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伍迪艾倫的第一部數字電影《咖啡公社》?

伍迪·艾倫對於我的意義是什麼,兩點,第一點:睿智,這個老頭的智慧不僅僅是舌燦蓮花的俏皮,他從不尖酸刻薄的賣弄聰明,而是一種閱盡滄桑、洞悉世事的、 輕盈的達觀。

第二點:美國味兒,說到美國電影,除了好萊塢工業的神話締造,馬丁·斯科塞斯、伊斯特伍德等眼往往在民生、商政、宗教上z著眼大的美式價值觀;吉姆·賈木許是後現代的美式虛無。

伍迪·艾倫則可稱得上「入味兒」,如三十年代美國經濟的蕭條與振興(《開羅紫玫瑰》),帶著美國夢打拚的小夥子(《賽末點》)、失意的美國中年人(《曼哈頓》)或者是異族猶太人的生存狀況(《西力傳》、《安妮·霍爾》),還可以看到別具一格的美式幽默性喜劇(《性愛寶典》、《非強力春藥》)。雖然我從沒去過美國,但可以從他的片子里看到紐約、加州最世俗的市井和最繁華的名利場。

看了老頭子的新片《咖啡公社》,做為去年的戛納開幕片評價並不高,這個80歲的老人確實不會有什麼高逼格的大手筆,事實上他從未揮斥方遒、激昂文字過,隨著年齡增長他只拍小品,這種信手拈來有平庸也有靈光乍現,這部片的感覺我很喜歡,是近年來繼《午夜巴黎》、《藍色茉莉》後伍迪·艾倫最好的作品,也是2016年上映片中目前最喜歡的。

《咖啡公社》中的美國標誌性建築:布魯克林大橋、自由女神

《咖啡公社》講的是一個猶太青年鮑勃去加州投奔有錢的舅舅(片子的男主傑西·艾森博格本人就是猶太裔),意外迷戀上舅舅的女秘書兼情人,只有小青年被蒙在鼓裡,當他終於混出了名頭,女友也成了自己的舅媽,最後只留下往事不可追的人生印記。豆瓣上有人評論:最後我們都變成了當初討厭的那種人,可是我們好像還是相愛的,可是我們再也沒機會在一起了,但是沒關係我們都有很多錢。

圖樣圖森破的愛情誓言是年輕人的專利

這是一部低配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有情懷、有歲月得失。我承認一些比較用心的「感性殺」還是很輕易就能打動我的,這種過來人講述的故事不僅能讓觀眾反思過去,還似乎能照見影影綽綽的未來,告訴你們在美好、虛無、遺憾過後:人生就是如此。

《咖啡公社》中的男主鮑勃和《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小李子,二人多年後重逢舊愛時的表情是五味雜陳的。鮑勃初遇女友維尼時,她還是個未被好萊塢大染缸改造的單純女孩,後來當她以舅媽身份出現後儼然稱為鮑勃所討厭的女名流。不過二人再度約會時,她還是那個保有當年氣質的女孩,可見人是多面的,有時候不得已要帶上面具。

片中的配樂清一色是聲色犬馬的爵士樂,是菲茨·傑拉德的爵士時代,就連幾處兇殺案都伴隨著爵士BGM,透露出一種荒謬感,在那個資本名利至上的時代,沒人在乎小人物螻蟻般的生死。而且片子匠心潛藏的美術和舉輕若重的攝影也是見功力的,昏黃若金的色彩和多次使用中軸線平衡構圖再藉由鏡頭傳遞空間感的運鏡都很帶感。

美國歷史和迷影文化

片中以當下好萊塢演員重演三十年代的好萊塢,細心的影迷看過會發現,其中出現了當年好萊塢大量的明星、商業巨擘、演藝名流,背後都是一段段傳奇,那些緋聞八卦被隱藏在一個小人物的崛起之道路中,輕描淡寫的勾勒下便是一部美國浮世繪。

葛麗·泰嘉寶這種影史不朽貢獻的明星在片中屢屢被提及,他們並未在片中被複原出現,但影迷看到時會聯想到許多現實中出現過得經典名片的影子。

路易·B·梅耶是好萊塢當年獨霸一方的電影大鱷,米高梅公司創建人。片中以調侃的口吻說到女明星睡大亨賺成名,而梅耶就是這種掌控明星興衰的人。在他麾下有大帥哥克拉克·蓋博(《亂世佳人》、《一夜風流》)、影史上第一個拍全裸戲同時也是CDMA創始人的海蒂·拉瑪爾,還有大美女葛麗爾·嘉遜(《鴛夢重溫》)。

大衛·格里菲斯,早期電影的奠基者,《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的導演。

朱迪·加蘭,《綠野仙蹤》中的著名女星,3歲便以童星出道,47歲因過量服用安眠藥辭世。

魯道夫·瓦倫迪諾也是好萊塢曾風靡一時並英年早逝的傳奇人物,片中女主角維尼曾把當時這個小鮮肉的手寫書信作為她和有婦之夫的戀愛周年禮物。《師父》中宋佳鏡子上掛著的照片也是瓦倫迪諾,可見他當年的知名度之高。

《師父》總鏡子左上角掛著的瓦倫迪諾照片是宋佳心心心念之物

看過比利·懷爾德《雙重賠償》的應該知道她,芭芭拉·斯坦威克飾演的蛇蠍美女製造了雙重陷阱最後在臨終告白中為真愛悔悟,是典型的懷爾德式的黑色體現。

《雙重賠償》中的芭芭拉·斯坦威克。

伍迪金句和情愛俏皮話

伍迪·艾倫的台詞始終是獨特而且強大的,如下圖這種男女調侃的話語和氛圍,是一些文藝大師不屑於用的,接地氣的伍迪總會製造這樣曖昧的瞬間,可以說他亦是個深諳男女博弈的情愛大師。

再如:每年死於單戀的人比結核病都多。這種台詞正是伍迪·艾倫睿智的體現,他總能寫出這樣令人眼前一亮的俏皮話。

希望是因為滿懷憧憬,不是因為焦慮。

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犧牲》有台詞:我一生都感覺到像站在火車站的月台上,我一直都感覺一切發生的不是真正的生活,只是對生活的期待。

木心說過: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喜悅的憧憬和等待的焦慮在人生中是並駕齊驅的,因為焦慮才能在盼得憧憬照進現實時而顯出它的彌足珍貴。

片中的一個細節是,當鮑勃的妻子維羅妮卡告訴他自己懷孕時,鮑勃失口叫她維尼(前女友的名字),我們當然不能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是一種美德,只是人生難以抹去的過往有時候是滲入骨髓的。於是妻子說出了「兩個維羅妮卡」,這讓人想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雙面維羅妮卡》,在伍迪·艾倫拍的三十年代電影中出現基氏的電影元素,這種巧合挺神奇。

同樣前女友維尼說到了人生如夢,當鮑勃的妻子維羅妮卡夢到他出軌時,鮑勃也同樣複製了前女友說過的話,安慰妻子說那只是夢而已,這種微妙細節太贊了。電影的結尾中,鮑勃在紐約參加舞會,維尼在洛杉磯,在歡樂的趴體中二人都悵然若失,儼然一場人生的雙城記。伍迪艾倫並沒有刻意的玩回憶殺煽情,舊情人重逢後也沒有回床炮,只是淡淡的在遺憾中結束了電影。

之所以說《咖啡公社》是一幅美國的浮世繪,是因為片子在閑筆中順便展現了許多小人物形象。其中一個小人物是鮑勃的姐夫,這個窮酸的知識分子的大舅子是黑幫無賴,小舅子鮑勃後來躋身名流,但他自己在清貧的生活中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學。

在片子結尾的新年舞會上,當他回顧感慨過去的一年時受到了妻子的奚落,他則回答說: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這句不起眼的話其實可以看成是《咖啡公社》的點睛之筆,男主鮑勃和女主維尼可能無數次審視過自己的人生,面對生命的洪流,他們可能無法掌控太多,但在審視中便出現了選擇,選擇即排斥,在不同的選擇中各自走分道揚鑣、漸行漸遠。

