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所到內所,該不該放棄目前較高的薪水轉而去做發展更大的工作?

目前就職於一家在上海的美資律師事務所,工作兩年,剛剛升到associate,薪水不錯(35k+)。工作的內容主要是外商境內投資、併購以及公司業務,但是坦白說本人的工作興趣更多的在資本市場以及境外投資,而這塊業務顯然是頂級內資所更多。我也有很多同學在內資律所(KWM、FD等)從事此類業務,感覺他們真的從這些業務里學到了很多,而且國內的這些業務也一直在增長,發展前景很好。感覺隨著內資律所的壯大,外所在國內的業務會被越來越多的蠶食。

目前真的很糾結要不要跳去內資所工作,主要的擔心在於一來不知道自己真的轉行去做這些業務能不能很快上手,二來現在了解下來同樣年資在內資所的pay大概只有一半,雖然並不是很依賴工資,但是這個落差還是有點大。不知道有沒有類似困擾或者經歷的能夠提供些建議?謝謝。


個人意見,可以一試,原因如下:

三年級律師從美所向內所跳已經是非常成熟的職業發展路徑了。

首先,其實外所三年級是最好的窗口期了。外所前兩三年都是狠下工夫打基礎,尤其是公司業務。junior律師做的很多事情比較雜也沒有特別深入。更換業務領域的成本不怎麼高。

如果是去做境外投資,其實和公司和併購業務也算是無縫銜接了。inbound轉outbound的案例太多了。兩方面律師很容易談到一起,也有好多團隊兩方面都做。不過資本市場就不太一樣,除了法律經驗和監管側的知識,很多東西需要重新學習了。

但是反過來一想,律師剛入行的時候也都是從零開始做,大多數人四五月後就很快入門了,能否快速上手?似乎不太成問題。

薪資方面,我覺得沒問題。很多情況,外所轉內所後減薪幅度不大甚至有不少漲薪了。相比內所土著,許多老闆願意考慮一下外所背景。

另外,如果用長遠的角度去看薪酬,外所倒也不一定比內所高。前三四年,外所比較高。但到了後期,內所律師到了六七年就開始升par了。人家在做par的時候,外所律師還在領固定工資,升par遙遙無期。

最後,看得出來,題主已經有了強烈的想法,不如勇敢試一試。職業生涯好幾十年,何必在乎一兩年的得失。


前輩你好。我也考慮過你的這個問題。在這裡和你分享一下我的想法,不敢說建議。

其實糾結的地方就在於:頂尖內所學習到的東西多,成長快,業務前景好,但缺點是工資比外所低不少。我和很多同學及同事們都聊過這個問題,包括在Big Law的senior asso,很多人也有這樣的顧慮。一方面已經成家立業,急需Big Law支付的薪水,另一方面明白自己將來遲早都要出走。其實,在聊這些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其實內心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這些人往往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都在等一個時機。

至於你說的薪水差距,我覺得只要不是差太多,不會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不用過多在意。你提到你剛剛升到asso,薪水35k/m(bonus未知)。這個薪水在美國所中應該不算太高,可能是由於同年級的內所律師的薪水與此相比太低了,顯得還不錯。據我所知,FD的同年級的薪水應該比較接近這個數了。其他top所加上bonus與此的差距也不會特別大(應該不至於只有前者的一半)。鑒於才工作兩年,不妨在外所多待兩年,那個時候再出走內所,薪水也會有質的飛躍(如果真的覺得薪水是考慮因素)。

不論什麼選擇,有得必有失,我覺得只要做出了決定,就義無反顧地去做就好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其實我的資歷比你要淺,還請勿見笑。


內所在職,勉強來答幾句。

先說說外所的優點:同級別年限相比,薪水更高;福利更好,管理更正規;普遍有良好的年休假制度,培訓體制更健全。

再說說內所的優點:接觸的業務類型更廣,老闆和高年級敢於放手,成長更快,有更多接觸客戶的機會,有利於培養自己的資源。

從這幾年的發展來看,頂尖內所的薪資,與內地的外所的薪資差距,有所縮小。但是業務發展上,內所在飛速拉大與外所的差距。樓上有答主說的很對,inbound和outbound其實很容易互通,而近年內所在這兩塊業務上都發展迅猛,能接觸到很多high profle的項目。

從外所到內所,工作習慣和氛圍的適應可能對有些朋友是個問題,同時,可能對於不想太快承擔太多擔子的律師,也不太適合。

已經升asso的話,可以去頂尖的內所試試,KWM,FD,HW,JH都有可能拿到較好的薪資,也許一年下來到手的並不會少。


據我所知,如果是同樣工作年限HW給的比這個要稍微少一點,加上bonus就差不多了。而且如果可以多升一級的話,應該可以持平了,另外還有3-6個月的bonus。從工資待遇這個角度,我覺得如果去hw,fd,hk不會虧。


如果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合伙人,開拓自己的業務,那麼工作三五年是跳內所的最佳時機,但拉案源找客戶的壓力也會接踵而至。

如果只想拿高薪搬磚,做一顆穩定的螺絲釘,那麼外所無疑能提供更好更人性化的環境。

方向永遠比努力重要。工作初期如果只看重薪資差距而不考慮職業發展方向,那麼未來想轉型只會更加疼痛及困難。


去方達,年40多


推薦閱讀:

險資風暴 | 許家印究竟做了什麼,觸怒了監管層?
如何看待體檢行業「美年大」與「愛康」的資本搏殺?
為什麼沒有人爭取一周三休?
近一年來,資本市場有哪些亮眼的案例?
一個國家欠錢不還會怎麼樣?

TAG:跳槽 | 資本市場 | 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 律師事務所 | 外資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