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聰明的寶寶是這樣「玩」大的』中的比較誇張的嬰兒撫觸、被動運動的做法是否正確?

近期一個育兒視頻很火,叫做『原來聰明的寶寶是這樣「玩」大的』。

視頻地址如下:

秒拍視頻

有人說是正確的,但很多醫生說會得搖籃綜合症。下面截取了部分圖片,大家也可以點擊上述鏈接或者搜索相關視頻看完整版。


《聰明的寶寶,真的能這樣「玩」出來嗎?》

今天有人@我一段視頻,《原來聰明的寶寶是這樣「玩」大的? 》,在微博瘋傳。視頻中一位兒科奶奶折騰一看上去不過兩三個月的小嬰兒,各種翻轉、抖動、盪鞦韆,嚴重刷新了我對嬰兒脆弱本質的認識。許多網友擔心,這樣玩孩子會不會玩壞,很多醫生大V也紛紛表示「不科學」,「嬰兒應該是要被細心呵護的」,還要警惕「嬰兒搖晃綜合征」等問題。說實話,初看視頻前半段,我確實也被驚到了,這是要培養武林高手的節奏啊。醫生奶奶還不停囑咐媽媽,要「爭分奪秒」的練,這時候鍛煉「不長肌肉,長大腦」。對此,我想表達一些個人的看法,不是以醫生的身份,而是以一個比別人多了一些醫學、生理學知識的普通人身份。我是覺得,很多事情,難以用「科學」二字以黑白分明的方式來斷定是非,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然後去把握當中的度,任何粗暴的否定或者盲目的效仿都是不理智的。

神經細胞的發育說起

生命進化過程中最牛逼的地方莫過於複查的神經網路。我們的個人計算機能模擬各種生動的聲音、圖像、動畫,平面的、立體的,包括很多邏輯運算,而每一個細胞,就相當於一台超級計算機,大腦就是無數個超級計算機構建的複製網路。神經網路的構建過程非常複雜,但是歸根結底,離不開「適用」二字。我們將構建什麼樣的神經網路,取決於它的用途。神經細胞有樹突,軸突,樹突管輸入,軸突管輸出,樹突和軸突穿插於身體其他組織器官之間,和其他組織、器官的細胞或者其他神經細胞建立聯繫。樹突和軸突,就是神經纖維,神經纖維往哪裡長,如何長,取決於將要和它建立聯繫的周邊細胞的功能需求,這些細胞會根據自身的功能需求釋放一些物質信號引導神經纖維的生長發育,一旦通過神經纖維和神經元(神經細胞)建立聯繫,這些細胞又會從神經元那裡獲得來自上級中樞的調控信息,組織器官的發育就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就像黨中央的大政方針下達到各級政府部門一樣)。因此,神經細胞發育初始動因,是被動的。

吸吮反射開啟新生兒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之旅

人類的嬰兒,相對於其他哺乳動物,都是「早產兒」,因為腦子太大了,不得不犧牲胎齡提前分娩。人剛出生的時候,腦細胞已經相當發達,但是大腦和身體各個部位的聯繫並沒有很健全。比如,剛出生的嬰兒,不知道它的手是自己的,腳是自己的,甚至它哭泣的時候,都不知道那聲音是自己在哭。人對世界的認識,是從認識自己開始的。剛出生的時候,新生兒發育出了生存所必須的吸吮反射,能主動控制嘴部的吸吮。吸吮反射開啟了新生兒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探索之旅。

對於一些早期產兒,由於吸吮反射不健全,肺發育不健全,不僅僅需要進暖箱,上呼吸機,還要通過靜脈營養維持能量攝入,長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通過胃管攝食,剛開始它是不會主動覓食的,最後吸吮反射健全了,停了胃管才能自己喝奶。

吸吮反射的開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腦通過口部的傳入神經纖維接收到來自外界的信號,開始開始了解外面這個世界,結合身體其他部位的已知信息需求進行整合,比如飢餓感,然後大腦發出指令,吸吮動作完成了。與此同時,孩子知道了這張嘴是自己的,自己能控制它,孩子愛玩的天性第一時間就表現在嘴上,它會主動探索和它的嘴貼近的任何東西。

逐漸的,孩子的視力開始增強,能看到更遠的東西,學會了東張西望。這讓它有機會接觸和了解外界更多的信息。

聽力這時候原本是存在的,但是它並不知道自己的聽到的哭聲是自己發出來的。在反覆的哭鬧過程中,突然有一天我們聽到寶寶自己躺在那兒「喔~喔~」哼哼,那是它發現了新的娛樂項目,自己發聲給自己聽。