《咖啡公社》的故事發生在美國、三十年代的美國、三十年代紙醉金迷的美國名利場,這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對觀眾來說、對劇中人來說許多事都像是發生在另一個星球,種種經歷不可能發生但又似曾相識(畢竟好萊塢你沒去過,但人情冷暖、事業起伏、熱戀失戀都是平常人經歷過的)。男主鮑勃初出茅廬來到好萊塢時,曾被一個妓女敲開房門,生活就像是一個妓女,當她突然造訪時伴隨著不可預知的驚異,也許你不情願,但你可以選擇被動接受或主動拒絕。

伍迪·艾倫截取了一個人的一段人生經歷,患得患失中有種虛無的無力感,虛無來自於不可得的遺憾,但絕不是不作為的理由,不能因為人在人生面前的渺小卑微而選擇接受虛無主義的論調。我們要在此生此世此地奮力活著,而不是在另一個星球。


整部電影「講述了一個美麗但是過於老套的好萊塢三角戀故事」。

《咖啡公社》的主要情節是,紐約來的年輕人去好萊塢投奔明星經紀人叔叔,愛上了叔叔的小秘書,但這段戀情不歡而散,男主角傷心回家成功負責打理家族的地下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名字正是片名的來由。因《社交網路》而走紅的傑西·艾森伯格天生帶有一種冷酷知識分子氣質,當他遇到《暮光之城》之後成功轉型文藝片常客的克里斯汀·斯圖爾特,毛頭小伙兒與有故事的女人,這種火花很自然就引發了一段醉心的戀情。但光是如此,這與任何糖水商業片並沒有區別。

伍迪·艾倫在此片中使用了大量自己的聲音旁白,作為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紹——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省卻電影筆墨,輕鬆交代情節信息,一方面又為整部電影添加了他所獨有的老派紐約客敘述感。導演那80歲的紐約腔,讓這部關於愛情、好萊塢、30年代的老套電影,徹底成為對舊時光的美好紀念。

從某種角度上看,該片中幾乎沒有什麼內容真正出人意料,可是鮑比原本可能是按部就班的成長之路,又確實蘊含了堪稱經典的諷刺意味。近年來,艾倫似乎常常被束住了手腳,常常以散文詩般的簡潔形式講述他自己的個人軼事,就像他去年執導的哲理片《無理之人》 。而在《咖啡公社》中,艾倫選擇了更為寬廣的敘事角度,講述了一年多時間裡發生在眾多不同類型角色之間的故事,多條支線情節使得影片的喜劇效果逐漸增強。

  影片的另一張王牌是其優美的視覺效果。艾倫近來執導的一些華麗影片如《午夜巴塞羅那》 ,被人詬病粗製濫造、拍得像風景明信片,而在《咖啡公社》中他首度與義大利攝影師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攜手,使影片的視覺效果更為生動。設計師桑托·羅奎斯托為人物打造的造型十分豐富,斯托拉羅則為不同的場景畫面提供了不同的色彩方案:從上世紀30年代紐約布朗克斯區懷舊風格的棕褐色,到開篇時泳池場景中活力四射的水藍色。 《咖啡公社》不同於以往艾倫影片的是攝影鏡頭的移動,它打開了一片空間,給人感覺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光鮮的封閉世界,讓居於其中的人既目眩神迷,又倍感壓抑。  然而影片並非完美無瑕:鮑比與打扮俗氣的妓女見面那場戲讓人覺得有些尷尬和錯位,而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艾森伯格的表演有點顯得做作(後來他漸入佳境,開始找到了感覺) 。影片里也有一些觀眾熟悉的富有哲理的感嘆,藉助辛辣的俏皮話傳遞出來,比如「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活吧,總有一天你會做對了」 。不過與《無理之人》中將道德之痛多以文字表達出來的方式不同,該片成功地將其內化於故事本身。 

 從演員方面看,該片的班底應該算是艾倫挑選的最佳組合,其中包括肯·斯托特和薩莉·萊尼克,他們飾演鮑比來自布朗克斯區的父母。卡瑞爾將一個雖有權勢卻又不得不與自己的情感弱點糾結的男人演繹得入木三分。有些時候艾森伯格的表演顯得過於緊張不安,但總體上他塑造的角色十分感人:他原本是個理想主義者,只是太容易受到成功的誘惑。儘管克里斯汀·斯圖爾特並不完全像是當時那個時代的人物——影片一開始時她的玩世不恭有點像早於她的那個時代——但她用微妙細緻的表演不斷地走向成熟,揭開了一層又一層的秘密與變化。


《咖啡公社》

從片名來看,"咖啡公社」指的是紐約的精英生活,指三十年代上流階層喜愛流連高級咖啡室的社交生活風尚。

咖啡公社最終成為了一個名利場,充滿了奢華和權貴的階層,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社交場所,可卻充斥著一種陳詞濫調的華而不實,片中的鮑比多少有一些導演本人的影子,紐約、猶太人、捲毛、瘦小、自說自話的語速,幾乎都是伍迪艾倫長久以來給我們留下的印象,甚至那種對名利場的不屑一顧本質上也跟老爺子如出一轍,與伍迪-艾倫其他影片的男主角一樣,這次以闊腿褲、大背頭帥氣亮相的艾森伯格,成為了導演在銀幕上的化身。

而為了出現服裝剪裁極其講究的效果,戲內的華麗戲服,優雅的造型正出自 CHANEL手筆。其實早在二十年代初,Gabrielle Chanel 已經在歐洲推動了咖啡室文化風尚的興起,因為她深信人的價值不應以其出身階層、而是以其創造能力來界定。兩年前 CHANEL 推出的高級珠寶系列正是以「Cafe Society」為名,這系列的設計以自由、神秘及高雅為主題,蘊含著文化精英所追求的新時代自由精神、散發優雅的光芒及塬創個性,與 Chanel 女士當年推動咖啡室沙龍文化的角色微妙唿應。

今年的開幕影片《咖啡公社》更是不必多說,伍迪-艾倫電影的女主穿衣風格一直堪稱經典,甚至是很多設計師的靈感源泉,比如經典的《安妮-霍爾》

《咖啡公社》電影的背景是30年代,當時正值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人們沉迷奢華,厭倦了模仿男孩子的女裝風格,轉而追求更加具有女人味道的時裝,裙子開始往下降,長裙子時代回歸,多從古希臘服飾中尋求設計靈感,富有優美的懸垂感。

30年代,除了主流的中長裙,過膝裙也早已出現,早在20年代Chanel就推出了革命性的水手裙,長度在膝蓋以上。電影里,兩位主角在海邊聊天的經典場景,小K穿了一條粉色過膝裙,版型設計比較寬鬆,線條纖長。

電影中小K還有一個露臍超短裙造型,復古的紅白小格紋露臍襯衫搭配白色百褶裙褲,還有絲帶編織手袋,青春洋溢的性感。

早年作為喜劇演員的經歷以及受歐洲電影尤其是Ingma Bergan電影的影響,使伍迪艾倫能夠把滑稽和嚴肅的東西融合在一起,用喜劇的外衣去探究關於死亡、信仰等生命終極問題,堅持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其電影深刻的批判性、獨特性也讓他被打上了「作者導演『的標籤。

伍迪艾倫40多部影片中超過三分之二都是在美國紐約拍攝的,紐約這座城市,作為電影中永遠的背景,已經成為了伍迪艾倫電影的標誌之一。雖然20世紀末,因各種原因離開了紐約,接受了BBC的投資轉戰歐洲,帶來了了大家熟知的「倫敦三部曲」。而今年的新片,伍迪艾倫又重回紐約。繼續利用他對紐約的文化、生活的研究去捕捉這個城市的任何一點變化,表現濃重的「紐約客」味道。

