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同之前可以看什麼相關書籍做了解嗎?

因為景點主要以石窟佛像為主,所以有沒有相關的小說、書籍,可以在旅遊前閱讀了解,不至於到了以後一片茫然,希望遊覽時能有一份親切和好奇。不一定非得是正兒八經的介紹文,圍繞這段歷史、這個朝代的有意思的作品都可以!


1、琵琶老店:

談及大同老字號,琵琶老店當為第一店,蓋因古城歷史上留存下來的大大小小的店鋪之中,琵琶老店名聲很響,歷史最為悠久,距今約有2000多年。

過去步入古城大同,在清遠街(大西街)路南有一座旅店(大西街46號),門前懸一醒目的木匾,上刻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琵琶老店」。此店原名東勝店,主人家姓韓, 這家客店地處繁華地段,雅靜舒適,過往官宦多歇於此。相傳漢代昭君出塞,路經平城,曾在此店小住,昭君在店裡懷抱琵琶,焚香彈曲,琴聲如醉如痴,如訴如泣,激越時如珠玉走盤,舒緩處似行雲流水,在場人無不動情。據說通曉音律的民間藝人將曲譜記錄下來,演變成為後來的大同民間戲曲「耍孩兒腔」。走時昭君將她彈的琵琶贈與老韓店家作為留念,第二天繼續上路,大同百姓夾道歡送。過了武州塞,看見了外長城。漢馬停步不前,只得換上匈奴的坐騎。昭君扶著馬背說:「連馬也知道留戀國土,我卻要離鄉遠去。」當她看到一望無際的烽火台,想到為了兩國和好,永不交戰,毅然換馬北上。這就是「漢馬不過邊城」的故事。至今此地還留下昭君乘騎的蹄痕,此地也遂稱」蹄窟嶺」。

大同人為了紀念這位和平使者,遂將東勝店改名為「琵琶老店」相傳唐懿宗顯通年間(860——873)大同軍節度使段文楚,將一塊由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親筆書寫的「琵琶老店」四字牌匾,懸掛在該店門上,從此琵琶老店遠近馳名,迎來八方客,生意達四海。

這座千年老店是一處臨街建築,古樸典雅的大門樓臨街而立,「琵琶老店」的牌匾一直掛到了解放後。進了門樓,是40餘米長的走廊,走廊往南是寬闊的中院,東西兩邊建有許多房屋。出了中院往南,則是更為寬闊的大院,大院里套著東院、南院等小院,兩小院都是大同四合院式結構。整個老店南北長100餘米,房屋約數十間。

不難想像,從建築格局來看,當年琵琶老店作為一家客棧,經營上是分檔次的。中院里那些普通的房屋,大概用來接待普通客人,南邊大院里的房屋建的較為講究,都是兩出水的瓦房,除了店家居住外,大概主要用來接待一些有身份和有錢的客人。據說到了20世紀30年代,琵琶老店依然生意興隆,被列為一類旅店。1960年該客棧才停業。

琵琶老店是在後來的舊城改造中消失的,如今千年老店不復存在,只剩下一塊牌匾躺在市博物館內,成為文物,想起來不免讓人嘆息......

2、歡樂街:

歡樂街故事:

歡樂街,是一條叫人聽起來快快樂樂的舊街,它坐落在大同城內鼓樓的西南面,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是過去許多大戶人家居住之地至今巷子里的四分之三以上的老宅仍舊保留著當年高大的門樓。

傳說明朝正德年間,大同有名的富豪王龍便居住在此,由於他的勢力大,又姓王,所以竟和皇城街的代王府一樣,也稱其為「王府」。這王龍平時驕奢淫逸,娶有妻妾多人,成天沒事幹,只是和妻妾們一起吃喝玩樂,或者讓她們濃妝艷抹打扮起來相互「比美」。好拍馬屁的人趁機吹捧,將王龍的妻妾竟稱為「十二錦屏」。

王龍為了賣弄他的勢力,在「王府」附近又蓋起了一排閣樓,樓房落成之時,王龍那批妻妾競相登樓,出盡醜態,過路人稱其為「花磊牆」。於是,王龍索性把此街叫成了花磊街。王龍正在得意之時,皇城代王嫌其驕橫太甚,竟敢用起「王府」之名,遂下令將王龍斬首,剝皮做鼓,置與鼓樓,並將王龍的棺柩安於鼓樓之下,讓萬人踐踏,以懲王龍之罪。一方惡霸王龍伏法,全城百姓山呼萬歲,把個花磊街名去掉,用它的諧音,叫做歡樂街。