再後來,孩子發現手是自己的,腳是自己的,自己還能隨意控制它,好玩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孩子吃手的習慣就是這麼養成的。所以,看見孩子吃手,不一定是壞習慣,而是它主動了解自己身體的過程。

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收集到的什麼樣的信息。

大腦的功能很大一部分是由DNA水平決定了的。因此我們的大腦先天就具備各種強大的處理信息的能力,但是這些能力如何優化整合,並實現高效的運作,卻和大腦能採集到的信息有關。人的身體組織是由各個相對獨立的功能單位拼合而成的。而這些功能單位又不完全孤立,它們相互之間還存在重疊,存在複查的內部關係。這個功能單位最終要相互協調統一運作,需要接受同一個總司令的調配——那就是大腦。

大腦如何能調配如此複雜而繁多的功能單位,首先,大腦需要通過神經元的布線——神經纖維採集到各個功能單位的基礎信息,大腦所獲取的所有信息都來源於各個功能單位。而各個功能單位獲得的信息來自外界。

如果某種信息元素,在大腦捕獲信息的過程中是缺失或者不完整的,大腦對這類信息的處理能力也可能是缺失或者存在缺陷的。

在腦功能的發育階段,我們儘可能多的讓身體去接觸和適應外部環境,讓大腦獲取更多的外部信息,可能對大腦將來的信息處理能力會非常有利。

在這個階段,大腦的各種活動都是被動的,當它在某個領域獲取到足夠信息量的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才具備主動探索和娛樂的能力。就好像,新生兒本來有聽力,但並不會用通過聲音自娛自樂,當它知道自己能聽到自己發出的聲音的時候,自娛自樂的發聲練習才開始出現。

從這個層面來講,早期對嬰兒身體的被動操訓練,對其將來運動能力,平衡能力的發育一定是會有幫助的。

大腦要控制我們的身體,需要突破低級中樞對身體的本能控制。

人的中樞結構是分層次的,最高的一層是大腦皮層。人的主觀能動性全都在這個層次。越往下的層次,主觀能動性越差,本能反應越強。基於下丘腦、腦幹脊髓這個水平的中樞,對身體各個部件的控制基本處於本能水平。基礎的神反射都在這個水平。就單一模塊而言,低級中樞對身體的控制,非常簡單高效,在沒有領導控制的情況下,它能非常自覺,非常高效率的運作。但是這種自覺運作,有時候並不是身體所需要的,我的大腦必須對它的行為進行調控,否則很容易出現其他模塊功能的失衡。

由於低級中樞對模塊的控制,是一種不自主的自覺控制,大腦要想控制這些模塊,首先要抑制低級中樞的行為。大腦的進化程度,和對身體的控制程度,是與其對低級中樞的抑製程度成正比的。首先,大腦全面抑制身體的低級中樞,然後,讓低級中樞去收集信息,轉交給大腦,然後大腦經過分析處理之後再決定開放低級中樞哪些功能,以及開放到什麼程度。這樣的進化結果,無疑使我們的大腦在信息處理方面獲得絕對的控制權,因而人會顯得比任何動物都理性,作為動物的本能行為表現在人身上,很多都可以被大腦控制。

但是,這樣的代價就是,我們身體的獨立模塊運作效率變得無比低下。這一點在運動發育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下面從運動發育層面分解一下。

細胞有一種特性,你刺激它,它就會放電。肌肉也是這樣,你牽拉它,它就收縮。這就引出了「主動肌」和「拮抗肌」的概念。當身體完成某個動作的時候,主動收縮,讓這個動作完成的肌肉叫做「主動肌」,被動收縮阻止這個動作完成的肌肉叫做「拮抗肌」。比如,做屈肘動作的時候,肱二頭肌是主動收縮產生動力,是主動肌,肱三頭肌被被動牽拉產生阻力,是拮抗肌。人體每一個肌群,都和相對的肌群互為「主動肌」和「拮抗肌」。這樣,身體只要稍微一動,肌肉都能產生張力。然後,肌細胞就活躍了。所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有運動才有活力。肌肉要發育,就必須要有肌張力,這種肌張力,叫做「靜息肌張力」。維持靜息肌張力,單靠拮抗肌的作用還不夠,高級中樞還會時不時的發放一些衝動,讓肌肉維持輪替性收縮的狀態。(肢體癱瘓的病人,如果損傷的神經元,是接近肌肉的那一站,肌肉不能接受來自高級中樞的衝動,肌肉失去了靜息肌張力,表現為軟癱,肌肉會萎縮,而如果損傷的神經元在位置比較高的中樞,肌肉還能接收一部分來從高級中樞傳來的衝動,維持靜息肌張力,表現為硬癱,肌肉不會萎縮。這裡所提來自高級中樞的衝動,就是下文講的網狀系統「漏電」的問題。)