伍迪艾倫自己也曾經在專訪里提過「總的來說我不是一個能夠把整個社會都納入視角的戲劇和喜劇作家,我的興趣一直都僅限描寫人物心理,反映人與人之間關係以及表現一些有趣的點子。」

於是在這次電影中,老爺子便帶大家回到了1930年代,在紙醉金迷的紐約中遊走看盡眾生相,依舊延續以往的風格,通過小人物命運故事兩端掙扎式下的遺憾,讓你不免感慨聯想到人生百態,最後再回歸到自己內心的低語,並以活地亞倫式的尖酸刻薄,繼續訴說人生的無奈與愛情的可悲。

不過,儘管影片的燈光照明與拍攝構圖都是高水準,極其盡顯老爺子的影片風格,但我仍然要講,這是一部乏善可陳的「伍迪艾倫式」愛情喜劇片。

就像是伍迪艾倫在和好萊塢的名利場調情,或者說像是鮑比在咖啡公社左右逢源卻意不在此一樣,只是一種利用和挑逗,用片中的台詞來說就是「1000元一瓶的香檳的下酒菜」

整部影片所要講述的主題,引用張愛玲的一句話就可以完美詮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文章的最後,老爺子影片的色調真的很讓我心水啊,看這暖暖的色調,一股咖啡香味輕輕的飄出來了啊!╭(╯^╰)╮


《咖啡公社》:是一部由伍迪·艾倫執導的,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傑斯·艾森伯格 、史蒂夫·卡瑞爾等主演的美國愛情喜劇電影。

影片的背景設定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小鎮青年離開家鄉,懷揣夢想來到前往做製片人的舅舅家,主線還是愛情故事,充滿了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復古情懷。

全篇電影的色調都好暖的,畫質感一流,從頭到尾每一幀的定格都是美圖。

鮑比初到一個不熟悉的城市,維尼帶他四周轉轉,深深被她的美貌或者說是他所覺得她身上與其他女人不一樣的閃光點所吸引。就在他跟維尼感情發展順利的時候,他舅舅真的與在一起二十五年的妻子離婚選擇了這個二十五歲的年輕姑娘結婚。維尼在一個可愛且深深被自己迷戀的年輕小伙兒和一個成熟穩重事業有成的老男人之間還是選擇了後者。也許,當時維尼除了名利之外還是對菲爾有著情意的吧。

就故事情節而言,最後的片段:新年到了,鮑比與維羅妮卡接吻祝賀,眼光飄向遠方,另一頭他的calf love 維尼也與菲爾親吻,可是後來菲爾走開以後,維尼用手擦拭了剛剛菲爾親吻過的額頭,兩個人在沒有彼此的空氣里,互相懷念著對方,懷念「時間變了,世界變了,我也變了」之前的那個時代。

其實,我自己看了這部電影並沒有多大感觸,就自己的愛情觀而言,我不能接受這種在兩個人之間猶豫不決的感情。我並不認同片中「可以同時愛兩個人」的想法。一個有了在一起二十五年的妻子,有兒女有家室的人,僅僅只是因為又遇見了一個美貌年輕更具有吸引力的女子就選擇分開。那在二十五年前菲爾與他前妻的相遇難道不是因為愛情嘛…

╮(╯▽╰)╭哎,希望大家以後都嫁給愛情。舞美音樂攝影華麗精緻的出軌片就說到這裡吧。——————————————————END—————————————————


對於這個電影我只能說除了美,你「一無是處」,哈哈但是我的回答沒有圖~導演伍迪艾倫的每部電影都畫面永遠美美噠,燈光永遠暖暖的~劇情很多人都回答了,我就不贅述了,故事線分支講了他們一大家子的事兒,當然重點還是落在了跨倫理三角戀上,順便表達了一下人最後變了啊忘了初心啊之類老生常談的問題,可能我對情感接受不一樣,這仨人的感情並沒有打動我,而且我也搞不懂導演最後兩個心不在焉的男女主人公的特寫是要表達個什麼立場。但是以上觀點是針對劇本的,導演是個會講故事的導演,不管這個故事本身水平是怎麼個樣子。

所以我說說伍迪艾倫在多對話的劇本下怎麼利用空間進行人物的塑造

第一個:特殊環境體現人物性格

先聲奪人的聲音開場,由聲音的開場引出人物,藍色的燈光營造出冷光的環境,一場「精英「的聚會在此舉行 ,燈光採用藍色也有介紹人物所處環境的作用,即藍色代表著理智冷靜,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是在關於「名利」的角逐場上分析利弊 趨利避害 。主角位於九宮格中的左下點,站在旁邊的人視線往下,女僕的視線也看向主人公,在人物視線匯聚的一個點上出現的人物就是菲爾,這樣在影片開始就能為主人公抓住視線讓大家明白,哦,咱們這部電影主要看他。聚會這場戲初步的介紹了菲爾在上層社會精英中遊刃有餘的一個形象。

第二個:長鏡頭內部的景別變化體現人物性格

眾所周知,景別是電影最小的單位 ,這裡要說的是鮑比的姐姐因為鄰居的霸道而將事情告訴了她哥哥:本,事情過了幾天,姐夫在疑惑鄰居沒有動靜時,姐姐從樓梯上下來,這一場戲,這裡開始了長鏡頭,並且開始了鏡頭內的蒙太奇,首先姐姐從樓梯上下來,是個全景。姐夫在鏡頭的右下角是近景,然後姐姐從樓梯走到廚房又走到餐廳同時內部的景別一直在變化,但是姐夫一直在位置上沒動,這是夫妻兩性格上的內部對比,雖然姐姐嫁給了教授,雖然姐姐平時也讀書寫信像寫詩,但她身上依然有她浮躁和生活化的痕迹,所以她會把事情告訴哥哥。姐夫一直沉穩不動,能夠不去計較鄰居的侵犯,知道姐姐說漏嘴了他才開始走起來表示急躁因為出人命了。此間鏡頭沒有切斷一直通過移動來改變景別形成鏡頭內部的蒙太奇去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

第三個:利用特殊空間體現人物性格

本片對話十分的多,對話常用拍攝的方式是來回打,但通篇下來難免枯燥。所以導演在特殊空間的利用上增加了空間體現人物的表現能力,這樣的戲有很多場比如鮑比最開始招妓跟candy聊天的一段。比如跟鮑比跟維尼在車上維尼表示不羨慕大別墅的一場戲。這裡我要表達的是我認為較為精彩的一場空間利用的戲----維尼跟菲爾分手後菲爾在樓梯櫃檯交涉。『

樓梯和酒吧櫃檯是非常開放的地點,不適合講私事,特別是偷情婚外情這種事,但是菲爾選擇在這裡說表明他對這份感情的重視性,這裡人來人往開放性太強,而且這些來來往往的人里大部分人都是菲爾的圈內人,不斷的有人來交談 ,並且是在菲爾要表達重要決心的時候總有人打斷,也在為菲爾挽留增加難度,除了表現難度還另外塑造了菲爾的形象:一個在紐約的外來客何以在這裡風生水起,名利雙收,也是在這場戲體現的,俗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約電影投資對答自如,約吃飯從善如流,一個這樣在名利場如魚得水的傳媒大亨的形象躍然而現。

導演講故事的功底很強悍,以上三點僅是我不成熟的觀點,如有不爽,還是冷靜冷靜,但這部劇本也有其可取之處,否則也不會放在評獎開幕電影的位置,至少他讓大部分人去選擇了感慨人如何不改初心,人如何愛往時往事,情感的非共鳴是我的感受能力的缺失,講好故事是導演的優秀

區區蕪稟,庶竭誠敬。

完結

撒花


81歲的伍迪·艾倫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第46部長片作品《咖啡公社》,耗資近3000千萬美元,是其導演生涯之最。