解放後歡樂街逐步也繁華起來,由於臨近「日新劇院」一些小買賣生意漸漸發達,街口有傳統的小食品店,大同人叫「菜鋪子」,又有一個「池染房」也是遐爾聞名。改革開放後,有人拆了舊房蓋起了二層閣樓,使這條舊街更有特色了。

走在老街上飛揚的獸吻,飄逸俊秀的門樓,無不在默默訴說著昔日主人的顯赫。無奈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昔日的顯貴大多已化作一杯黃土。我們能做的惟有珍惜現在。。。。。

3、 興中軒:

「興中軒」初創於民國年間。地址坐落在大北街火神廟街東口對正的一棟中式木結構二層樓內。樓下有大廳和伙房,樓上有雅座。二樓樓外雕欄畫棟,雅觀別緻,坐在樓上,大同北城風光盡收眼底。樓閣門柱上有一副楹聯,上聯「素手挽玉著致興中到」,下聯「嘉朋登綉樓隆軒福社」,樓正中懸一橫匾,黑底金字「興中軒」。

興中軒的服務態度極好,相傳有個窮書生沒錢用飯,手裡模一顆雞蛋和一個饅頭,來到興中軒叫店小二給炒一下雞蛋倒一杯熱水。店小二二話沒說,一會兒一碟鮮黃的炒雞蛋端了出來,還給加了一兩韭菜,黃綠相間,色香味俱全,只把個窮書生吃得油亮滿面,後來這個書生便為他們書寫了上文提到的那副對聯。1954 年,興中軒公私合營,成為大同城內獨一家的回民大飯店,一直到80 年代末仍久盛不衰。

4、曹福樓:

  在明朝天啟五年,宦官魏忠賢圖謀篡位,妄害忠良。天官曹進龍揭發其不軌,「與奸賊口角紛爭,二人上殿動本,」結果曹進龍反被革職,被迫遷至北京郊區官莊鋪。魏忠賢仍不甘休,指令其兵丁冒充太行賊寇,圍剿曹家,並要其女兒曹玉蓮做壓寨夫人,不然要殺曹家滿門。在魏賊的淫威下,曹夫人投井自盡,曹天官自刎,魏賊放火焚毀了曹家。

  曹進龍的女兒曹玉蓮,在家人曹福的保護下,從大火中逃生,去大同投奔未婚夫家,要向公爹李總兵請兵復仇。一路上曹玉蓮與曹福歷經艱難,走在廣華山時(現河北宣化一代),朔風凜冽,大雪彌天,曹福毅然將衣服脫給曹玉蓮禦寒,自己卻凍死在雪窖里,後被八洞神仙超度羽化,天帝封他為南天門守將,以受人間煙火。

  曹玉蓮在絕望之中,被李總兵派往京師打報的士兵發現,寄埋了曹福的遺體,將她接到了大同府。

  後來傳說,是曹玉蓮為了給曹福祈福,在大同府東門外建起了這座石頭塔——曹福樓

5、 積德鈺:

大同城糕點鋪歷代甚多,出品精細,裝演甚美。20 世紀30 年代著名的糕點鋪有大北街的清雅齋、忠信魁、廣發新,以及德明齋、德盛魁、福安齋、新和園等,主要產品有潮糕、蜜餞、馬蹄酥、佛手、綠豆糕、餅乾等。其中積德鈺是一家頗負盛名的大糕點鋪。該店鋪坐落在和陽街(大東街)路面朝北(今九龍壁東、都司街西之間)。傳說清末年間,大同府有一姓白的員外,其本家叔叔曾經在皇宮御膳房中當悖悖廚師,有一手做糕點的絕活。這位廚師因不願在宮廷作坊中過單調拘束的生活,一次在宮廷滿族皇家祭祀祖先宴請朝官時,他有意把悖悖供品十三層宅塔,少放了一層,被御膳房主持發現後,打發出宮。他無處可去,遂來大同寄居在白員外家。

