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伍迪艾倫的第一部數字電影《咖啡公社》?
如題。
第一次接觸到伍迪艾倫應該就是《人人都說我愛你》了。故事不外乎女主角找尋真愛的故事,可以說是爛俗的不能再爛俗的故事,可還是會觸及心靈深處。一半的故事和一半的拍攝剪輯,能夠引起共鳴,不得不說伍迪艾倫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導演。 每一個好的導演都應該是一個好的編劇,只有好的劇情走向才會吸引觀眾,即使很爛俗的故事有了意想不到的反轉仍然是好的作品。 伍迪艾倫和其他導演不同的是,從他的片子中可以看出他從原來很犀利的批判譴責,想要改變世界的想法慢慢轉變,逐漸向現實妥協,多了些思考。 咖啡公社這部電影應該說是一個不倫戀,男主鮑比喜歡上了舅舅菲爾的女秘書瓦尼。可是很不巧的是瓦尼和舅舅有不正當的關係,瓦尼這時在兩個人中間搖擺不定,她最終選擇了更有金錢和地位的舅舅。幾年以後,瓦尼和舅舅一起回來的時候碰到了鮑比,此時兩人四目相對,靜默無言。 這是愛情么,我想這應該是愛情。愛情其實沒有對錯,愛了就是愛了,即使明知道前面是深淵,可是那又能怎麼辦,那就只有一起陷落。愛情本就是非死即傷,你得到了一切,但同時也失去了一切,上帝是公平的。所以沒有必要抱怨。影片最後兩人相見的時候,感覺像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這時應該會有悔意了吧。整部片子很唯美,每一幀都有古典的味道,這才應該是電影的態度。
人生如戲,人都會隨著時間變化,我們無法保留曾經的本質,也無法回到曾經了。人生或許不只有一個是你的最愛,但面對當下的抉擇,我們終究無法避免未來的遺憾。可能也只有我們自己嘗試過之後,才會真正知道我們到底需要什麼,適應什麼。伍迪·艾倫自編自導的愛情喜劇片《咖啡公社》雖然通過一段大眾的三角戀,卻給人一種深思的人生感悟。 《咖啡公社》講述了伍迪·艾倫最熟悉的生活,通過生活之間的輾轉,情感的沉淪和一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是懷揣奔赴好萊塢夢想大多數年輕人的寫照,也是伍迪·艾倫早年的生活狀態。為夢追逐的男主去好萊塢投奔他舅舅,並且愛上了他舅舅的小秘書,而秘書卻喜歡老男人的魅力,錯綜複雜跌宕的劇事,秘書卻在最後選擇了他的舅舅。男主最後和秘書重逢,時間讓人變的太多,可能永遠回不到過去。秘書在最後躺在舅舅的懷中,左右交流甚歡。時間可以一切,不同的生活也可以改變我們的一切。即使再相愛,卻又無法再一起,也不能贏過現實。 整個畫面所呈現的暖黃色調,一種溫馨的畫面,劇情發展的壓抑感。也與當時的環境和浪漫情懷交相呼應,復古典雅細膩的調色,聚會爵士樂的徜徉,洋溢著美妙的視覺享受這就像伍迪·艾倫熱愛紐約,卻避而不拍那些高樓大廈自由女神像,只是一筆筆描繪尋常街巷的風情,這一切都賦予他的電影極細膩的質地感。《咖啡公社》強有力的也強有力的表現了伍迪艾倫紐約知識分子對愛與死、政治與社會的幽默敘述和深刻寫照,通過一幕幕情感輾轉以及喜劇的口吻,詮釋了伍迪艾倫所經歷的人生感悟。影片中也出現多次對鮑比的深邃的憂鬱和瓦妮的眼神空洞移鏡頭加特寫,交叉轉場來反覆體現兩個人的內心的變化。也久久讓觀眾陷入壓抑的世界裡無法自拔,濃重的細膩代入感,給人以深刻的體悟,影片包含了很多政治意義,令人深思....... 現實就這樣如此,時間物質改變了我們的一切,我們都互相深愛,可是我們現在變成了我們都討厭的模樣,所以我們終將無法回去。謝謝
一、社會背景《咖啡公社》是由伍迪·艾倫自編自導的愛情喜劇片,傑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史蒂夫·卡瑞爾、布蕾克·萊弗利聯合主演。影片於2016年7月1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故事背景設定在1930年美國,講述了一個青年來到好萊塢追尋自己的電影夢,隨即墜入愛河並沉迷於那個時代著名的咖啡公社的故事。(註:選自百度百科)
二、鮑比與瓦妮—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鮑比愛瓦妮,在陌生的城市裡,在暗無邊界的陰霾中,瓦妮是他世界裡的一抹陽光,即使知道瓦妮有男朋友也願意小心的待在他身邊,甚至在瓦妮選擇和菲爾在一起,他也只是選擇成全。突然想起林宥嘉唱的一首歌《成全》一個人的成全好過三個人的糾結,可能這是愛吧。在鮑比選擇妻子么,也許機緣巧合妻子和瓦妮的名字差不多,但我相信更多的是因為他名字的讀音和「瓦妮」很像。但是在得知妻子懷孕時,鮑比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結婚,這其中應該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吧。鮑比選擇了現在妻子,過著和自己曾經想像著和瓦妮過的不同的生活,也許現在過的並不是當初他想要的生活,可是生活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妥協,也許這不是妥協,只是得到一些就會失去一些。 這段戀情的結局終究是沒有結果,就像有些故事知道了開頭就註定了結果,這一生我們會看過很多的的人,去再也不會再有那樣的心動,那種心動在你的午夜夢回里。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三、歲月改變了我們當初的模樣
當鮑比和瓦妮在「熱帶雨林」重逢,瓦妮像如數家珍的說著好萊塢的明星和廉價趣事。鮑比也變成了逢場作戲談笑風聲的老油條,不復當年青澀模樣。
當鮑比指責瓦妮談論那些廉價生活時,瓦妮感到難過,她所嫁的男人,她所處的生活圈,使她不得不她成為一個只談論明星、金錢、房子、遊艇的貴婦人。她尚未擁有這些生活時,以為選擇的是自己想得到的,但一切塵埃落定之後,才知道那是她「最討厭的自己」,不知道如果她當初選擇的是鮑比又會是怎樣的一種結果!
