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一個行業未來 3 到 5 年的市場情況?

提這個問題純粹是想了解是否存在預測一個行業未來三到五年發展情況的方法論。如果沒有針對所有行業有效的方法論,那是否存在針對特定行業的方法論?


沒法分析。有的領域是技術導向,有的領域是資本導向,有的領域是政策導向。沒有什麼通用的辦法。尤其是三到五年如果發生黑天鵝事件或者顛覆式創新,什麼預測都沒用。比如我以前從事的行業里,遊戲機和網吧市場都在短時間內發生覆滅式打擊。

用推演回顧移動互聯網 - 互聯網與你我的世界 - 知乎專欄

永遠不要「視而不見」 - 互聯網與你我的世界 - 知乎專欄

對於存在很多年,需求很穩定,變化很緩慢的市場,可以用ARIMA模型進行趨勢估計。ARIMA模型_百度百科 但對於新興市場,這種預測等於鬼護符。比如說智能手錶市場,自 2010 年開始有了相 對快速的投入與嘗試,Android Wear、Moto 360、Samsung Gear、ZenWatch、G Watch、Smart Watch……一大堆,所有人都認為蘋果加入以後會突飛猛進。結果似乎並不如意。

各細分領域應該會有各自比較好的判斷方法,可以看看有沒有達人來回答。


以電影市場為例。

美國電影市場龜速增長,預測兩三年內中國電影票房就將超過美國:

北美電影市場近年一直在100億美元徘徊。2014年北美電影票房104億美元,2015年約109億美元,合600多億人民幣;

中國電影市場近年一直年均30%以上驚人增長率。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296億,2015年440億,暴增48.6%。這票房不管刷了多少,增長率對北美都是碾壓性的。按年均30%左右增長率,明後年就超過北美。

想想三倍於美國人口的中國市場,對諸如電影、遊戲、旅遊的精神需求井噴是什麼樣?就是現在這樣。

王健林說2018年前中國電影票房收入超過北美,2023年前將達到北美票房收入2倍左右。有很多跡象可以佐證:三四線城市熒幕數量爆發;IP市場火熱,版權越來越昂貴;單部票房紀錄一再刷新;互聯網公司以及各路資本競相進入(這兩天淘寶電影融資估值137億元)……

中國電影票房兩三年內一路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最大市場。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行業的趨勢很多是跟隨模式與技術滲透變化的。 這裡談談技術的演進路徑,純個人觀點,沒怎麼嚴肅論證過。

新技術成熟路徑

任何新技術,當年的 Internet, 移動互聯網還是最近hot的AI, ARVR,基本上都遵循技術本身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資本與牛人只能加速而不能跳躍式發展。

學術研究期-&>學術與行業結合期-&>新技術商業單點突破-&>新技術全行業全面開花-&>新技術變白菜

AI最為典型, 目前大約處在第三個階段。 這個階段也伴隨著各種新技術的大型PR,例如阿爾法狗和當年的深藍。本質這個演進路徑是一種在商業模型ROI基礎上的技術運用路徑。遵循著所有商業規律。例如,當年PC,手機以及未來的VR設備不可避免的變成白菜。核心在於商業的逐利性以及自由競爭、壁壘,外加各種開源。

新技術行業滲透路徑

新技術在行業的侵蝕沿著荷爾蒙遞減路徑,例如AR/VR 路徑大約應該是是AV-&>遊戲-&>娛樂-&>電商-&>教育。這一路徑規律符合商業ROI遞減,以及用戶為新技術埋單興趣遞減路徑。本質上,一項技術埋單還是用戶的荷爾蒙。

ARVR為例,有了移動互聯網的經驗,各大廠商設備一開始就奔著廉價去了。 而內容、分發等重要環節還在各種生產階段。 已經有了第一視角的AV、遊戲,娛樂主播之類估計各大TV也在準備了,等差不多了最後折騰到逆荷爾蒙的教育...

另外一個生態產業鏈中,本質卡著各個環節的廠商,究竟未來哪家吃肉那家喝湯嗯?

用戶為價值埋單邏輯

產業鏈中那個環節賺大錢,其實取決於用戶為那個環節的價值埋單,這個環節就註定吃肉。

PC行業為例, CPU、組件設備(顯卡主板音效卡等)、整機、OS、基礎軟體、應用軟體、內容等構成整個產業鏈。用戶核心用PC跟傾向於為計算能力和整體體驗埋單,就造就了win-tel霸主,而各大PC廠商喝湯、IBM制定標準的湯也喝不上。

移動行業為例, CPU、組件設備(顯卡主板音效卡等)、整機、OS、基礎軟體、應用軟體、內容等同樣的環節構成整個產業鏈。用戶改為為整體體驗埋單,加之蘋果與安卓OS的相似性,最為賺錢的變為整機廠商。當然,由於移動的碎片化與應用化,用戶在移動端遠比PC端樂意為內容埋單。

這也就造就了移動端的霸主蘋果,因為蘋果強在整體體驗。而移動端遠比PC端,用戶更在意跟容易為整體體驗埋單。自由競爭市場都是公平的,用戶為之埋單,這企業獲取超額利潤。

拋磚引玉,歡迎討論。


我的想法和所有大人物不一樣。睡覺以前,瞎說幾句。

首先,創業不存在任何方法論。更沒有什麼成功學。

只是個別事件,確實有一個立足於他的,相對正確的,只適合那個當下創業環境的「正確答案」。

不過,說到「預測行業3~5年」的發展,我的看法是:有的可以預測。有的無法預測。

可以預測的是:

1XX項目一定是能掙錢的。(也就是說,大的結果一定是可以預測的。)

2個體(創業)的行為也是可以預測的。(比如說。你競爭對手下一步會如何。細分用戶的需求,細分市場的趨勢,我這裡的關鍵字是「細分」)

3群體用戶喜好也是可以預測的。個體用戶行為也是可以預測的。(因為現在是數字化時代了,你所有的存在都有數據痕迹,放以前確實無法預測)

不可以預測的是:

1哪個團隊,在什麼時候,掙了多少錢。

即便是,就能力來言,就資源而言,就團隊而言。「他」是這個行業最好的那個,但,最掙錢的不一定是「他」。 (政府項目,壟斷類項目不在我說的範圍之類)

用概率性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創業的事情就對了。

2群體(創業)的過程是無法預測的。(有的事情(項目),一個人去做,不要說3年,5年,連10年以後,都可以預測。這就是為什麼,「創新」很重要。

但。任何事情,很多人一起去做,就無法預測。絕大部分的人也掙不到錢,就是陪玩。)

3群體(創業)的行為也是無法預測的。

最後。如果說「 各細分領域應該會有各自比較好的判斷方法 」,這個方法也只能預測方向和那個基本演化。


很抱歉,手機上擺弄老半天也沒整明白如何將圖片放到文字的後面,,,,,,,

不知這算不算是回答你的問題,文化有限就寫下自己的想法;

身處個體戶,眼觀行業頂級設計經營概念,設定預要達到所觀形式的預想~~~~這句說的連我自己都覺著彆扭;

下段為廢話

PS:七年前開的一家炸雞漢堡店,不大,十平,當時在此城同等規(bǎ)模(bǎ)店算是有點像麥當勞一角了(自戀一下,當初我就向麥當勞學習模仿的,透露一下,為了模仿的更像,賣麥當勞的派,開始用進口的,後期供貨商耍賴,他們太不拿小店當乾糧了,那玩意沒有幾家暢銷,就取消進口了,我就自娛自樂手工仿做了麥當勞的派,很老實的用料,很像,很好銷,自己設計的包裝,不知麥當勞將來能不能模仿我現在的派口味!!!派餡是一半黑色巧克力和一半白色巧克力,叫雙色巧克力派,冷熱皆好次,這個我認為絕對niubi,今日之前全宇宙僅此一家,你們也可以叫黑白巧克力派,玻璃貼上的巧克力圖是印度麥當勞推出一款橙子皮巧克力的圖,後期讓我PS了,悄悄哈,我怕侵權,怕挨揍,怕非禮…… :)

此段為正經話

重說七年前,開店後和原先打工時的老闆聊起我的發展,我說八年後我的店要實行自助下單,自助選擇製作原料和醬料,自助結賬,有這想法是我對仰慕已久的賽百味做的參考,加上八年前看到義大利設計師設計的麥當勞概念餐廳,就讓我產生了幻想,之所以是幻想,是因為我現在也沒實現,但是麥當勞比我預期提前兩年正常運作了,三是,在外賣平台上顧客也可以自助下單,自助選自己想要加的原料和醬料,當然是我設定的方式,自助結賬,雖然和我當初想的有差別,但相近了,,,我文化淺不知如何總結,也不知這算不算預測,就是覺著自己想發展成那樣,,,

不知能不能有人噴我,心裡挺緊張,先帶上口罩!

還有就是又有新的想法和打算了,尤其這兩年想法變得太快!


這幾年年度預算與實際差異都非常大,特別是產品與原料的價格,也側面反映了行業預測的準確性,而且我們是非常傳統與基礎性的行業

應該說政策與經濟周期影響非常大


實戰論想聽么?

只針對小微企業。

我比較關注幾個方面:賬款年底回收比率,產值前三年增長率,產業門檻和技術革新的可能性,終端市場處於收縮還是擴張期,產品被替代可能性。

先後順序有點亂,總而言之,上升期,銀行加槓桿,沒關係,穩定期,銀行篩選經營能力強的客戶加槓桿,收縮期,看具體客戶積累決定是否收槓桿,再看行業是否到底部(有反彈勢能和技術革新點的出現)決定對客戶是加槓桿還是收縮。

這樣,大多數時候拋開調查技術的精確性以及信貸人員能力差異性,可以做到面上大覆蓋的風控。

如果有興趣,我可以展開詳談。


算命的是用扣生命值血槽來換取預見的未來,要想看清行業未來三五年,怎麼滴也得付出些個東西吧...偏題,閃人


不要急,等幾年在看一下應該就能看清楚了


基礎科學。一潭死水學霸把持,僧多粥少。


請分析一下未來十年的發展哪個行業最有前途如何三年賺一千萬。。。。

累不累


房市


如果是自己投資,不涉及出報告,可以試試透過廠商來觀察行業的辦法,找高島流派的人算廠商的命卦,按一爻一年來解,能大致推算出行業的起落——我只是略窺門徑,不要問我細節^O^


推薦閱讀:

高端製造業的行業模式 是怎樣的?
快消行業的職業未來在哪裡,該怎麼做?
我們的分析師不能像許小年一樣
一個標準的行業分析怎麼做?--商業計劃書系列篇
工作或經濟來源不太穩定的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未來的呢?

TAG:行業分析 | 市場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