。

你可看見執著到最後凝成的回憶,可曾有過一刻為其中選擇而感到默然?那個年代不巧正是夢想和現實撞擊的產物,誰不曾渴求毫無雜質的愛戀,誰不曾為生活而困苦。看看那杯咖啡,是不是已經放的太久,除去香醇與苦口又平添了幾分酸澀。愛情呀,是我攥著的風箏線,不願放手,而最終風還是會停,所以她便不在無垠的天際了。那麼不會飛的風箏,便失去了價值。拚命的追尋一切看似美好的,咬牙堅持著漫長的等待,恍然間已經淡忘。忽的再次相遇,再次想起,才發現那根風箏線仍然停在掌心。

沒有什麼美麗是理所當然,她需要一份繆斯的恩賜賦予靈性,需要一瞬間兩對眸子交匯,需要一顆熱忱的激烈跳動的心。

我最滿意和痛恨的一點就是那難以分辨對錯的不貞,追求著愛情的付出不應建立於背叛,該唾棄的背棄不應該冠以愛情的名義,遺憾嗎,那份婚姻來的太早,令人失了心的愛情來的太遲,糾結的一如一杯放了太久的咖啡。

故事是一首詩么?又或是一直伴著jazz的舞?

再或者是一片昏暈的黃?可以說是一切對愛情美好的展望,也是一切對無奈決絕的祝願,感謝伍迪艾倫這個小老頭,給了我一個回憶的理由。


《咖啡公社》是由伍迪·艾倫自編自導、傑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史蒂夫·卡瑞爾、布蕾克·萊弗利聯合主演的一部愛情喜劇片。該片故事背景設定在1930年美國,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鮑比·多爾夫曼前來好萊塢試試運氣,他的叔叔是一位有名的明星經紀人,同意為他提供一份合同。在好萊塢,鮑比很快墜入愛河並沉迷於那個時代著名的咖啡公社的故事。《咖啡公社》用星光范兒的演員、柔美的暖色調、絮叨又經驗的台詞等方面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別有的視覺盛宴,完成了從膠片到數碼的轉型。

首先,在演員方面,「怪老頭」導演伍迪·艾倫繼續著作品一貫的星光范兒,男主角選擇了《社交網路》主演傑西·艾森伯格,傑西·艾森伯格作為《超人大戰蝙蝠俠》的反派角色,演技真的是很了不得。在配角方面的選擇也是深思熟慮的,成功從笑星轉型實力派的史蒂夫·卡瑞爾飾演男二號,《紙牌屋》第一季中掛掉的議員寇瑞·斯托爾也參演了,他們的加入為該影片增加了濃妝淡抹的一筆,加大了影片的影響力。

其次,該片的色調以暖色調為主,紐約與好萊塢,浪漫風情與紙醉金迷都在這裡交匯碰撞。優雅的復古風加上溫暖的調色,無疑帶給觀眾的是一場穿梭時空的的視覺盛宴。從上世紀30年代紐約布朗克斯區懷舊風格的棕褐色,到開篇時泳池場景中活力四射的水藍色。
《咖啡公社》不同於以往艾倫影片的是攝影鏡頭的移動,它打開了一片空間,給人感覺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光鮮的封閉世界,讓居於其中的人既目眩神迷,又倍感壓抑。

《咖啡公社》的台詞非常具有文學味兒,輕鬆簡單的敘述旁白,加上不斷逗人發笑,帶有濃郁段子手屬性的對白,讓整部電影看起來就是一個遊記小品或者針砭時弊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這樣組成的劇本信息量很大,每個細節都有意義,每個串場的小配角都不算多餘,彼此相互扣連。因為這些生動的細節,人物角色帶上鮮明文學味道。人物極致到瘋魔的性格特點,帶著辛辣的諷刺來描述女人的人生起伏。

爵士樂在本片的背景音樂中佔據了大量的篇幅,為該影片走上高潮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在片中有很多與鮑勃的哥哥本有關的街頭兇殺案以及本行死刑的時候都用到了爵士樂。爵士樂搖擺、輕鬆歡快的節奏配上恐怖血腥的兇殺案件,形成了明顯的聲畫對立。正是這種對立給人以更深刻的印象,令人思索本的悲劇究竟是因為其猶太人不信來生的理念還是由於根本沒有人在乎小人物的生死,因此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在好的影片也都不會完美無暇,當然,《咖啡公社》也不例外,儘管《咖啡公社》的每一個鏡頭都煥發出古典美,但這也反襯出了伍迪-艾倫的故事缺乏豐滿度,因此使得影片缺乏一點活力和銳氣。