白員外在大東街買下一座小店鋪,讓他開個悖悖鋪,並把家中一位叫寶姑娘的丫環派到店鋪去幫工。這位寶姑娘有幾分姿色,且聰明大方,勤快肯干,人品也好,加上微笑服務,賣的貨又是皇家品位,貨真價實,從而招來不少回頭之客,小店鋪經營得紅紅火火,生意興隆,門庭若市。一日黃昏,寶姑娘正關閉店門,店主從隔壁酒鋪出來醉醇醇地搖晃著回店,寶姑娘扶他人店後,他猛然將寶姑娘抱住,並說要娶她為妻。寶姑娘因與恩人有婚約,不從他,一口氣跑回員外家哭述,無心再做悖悖,店鋪便一時關閉。

後來在員外的說和下,店主主動向寶姑娘賠禮道歉,並答應她同其恩人成親後,雙雙來店鋪工作。寶姑娘心地善良,又覺得店主之非禮也是酒後所為,於是點頭答應。店鋪重新開張,從此生意一日好似一日。一天新任大同知府來到這家悖悖鋪。店主將他在大同開鋪的事講給知府聽,知府聽後笑道:「有恩必報積德也,掌柜有此店家,藏鈺也,可喜可賀!」白掌柜忙說:「望大人能為小店題匾」,知府樂道:「正合吾意。」於是拿出文房四寶,「積德鈺」三個大字躍然紙上。幾日後牌匾刻就,店主請來白員外和同行業主,敲鑼打鼓懸匾於店鋪門額之上,從此積德鈺名聲大振。

民國時期積德鈺除經營糕點外,還增加了乾果菜糖茶等雜貨,成為大同著名的雜貨鋪之一。大同解放後,該店鋪由雜貨又轉為專營糕點,店鋪在大東街改造中搬遷到都司街口東,店鋪也幾易其主,為大同現存可數的百年老店之一。

6、 增盛源

增盛源創建於清光緒年間。財東是陽高人靳二喜,賣豆腐出身,家中一貧如洗,夫婦二人靠磨豆腐賣豆腐逐漸積累了一些錢財,成為一個小業主;又逐漸買房置地僱工,成為一個地主兼商人。他不滿足於在陽高發展,來到大同開了雜貨鋪增盛源,發展成為雁同一帶商業巨子。但靳二喜生性吝音,眼光狹隘,他的綽號沒毛狼,是當時人們對他吝音狠毒的評價。增盛源極盛時,總部設在大同南街,但靳二喜仍然不改當年豆腐匠的生活習性,省吃儉用,據說他一日三餐仍是玉米麵糊糊山藥蛋,爛腌菜就飯。其家人甚至吃山藥蛋都不準剝皮,逢年過節吃頓黃糕也要摻上玉米面。他穿的衣服補丁擦補丁,一頂破氈帽戴了幾十年還捨不得扔。據說靳二喜有次坐馬車出大同東門回陽高,車夫在前面趕車,下東門大坡時他在後面緊拉磨桿(煞車),由於緊張把破氈帽丟到地上,他竟顧不上拉磨桿,急忙跳下車去揀帽子,在車上仔細把破帽子翻開檢查,十萬銀票、地契、房契等一張不少,這才放下心來趕路。

由於過分吝音財聚不散,就好像一個湖泊只蓄不泄,最後必然要決堤潰壩那樣,終於在民國年間,一次大火將大同總店燒得七零八落,從此,增盛源一撅不振,直至銷聲匿跡。

7、德盛榮

在大同眾多的老字號當中,德盛榮銀匠鋪以童雯無欺而著稱。大同的老年人都還記得它的門面上的那塊綠字黑牌,上書「童雯無欺」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德盛榮正是憑著這經營之道而享有聲譽的。

德盛榮坐落在大北街路西,至少有六十餘年的店史。創始人為大同郊外三井村(現時庄附近)人楊海全父子,大掌柜施潤庵,店面50 余平方米,三間連空一室,店鋪後院是成貨加工作坊。日本侵佔時期,流行銷售金貨,德盛榮又增開一個作坊,專從天津等地調人藝工十五六名,打制各種首飾、串連珠花等,當時的生意最為興隆。

每日早晨,店員把剛從北平接到的黃金變動價牌掛出,掌柜的上店,坐在門對面櫃檯後的太師椅上,開始飲茶閱文,名曰:「壓櫃」,兩旁櫃檯內的夥計便開始笑盈盈地接待顧客,金銀玉器一經賣出,便開保票,票上注有貨名、成色、類別、價格,憑著這張保票,一旦發現貨色有假,即可退換。於是,民間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德盛榮的保票―硬得很」。