中樞的這種衝動發放,是雜亂無序的,來源於被稱為「網狀系統」的神經網路,相當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暗物質」,它無處不在,向上可使大腦皮層保持覺醒,向下可讓肌肉維持靜息肌張力。我的理解,其實就相當於神經網路的「漏電」,進化論就是牛逼,讓我們漏掉的電也一點不浪費。向上對皮層的漏電來源於我們體表的傳入信號,這個在高等動物和低等動物是沒多少特異性差別的,向下作用於外周的漏電,來源於複雜的大腦皮層網路,這個區別就大了。像人這種思想極其複雜的物種,想必漏電是漏得最多的。這種「漏電」對低級中樞無選擇性控制,使得我們這種高等動物,增加了控制低級中樞的難度,我們需要更長時間的訓練,來實現高級中樞對身體的靈活控制。因此,我們看到小貓、小狗這些,剛出生雖然也人差不多,步履蹣跚,踉踉蹌蹌,沒過幾日變身手敏捷起來。而人差不多要到五六歲,對肢體靈活控制,才能達到成年人的水準。

大腦的訓練,可以通過主動訓練和被動接納兩種方式。

繞一大圈,終於要繞回主題了。其實不光是大腦的訓練如此,身體任何部位的訓練均是如此。人身上有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潛能,這些潛能幾十萬年前就被寫入了我們的DNA,但是隨著人腦皮層功能的日漸強大,人的許多生理潛能都處於被動休眠的狀態,並沒有得到開發。在早期的發育和訓練中,人的通常是以被動接納為主。我們的眼睛被動的接受來自外界的色彩信息,我們的皮膚被動的接受外界的觸覺信息,我們的耳朵被動地接受外界的聲音信號。還有一種感覺信息,一般人不知道,叫做「本體感覺」,就是意識層面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包括位置覺、運動覺。前文講述到,新生兒並不知道自己的手在哪兒,腳在哪兒,即使它有手有腳,它也不知道那手腳原本是屬於它的。大腦對自己軀體的認識,是需要靠一些運動訓練來強化的。這種運動開初原本就是無意識的,是被動的。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能靈活的控制到什麼程度,就取決於我們被動地接受身體信號的信息量。而人腦細胞的增長,在1歲半就停止了,因此,理論上,在早期的軀體被動訓練中,可以增強腦細胞的發育這種說法,個人認為還是有一定理論依基礎的。

只有大腦意識到身體是自己的身體,手是自己的手,腳是自己的腳,大腦才能慢慢學會去控制,基於高級中樞思維控制的主動練習才可能出現。而然,主動的練習,剛開始也是很笨拙的,大腦需要克服低級中樞對軀體的本能控制,還需要克服神經元的漏電對軀體的無選擇控制,最終實現基於神經纖維的高選擇放電,直達目的地,然後身體才越來越靈活。

新生兒的脖子不是軟,而是「硬」。

在大腦完成對軀體的精準控制之前,軀體的肌肉都是比較僵硬的,是不靈活的。新生兒的脖子讓人感覺是軟的,其實不是真的軟,一方面是肌肉力量不夠,另一方面是大腦還不能主動控制脖子的肌肉,讓脖子的肌肉去對抗重力。所以,我們在抱新生兒的時候,都會用手小心托住脖子。

關於嬰兒搖晃綜合征的問題

毫無疑問,無論是嬰兒,還是成年人,脖子、腦子都是經不起劇烈搖晃的。事實上,成年人想必嬰兒,腦子更加經不起搖晃。嬰兒的腦子還沒健全,對損傷尚能發育修復,而成人神經元數量基本固定,死一個少一個。嬰兒神經元神經纖維尚處於構建階段,神經纖維將如何構建,取決於它的身體將要適應什麼樣的功能和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從這個層面來講,嬰兒的腦子也是應當比成年人更能經得起搖晃的。(經陰道分娩的時候,為了適應產道,顱骨的重疊變形,胎頭長時間受壓,甚至出現頭皮血腫、胎頭水腫,也沒能影響到腦功能,足見新生兒大腦代償能力非同一般。不過這也是有閾值的,嚴重的產傷,導致腦損傷,仍然可能留下腦癱後遺症。)英國那則新聞報道,說一個父親受不了孩子哭鬧,使勁搖晃孩子,最後發生嬰兒搖晃綜合征,造成嚴重腦損傷,但是我們不是當事人,我不知道他究竟對孩子幹了什麼,搖晃到什麼程度。因為這則消息,延伸到傳統帶娃的搖籃,為哄孩子不哭抱起來搖晃的問題,認為這些東西都不合理,可能導致***後果,我認為是不太合理的。畢竟,同樣的動作,不同的人在做,大多數人都做得很好,個別人做出問題了,也只有當事人本人清楚自己究竟幹了什麼,是不是真的做得和別人一樣。