總之,伍迪·艾倫自導自演的《咖啡公社》運用柔美的暖色調,絮叨又驚艷的台詞,還犀利的黑色幽默,創作了一部耀眼奪目的作品,賦予了電影喜劇的自發性。他喜歡用很少的鏡頭,去專註於演員的行為與動作,開創了自己第一部數字電影的先河。可以說,這部電影達到了觀眾們的期待,令人信服。


Café Society可能是Woody Allen過去十年來製作最精美的一部作品了。

因為他這回請來了世界電影攝影殿堂級大師斯特拉羅來做攝影指導,所以這部電影(數字攝影機拍攝)看大銀幕太爽了,就連最普通的對話戲的用光都極為細膩,而且不同場景室外戲的影調完全不同,好萊塢和紐約風格差異明顯,導演太愛紐約,影片後段前兩位主演在中央公園橋頭黎明擁吻的畫面,有點美輪美奐。。。

斯特拉羅居然還在拍電影,當攝影指導,這事本身已經足夠震撼了,去年他還幫《小鞋子》導演拍了一部宗教人物歷史片,應該是個大製作,簡直是愈老彌堅,他攝影指導的作品,各位看一部少一部了。。。

上次Woody Allen的電影作品在影像上給人如此印象深刻,對我來說得回到三十多年前的《曼哈頓》《安妮霍爾》年代。。。當然那也是一位傳奇攝影大師米留斯幫他掌鏡。。。

同時這部Café Society 也應該是Woody Allen這十幾年最貴的一部戲。

一般說來他的戲,每年一部,預算極少超過2000萬美金,所以沒啥可賠的。更不用說前兩年《午夜巴黎》這種全球收了一億多美金票房的超高商業回報作品。這對Woody Allen來說估計是完全沒想到的。

但這次新片預算大致到了三千萬美金,估計在美術上也沒少花錢,還原三十年代好萊塢黃金年代前夜(台詞里說朱迪嘉蘭還沒出道呢),服化道太考究了,都是錢。。。

影片內容還是充滿他本人典型個人標籤,導演自己念敘事旁白(但導演本人並未出鏡),所以更像一個小說改編成了電影,導演旁白就是作者的敘事。

然後各種絮絮叨叨猶太人笑話,繼續嘲諷好萊塢,誇讚紐約,精緻的爵士樂,扯不清的三角戀愛,所以這個電影如果你當成每年跟老朋友的一次談心,你會很享受,如果你期待什麼驚喜,我覺得會很難。。。

可能導演太想借題發揮來懷舊一把,總覺得私貨太多,而且對一些三十年代好萊塢的掌故我也了解不多,所以可能給我感覺很多處都拖慢了整體電影的節奏,96分鐘的電影像兩個小時,這可不是什麼優點。。。

必須再次強調如果只在電腦或者電視上看這部電影,視覺上會損失大量畫面細節,可惜。。。

Café Society 這個片名,意思跟咖啡無關,而是一個著名美國記者專欄作家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發明的一個專用俗語:指的是一幫愛在高檔咖啡廳和餐廳尋求高逼格滿足感人群的代名詞。

所以「咖啡公社」這種直譯沒有任何意義,還挺容易誤導,香港譯譯名《情迷聲色時光》更貼切三十年代好萊塢的氣質背景下的浪漫主題——

哪怕你我都變成了曾經自己最討厭的樣子,但有些事情或許依然不變,只是dreams are deeams。。。

導演四十多年來每年一部,典型晚期懷舊浪漫下多了一份憂傷與沉重,笑話都變得憂鬱起來。。。

片中所有男女演員都拍得很漂亮,幾位女演員,鏡頭前太美,美到不認識。。。

看到一個八卦,斯蒂夫卡萊爾扮演的經紀人Phil角色,本來是布魯斯威利斯演的,因為導演受不了他老忘詞,開機後無奈換人,臨時抓來卡萊爾來頂替,也是夠可以的。。。


這是一個講述成長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導演出生的年代,地點是洛杉磯和紐約,主角叫bobby,他在紐約混得不好準備去洛杉磯投靠舅舅,沒過多久,他發現自己不喜歡西海岸的陽光,喜歡一到冬天就落滿大雪的曼哈頓,於是他回去了,但是在這兩座城市他邂逅了兩段戀情,一個成為了他的妻子,一個成為了他的舅媽,硃砂痣和白月光,Kristen之於洛杉磯,Blake之於紐約,代表了美國東西海岸兩種城市、兩種女性截然不同的風格,像雙城記,也像硃砂痣與白月光。而Bobbi與Veronica的距離,也像兩座城市一樣,不可能有結合,也不可能有未來。