鮑比指責瓦妮時,自己也很悲傷,變了的何止只有瓦妮。現在的他抹好髮蠟、打好領帶、擦好皮鞋,進入各種社交場合,招待那些政界名流、影界巨星、商界精英,可以得心應手談笑風生,掌握的永遠恰到好處。最初他連父母的爭吵都不能忍受,現在卻能夜夜在俱樂部耳聞目睹那些無窮無盡的秘密和談笑。鮑比也同樣成了「最討厭的自己」。最後我們都變成了當初討厭的那種人,可是我們好像還是相愛的,可是我們再也沒機會在一起了,但是沒關係我們都有很多錢,歲月改變了我們當初的模樣。
今年夏天,作為戛納開幕電影的《咖啡公社》似乎並沒有收穫很高的評價,媒體英國衛報和BBC都給出三星評價。在觀眾的評價中,這部電影似乎只是水準之中的作品。在美國爛番茄和IMdb上的得分分別為71和64分。 《咖啡公社》有著伍迪·艾倫一貫的風格與元素,以及似曾相識的觀影感受。電影的確非常「伍迪·艾倫」,該有的東西一個都不少,犯罪、出軌、心機十足的女人,一一都在電影中展現。而似曾相識,則不僅僅指和伍迪·艾倫曾經的電影相似,而是與其他很多電影相比較而言,擁有同樣的母題。
你可以說這是一個「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個紐約和洛杉磯的「雙城記」。其實,在他的電影中,重複的主題和情節是家常便飯,《無理之人》和《賽末點》的人物與情節就極為相似。要求一位導演高產不重複,可能並不太容易。
聽起來很像某種青春片的調調?不過老爺子講述的是一個波瀾不驚的故事,沒有爭吵,沒有悔恨,真相不過是「生活就像一個有施虐傾向的作家筆下的喜劇」。是不是這樣的故事要高明太多? 其實大師的厲害不一定在於不斷地自我突破,像伍迪·艾倫這樣能一直保持風格,也同樣是成就大師的一種方式。如此高產並基本保證質量的導演,我們也許不應該再要求更多。至少,老爺子還沒真正「掉過鏈子」,就像有人評價的「《咖啡公社》很伍迪·艾倫,但沒有超越伍迪·艾倫。」
不用苛求,每年跟著老爺子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聽聽他「老生常談」發一通牢騷就好。就像電影中說,有人不喜歡爵士嗎?這句話也可以送給伍迪·艾倫的影迷,「有人不喜歡伍迪·艾倫的電影嗎?」
人世間痴男怨女的故事太多,都逃不過我愛你我愛他我不愛你我不愛他我愛你也愛他的的範圍。能把俗氣的多角戀的故事拍好的,還審美價值不低的電影,要算上《咖啡公社》。
片子以一個名叫鮑比的青年,從紐約來好萊塢投靠自己的好萊塢名流舅舅菲力為開始。講述了他在好萊塢他愛上了他舅舅的秘書維尼,然而維尼確實他舅舅的情人,並且最後成為他的舅媽。於是在離開好萊塢後,即便已經娶了紅玫瑰生了小寶貝,但是仍舊對心頭的白玫瑰念念不忘的故事。
忘年戀?愛上自己舅媽?聽上去是不是頗為耳熟,感覺這部片子中的鮑比身上也帶了不少導演伍迪艾倫的影子。雖看一個人,才華和人品分開看。一個人的私生活如何並不能否定他的才華,但是從他娶了自己養女的這一事件來看,就足以說明伍迪艾倫是一個不在乎外界看法的人,並且這一事件反而為他的電影添了一絲朦朧的誘惑力。愛情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先來後到,也不看年齡大小,愛一個人,也可以還愛著別人。明明是白玫瑰與紅玫瑰的愛情悲劇,但是導演卻偏偏用了帶有黑色幽默的方式來演繹。旁白中還帶著調侃與自嘲,卻讓人感受到的是對自己猶太家庭氛圍的的懷戀,和對那個電影的鼎盛時代的深深的緬懷。所以才會有人評論,這部片子其實是伍迪艾倫自己的愛與鄉愁。
這部片子也帶著濃濃的伍迪艾倫的個人風格,在他的片子當中,常常用喜劇的方式來表示慾望生死、宗教信仰、道德抉擇。以一種荒誕化的表現方式,來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和內心狀態。而且作為旁白敘述,在他的電影里都是不帶有感情色彩的,人物形象也不片面化。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內心的掙扎,私慾以及人性的陰暗面。比如維尼名字鮑勃和菲力的關係但是仍舊在二人之間搖擺,比如維尼和鮑勃在多年後重逢,明明兩人都已有家庭,但還是走到了一起。你無法評論他們到底做得是對是錯,因為這才是人性。人性是無法用簡單的對錯來衡量的。在電影里,不論是從男女主的對話里,還是畫面的表達上,都反映了伍迪艾倫對紐約這座城市的熱愛,伍迪艾倫成長與二十世紀,那正是美國城市化發展的高峰時代。所以在艾倫的電影里城市都被賦予了深層次的含義,現代工業文明的觥籌交錯,人內心深處對於簡單生活的嚮往以及無法改變的一些外在因素。都反映了小人物在大環境的推動下一種內心的掙扎。當鮑勃對維尼說:「你變成了你當初最討厭的樣子。」其實他沒看到的是他也早已不是當初的樣子,即便後來,維尼脫下禮服又穿上格子裙子和鮑勃約會,他們也都早已回不到當初的心境和歲月。
《咖啡公社》是伍迪?艾倫的第一部數字格式拍攝電影,也是伍迪?艾倫第一部2:00:1畫面比的電影。而該片的攝影師維托里奧?斯托拉羅常常拍攝這種格式。兩人雖是第一次合作,但絲毫不影響片子的質量。維托里奧?斯托拉羅在攝影界的地位就不用多介紹了,曾多次拿下奧斯卡最佳攝影獎,聲譽頗豐。果然該片的攝影也不失其以往水準,對三十年代好萊塢風情的復刻美得無法言說。隨便截一幀都是一張明信片