一直被稱作伍迪·艾倫接班人的傑西·艾森伯格出演男主角鮑比,一個前往好萊塢改變人生的猶太年輕人,卻因為愛情的失敗獨自逃回紐約。

朱莉和皮特離婚的消息突然傳出,路人都嚇了一跳,愛情是好萊塢最昂貴的易耗品。在《咖啡公社》中,鮑比結識了一對夫妻,史蒂夫和拉德,他們成為朋友並彼此幫助。新年之夜,鮑比說你們是我見過的最幸福的夫妻,有什麼秘訣?此時鮑比自己的婚姻已變得不幸福伍迪·艾倫從不販賣廉價雞湯,他鏡頭裡的人物回答:我們擁有共同的愛好,我們喜歡一樣的電影,我們都喜歡小孩,別人的小孩。能夠幸福的愛情或者婚姻,大概就是這樣:你自己是一個還不錯的人,又找到了一個和自己相似的人。愛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很難,愛自己很容易,最完美的情人就是「另一個自己」。鮑比闖進紙醉金迷的好萊塢,為了排解孤獨打電話招妓,結果褲子都脫了,卻拿錢把人趕走了。

一貫的伍迪式諷刺和幽默,當然也有「幸福規則」的制約。走錯房門又遲到的女孩子,簡直就是「女版鮑比」:猶太人、初入好萊塢、穿著浮誇、事業無門轉做妓女,還是初次接客。鮑比:猶太人、初入好萊塢、穿著腐朽、事業無門、苦惱之餘打算招妓,還是初次操作。一般電影中出現這樣的女性角色,由於尚未淪落風塵,百分百會被男主營救,甚至有希望晉陞女主,展開一場纏綿愛情。但不幸的是,鏡子對面站的也是一個Loser。年輕的鮑比還有一點鬥志,絕不會與「低配版的自己」相認。

當他把女孩送出門,鏡頭出現了一條走廊,他穿過這條通往成功的小路,在叔叔的安排下,遇到了女秘書瓦妮,並且一見鍾情。瓦妮並不貪慕財富,卻有自己的抱負,這也是鮑比的心境。他離開父母的珠寶維修店來到好萊塢,是為了掌握自己的生活。兩個年輕人在他鄉,成為彼此「並肩作戰的自己」,雖然一個出於愛情,一個出於友情,但卻無比契合。當面臨抉擇時,瓦妮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菲爾,因為這個中年男人依舊保持活力和鬥志,而鮑比卻請求瓦妮跟他回紐約,住在詩人和畫家的村子裡。這個請求一半是因為鮑比自己厭惡了好萊塢名利場,另一半是因為他覺得瓦妮也是如此。但鮑比沒有意識到,此時的他對於瓦妮來說正是「低配版的自己」,瓦妮成了那個脫了褲子卻趕人走的窘迫嫖客。

鮑比失戀,獨自回到紐約。在「熱帶雨林」,鮑比遇到了後來的妻子,維羅妮卡。他們非常相似,都遭到了背叛,拋棄他們的正是自己的所愛,和自己信賴的人。維羅妮卡熱情、快樂,在和鮑比聽爵士樂時,她談到和音樂家男友一起吸大麻,完全是天真的女孩。而維羅妮卡又和瓦妮的名字發音相似。她是現在的我(被拋棄),她是原來的我(天真、快樂),她是另一個我(維羅妮卡=瓦妮),她是「可憐的自己」。第一次見面,滿腦袋髮膠的鮑比就把維羅妮卡拐上了床。她像我,但她更是她自己。上錯車了。

一年半後,鮑比和瓦妮在「熱帶雨林」重逢,瓦妮像報菜名一樣談論著好萊塢的明星和廉價趣事。

但巧的是,鮑比也變成了不得不逢場作戲,談笑風生的老油條。鮑比指責瓦妮「如果你談論那些廉價生活時沒有感到難過,那就很可笑了。」瓦妮當然感到難過,她所嫁的男人,她所處的階層迫使她成為一個只談論明星、金錢、房子、遊艇的貴婦人。她尚未擁有這些生活時,以為選擇的是「高配版的自己」,但一切塵埃落定之後,才知道那是她「最討厭的自己」。面對鮑比的瓦妮幾乎落淚,這也是克里斯汀全片表現最精彩的段落。鮑比指責瓦妮時,同樣感到難過,他抹好發膏、打好領帶、擦好皮鞋,進入夜總會,招待那些政界名流、影界巨星、商界精英,永遠帶著笑容,永遠恰到好處。最初他連父母的爭吵都不能忍受,現在卻能夜夜在俱樂部耳聞目睹那些無窮無盡的秘密和談笑。鮑比也同樣成了「最討厭的自己」。再一次,他們的相同的心境和處境使彼此成為「感同身受的自己」,好像一個靈魂被分成兩半,注入不同的身體。而鮑比的妻子維羅妮卡已經不再熱衷於社交和酒會,她由天真快樂的女孩變成了溫婉而敏感的母親。菲爾叔叔則依舊在觥籌交錯中追名逐利,卻絲毫沒有厭惡感。

電影結尾,新年鐘聲響起,鮑比和瓦妮相隔整個美國大陸,他們的面龐隱隱地重疊在一起,正如未能靈魂相認的一體。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對於於這是我看完《咖啡公社》最想說的一句話。這部影片是伍迪艾倫自編自導自演的愛情喜劇片。

故事背景:故事是在1930年的美國,一個青年來到了好萊塢追尋自己的電影夢,隨之墜入愛河並沉迷於當時那個年代著名的咖啡公社的故事。

故事從上世紀的30年代紐約懷舊風格的棕褐色,到開篇時游泳池場中活力四射冷色調的水藍色,鏡頭的移動打開一片空間到,九宮格的構圖方式和人物的位置,還有這個聚會上的各種精英,突出重點人物。開始聚會上的人都在討論各種問題,比如演員,電影。從開始就點到了美國上世紀30年代上流社會的好萊塢。

開始講的是一個年輕人鮑比想要尋找發展的機會,來到了洛杉磯,尋找發展的機會,然後舅舅菲爾的態度,引出了當時社會的四種人群,富有的舅舅菲爾,貧困的羅斯並且還是猶太人,還有知識分子,黑社會等。這也就有這伍迪艾倫一貫的風格與元素,或者說在他其他電影有這類似的感覺,裡面所要反應的什麼犯罪,出軌,還有社會之中的心機都在這些不同人群中體現出來,並且淋漓盡致。

「生活就像一個有施虐傾向的作家筆下的喜劇」,從這句話看出伍迪艾倫選擇了比較寬廣的敘事角度,從不同的人同一時間多條的情節來充實影片,讓電影的主題,喜劇的效果更加的突出。

在這部電影中,也有一些很有哲理的話,把他溶於故事給我們展現出來,有一句「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活吧,總有一天你會做對了。」沒有直接的灌輸心靈雞湯,讓人們不會感覺那麼作或者突兀。

猶太人身份的情結,有些事情似乎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懷舊,整個影片都穿插這懷舊,老電影,舊歌曲,每當出來的時候都會用黑白色體現出來,當然還有背景爵士樂。

「每一句話都會成為呈堂供詞」這句話讓我用來形容伍迪艾倫台詞的強大似乎不太恰當。在整個影片中每一句話每一次的對白都為下面情節做提供做鋪墊。

最後,美國的聖誕節,一年的結束一年的開始,開放式的結局讓我們對影片意猶未盡,遐想不斷。。


課堂上了看了這個電影之後,才知道伍迪艾倫是一個導演和編劇,然後查了查他拍過哪些電影,發現他的電影自己一部也沒有看過。不知道他的電影風格,那我就只談這一部咖啡公社吧。