內布拉斯加是個窮地方,地廣人稀,在這個地方即使很有才華也很難出頭,於是乎Vonnie來到了洛杉磯她並沒有如願的成為明星,而是當上了一個秘書兼職老闆的情人,當然在洛杉磯這種事情也很正常,但是因為bobby的出現,她當上了老闆娘,bobby在洛杉磯給舅舅打工,同時也喜歡上了這個叫Vonnie的女人,年輕時我們都喜歡愛上自己的想像,男主正是這樣子,最後兩人之間的事情被他舅舅發現了,於是呼她在一個有洛杉磯帶游泳的豪宅,出入都是名流,另一個只有布朗克斯的小公寓,有著不可預知的未來中選擇了前者,但是同樣地,都不夠愛,她選擇了正常女人都愛的錢權。

後來,鮑比離開了,開始富有了,開始成功了,他過上了一個普通人的婚姻生活,直到往事再來敲門。當瓦妮再來找他的時候,再度親吻的時候,我對伍迪艾倫生起一些仇恨,是的,這是你風格,鮑比又和瓦妮在一起了對吧?可這對這個新的瓦妮公平嗎?我想,伍迪艾倫逃不掉這樣的套路了,即使男女主不能在一起,不是災難就是事故,確實殘忍,但終於,到最後,新年的鐘聲敲響的,這兩人望向不知何方的空洞的眼神,似乎相視,又毫無交集,鮑比說,year changed,但這是當一切浪漫,一切奇遇,一切年輕與一無所有的相遇遭逢一切現實,一切生活,一切世故與無所不有的不痛不癢後,一種雋永的懷念與寧靜,伍迪艾倫放下了糾纏不清,理清了這一張破網,他老了,老得不想在做什麼驚心動魄的事了,但他終於成熟了,不管世界如何華麗,人心又如何慾望,他的角色終於還是沒有忘記一種年輕的單純,他們也最終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即使金錢燈光豪宅鑽石粉飾過的生活,也要平凡的過下去。只不過那一天墨西哥餐館的燈光還一直閃爍在回憶之中。

這部影片沒有過於聲色犬馬的場面,他們也曾經年輕美貌,彼此相愛,當歲月流過,彼此改變,生活浮華之下仍是他們純真的心,但時間終究讓他們走到了現在,而不能再回去,回到年輕與自由,他們有了自己的生活,他們走向另一條路去遇見不同的人。

從畫面來講,也是美到了一定程度的,大量黃暖調的畫面,咖啡的顏色,營造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流社會和好萊塢名立場紙醉金迷,攝影方面也是超出了一往的影片,每一個畫面都像一副構圖,色彩搭配完美的油畫,似乎把大熒幕當做了畫布,肆意運用色彩和影調,刺激每一個觀眾的眼球。

總而言之這部劇看點很多,也能給人一定對愛情和生活的思考,值得一看。


對於伍迪艾倫的片子看的不多,所以並不能結合他之前的作品進行比較詳細的比較,就作為一個小白,單純談談看《咖啡公社》這部電影的感受。

音樂: 相比影片敘述的故事,全篇的音樂反而更吸引我。看過一些對於伍迪艾倫的評論,評價說他的作品在節奏感上都有一種共性,那我想《咖啡公社》全篇輕快的Jazz所營造出來的節奏感應該也是他一貫風格的延續吧。Jazz的背景音樂基本上貫穿了96分鐘的影片,包括在Bobby的夜總會裡,他和後來的wife搭訕時也用起了Jazz的梗。感覺這部電影簡直對於我這樣的復古爵士迷來說,完完全全沒有抵抗力,不管內容怎麼樣,都完全能獲得滿足了。而大量爵士樂的運用,我認為主要是起到兩個作用:一、營造年代感;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紐約和好萊塢,爵士樂一響起,完全能夠把人帶回到那個年代的小酒館和夜總會裡。除了拿爵士樂當全片的背景樂外,在Bobby紐約的夜總會裡,導演還特意給了台上唱歌的爵士歌手好幾個鏡頭,就像中國的民國年代片,一描繪上層階級就會出現舞女和《夜上海》一樣,這樣的幾個鏡頭,不僅把年代感帶出來,還把那個年代Hollywood和紐約上層的繁華、紙醉金迷表現的淋漓盡致。二、氛圍和節奏營造;在整個故事中,有黑幫糾紛,暴力和殺戮元素,一槍爆頭的鏡頭出現了4次,黑幫殺人棄屍的鏡頭出現了2次;有出軌和偷情;有審判和死刑;有好萊塢的紙醉金迷;從這些元素來看,《咖啡公館》怎麼也像是一部看後讓人不那麼愉悅的片子;但是,它的伍迪艾倫的作品!無論是什麼樣的鏡頭搭配上輕快的爵士樂再配合上導演的旁白,這是典型的喜劇風格。我對其定義屬於輕喜劇,完完全全不會讓人覺得沉重,反而很舒服,但是也不會是看過即忘,沒有思考。