該片的色調以暖色調為主,紐約與好萊塢,浪漫風情與紙醉金迷都在這裡交匯碰撞。優雅的復古風加上溫暖的調色,無疑帶給觀眾的是一場穿梭時空的的視覺盛宴。作為女生,對其中的各種貌美的裙子的心水,也成為我喜歡這部片子的理由。來,裙子走一波。
先答到這,再補充吧。《咖啡公社》的故事,簡單來說就是最後我們都變成了當初討厭的那種人,可是我們還是相愛的,只是再也沒機會在一起了。你依舊是我的明月光,我的硃砂痣,只是我們不再擁有彼此。影片似乎提醒著在社會努力拚搏的人們,不要被外欲所干擾,記住你一直想擁有的。
它的背景設定在上世紀30年代,講述了一個紐約年輕人懷揣夢想前往洛杉磯去做電影經紀人的故事,主線依舊是愛情故事,充滿了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復古情懷。
導演伍迪·艾倫,稍稍熟悉美國電影的影迷,多少都會聽說過這個傳奇人物。而市場上能見到的伍迪作品也不在少數,甚至多達十餘種。說起這位鼎鼎大名的導演,影迷們大多只是用「天才」、「牛」,甚至「大師」來表達他們的尊敬,然後多半就緘口不言。對於一位美國猶太知識分子,人們顯然還很難徹底了解他的思想脈絡和文化背景,從而他的作品顯露出的特質和優異之處,人們很多時候也只是感覺到,而恐怕也不能象艾倫在美國猶太知識分子圈內的那些忠實觀眾一樣能夠會心一笑。——當然,這裡是摘錄,為了更快的了解。艾倫老爺子一如既往絮絮叨叨之作,男主小捲毛一如既往語速賊快,咄咄逼人。說實話,我並不喜歡這麼快的語速,它並不合適我們亞洲人的思考習慣。kristein電影里的女主清純可人,跟現在戲外金色短髮帥氣風還是差挺遠的,給你們放張圖,隨意感受下。影片描述叔侄兩人瘋狂的愛戀(真是一家人),俗話說得好呀,外甥像舅舅,連審美都是一樣的,愛上了同一個女人。最欣賞的自然是《咖啡公社》里唯美的布光。「貝托魯奇」式攝影搶了無敵老爺子的劇本風頭,構圖移鏡打光,大師級別,光線一如既往的美。觥籌交錯的晚宴,靚麗的紅毯,暖色調沿襲前幾部作品的基調,看來導演是一心一意要重溫爵士風了。
結尾小感人,我們什麼都沒想,我們卻又什麼都在想。處理的很好:什麼是真正讓人回味的愛情?在相同的時間,分隔兩地,眼神看進空洞,那裡面是值得回味的記憶。今天,你確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未來,你也能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希望人們都能得到自己心中最需要的東西,愛情或者是生活,記住你最需要的。祝福所有人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一往無前,不再迷茫。看了該片才知它於2016年5月11日作為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背景設定在上世紀30年代,講述了一個紐約年輕人懷揣夢想前往洛杉磯去做電影經紀人的故事,主線依舊是愛情故事,雖然情節老套,但背景充滿了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復古情懷,畫面格外的美。影片的片頭聲音具有年代感,復古舞曲,以圓這種復古式的轉場方式打開影片,藍色冷光用於背景,運用打光凸顯主題人物,再宴會上斯恩特充當引導線,大家目光集聚再他身上。年輕的男主對未來很迷茫,然後去投奔了好萊塢的舅舅也愛上了舅舅的情人,年輕的女秘書,兒女秘書最終嫁給了他舅舅,男主離開出去闖蕩,事業成功後歸來,娶了另一個女人。當男主與女主再度重逢時,覺得女秘書還是那麼美。簡單來說,得不到永遠是最好的。最後有 段是這樣,數年以後,女秘書靠在舅舅的懷裡,向周圍人說話,好像自己的價值也體現在其中。男主希望破滅,問她,從前你不是最不喜歡這樣的人嗎?女秘書嘆口氣說:「你能說自己和從前一樣嗎,我們不是都變了嗎?」我覺得這個故事感觸最深是最後我們也許都變成了當初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雖然相愛,可是沒以後也沒有機會在一起了,但是我們有錢!看似隨意,卻又讓人不禁思考,想到未來。人活著最難的就是保持初心,在這個物質橫流的世界裡有多少人能做到保持本心,不忘初心。
課堂上看的,原諒我道行較淺,自己加上老師的講解,全片前期,通過冷暖色對比,環境更加突出觀眾視線感。黃金分割點位置突出重點人物。視覺引導線,空間蒙太奇發揮正常的伍迪艾倫,攝影和美術突出。捲毛果然還是適合伍迪的片子,前半段的話嘮與衰樣,又一次老爺子附體的感覺。小k很美啊,之前片場照也發很多了。感情糾結與有趣的諷刺,整體還是個輕鬆的愛情小品。另外就還是那個時代的再現與猶太家庭的小段子,講好萊塢明星跟報菜名一樣。敘事還是那樣的風格印著藏著。個人感受都不一樣。
「她奔向了自以為嚮往的生活,而我則是那個自以為事放走她的傻瓜。但我仍愛她。」
Seems like old time.