電影封面海報是一個流淚的女人,我剛開始不太理解,咖啡公社的話不是應該來個復古的建築嘛。看了電影之後我才覺的這更像描寫一個女性的電影,這個哭泣的女人有可能是菲爾德秘書和妻子維尼,也有可能是他可愛的原配妻子,或者是男主的二婚妻子,也包括電影里的其他女性,但我覺得最不可能的就是女主。因為她沒有理由哭泣了,她已經得到了她想要的愛,有了男主的舅舅,又可以和他的侄子發展婚外情,但男主的妻子就不一樣了,生了孩子,相夫教子,不再去過燈紅酒綠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社交,一心一意看孩子,還要擔心自己的丈夫是否出軌,還有他舅舅的原配,和自己的丈夫過了25年,有了孩子,過著別人羨慕的生活,卻沒有預兆的離了婚。

雖然克里斯汀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但作為一個曾經她的小粉絲,我是不會吐槽她的。喜歡她從暮光之城開始,以前就在新聞上看過這個電影的拍攝花絮,看到她帶著發卡,穿著格子裙,我就覺得這應該是個不錯的復古韻味的電影。而且我看過這個電影后也並沒有失望,它的音樂它的燈光包括演員所表現出來的風格,都是我所喜歡的。它是一個商業電影,但我覺得更像一個文藝清新電影。雖然劇情很狗血,但也很真實,現實生活中的確是秘書很容易上位啊,已婚的男人懷念前女友。很多的影評都說這個電影很無趣,有多爛,這個導演拍這樣的電影簡直是毀名聲等等。但什麼樣的電影才算好呢,各種星球大戰嗎,各種歷史間諜劇嗎,還有各種戰亂時期唯美的愛情劇嗎,我覺得這個電影就像一個簡短家庭倫理電視劇一樣,家庭當然是話題最多的,所以吐槽無所謂,但也不至於批評。 我不理解電影里為什麼總是要談到猶太人,一查才知道他自己就是猶太人,可能外國人除了自大就是愛自黑吧。 電影的結局並不明確,我想這也好,如果真的有個確定的結局,女主和男主在一起了,這才是一個三觀不正的狗血劇吧,我覺得這是個有良心的導演,因為男主婚後第一次見到維尼以後,由於愧疚回家給自己的妻子送了一束花。

最後說下身材超棒的布萊克,對她不討厭也不喜歡,覺得她像中國的唐嫣,傻白甜,因為她無論演什麼都感覺是膚白貌美大長腿,一直是笑笑的。 好了。


《咖啡公社》是一部由伍迪·艾倫指導的電影,作為他的第一部數字電影,伍迪·艾倫延續了一貫的風格,電影中滿滿的充斥著復古與懷舊。光線和構圖也運用得一絲不苟,十分完美。

影片主要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一個青年來到好萊塢追尋自己的電影夢,隨即墜入愛河並沉迷於那個時代著名的「咖啡公社」的故事。故事的主線圍繞著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展開,故事背景定於20世紀30年代,因此畫面與布景,背景音樂充滿著懷舊氣息。

背景音樂

《咖啡公社》的音樂原聲十分豐富,多達十五首。舒緩的鏡頭配上動人的爵士樂,無一不讓人沉醉。影片開頭介紹菲爾和鮑比,輕快的音樂配上高逼格的私人派對,將好萊塢奢靡的生活與慾望展現得淋漓盡致。一直被鮑比認為沒有被好萊塢誘惑的瓦妮在富有權勢的叔叔與他之間還是選擇了他的叔叔,這本是一件傷心難過的事情,但是導演還是選擇了輕快的音樂,但此時聽起來更像是自嘲,嘲笑自己的天真,嘲笑自己的無能。

構圖嚴謹

影片開頭在介紹菲爾舅舅時構圖十分講究,黃金分割點,前景後景,主角配角一目了解,充滿藝術感。

舞女出場時選用中景,舞女位於最中間的位置,代表著絕對關注,與時代背景十分貼合。

菲爾舅舅與瓦妮紀念一周年時,兩人選擇了一個僻靜的角落相對側坐,留白部分十分自然又不影響主體的美感,還符合角色設定。

伍迪·艾倫幾乎一年才會出一部作品,所出皆是不俗,畫面精美,情節流暢,值得一看。

(以上觀點皆為個人想法,不喜勿噴)


前方多圖預警

作為今年夏天剛剛上映的伍迪艾倫導演的《咖啡公社》,這部電影似乎並沒有如同以往的《無理之人》和《藍色茉莉》獲得好評,這似乎就是一部水準之中的電影,即使有小捲毛艾森伯格和暮光女,以及k女王的加盟,這部電影在美國爛番茄和mdb分別得分為71分和64,流於泛泛

其實在這部電影里,還是有典型的伍迪艾倫的風格,犯罪、出軌,老少配,而與其他電影相比較起來,也是擁有同一個母題,就是一個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故事

一個猶太小青年去好萊塢闖蕩,遇到女神,卻被自己舅舅戴了綠帽,獨自逃回紐約,開了一個坐落在紐約中心的夜總會,紙醉金迷,不久之後娶妻生子,再遇女神也是物是人非心口硃砂

而伍迪艾倫也從來不灌廉價雞湯,他告訴我們所謂完美的婚姻與愛情大概就是,愛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很難,愛自己很簡單,那就找一個和自己相似的人,那就是最完美的情人

電影其中有一個鏡頭,是男主送走了那個妓女,拒絕了那個低配版的loser的自己,鏡頭裡出現里一條走廊,他穿過這條走廊,遇見了瓦妮,並且一見鍾情

而當瓦尼在一個成功的並充滿活力的中年男人和一個厭倦名利場只想平淡度日的男主之間,依舊選擇了舅舅,因為對於瓦尼來說,男主已經是一個低配的自己,一個並不是很好選擇的情人

但當兩個人都結婚,一年半之後的相遇,他們的重逢,瓦妮如同咖啡公社裡的那些濃妝艷抹的女人一樣,談論著好萊塢明星的風流韻事,但男主也成了一個逢場作戲談笑風生的老油條,男主指責女主已經變成你最討厭不能忍受的人瓦妮當然感到很難過,她所嫁的男人讓她只能處於談論金錢名利的貴婦人,在她沒有選擇這個生活之前,她以為這是高配版的自己,但是當她置身其中,她才發現已經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此時斯圖爾特演技爆發,眼神蒼涼

而男主在指責瓦妮的同時,他也已經變了,從當初都不能忍受父母爭吵到可以觥籌交錯中耳聞目睹一些談笑和秘密,為自己的哥哥淡然的灑走骨灰成為了當初他最不想成為的人

在這時,他們才互相感同身受,如同同一個靈魂,注入了兩具不同的身體里,他們彼此心心相惜,在結尾,他們隔開了天南地北,面龐卻相疊在一起,如同兩個未能相認的一體

借大神一句話,愛別人不長久,自戀才是王道,從始至終,男女主人公都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的完美情人,相比起很多說這是一個看圖說話的華麗旁白式敘事電影,這種包裹在華麗古典美電影畫面下單薄現實的理念,可能是老爺子想透露給我們這些看客的吧


"我發現沒有完成的願望,都特別有動力!」』——哦?這不就是說的初戀么!

此片兒為伍迪艾倫自編自導的一部愛情喜劇,沖著喜劇的苗頭看的,看過前面點兒不就是說的青年來到好萊塢追逐自己電影夢的故事么,然後各種勵志的橋段紛紛上頭,《中國合伙人》《放牛班的春天》等等畫面湧出,瞬間興趣減弱一大半(這年頭別談勵志,談不起。)而後一出外甥愛上舅舅的情婦(並且這個情婦還是外甥的初戀)橋段出現,讓我有種初戀情感湧上心頭的念想。

提起初戀情感這事兒,伍迪艾倫這片中男主心中念叨初戀但最後選擇老婆並且有機會和初戀完成沒有完成的事兒的 時候,我心中一閃而過的是《港囧》不過《咖啡》裡面的中年危機沒有《港》那麼嚴重那麼緊迫,就此我們來聊聊兩部片子關於初戀的事兒!