畫面:整部影片,畫面的美感自然是無話可說。畢竟是大師作品,畫面美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拍攝選址、構圖和色調一、拍攝選址上,內景主要有Hollywood各種明星豪華別墅party、舅舅Phile的高級辦公室、Bobby自己住的旅館較為豪華的套間、Bobby紐約的猶太人之家和Bobby的夜總會;內部的裝潢都做的很細緻,去符合人物特點和年代感;而外景影響深刻的就是紐約中央公園和海邊,都是Bobby和Vonnie的約會場所,也是充滿美感和浪漫氣息。二、構圖上,大量對稱鏡頭的運用,雖然中規中矩,配合景色也是美輪美奐。

三、色調上,色調應該是整部電影畫面最為突出的地方。Hollywood部分大部分都是昏黃的暖色調,在營造一種復古感和年代感的同時,感覺也是對Hollywood的繁華奢侈生活地刻意突出。但是感覺有些地方有點黃過了,也可能是成色問題。

主題:其實剛剛看完這部影片,在內容上,並沒有很引發我思考的東西;可能因為是典型的伍迪艾倫風格吧。會覺得看完很舒服,有些東西可以思考但是不思考也沒關係,生活就是那樣,順其自然,影片是導演和編劇對自己世界觀輸出的一種方式,但是他們也在竭力去隱藏自己的世界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我滿足就好了。影片主線是關於愛情和愛情中的一些現實問題,如出軌、愛情和麵包等,穿插著幽默地對Hollywood名人生活狀態的諷刺,我想這裡也是伍迪艾倫對自己所期盼的人生的一種表達吧,畢竟Hollywood按照他的話來說是狗咬狗的地方,借著女主Vonnie的口,表達對Hollywood名人的同情和可憐,對簡單生活的嚮往。而愛情,有人覺得女主是綠茶,因為擔心和男主在一起沒有麵包最後選擇了phile,但是在多年後又對功成名就的男主Bobby兩個人戀戀不忘,不過界,但是也曖昧不清。我覺得在愛情上,站在任何一個道德制高點去批評似乎都有點霸道了,想到了伍迪艾倫自己的多段婚姻,包括現在他的妻子是他的養女,他曾經因為這個事件也被輿論劈頭蓋臉地罵。妄自猜度他對愛的了解,也許就是很簡單的、不摻雜任何道德因素的一種感覺所在吧,男主愛的很純粹,即使女主開始從來沒想和他在一起,後來準備和他結婚時還是選擇了他的舅舅,他還是依然愛她,女主的愛可能說不清道不明,她覺得兩個人她都愛吧,既然都愛那就選擇不僅有愛情而且還有麵包的已經功成名就的舅舅,後來發現自己的心,也有可能是沒得到的永遠在騷動。但是這一切都是彼此的感覺,他們雖然曖昧,但是沒有過界。愛還是純粹和美好的東西,不需要世俗的審視吧!

其實關於這部片子,我更加想表達的是伍迪艾倫的風格所帶給我的全新感受:複雜事情簡單化、厚重話題輕鬆化才是人生得以愉悅度過的根本啊!記得有位老師曾經告訴我們:「真正的樂觀主義者是即使看透了生活的本質也能熱愛生活。」寫在這裡給大家共勉。生活從來都不美好,人性的本質也是自利性,社會哪裡都有灰暗,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仍然要在這個社會生活下去,不美好中有一絲美好,世界就是美好的,人性是自利的,但是在神卻給我們建立了一個社會系統要求我們只有彼此互利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利,就像幫助他人會帶給我們多巴胺的分泌產生愉悅感;我們不是一味地給自己灌雞湯,告訴自己世界多麼美好,也不是憤世嫉俗每天努力把自己弄得壓抑,而是正視人性、正視社會,然後去擁抱去熱愛,去與之幽默相處。而這就是伍迪艾倫的影片所做的事情吧,用輕鬆的口吻講述所有不那麼輕鬆的事情。


課堂看了《咖啡公社》的片段,被裡面的攝影吸引,又因作業需求繼續看完了這個片子。影片開頭那獨特風格和台詞對話很有味道,搭配音樂音響效果,有一種很強的年代代入感,而且似乎台詞的設計看似平庸但是處處透露著上下關聯的小細節,片中的演員明星出場比較驚艷,幾處攝影都很美,服裝很出色,符合時代,並且設計的很好。讓人在整個看完電影后還有一種話劇一樣的精彩演出。

《咖啡公社》的劇情簡單,有人說是回歸傳統,不如說是直面俗套,伍迪?艾倫就是要講一個三角戀的故事,舅甥二人共追一女,小心翼翼的揭開,還帶上了些許狗血的諷刺喜劇感。他像是個窩在沙發上的老人,正在給孫子們吐露年輕時的遺憾。

在這個片子的前半部分,有著戲劇衝突的表現,在後半部分開始體現了導演的鋪墊以及導演的思想,當然這個是一般的電影,我看的時候看出了「我們一直互相愛著,但是回不去了」?是這樣嗎?好像國產的青春愛情校園故事裡時間長了,我們都變成自己最討厭的那類人......