關於視頻中醫生奶奶對嬰兒嫻熟的翻滾、抖動、盪鞦韆等動作,開初看來確實心驚肉跳,但是細看到最後,發現孩子也是樂在其中,顯然,那幾下動作並沒有對孩子造成什麼不適的影響。但是,凡是都個度,持續長時間的高頻抖動,如果身體沒有鬆懈緩解的機會,勢必可能造成損害。所以,我對醫生奶奶教導家長所說得「爭分奪秒」的練,是持保留態度的。健美運動員練俯卧撐都還要分組練習,這訓練小嬰兒,大人手都抖累了,孩子會很好玩嗎?好玩嗎?

不過若有練習過太極推手的朋友,細看視頻,可能會留意到,老奶奶對嬰兒的每個動作之所以沒有對嬰兒造成傷害,關鍵在於其順勁順得很好,這就跟太極聽勁是一個道理,要順勁化解,不能讓力量正面碰撞,兩個力量正面碰撞的衝量,不經意的一下就都有可能對身體造成較大的損傷。老奶奶把孩子從仰卧位,順勢翻成俯卧位,孩子順溜地爬了過來,接觸桌面是很輕的,而身體騰空旋轉的那種飄逸感,給孩子的感覺是很享受的;如果不會順勁的人,做這個動作的效果,也有可能是孩子啪嘰一下砸在桌面上嗷嗷直哭。

孩子其實真沒那麼脆弱,孩子的天性是喜歡玩的,它現在雖然小,沒有能力主動玩,但是如果操作得好,他是會很樂意被大人這麼玩的。

高頻那個動作我也認為不科學,肌肉放鬆沒有阻力的情況下,倒還無礙,但是一般人如何能掌握這個度?至於翻身,和抓手盪鞦韆的動作,其實小孩子是很喜歡的,孩子會喜歡這種騰空的感覺。這點深有體會。說實話,我們都不知道孩子的承受力底線在哪兒,或者說是因人而異?我認為這個視頻是來刷新底線的。

作者:郭銘川,婦產科醫生,本文觀點僅供參考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郭大夫科普時間

新浪微博:@銘醫銘言


經提醒看了視頻,額滴神啊,誰要這麼折騰芽芽,我跟她拚命。頭部晃動也太大了,我都懷疑那寶寶腦震蕩了。而且那麼小的寶寶,爬什麼呀!!!抬頭練習每次一分鐘就行了,每天可以練習幾次,整天讓抬頭那麼小哪受的了!哪裡教的撫觸這麼粗暴,感覺把寶寶扔來扔去的。這種撫觸還不如不做!

給寶寶做撫觸,必須輕柔的溫柔的進行,同時跟寶寶溫柔的說話,讓寶寶感覺到舒適。做撫觸的目的不就是讓寶寶健康快樂的成長嗎?

現在亂七八糟的育兒經怎麼這麼多,反正我就只認一條,只有寶寶和我都覺得舒服的事情我才做!

—————————————————————

謝邀。

看圖片看不出晃動的力度和幅度,不好說。

我女兒現在一歲四個半月,上周六上早教課的時候,老師讓家長倒提著孩子腳腕,讓孩子頭離地然後輕輕晃動,說是鍛煉孩子膽量。別的小朋友嚇得哇哇叫,芽芽開心的用手一步一步往前走。因為在她半歲之後我就這樣倒提過她跟她玩,不過沒有晃動,只是提起來而已。

至於這樣會不會讓孩子更聰明,我就不知道了,每個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最聰明。


http://m.weibo.cn/1847798401/3950437687884018?sourceType=smsfrom=1061095010wm=20005_0002

真的很希望有科學的回答


回答得真詳細


就截屏一部分圖片,不是很科學的表現視頻中的動作,大家可以微博搜索一下看下全視頻看下


推薦閱讀:

做好這六點,四個月的寶寶自己就能一覺睡到天亮
寶寶有這3個習慣,比吃糖還要傷害牙齒
嬰兒鼻屎如何處理?

TAG:嬰兒 | 育嬰 | 寶寶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