伍迪艾倫,可能是好萊塢最文藝的小老頭,唯一的知識分子,一個神經質的天才猶太人。最早接觸他是在兩年前一個昏黃的午後,伴著安妮霍爾里愜意又惆悵的調子,緬懷著舊時光。我想起了那個老笑話,你知道,有個傢伙去看精神病醫生,他說:「大夫,我兄弟瘋了,他以為他自己是一隻雞。」醫生說:「那你怎麼不把他帶來?」那傢伙說:「我是想帶他來的,可是我需要雞蛋呀。」你看,我想這就是現在我對男女之間關係的感覺,你知道,它是完全非理性的、瘋狂的,甚至荒謬的,但是我想我們還一直要經歷這一切,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雞蛋。這就是伍迪艾倫伴隨始終的愛情觀,它是非理性的,我們每個人都沉醉其間。。情迷聲色時光同樣如此,伍迪艾倫的每部片子都是如今他耄耋之年對生活的感觸與追憶。像一個幽默的老者,循循善誘給你講他曾經的故事,不禁讓人唏噓。難能可貴的是,他總喜歡將故事賦予他獨特的魅力,就像荒誕,冷幽默這些特徵,老生常談的故事提供著新的筆觸,師生戀(無理之人)婚外情,(賽末點)3p(午夜巴塞羅那)戀童癖(曼哈頓)追憶黃金時代(午夜巴黎)每一個詞語都是他性格的體現,話癆,獨白,見離,單鏡頭調度,每一項都是他導演功力的表達。
No country for old men.
紐約客在美利堅的土地上頭髮花白,老爺爺故事的語調隨著吊籃椅一搖一擺,像極了他曾經住過的過山車橋下的小屋,喜歡那個惡毒王后而不是白雪公主的也恰好不是王子。金黃的太陽從頭頂降到後腰,直到臉上的黑影被蠟燭驅散,夜已凝視星辰,老頭打了個哈欠,走進了沒有一個人像他的俱樂部,腰板雖然儘力挺得筆直,但走的也沒以前那樣富有激情了。許久,我掰下了嘴邊淡淡的微笑,慢慢吹滅燭火,欣賞月色,我想說,我看到了漸變的晚空一直到宇宙無窮,銀河璀璨,CBD的燈光好比螢火,懸浮飄散在斑斕光景里,我想告訴別人,可是問起,也只好說句天涼多加衣。
開始學電影以來,從剛開始喜歡快速剪輯和短促且近距離運動鏡頭,到更鐘愛疏離,剋制所帶來的感覺,不僅我的電影觀念,甚至我看待事物的角度也發生了變化,我如同片中男主角鮑比般充滿激情,來到這個夢工廠,很快,他意識到了各種誘惑與危險,我也發現我所嚮往的金壁輝煌其實是破碎的夢,不僅有爾虞我詐,還有鐐銬限制,此時我才看見了它的黑暗面和作為終生事業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和痛苦。那時候,我害怕了,但沒有退縮,希望我十年後還能這麼說,十年後的自己不會變成討厭的模樣。
我喜歡電影的原因也一直在變化,從曾經的好玩,有錢賺,到現在的成為作者,作為理想主義者,這是成長。
開始正題
這是伍迪艾倫的首部數字拍攝作品,影片再現了30年代美國好萊塢和紐約的社會風情和上流社會,導演和拍攝過《現代啟示錄》、《末代皇帝》的義大利著名攝影師維托里奧-斯托拉羅在此前已經有過交集,這一次正式合作。新聞發布會上,維托里奧講到其中的數字技術使用,認為電影工業已經徹底改變,電影人需要正視。數字攝像需要做出選擇以更好的呈現影片特色,讓視覺效果更加細膩,就像影片中展示30年代的布魯克林時對色彩的使用。
我將從各個角度在此對咖啡公社,又名情迷聲色時光整個片子進行不成熟的分析,希望諸位能指出我的錯誤,我們共同進步。
分析一部影片時,要想這場戲的目的是什麼,思考戲劇衝突,人物動機,和上一場的背景故事,場內起承轉的變化,具備這種思維可以更加系統地了解導演的思維。
節奏是電影的重要藝術元素之一,他表現為連續而又有間歇的運動。由於電影是時間和空間的複合體,節奏在電影中既表現在時間的流逝中也表現在空間的運動形態上。電影節奏滲透在表演造型聲音和剪輯中,而導演的把握對影片節奏起決定作用。電影節奏通過一下方面來體現:情節的發展,演員的心理和形體語言動作,造型,色彩的組合與對比,鏡頭的角度與景別以及長度與運動的變化,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轉換與主見,語言音樂音響的時值和動作的力度等。
老生長談長鏡頭,拍一場戲意味著拍攝角度和對象要有足夠的變化,這樣才能在銀幕上吸引人,所以,精心設計的複雜調度是基本功的體現。這裡不談多畫面的短鏡頭,或者說快速剪輯模式。配置上,長鏡頭內部存在節奏,攝像機對於畫面細節的控制,演員表演,調整故事步調上存在大量風險,難度極高,但表現效果也可能令人驚奇,隨你看什麼帶來的感覺往往可以讓你隨著緩慢的節奏思考,單個鏡頭內信息量較大,而不是像大多數短鏡頭那樣被捲入視覺的漩渦,用整體段落的大量信息填補思考空隙,體會試聽上的快感,當然,側重類型和角度也大不相同,這裡沒有孰優孰劣的判斷,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論,只是我對此的理解和拉片所得出的結論。這裡著重舉例說明