有一位很早就看了《港囧》的女性朋友在微信上問我:「你們男生心中的初戀是不是都是杜鵑那個樣子啊?」當時上映第一周還沒看,便問「什麼樣子?」「長著一張性冷淡的臉,自帶白月光籠罩屬性,一副清心寡欲的模樣,讓你感覺碰她一個手指頭都是對彼此的玷污。

這是《港》中男主幻想中初戀的進場。

這是《咖啡》中男主的初戀第一次與男主同框的畫面,不難看出,典型的西方美女啊。沒有杜鵑那種冷淡的臉,這讓人一看就有故事啊。初戀就是初戀,不管什麼場合,他一出現就讓人想入非非啊。比如~

與《港》不同的是,伴隨著「女神」的出場,事件的隨之進展,可以得出結論,《咖啡》中男女主雖然最後沒走到一起,但男主也好歹是擁有過的人

這就與《港》裡面尷尬的到嘴邊吃不到的中年危機強多了。

扯了這些,結合故事本身不免看出,都是遭遇了中年危機,但不同的是一個是男主,一個是男二。一個是男主的中年危機貫穿全篇,到最後還是沒嘗到初戀的滋味,但最後還是釋然了,愛著自己的老婆。一個是男二的中年危機導致婚內出軌和自己外周旋了之後,外甥釋然後深愛的自己的老婆。

說這片兒之所以帶上《港》,就是因為兩個故事映射著兩極分化的觀影人,一種初戀教科書黨(就是那種,初戀的出現就是給你教會如何找到現在的老婆的,至於和初戀的事兒么,幾乎沒什麼),一種是初戀遺憾黨,在與初戀交往的過程中感受頗多最後釋然的故事。

回到開頭,我發現沒有完成的願望,都特別有動力!不僅《咖啡》,也不止《港囧》,伍迪艾倫就是在於這種方式(本片的情感線索),表達給世人一些對心中念叨的期許,受用!

本文僅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另外禁止


說實話真不喜歡這部影片,看到最後都快睡著了。唉我的天!!!居然還要寫一篇評論。。。

真的不習慣導演直接用旁白的方式來幫助敘事和刻畫人物形象,寫這篇所謂的評論時想了想覺得這也應該是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了吧。

就整篇情節來說沒有很大的起伏,看了看同學寫的。可以呀,都悟出了很多哲理和感慨啊,感慨啊!!!我並不是說別人說的就不好,我只是做為我的感覺來講的,在這我也不說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老貫口了,反正就是這麼的意思。

好了還是回歸正題來說說這個故事好了,要不還以為我沒看完,你竟然在這裡胡說八道,這是藝術好嗎! 我的錯嘍。好了好了我要正式說了,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相當狗血並且不倫的故事,故事講了年輕人鮑比去好萊塢打拚,一無所有的他給好萊塢知名的經紀人舅舅跑腿打雜,在這期間,他喜歡上了舅舅的秘書兼情人瓦尼,兩人情投意合,私定終身。但是當舅舅重新打算明媒正娶瓦尼的時候,瓦尼選擇拋棄了鮑比。

所以鮑比回到了家鄉利用在好萊塢積累的人脈,將哥哥的俱樂部經營的非常出色,不僅收穫了事業還收穫的自己的愛情和家庭,但是當舅舅又帶著瓦尼出現的時候,鮑比發現自己仍然還懷念已經是舅媽的瓦尼。

這樣一個狗血的劇情,在伍迪艾倫舒緩的鏡頭下,配上動人的爵士樂,以及對猶太人家族生存方式的描述,竟然讓人淡化了對這段愛情對錯的判斷,整個一個小三上位記有木有啊!

這真是一個正能量的故事啊,看的我真是十分感動,以一個小三身份出現的瓦尼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小三,首先她非常漂亮,並且還是一個聰明、踏實、能幹、善良、有學歷的女孩,並且她似乎沒有對鮑比的舅舅抱有任何的企圖心,幾乎無條件地支持並服從鮑比的舅舅,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然而越是這樣的女孩,才越令大齡主婦們恐懼,這樣的女孩和他們爭奪的不是財產而是男人的心,一旦男人的心沒有了,對她們來說幾乎一切都沒有了。

毫無疑問,鮑比的舅舅就是這樣,雖然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有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妻子的相反,但是瓦尼的出現讓他不能自拔,從出軌到離婚,追求自己的所愛,一切顯得如此理所當然。

影片似乎有些站偏隊,只給了鮑比舅媽一晃而過的鏡頭,我們依稀能夠看出來一個中老年婦女的樣子,而沒有給她任何傾訴的機會。也許他們之前也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許在這之前這個家庭團圓和睦。我只能說鮑比舅媽真可憐●﹏●

但是影片只告訴了大家,鮑比舅舅如何對這個女孩一見鍾情,而瓦尼如何被鮑比舅舅的魅力吸引,讓這段新生的感情看起來似乎沒有傷害到任何人。

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看來在感情這樣的事情上,世界文化也是沒有分別的。這不經讓我想到了北京遇上西雅圖,都是這個套路啊不錯真不錯,扯遠了咱還是繼續說這個電影好了。

當鮑比的舅舅下定決心要和瓦尼在一起的時候,選擇權這次落在了瓦尼身上,一個是事業有成充滿魅力的老男人,而另一個是一無所有,憧憬著公寓簡單生活的小年輕。而這兩個人看起來都愛著自己。我們很難判斷瓦尼出於什麼樣的考慮作出了選擇。

但是愛情肯定不是唯一,何愛情都逃脫不來物質的鋪墊,當兩個人同樣值得愛的人站在一起的時候,你能夠說,選擇貧窮就是是愛情,選擇富裕就是貪圖虛榮?難以評判!影片的上半場把這個扭曲不倫的故事講述的還是不錯的,但是從後半段開始電影就有些脫節了,鮑比的工作和家庭順利的幾乎沒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地方,鮑比大哥殺人的那段和整部電影有些格格不入啊,似乎是故意為這部電影增加點宗教色彩而設置的一樣。

然後到後面就是瓦尼與鮑比在夕陽下的優美的環境中,出軌的鏡頭了。然後就是隔三差五的見一面,然後到結局瓦尼告訴鮑比:啊夢想究竟是夢想,現實生活兩人還是分開的好。

鮑比就說呀:有的感情永遠都不會消失。就結束了。

伍迪艾倫給兩個人,給這個故事,沒有畫上一個圓滿的或者是悲傷的或者是愚蠢的句號。他在最後,給到了兩個人若有所思的鏡頭,一種知道應該放棄但是就是不能放棄的表情,這算是影片的一個省略號。哦亨利式的結尾?

我覺得這大概是他最不夠犀利的一部電影,他展現了一段不倫的戀情,又把這段戀情描述的如此美好,讓人不得不對故事裡的主人公進行同情,他沒有對這段感情做任何的批判或者是嘲諷。反正我不喜歡就這樣了,好了就寫到這裡了實在寫不下去了!(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意見也別找我。哦還有看別人都放劇照了,我就不放了,嗯就這樣晚安。)


「我對生活的看法基本上就是如此:儘管充滿了寂寞、痛苦、悲慘和不幸,但又覺得一切都逝去得太快。」

——伍迪·艾倫

很明顯,伍迪·艾倫是個喜歡在電影中投射自己影子的導演。他是猶太人,熱衷於討論性和倫理,極其熱愛那些富有魅力和文化底蘊的城市——在《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羅那》中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他將這一件事做得很好,為自己的電影打上了顯眼的個人標籤。