音樂我也很喜歡,在上個世紀的美國大街小巷中的爵士樂旋律是那麼的熟悉,整個電影中穿插著紐約爵士樂,從開頭爵士樂的放出,除了一種很強的搭配畫面色彩的年代感外,還有一些似乎與台詞聯繫的滑稽感諷刺感,

到結尾,沒有姦情敗露,沒有撕破臉皮,沒有撒狗血,也沒有誇張的戲劇起伏,甚至連轉折點,都沒有。用柔光和移動鏡頭,讓電影籠罩在腦海中似乎夢幻的光中;導演變得柔了,把一樁偷情拍得溫情。這就使得結局變得並不俗套,雖然劇情看起來使衝突不明顯。

片子的結尾就是這樣,相對比前半部分,沒有過於聲色犬馬的場面,當歲月流過,彼此改變,生活浮華之下仍是他們純真的心,但時間終究讓他們走到了現在,而不能再回去,回到年輕與自由。他們有了自己的生活,他們走向另一條路去遇見不同的人。


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咖啡公社》

初見這部電影,絕美精緻的畫面、輕鬆的小調、紐約曼哈頓的交叉、懷舊、好萊塢電影的黃金時代、猶太知識分子、小人物、耐人尋味式結局。這些元素構築了《咖啡公社》平淡卻又不平常的標籤。

咖啡公社依舊延續著導演伍迪艾倫以往的風格,通過小人物命運故事兩端掙扎式下的遺憾,讓人不禁感慨聯想到人生百態,最後再回歸到自己內心弗洛伊德式的哲學。故事的主線很簡單,簡單到就是第三人稱不帶任何主觀色彩地去告訴你他經歷的一段往事。

影片背景設置在上世紀30年代好萊塢的黃金時代,開始便是男主人公鮑比的家庭介紹。忠於信仰的父母,無賴大哥本,恪守原則的姐夫一家,普通的猶太家庭。青澀的鮑比去好萊塢投靠舅舅,遇見了舅舅的助理瓦妮。兩個遊走在繁華城市底層的靈魂此時還堅守著心中的夢想。鮑比傾心於瓦妮,而瓦妮卻是舅舅菲利的情人。影片沒有深刻刻畫瓦妮與非利愛情的銘心,也沒有過度描寫鮑比對瓦妮的痴迷。瓦妮在鮑比與非利之間選擇了後者。

生活的意義就在於無論發生了什麼生活還是得繼續,鮑比後來遇見了另一個女人,結婚生子。影片的高潮在末尾兩人已成人妻成人夫的相遇。鮑比的生澀已經是圓滑老練成熟,瓦妮也接受了富太太吐露名人名字來獲得自己存在感的生活方式。舊情復燃,卻也沒有勇氣摔碎現實的玻璃杯。最後的跨年夜,影片以兩人空洞眼神,寂寥落寞的獨站結束……

這個沒有結局的愛情,讓多少過來人看到了自己的過去。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一個男人的一生中,至少會擁有兩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紅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時間長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飯粒,而紅的就成了心頭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紅的那朵,日子久了,紅的就變成了牆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卻是床前明月光。」這是張愛玲的名句,愛情里不分中西,或許每個平凡人在愛情里都做過紅玫瑰白玫瑰的選擇,他是硃砂還是床前明月光,是對比還是選擇,我們如何選擇才是內心的抉擇,這是無奈,可有時候無奈才會越顯真實。這也是艾倫高明的地方,能稱得上是故事的不僅僅是超人拯救了世界,還有平凡人的喜怒哀樂,無關道德,這就是人生。《北京遇上西雅圖》里,湯唯最後愛上了吳秀波,因為吳秀波可以為她跑兩條街買豆漿油條,這是她的選擇,她有著紅玫瑰,這個紅玫瑰有錢多金,也愛著她,唯一不足的是她在這段感情里是小三,因為擁有所以視他為蚊子血,所以吳秀波的簡單單純便是窗前明月光,這是個悖論,不是嗎?