開篇場景以藍色作為主色調,稍許低飽和度的暖色構成點綴,這個場景應該是日拍夜。畫面向著縱深處推進時,旁白響起,交代了時間(1930)地點(好萊塢)人物以及大部分身份相當的人的習慣和性格,之後緩緩前推,人群的簇擁中,菲爾斯特恩出場了,右邊的人此時位於構圖之外,待介紹了他的妻子後,菲爾和持酒的人展開對話,攝像機右搖後拉,妻子出畫,帶出第四人,此段對話可以說是菲爾的自吹自擂,但也表現了他的能耐和遠見,之後攝像機前推,展現了導演的冷幽默和他的人物慣有的性格,畫面縱深處的女僕從後景走來,新信息帶入。
好萊塢的奢華與姐姐家的寒酸形成對比,可以看出,伍迪艾倫是一個喜歡利用畫面縱深感講故事的導演,在這裡,情節推進的情況下,景別也隨之推進,這樣有利於強調對話內容,即鮑比為什麼要來好萊塢工作。話嘮且細心的導演不忘在重要信息里體現舅舅的繁忙與對姐姐等下層人士的不耐煩(不尊重)。
下一場里,繼續發揮旁白的力量,鮑比的父母,姐姐姐夫,大哥本(最後提到因為對於故事用處大,遲進早出的技巧)的信息均被詳細交代,壓縮了講述成本,配置以畫面更能凸顯和強調。
在這部電影裡面,導演利用旁白進行了獨特的時間表達,電影的敘述時間,設置影片通過影像聲音字幕的對故事情節場面進行交代敘述的時間,導演不僅可以按照事件發生的自然順序表現正在發生的事件,也可以打破正常的時間順序去表現過去或將要發生的事件,甚至可以表現幻想中的事件。電影的敘述時間是可變的,因此具有假定性,導演可以根據它的意圖進行省略壓縮延伸,本片中,導演通過旁白的方式,交代了大量的故事線索和故事背景,甚至就連鮑比如何離開,發家致富都通過此一筆帶過,在這裡我們應該思考導演為何要這麼做。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手法可以著重表現故事的主題,而不是讓其他的情節過於喧賓奪主,因為,黑幫和鮑比在社會上的摸爬滾打著重表現儼然一個黑幫發跡史,觀眾反而沒有心情把情感放在糾纏的三角戀上了。
影調:說起好萊塢黃金時代,那必然是大塊的高飽和度的橙色,金色,金黃等暖色調配以紅色以彰顯其奢華,
菲爾的房間非常講究,大量紅色的利用,可以輔助他性格的表現,咖啡色棕色形成互補。
硬光的大量使用我認為應該是對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致敬,而鮑比的家庭中,均是利用柔光,低飽和度,看著非常舒服,可能這就像家和社會的區別吧,雖然好萊塢五彩繽紛,可卻不屬於你,家則是你的港灣。
比較有特點的是這場戲,導演通過停電,把浪漫的氣氛(燭光晚餐中明暗若影若現)營造了出來,這時通過光影營造氛圍並融入敘事的一種方法。
客觀的視角看這場鬧劇無疑為這個荒誕的故事添加了一絲悲涼,隔在兩個中間的那些美酒就像愛情,讓人陶醉。
這一場的處理比較有趣,來來往往的客戶和朋友為兩人的交流製造了障礙,也體現了菲爾的性格。
平視和俯視角度的運用,坐在椅上上和站著,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服化道有機會再談。
結尾:
幸好不是無疾而終的愛情,兩個各自都有家室的戀人再度相遇,遺憾的是時間的陰差陽錯。
一代宗師說過,人生無悔,那該多遺憾。
於是,那份感覺在全片的最後溢出來了,生離死別是悲,但卻因所處之境遇不得不分開的兩人遠遠思念彼此的那份心情大抵也不亞於生死吧。台灣學者薛仁明說過,中國學問和西方學問有一個最大的差別——
西方學問要把情感抽離出來,用「純粹理性」去分析。而中國學問的第一個特色,是問你的「感覺」在哪裡。
《英雄》的許多畫面,表達出無盡的詩意
。
這種「純粹的藝術想像」,在中國叫「感物」,在日本叫「物哀」。
愛人逝去了,枯黃的樹葉緩緩飄落,哀傷的心情散發出極致的美感。
小津安二郎先生也說過,人不需要用狂喜表現高興,也不需要用痛哭表現哀傷。
冷處理是最有餘味的。
電影沒有規則,只有意識。