所以當人們談起他的電影時,總是願意將評論的重心移到他本人身上,彷彿他的個人經歷和自帶話題是更值得討論的事情。

不如將原本就屬於電影的焦點還給影像本身吧。

【以下皆為個人見解與感想,歡迎來討論~】

曾經看過一部《午夜巴黎》,看完只覺得伍迪·艾倫的腦子裡一定是一片梵高筆下的燦爛星空,浪漫到極致的情懷。一個彼時已經76歲的導演,鏡中流露出的感情還是如此純粹熱烈,宛如一出童話——可(ken)能(ding)並不那麼天真,但依舊讓人覺得滿心溫柔,只想去那些歐洲古橋上偶遇一個花店姑娘,一起遊盪在午夜鐘聲迴響的空曠街道,再走入一場瘋狂的夢境。

回頭來說這部《咖啡公社》,這裡面依舊是酒吧爵士、上個世紀的城市風貌以及一場難免有些落俗的愛情故事。伍迪·艾倫的感情處理不算細膩,在我心中也有其他鬼才導演的故事敘述手段比他更為厲害,但我想這部影片里一些有著獨特風格的視聽影像,還是夠拿出來給文藝青年啃一段時間的了。畢竟久別逢初戀、風情小酒吧里的一夜爵士、紙醉金迷的好萊塢夢這些元素,看著實在是讓人很想高談情懷呀。

片中極其質樸的轉場效果,上個世紀流行的爵士樂,還有伍迪艾倫親自作畫外音的那一把低沉嗓音,這些聲畫元素無一不昭示著影片風格定位復古,甚至在敘述手法和演員表演上都帶著我們父母那個年代外語片的痕迹。再有,全片大部分的橙黃系色調,不僅強化了懷舊效果,讓故事像一段分不清是否真實存在過的久遠回憶。濃重的暖色更顯得非常超現實,它所暗示的一切你能想到的與財富地位相關的含義,則很容易營造出一種從好萊塢到曼哈頓的上流社會的奢華氛圍。

說說電影里幾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地方吧。首先是大哥本每每殺人時響起的爵士BGM,歡脫俏皮,而配上那些完全可以歸到R級片里的殺人手法,導演玩得好一手黑色幽默。

其次是鮑比分別與維尼和維羅妮卡坐在酒吧里的兩個片段。第一次和維尼去,兩人剛剛看完了一場電影,彼時他們還是你愛談天我愛笑的年輕人,還可以輕鬆隨意地聊著好萊塢大腕,而鮑比注視維尼的目光里的傾慕,是那種即使得知維尼有了男友也藏不住絲毫的感情。第二次和維羅妮卡在深夜兩點的小酒吧里,鮑比已經是一個充滿名流貴族的夜總會的經理,一個小時前他認識了這個剛剛離婚的美人,鏡頭的中心是維羅妮卡嬌笑動人的臉龐,而畫面邊緣鮑比的側臉模糊不清,應答維羅妮卡的話語除了有些漫不經心的「Really?」「Ah....」,更比當年多了幾分油滑風流。

最後,是二姐艾芙琳坐在吧台邊讀鮑比的來信。最初的畫面是一個全景,色調是黯淡的灰藍,鏡頭隨鮑比的畫外音慢慢拉近,畫面的色調也在悄悄變化著。信的最後鮑比寫道自己在好萊塢混得不錯,菲爾舅舅給了自己一份工作,生活逐漸起色,鏡頭也定格在了艾芙琳的臉部特寫上,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畫面色調已經變成了暖色的橙黃。這是整部電影中很小的一個細節,但它卻將艾芙琳閱讀信件時的心境變化視覺化,從一開始的牽掛,到最後聽聞弟弟過得不錯的欣慰,色彩的變化無形中帶動了觀眾的情緒,也起到了不錯的過渡作用。

伍迪·艾倫如此善於描寫大都市裡人們的感情狀態和內心世界,不過多抒情與感慨,也不與三流倫理劇感情片一樣跌入塵俗,他想說的或許並不多深刻,但都藏在那些燦爛聲色之中,等著每一個人從中經過時,被某個畫面或某句台詞觸發心底的共鳴,解讀出一個只屬於自己的故事。


剛看完這部電影就來了

(前方高能,流量黨~慎入)

接下來我主要從

電影的導演

電影的畫面和燈光的使用

電影的主角光環

電影的風格

以及一些我自己的觀點

這幾個方面來談談這部電影

首先先講一下 【導演】

伍迪?艾倫

作為一次嚴肅的作業 回答之前 我特地去搜索了一下伍迪?艾倫 發現他這部電影完全塑造了一個縮小版年輕的他

一樣的駝背

似曾相識的白西裝

還有一樣帶著點可愛逗笑的臉

小捲毛(男主 以下皆稱此外號)的角色塑造的很成功~

然後再講下這個

電影的 【畫面】

電影的整個風格基本屬於是暖色調

看著賞心悅目 可謂是 步步是景 幀幀是畫

隨手截幾張

電影色調的處理

處死 本 時 陰沉沉的天

捲毛舅舅初見瓦妮的場景 美到不行~

再遇第二春 時的捲毛舅舅

整個畫面都亮了 像是在描述瓦妮是照進他生命里的光(我的腦補(*/?\*)

伍迪艾倫都用不同的色彩向我們描述了電影進行的基調 向我們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電影燈光】

這部電影中伍迪艾倫非常喜歡打側光 幾乎每隔幾個場景就可以看到 而卻都不相同 都能不同地表達每個人的心理情感 刻畫人物

比如失戀的瓦妮

認真傾聽的小捲毛

還有這個 預示愛意的~心!~~

他們初見的這種朦朦朧朧 帶給小捲毛初戀的感覺

和這個

捲毛哥哥本將要實施死刑的時候

把燈光的作用做到了極致 各種燈 各種場景打光都特別美 他們的情感都透過畫面傳達給了觀影者

【電影的主角光環】

哈哈~其實這塊也講的是燈光!

這個電影燈光有太多要說的了

導演總是能讓觀影者第一時間找到主角 還能讓每個畫面美的沒道理

人群中的捲毛 米色畫風中獨立特行的深卡其色

聽者中最亮眼的他

還有這裡

這裡

歌詞簡直表達了我的心聲 最耀眼的小捲毛~ 有哪都是bilingbiling的~? (ˊωˋ*) ?

【電影風格】

電影的整體都瀰漫著懷舊風

其實看我的截圖也可以看出來

貫穿整部電影的懷舊音樂~

還有他的攝影風格 都帶著上世紀的調調~

還有最復古的是他的轉場

最開始的一個○轉進

(原諒我沒截不出來!)

還有這個推進的專場

簡單粗暴 情懷十足~

這個電影要講故事是老套的故事 可是給人的感覺確實不一樣的 這個關於紅玫瑰白玫瑰的故事 壓抑真實 可是音樂卻一直延續幽默輕鬆風 用一種黑色幽默來套路這個悲劇的故事

小捲毛變得帥帥的酷酷的了 卻要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在自己舅舅的懷裡談笑風生

好殘忍的畫面???看我們小捲毛的深情!心痛

而最殘忍的不是人 是時間

它把我們都變成了最討厭的樣子

這樣的話讓人無奈又心酸

雖然……最後他們還是 偷偷的在一起了一段時間

但最終還是要分開 過自己的生活 以後都不會相見

分開後的聖誕 捲毛回答他妻子關於出軌的問題 喃喃自語 也像是在給自己說

之前就當是夢吧 也只能是夢……

最後聖誕夜 兩人的凝望

彷彿穿越了重重阻隔 充滿深情

又彷彿在後悔 又好像在思念 又好像在……

背後的熱鬧 好像是內心最深的孤獨

ok~煽情完畢!~不來點搞笑的 怎麼符合我的風格(?ω?)hiahiahia

:電影的女主 之前 深愛的暮光女 自從出櫃後 簡直越來越T 漸漸的都要hold不住這個溫情的角色了

看 一個眼神 每個動作 都在說 我好帥!~

一言不合就來撩 一低頭~一笑~一個眼神一拋! 最帥 最撩的那個表情沒截下來!(*/?\*)寶貝們 自己去看吧

哈哈哈~~~好了 就啰嗦到這裡~

還是那句話~走過路過~麻煩點個贊!~

謝謝大家~

(?ω&< )


問題的重點:

第一,伍迪?艾倫是誰?