在輔線下猶太家庭的悲哀與凄涼也是導演想表達的。無賴哥哥因為殺人被判處死刑,卻在最後改變成了基督教,因為猶太教不相信人有來世;幸福和諧的大姐一家,恪守原則,在知道弟弟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導致一場命案時,從開始的抵觸,譴責,憤慨到最後也心安理得,用生活還是要繼續來搪塞自己。

導演表演了一出哈姆雷特式的選擇,生與死,情與麵包等等。這是擺在我們人生岔路口的問題,艾倫用一種很高明的方式表達了出來,這一種哲學式的升華,讓電影本身脫於愛情喜劇電影的桎梏。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it"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最後用莎士比亞的名句結束吧,願每個人人生里善待選擇,善待硃砂,更善待我們的人生。


作者:遠方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伍迪艾倫有三寶,出軌,犯罪,綠茶婊。相比於《無理之人》本片對於犯罪的詮釋並不是那麼的強烈。相比於另外兩個元素犯罪的戲份顯得有點少了。差評。

本片的色調其實還是很好的,濃濃的文藝氣息,導演想來是對於這種濃郁的氣氛的調節之上還是很有功力的。雖然是一部腐國電影,但是卻充滿了濃郁的英倫范。尤其是男主這個逼格滿滿的。完全脫離了扎克伯格的混搭風格。捎帶一點儒雅的風格為本片增色不少。女主也是一如既往的讓人愛憐。但是你想在本片當中尋求一種大團圓的結局或者是完美的愛情,那麼你就錯了。因為本片的導演是伍迪·艾倫。伍迪·艾倫優勢是什麼?大聲點,我沒聽見。

對了,如果這個電影如果不出現那老三樣的話就不會是伍迪·艾倫的作品了。於是我們對於本片當中出現的迴轉的劇情或者說是狗血的。我們都可以理解都可以接受。男主在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地點,愛上了一個錯誤的人。而女主確實在本片的設定當中扮演了綠茶婊的角色。我們大可以唾棄但是導演就是這樣設定的。

雖然女主依舊是讓人可以產生美好的夢,雖然男主依舊可以扮演一個逆襲的角色。但是,但是這註定是不會按照正常的劇情發展模式來進行的。這可不是一般的狗血。繞了半天原來自己愛上了自己舅舅的情婦。而女主這個時候也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綠茶婊的屬性,在對於自己的情人戀戀不捨的情況下依舊接受了男主的愛。而這段愛情註定不會以一種皆大歡喜的發展趨勢來進行的。我自從知道本片的導演之後就開始一直期待各種虐以及各種反轉。

所幸導演沒讓我們失望。在我們看似男主即將要逆襲成功之後,我們驚奇地發現我們的女主展現了她的必殺技。重新回到了男主舅舅的懷抱,而這一切的觸發點僅僅是由於男主的舅舅決定和自己的妻子離婚。狗血不,虐不?於是一夜之間男主的世界下雪了。

這就很尷尬了,愛情呢?信任呢?海誓山盟呢?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我還要怎麼接?傷心之餘男主最終選擇了一個不是最好選擇的選擇。離開用以撫平傷痛。重新隨之而來的婚姻似乎是抹平了這一創傷。靜靜的日子依舊會有所波波瀾的。在又一次的邂逅之後男主和女主擁有了不同的人生。看似又是一段美好的之前的愛情的延續。但是在葬禮之後這一切有都戛然而止。像極了美好的愛情。因為只有這樣的愛情才會讓我們為之悸動。其實並不需要婚姻,我們只要各自守住心中的那一份美好罷了。

其實導演只不過接片中一眾人的口說出了一個恆定的主題:「漸漸的,我們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模樣」,但是這並不可恥。或者說片中沒有人可恥。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的權利。有時候我們只需將愛情輕輕的保存在內心,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將他記起來,我們依舊會露出笑容。婚姻真的會終結愛情。

很多時候只是我們要求的太多。回頭看看片中的男女,雖然都放棄了美妙的愛情,但是卻無一不是人生的贏家。女主穩穩的收到了男主舅舅的愛,而男主也如願進入了一個比之前高的階層。這何嘗不是一種雙贏。有時候即使我們偏離了某一條道路。但是我們依舊會在這種偏出的路上收穫另一種美好。接受現實並不意味著妥協。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兩小無猜》的那種勇氣的。最終現實會將我們隔開,會成為了另一種人。但這並不難過,因為我們曾經愛過。只不過被歲月改變了音容。


伍迪艾倫被人們稱作「電影界唯一的知識分子」,而《咖啡公社》是他的第一部數字電影。充滿著濃濃的懷舊氣氛以及淡淡的人文情懷,試圖揭示生活的真相,人生的真相。你可以說這是一個「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個紐約和洛杉磯的「雙城記」。也可以說是真人版的貓和老鼠里湯姆愛上白貓,白貓卻嫁給富豪貓的故事。《咖啡公社》所富有的那爵士音樂的浪漫與懷舊感的畫面,總是令人陷入無法久久平復的思緒,失神在遠處的天際間。