我全部的努力不過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再美好的回憶也回不到當初,再相愛的人也敵不過生活。《咖啡公社》是伍迪艾倫執導的美國愛情喜劇電影,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一個青年來到好萊塢追尋自己的電影夢,隨即墜入愛河並沉迷於那個時代著名的「咖啡公社」的故事。看大多數豆瓣評論都是太不痛不癢了,就好像隨便看了一部愛情片。確實這部電影沒有午夜巴黎的無盡遊逛,無形的遊逛似有形,鏡頭推拉搖移舒服又劃入無痕,電影似乎整篇在絮絮叨叨的對話,但是換個角度看,用黃龍祖心禪師的話說:不知我者謂我拖泥帶水,知我者贏得一場怪誕。片子的一切似乎並無新奇之處,猶太人,紐約,好萊塢夢,侄子舅舅愛上同一個女人,重名女主。這些如此荒誕和矛盾,但是又如此真實。每個人都能在這矛盾中,感受到真實的映射著每一個在慾望與現實中矛盾和迷茫的我們,追求自由,夢想,愛情,同時又渴望新的體驗與個性獨立,但好像似乎永遠擺脫不了孤獨。好吧,我最忘不了的就是男女主角在指責對方變了那個場景,最後我們都變成了當初我們討厭的模樣,「你已經變成了你最討厭最不能忍受的樣子了」「時間流逝,生活要向前,人會變的」81歲的老人,在這部片子里的所有,應該是自己內心的想法與寫照吧,結局沒有撒狗血,沒有姦情敗露,沒有互相折磨,沒有痛不欲生,有的只是我們在現實面前低了頭,這是看破紅塵的心境吧,但是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不是嗎?個人觀點,不喜勿噴,還有,嗯,就這樣吧!
《咖啡公社》是2016年由伍迪·艾倫執導的,影片講述20世紀30年代一個青年來到好萊塢追尋自己的電影夢,隨即墜入愛河並沉迷於那個時代著名的「咖啡公社」的故事。
導演伍迪艾倫被法國電影人稱為「美國電影界唯一的知識分子」,可見艾倫的強大之處在於他對台詞極強的打磨能力。一些看似嘴炮的橋段都是埋伏了很多設計好的細節的。鑒於我學識淺薄,文化水平有限,不敢妄自評論大師的匠心之作,所以今天就只是對於《咖啡公社》這部電影中出現的一些台詞細節分析導演的用意。 第一個台詞細節男主跟自己的富孀妻子第一次約會那一段對白,男主幾次用「嗯」來轉移話題,來應付女方到最後直接受不了女方不投機的對話,想直接和女方在床上來一炮解決尷尬,但女方完全情商不在線,想強撩一把,結果完事之後又裝純……雙方几句台詞進行的攻防轉換完全預示了兩個人之間未來要發生的感情的性質,即沒有感情,純啥啥的炮友性質,並且為為以後女方揣娃逼婚,和男主後期感情觀轉變提供了好的鋪墊。 第二個台詞細節是男主的妻子kat出場已經是電影的後半截了,,所以她的台詞以及和男主之間的對戲基本不太可能超過男主和他心中的白月光女主,這時候如何用幾句台詞來解釋妻子是如何幹掉白月光成功上位讓男主移情別戀不忠的理由就尤為重要了,男主和妻子之間的對話基本概括為三場戲:和男主見面約會上床,揣娃向男主逼婚,買花和被逼問是否出軌。這三場戲對話尤為精簡,但讓男主從肉體出軌再到將白月光踢下神壇的精神出軌過程顯得水到渠成。 伍迪·艾倫的這部作品中的台詞從頭至尾充滿著濃濃的懷舊氣氛,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三段式論述階段更像是某種傷感青春文藝片的調調,講述的便是可悲的現實: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都活成了我們曾經討厭的樣子,但又有什麼關係,而且我們似乎依舊愛著對方,只是都已經回不去了(來自豆瓣)。 《咖啡公社》簡述一個沒有爭吵,沒有悔恨的故事,影片的節奏越到最後就越風淡雲清,更試圖揭示生活的真相,人生的真相。真相不過是「生活就像一個有施虐傾向的作家筆下的喜劇」。是不是這樣的故事要高明太多?(來自豆瓣)伍迪·艾倫總是能把略狗血的劇情,拍得很Charming。四角戀,老少配,重名雙女主,本片可謂「紐約遇上好萊塢」。
[咖啡公社]是一部輕快、明媚、溫暖又略帶憂傷的電影。由伍迪·艾倫親口作旁白講述,一位正處起步期的猶太青年,穿梭於1930年代的紐約和洛杉磯,在兩座都市中尋覓愛情與追求事業。其中充斥著大量標誌性的艾倫印記:爵士樂、哲思名言、布魯克林大橋、對好萊塢的譏諷和對猶太身份的自嘲,還有他一貫喜愛檢視的主題:人生、愛情、道德。
影片打著以黃金年代為背景的幌子,卻更似是艾倫對一段動情私人記憶的回溯,這與他的猶太家庭和紐約生活有關,卻離那段好萊塢的極盛歲月很遠。
影片開始於博比(傑西·艾森伯格飾)初至好萊塢煙花地,前去投靠他的叔叔菲爾(史蒂夫·卡瑞爾飾)——一位成功的明星經紀人,華而不實的工作頭銜並沒有讓博比得到多大的事業成就,卻給了他和菲爾助理維妮(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飾)足夠的相處時間。