他出身在一個貧困的猶太家庭終身居住在紐約市,人生先後經歷了專欄作家、喜劇演員,導演的身份轉變。他被稱為 「美國在世最受尊敬的導演之一」(81歲),關於這個帶著黑框眼鏡的可愛老頭,我最欣賞的是他在2002年的一個舉動,伍迪?艾倫從不出席奧斯卡和其他電影節頒獎儀式,即使自己的作品獲得24次奧斯卡提名,4次獲獎。他曾這樣說:「我只相信在體育領域的競賽,藝術作品是無法競賽的。」但在第74屆奧斯卡舉行的頒獎典禮中,伍迪?艾倫第一次走上了舞台,此前,發生了911事件,組委會設置了一個環節,紀念遭受襲擊重創的紐約市,頒獎典禮上他作為介紹人,播放了一個電影集錦剪輯片段,他是老紐約,也是一名受人尊敬的電影人。

第二,「第一次數字電影」 :作為今年戛納電影節的開幕電影,《咖啡公社》是導演伍迪? 艾倫和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義大利電影攝影師學會的攝影師維托里奧 ? 斯托拉羅的第一部數字電影。伍迪 ? 艾倫執導了 47 部膠片電影。斯托拉羅則拍攝了 58 部膠片電影。

l 內容梗概: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男主前往好萊塢投奔在那裡混得風生水起的舅舅,在舅舅的引薦下,男主結識了可愛的女主。活潑健談的女主很快就令男主墜入了愛河,遺憾的是女主告訴男主自己已經有了男友, 而這個男友正是男主有家室的舅舅。之後,女主和男主舅舅結婚,失意的男主返回家鄉,在哥哥經營的俱樂部里當差,並在那裡遇見了和女主名字一樣的維羅妮卡,他們結婚生子,一切看起來都是那樣的美好,直到有一天,女主和男主舅舅再度出現在了男主的身邊。

l 鏡頭語言:

本片攝影維托里奧·斯托拉羅,不認識他沒關係,他三獲奧斯卡

憑藉《現代啟示錄》獲得第5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憑藉《赤色分子》 獲得第54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憑藉《末代皇帝》獲得第60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他在《咖啡公社》中的畫面構圖美得精妙絕倫。鏡頭為敘事而生,而影片背景設定在30-40年代的好萊塢,維托里奧 ? 斯托拉羅把電影中的兩個主要地點:紐約的布朗克斯區和好萊塢,勾畫出不同的視覺風格

布朗克斯區的視覺風格——多夫曼一家用餐

洛杉磯的視覺風格——好萊塢派對

《咖啡公社》是一個年代片,從 1935年到 1940 年,同時有地理元素,布朗克斯和紐約兩個地方,需要不同的視覺質感,這些元素給了攝影師足夠的發揮空間,給我們呈現出上流社會風土人情,領略了那個年代的紙醉金迷全片採用暖色調,某一瞬間給人產生一種來自修圖軟體的濾鏡既視感,容易產生視覺疲勞,色彩作為電影藝術造型的一個重要視覺元素,可以創造出特定的情景意境,比如影片前半部分男主,女主的約會,黃色、橘色的色調給人以明朗和歡樂的感覺,引人注目而溫馨。

l 旁白:整部電影是由一個畫外音、伍迪?艾倫的聲音來敘述。伍迪的旁白,有他自己的敘述內容和情感。旁白也是電影里的一個主要角色,跟隨旁白的敘述,交代背景、濃縮事件、貫穿整場戲。

例如在影片中介紹男主的家庭成員時,利用旁白和畫面結合,表達更細膩,為影片錦上添花。

l 主題和人物性格

本片女主由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飾演,劇中的她引人爭議的就是莫過於和男主舅舅有婚外情,和多年後變成一個曾經自己不齒的人。但是最讓人驚喜的是在女主身上看到了人性。多年後男主、女主相遇,物是人非,沒有陸遊、唐婉般的痛徹心扉,只剩下男主對女主的指責,然後情愫又起,很多人覺得女主是愛男主的,但我確認為,她只是和大多人一樣「得不到的最浪漫」。人性的矛盾之處在於,女主雖然是第三者,道德所鄙視的一方,但是他對男主舅舅的愛,卻是沒有作假,我們無法站在道德制高點來批判這份愛。

《咖啡公社》在豆瓣得分7.1。在觀眾的評價中,這部電影主題和情節太家常便飯 ,沒有看到顛覆,沒有看到波瀾壯闊的諷刺,所以有人看的昏昏欲睡也不奇怪。

這是一部具有濃厚懷舊氣息,緬懷好萊塢黃金時代的片子,在主角們口中用來體現地位的明星人物,一群社會名流,那是電影史上最為星光閃耀的時代。

光說愛情,我更喜歡陳可辛的《甜蜜蜜》

單說音樂,我更喜歡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只是攝影,《咖啡公社》也很深入人心


伍迪艾倫從1969年開始,一年一部的平均速度拍攝電影,從未停過,據說像時鐘一樣精確。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青年鮑比前往好萊塢投奔在那裡混得風生水起的舅舅菲爾,在菲爾的引薦下,鮑勃結識了名為瓦妮的可愛姑娘。活潑健談的瓦妮很快就令鮑勃墜入了愛河,遺憾的是,瓦妮告訴鮑勃自己已經有了男友。戲劇化的是,瓦妮的前男友竟然正是菲爾,

當菲爾下定決心要娶瓦妮之時,瓦妮亦毫不猶豫的離開了鮑勃。之後,失意的鮑勃返回家鄉,在哥哥經營的俱樂部里當差,並在那裡遇見了s,他們結婚生子,一切看起來都是那樣的美好,直到有一天,瓦妮和菲爾再度出現在了鮑勃的身邊。

華麗的30年代好萊塢背景和敘事方式的結合,給了這段俗氣的三角戀改頭換面的機會。義大利著名攝影師維托里奧的鏡頭美輪美奐。 (圖中左二)

這位光影大師把辦公室和餐廳變成了夢幻般的場景。尤其是鮑比和瓦妮坐在汽車旅館房間的那一幕,燈光退去,燭光忽然亮起,整個鏡頭充滿了無數故事與韻味。

《咖啡公社》的每一個鏡頭都煥發出古典美,影片色調的使用精美,當鮑比來到好萊塢的時候電影的色調逐漸偏向暖色調,這樣的對比,就像是冬天和夏天。彷彿充滿了鮑比希望闖蕩事業的野心 鏡頭切換到鮑比家中時,灰偏黑的暗色調無一不襯托出鮑比身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心。而開篇的泳池藍光色調讓人印象深刻,整個場景瞬間綻放,讓人目不轉睛。

這部劇似乎也是導演在沉湎過去。懷舊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好萊塢名流的浮華裝扮、年輕演員美好的相貌和作為參照系存在的中年人的憤世嫉俗——全部用歡愉的大樂隊爵士樂串聯起來。

黑色幽默式的套路,讓人全程在觀看的同時更看清了內心。過去總是螺旋式上升勾起我們無休止的糾纏,只有像個旁觀者一樣,才是最好的結局。


《咖啡公社》講述了一個青年來到好萊塢追尋自己的電影夢,隨即墜入愛河並沉迷於那個時代著名的咖啡公社的故事。

影片的台詞帶走文學意味,簡單有趣,逗人大笑,有點兒段子手的意味。

小角色的出演也沒有顯得多餘,使情節內容緊密相扣。

伍倫·艾迪的影片大部分都是開放式結局,不給你看主人公的選擇是什麼,但會告訴你她們的生活仍在繼續著,電影的結尾,新年的鐘聲響起,男女主角之間隔著整個美國,但他們的面龐重疊在一起,但他們的靈魂還是各自獨立著。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