影片講述的是上世紀30年代,鮑比·多夫曼決定來好萊塢試試運氣,闖一闖,他的叔叔菲爾·斯特恩是一位有名的明星經紀人,同意為他提供一份工作。在好萊塢,鮑比瘋狂的喜歡上了他叔叔的秘書,並很快墜入愛河,但心愛的女孩瓦妮卻已經有男友。一天,女孩突然來到他家,說她已經與男友分手。突然之間,愛情彷彿唾手可及。聽起來很像如今青春片的調調?不過伍迪艾倫講述的是一個波瀾不驚的故事,沒有爭吵,沒有悔恨,真相不過是「生活就像一個有施虐傾向的作家筆下的喜劇」。

影片中女主瓦妮初遇男主鮑比的時候口口聲聲說著我不喜歡比佛利山莊這些以豪宅彰顯自己生活的名人,後來卻選擇了為自己剛剛拋棄妻子的功成名就的好萊塢大腕兒菲爾,拋棄了年紀相仿的自己同樣也深愛的鮑比。而鮑比當年因為自己深愛的女孩要跟自己的舅舅結婚,一氣之下回到了紐約發展,後來卻因為女主來到紐約,背著在家帶孩子的老婆跟女主約會,變成了自己當初所恨的那個背棄妻子奪取別人所愛的自己的舅舅那類人。哥哥本,因為殺了一個像自己一樣的惡棍,而被判了死刑,臨行前身為猶太人的自己還信奉了基督。影片最後,時間的流逝與不知不覺深入我心。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我們曾經討厭的人,而讓我們變成那類人的不是世態俗規,不是人心涼薄,真正做選擇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害怕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但最後我們都活成了當初我們討厭的那個樣子。

大哥本?多夫曼的愛

富有超高人氣的角色,一個高能量的「給予型的愛」的典型,他體貼家人,捍衛自己的幸福,對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的認知負責到底的忠實,並在給予愛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愛和力量,這是他人性中最重要的組成,這與他本性中被放大的殘暴和血腥、一樁樁喋血犯罪無關,他的愛真實且可靠,並不是因為他一言不合就開槍、能動手絕不動嘴的粗暴行為和在道德角度上他人性的喪失,而是他的愛、他的行為、他的世界和現實相結合、讓他的愛堅實而有力。只可惜他觸犯了社會法律的底線。最後他向司法致敬,向大哥致敬,願來生他不再被暴力毒害。

父母的愛

鮑比的父母與現實世界中大多數的男女婚姻一樣,攜手白頭、樸實平淡無華的親情。沒有荒唐、沒有動蕩、沒有激情,同時又積累了歲月的嘮叨與遺憾,在他們潛意識中存在著彼此遺失在青春里的激情與活力,一種對命運的不甘心;當然,這也是一種幸福。他們不能因為愛一個人進而愛上她的世界,在愛情結合的過程中只是體驗自己與世界的結合,進而才愛上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世界,有一點點遺憾吧。多希望愛情是透過對方進而看到了這世界中的美好與歡樂,彼此共同體驗共同經歷。

姐姐姐夫的愛

姐姐是學校教師,姐夫是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信仰、共識上的契合,使他們走到了一起,這也是一種常見的愛情模式,彼此在對方身上找到被認可感、安全感。姐夫說的話富有哲理,但還是只能保持在簡單的思想層面上,無法讓思想和現實世界產生更多結合。從處理「對鄰居無賴束手無策」「鄰居因為姐姐一句話遭殺害」的事情上,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矛盾,表現了他們精神世界上的「富足」是無法處理他們思想在現實上的矛盾。

最後我們會發現伍迪艾倫好像給我們製造了一個事實,菲爾、鮑比、瓦妮,都愛著兩個人。有人說,荒誕只存在於倫理的角度中,而真實角度的愛情,從沒有矛盾,愛誰、愛幾個在原則上不起作用。心念所囚即為牢籠,心念所駐即為堅城

也許每一個男子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就是說,男人無論挑了哪一個,日久都不會珍惜了,反而會只念及未挑的那一個的好。