博比和維妮的感情發展順利,然而,兩人在處至談婚論嫁階段時,卻迎來了一個戲劇性轉折,這一切都恰如博比所嘆,「生活是一部喜劇——由好施虐的喜劇作家撰寫。」博比退而回到紐約和哥哥本(寇瑞·斯托飾)一起打理夜總會,理智的選擇帶給了他成功,又讓他陷入到情感的空虛困境。
艾倫無意去揭秘大廠明星制,被菲爾稱為「無聊又骯髒」的好萊塢,在片中不過是由唬人大牌明星之名堆砌出的浮華空殼。現身背景板中的影片如[搖擺樂時代]和[紅衣女郎],更像是為影迷預埋的彩蛋。
影片故事中的笑料和推動力更多來自博比的「猶太身份」和他的家庭,像是可能只會出現在伍迪·艾倫電影中的場景——論一個猶太文青是如何招妓;博比的刻薄老媽金句頻出(「把每天都當做你的最後一天過,你總有做對的時候」);還有他哥哥本公式化的黑幫辦事手段,也被數次調侃。當然,片中少不了被艾倫無限浪漫化的紐約社交圈,而且變得更為時髦。
影片畫面則被有著暖暖懷舊氣息的橘色調籠罩,其中大量的低角度鏡頭和特寫對話場景,凸顯出了攝影師維托里奧·斯托拉羅對光的巧妙運用,時而是暗示銀幕上瞬間的時間流逝,時而是配合著人物微妙情緒的觸動變化。
博比與維妮在中央公園的親昵畫面,美如一張流動的明信片。這種曼妙的化學反應,一直延續到了點睛結尾,分處異地的兩人疊影交錯,隱隱照亮了艾倫留於這封情書末的章節附註:此刻人聲鼎沸,我的大腦卻一片空白,都是因你不在身旁。
硃砂痣與白月光現實中,你必須明白如果你拍了一部電影或排了一部戲劇,或者寫了一本書,卻沒有成功,或者不受人喜歡,你就會被人厭惡,而且你沒有權利指望別人不討厭你。他有充足的理由厭惡你,而你只能接受被人當作蔑視的對象。他們花錢是為了看你擊出全壘打,而不是想讓你打他們。 ——埃裏克·拉克斯 80歲的他仍保持一年一部作品的創作量並且未失過水準,實在讓人佩服。《咖啡公社》依然是伍迪艾倫式話嘮,細細碎碎的黑色幽默,美國知識分子的浪漫,最後帶了點近幾年難得的煽情。在這部浪漫喜劇里,80歲的老頑童不僅充滿活力,而且越活越明白。影片背景在二戰前後的美國,也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開端,而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也從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蔓延到東海岸的紐約。一個並不富裕猶的年輕人鮑比,隻身來到舅舅的公司。在家人眼裡,舅舅是個「大人物」,然而這位大人物對自己的窮親戚卻不那麼熱絡。同時他愛上了舅父年輕的秘書維娜,而他們之間的關係卻不止這樣簡單。鮑比在好萊塢經歷的一切讓他迅速長大,從一個叫應招女郎都緊張萬分的小處男,到重回紐約交際圈變得遊刃有餘,他在哥哥本開的「咖啡公社」里與客人輕鬆周旋,情場上逢場作戲的應對張口就來,生活變成不斷追求新鮮,以及套路般的敷衍。維娜的再次出現讓鮑比在紐約的生活微起波瀾。在《咖啡公社》里,伍迪艾倫繼續以往對猶太身份的依賴和調侃,對紐約的熱愛和對好萊塢的不屑諷刺,這也是他飽受爭議的地方,他和自己養女的婚姻以及多個情人的私生活每次都會被拿出來抨擊一番。我認為鮑比這個角色角色伍迪艾倫把年輕時的自己的縮影安置在了鮑比身上。所以這個角色就是在演繹年輕時的伍迪艾倫。相較劇情而言,我很對裡面的音樂感興趣,每一個場景的轉場,都有相對應的背景音樂,爵士曲調,都點歡快有的清新,都是特別喜歡的。還有吸引我目光的就是電影燈光的應用。幾乎每個場景的光都是人工打出來的,很少有自然光的出現。幾個讓我記憶深刻的片段都是光用的比較獨特溫馨的場景。
看完了咖啡公社餘味無窮,艾倫對電影的細緻完全征服了我,以下從我觀察到的方面跟大家一起探討探討。
《咖啡公社》(Café Society)是一部由伍迪·艾倫執導,傑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史蒂夫·卡瑞爾等主演的電影,講述20世紀30年代一個青年來到好萊塢追尋自己的電影夢,隨即墜入愛河並沉迷於那個時代著名的「咖啡公社」的故事。(來自搜狗百科)首先,先說說眾所周知的部分…影片開頭的圓形轉場應該不需要我說了,不同於其他電影開片淡入淡出切入一類的普遍轉場,這幾乎給每個人觀眾都留下了深刻映像。上面提到該片講述的20世紀30年代的故事,那樣一個復古的年代,除了剛開頭為了突出中心使用了藍調,整部影片艾倫大量使用暖色調就問你們,美不美,復不復古!基於這種色調的設計,觀眾就很自然地被艾倫捕獲被代入到那個年代裡。除此之外,影片以男主人公鮑比的愛情線索貫穿,這樣的暖色調真心把情感也烘托出了氛圍。其次,(這是我很感概很想強調的部分)艾倫導演同時作為編劇對人物對話的打磨簡直讓人敬佩。縱觀影片中的台詞,找不到拖沓的部分。幾乎從對話中人物情感及後續發展情節就清楚明了了。。。比如男主跟妻子第一次約會那一段對白,男主幾次應付的嗯,轉移話題,到最後直接受不了和女方之間不投機的對話,想本壘,而女方几次強行聊天續命,到最後的裝緊,雙方對換的幾句台詞進行的攻防轉換完全決定了兩個人之間未來要發生的感情的性質,為以後女方逼婚,和男主感情觀提供了很好的鋪墊。
上述圖片在影片後部分,在聖誕節里,妻子問鮑比「你背叛過我嗎」以及鮑比和前女友瓦妮前後都被問及為什麼眼神看起來那麼空洞,新的一年裡,兩人身旁站著彼此的妻子和丈夫,眼神卻一樣的空洞。到這裡影片就戛然而止,但是很明顯的是鮑比跟瓦妮的感情糾結沒有終止。這大概就是艾倫導演的魅力之處吧,每個字每句話的設計都像藝術品讓人雕琢。再者,這部電影的敘事方法也是豐富多彩的。在這裡我就寫最明顯的兩個蒙太奇吧。瓦妮被菲爾拋棄之後,鮑比跟瓦妮就陷入了熱戀。兩人海邊度假到處遊玩的情景構成的一組排比蒙太奇就正好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狀態。
其二,鮑比哥哥本謀殺鄰居時,艾倫使用了兩條線同時敘述,一條是萊納德和妻子為本吵架,同一時間另一條線是鮑比在和瓦妮再續前緣。該交叉蒙太奇的交叉點就是鮑比回到家想辦法減輕本的罪行。不過蒙太奇手法是電影敘事必不可少的部分,這裡也不足為奇了。最後,讓我感到意外的是艾倫的鏡頭的變換。片中有很多對話的情節。但艾倫在對話情景中大部分以主觀鏡頭去拍攝對話人物。只有對話進行到了高潮或者整段對話為影片中的重點時,才出現兩人同框的客觀鏡頭。比如鮑比跟菲爾這段交待瓦妮即將成為他舅媽的對話,兩人一開頭就直接用全景客觀鏡頭。隨著對話矛盾的提升,這讓觀眾很容易的被帶到對話中的情緒中去。結尾一個淡入淡出的轉場再次將鮑比和瓦妮兩人聯繫在一起,讓人為這段愛情悲劇唏噓不已…首先,這裡的咖啡公社本身所致的不是一個具體物象,在影片中它的解釋是這樣的。
在影片中它更可以被引申為以咖啡公社為代表的紐約、好萊塢甚至與整個美國所存在的所謂的精英圈子。這個圈子包括了政客、企業家、明星演員等各種精英形象,這也是整部電影的外部環境設定。接下來,再看下人物設定:鮑勃(小珠寶商人的兒子,在混跡好萊塢受挫之後回到紐約大哥本手下當了夜總會經理,之後接手夜總會成為老闆)菲爾(娛樂公司老闆)本(原來是小混混,之後靠不光彩的手段拿到了夜總會的經營權,轉身成為光鮮亮麗的老闆)瓦妮(菲爾的秘書,後來是菲爾的妻子)維羅妮卡(離婚婦女、市政工作人員)這就是圍繞著主人公鮑勃的社會關係。最後,是對整部電影的故事的概括:小人物鮑勃原本木那,精力了好萊塢一行和一些意外之餘,最終成為了一個精通世故的社交能手,在紐約的精英俱樂部站到一席之地。那麼近九十分鐘的電影導演想要表現什麼呢?總的概括來說就是四個字「貴圈真亂」。伍迪·艾倫主題不外死亡、性和不道德行為,他善於吸取無聲片喜劇的優點,配合自己一套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機智對白,尤其是紐約知識分子式的機智。其諷刺對象上至政治、文化、宗教、性,下至電影、電視、猶太人習俗等等。而這部可以說艾倫耗費心血的片子更是發揮到極致。以愛情為線索的對道德混亂的諷刺主要在鮑勃、菲爾、瓦妮和維羅妮卡四角戀上,你愛我愛他不愛你....摻雜著名利,慾望在內的複雜關係中的當事人,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所做所感到恥辱,反而還為其套上了各種光明正大的借口。而咖啡公社裡的精英們也是各種骯髒的PY交易,出軌妻子妹妹的商人,為求名聲而追求身材相貌都不匹配的脫衣舞娘老闆典型的艾倫式諷刺將混亂的社會諷刺的淋漓盡致。表現了現實社會中混亂的社會關係,以及光鮮背後的黑暗。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可經過審視的生活,並不好過。電影是標準的三段式好萊塢電影,掃了掃美國上世紀30年代上流社會風土人情,領略了那個年代的紙醉金迷。紐約的美再次讓觀眾領略到了伍迪·艾倫對這個城市愛的深沉。特有的神經質話癆卻又不讓人討厭,極簡的穿衣風格,美炸的光影黃金色調,從頭到尾的爵士樂,詼諧幽默中對現實的辛辣諷刺,《咖啡公社》幾乎成了我最喜歡的一部伍迪·艾倫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