願我現在所愛之人,必是將來所愛之人。—— SHX


真正的愛情是不應該被道德所綁架的,沉浸愛河中的戀人們應該是自由的。

電影選擇的角度比較新。雖然是兩個人是偷情,但還是讓人看了之後流連忘返。一切發自心底的愛都不應該被道德綁架,電影里的愛人們,都沉浸在一種非常自由的狀態,並沒有在電影里表現太多的束縛。作為一部愛情片這麼拍是沒有問題的。我很喜歡電影裡面那些人表達內心感情的方式——真誠!不管是否合乎道德標準,但是那都是內心真實的想法。特別喜歡這樣的感覺! 有些東西電影中並沒有表達出來,但是也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咖啡公社》,看完電影很有舊電影的感覺,背景音樂很像小時候看的動畫片的背景音,Central Park那場戲真是美壞了,不僅得不到的才是最美好的,逝去的時光也令人懷念啊,所以說人最想得到的還是得不到的東西。

第一次在電影里看到咖啡,是

對啊,工作還未穩定,愛情就不容拒絕的來到了面前

之後勢利眼舅舅給他指派了一些閑差使,把他交給了自己的秘書照顧,小夥子與小秘書相處愉快,兩個人一塊兒遊覽比佛利山莊的豪宅,去墨西哥小館子喝啤酒,一邊嘲笑好萊塢的浮華虛偽,又忍不住心嚮往之。

兩人在橘色的陽光里討論富人區的住宅,一邊吐槽,一邊卻又心生羨慕。橘色的燈光給人微醺又暖暖的感覺。女主角的背光陰影和男主角的正光,就像兩人一個是在利欲熏心的城市裡摸爬滾打了一陣子,另一個是還未被污染的少年。

在一窮二白的時候,相識相遇而相知,因為欣賞而追求,即使最後沒能在一起,也無法忘記,故事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看著總想嘆息。了不起的蓋茨比也是將那個時代的奢華和得不到的愛情真實的反應在電影里了。

伍迪艾倫精緻的電影,曼妙的爵士音樂,浮誇的上流社會,小人物的無奈。最後美人選擇了自己的有錢的舅舅,傷心的男主角回到紐約,和自己的哥哥,開了一家夜店,給它取名叫Cafe Society,生意也越做越好,夜店也成為了高檔的消費場所,哥倆也掙了不少錢。男主角也學會了圓滑處事,學會了討女生開心,學會了經營自己的事業,當然也有了陪伴自己的佳人,走向了人生巔峰。這時,女主角和舅舅來到了這家店,男主角以為女主角還是自己記憶里的清純美人,卻發現,最不會改變的是每個人都會變,佳人已經變成了當年一起嘲笑過得那些人一樣。而男主角自己也不可能在和女主角一起實現當初說好要去做的事,住在詩人與藝術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住在海邊清晨醒來可以聽到海浪的聲音,過去的夢想,真的就是一個遙遠的夢了。

初戀再見面,喝點小酒,只有兩個人,在中央公園裡,燈光照亮了後面的美景,遠方的城堡反射著淡淡的光,兩個人靜靜的接吻。氣氛剛剛好,沒有給男女主角多打光,更有一種偷情的微妙氣氛在裡面。即像是回憶里的吻,又像是給過去的回憶畫上句號。最後,兩人在不同的地方慶祝新的一年到來,也都滿懷心事的低頭,悄悄地懷念對方。

再相見,何況不曾得到的總是最美好,他們又擦出些火花,在中央公園晨曦里看著遠方反射晨光的城市天際線偷偷接吻。然而,生活還是要繼續。最後一幕他們在不同的派對上慶祝新年的到來,各自若有所思地低下頭來,偷偷懷念對方。還是很喜歡那個姐夫說的那一句話 Socrates said,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one is no bargain.

還會想看伍迪艾倫的電影 看帥哥美女 看燈紅酒綠 看精美的場景 看愛情 看愛情的小故事。


《咖啡公社》是一部由伍迪·艾倫執導,傑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史蒂夫·卡瑞爾等主演的電影,於2016年10月12日在法國上映。講述20世紀30年代一個青年來到好萊塢追尋自己的電影夢,隨即墜入愛河並沉迷於那個時代著名的「咖啡公社」的故事。

說實話歐美愛情片看的不多,細細看下來有一種恍惚的感覺,彷彿有種W T F的感覺。

劇情很勵志,結局很現實。超乎想像力的三角戀,恰似合情合理的結尾。

過程中的勵志,結尾的理智。

很像我看過的《One Day》,開頭髮展很順暢,中間經過一頓虐,結局即將給人美好的希望,最後一盆冷水將你打回現實, 這很西方人。


推薦閱讀:

觀影評論電影《無法觸碰》生而不等但可尊重
靈魂不老:《三人行》與杜琪峯
《小武》:你TM的變了
別罵,我只想吐槽一下新海誠《你的名字》虛高的評分
如果時間成了貨幣,生命成了商品,世界是什麼樣子?

TAG:電影 | 文化 | 娛樂 | 影視 | 咖啡公社電影 |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