德盛榮有夥計十二三人,加上作坊工人,共有二十五六人,夥計們長年住在店裡,吃在柜上。該店每年只收一兩名學徒,幾年後,表現出色的才讓其頂櫃,有能力者逐漸任管賬先生或培養其當掌柜。

8、清雅齋

民國初年,位於大北街的清真糕點鋪「清雅齋」在大同名頭很響。其食品由於用料考究,製作精良而享有盛譽。

清雅齋糕點的麵粉必須選用京津地區的精製粉,成色要求純白而細膩滑手,油料是上好的城東胡油,清澈透亮,毫無渣汁,外加河北小磨香油。糖豆餡也是精選紅豆,溫火煎熬,細籮過濾。糕點的外形,方是方,圓是圓,碼得整整齊齊,糕點上面還要點上紅點或撒點香菜,表示好看和吉祥的意思。特別在包裝上更是動了一番腦筋,一是紙包,二是盒裝。紙包絕對不同於現在用塑料袋的散裝,而是店小二用一張軟紙鋪在秤上稱好後,把這些糕點壘成金字塔一般,用包裝紙打折包好,再加上一張漂亮的紅色方紙商標,用紙繩十字捆緊,留出提線,顧客一拎便走。當時的盒裝用的是硬紙盒,外表有好看的圖案,也是大同人的一種擺設。清雅齋的拿手品種是長壽糕、綠豆糕和酥皮點心,僅酥皮點心品種就達幾十種,五仁餡、桂花餡、棗泥餡等應有盡有,本店的製作秘方一概不予外傳。今天「清雅齋」早已不存在了,但人們對這家老字號還念念不忘。

9、白登山

也稱小白登山,今名馬鋪山,位於大同城東5公里處。西臨御河,東接采涼山,南傍張同公路,北靠方山。1993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在此立了一座「漢闕式」碑亭,碑文中詳細記述了「白登之戰」的情景。

歷史上白登之戰正在此處。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劉邦親自率領三十二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氣候十分寒冷,漢軍雖然「卒之墜指者十二三」,但見匈奴只有老弱殘兵,更是獲勝心切,便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直追到大同白登山,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

  劉邦率兵剛到自登,冒頓單于忽然率領四十萬鐵騎伏兵將漢軍團團圍住。匈奴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漢軍斷糧斷水,十分危困。多虧謀士陳平為劉邦出謀劃策,送重金和美女圖像給冒頓單于之妻瘀氏,另外又寫了一封書信,信中說:「如果單于繼續圍困,漢朝則將美女送給單于,到那時候,瘀氏之地位就保不住了……」瘀氏受賄後,極力勸說單于撤軍,單于聞聽漢軍增援部隊即將趕到,惟恐對自己不利,只好解圍撤兵。

  劉邦收軍回師廣武之後,對探軍劉敬說:「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遂重賞陳平和劉敬,並封劉敬為關內侯,號建信侯。為防止匈奴侵擾,命周勃、樊哈率兵二十萬駐守代地。

  「白登之戰」距離今天雖有兩千多年之歷史,但作為遊覽古戰場來說,還有很大軍事價值,曾經吸引不少遊客弔古憑今。

10、德泰鈺

清道光十一年(1831 年)一對擺攤兄弟梁泰和梁鈺在古城大同東街一家坐北朝南的小閣樓(九龍壁西)開起了百貨店,生意頗為興隆。不久,在總號斜對面(東街拆遷前人民服裝廠一工段),又建成一幢二層小洋樓開設分號。掌柜郝泰除在天津常設採購機構外,還代辦北平、上海、杭州的匯兌。總號經營批發業務,商品主要有冰糖、紅糖、白糖、香油、海帶、錫箔等;分號零售洋布、呢絨、綢緞、鐵鍋、鐵繩(拴馬、牛等牲畜用)、扁擔等雜貨,形成一個綜合性貿易商店,那時的日銷額高達數百兩現銀。

1928 年,德泰鈺又在大南街開設一家分號,該號門面高大,坐東朝西(大南街拆遷前的國營糖業煙酒公司南街批零商店),門面上方的五個長方裝演格內,當年分別寫著綢緞、呢絨、花布、五金等字,可想店內貨品齊全,種類繁多。這時,掌柜的已換為劉忠義、王敬才二人,總號和分號人員共約一百多人,生意更加龐大,可為德泰鈺鼎盛時期。

七七事變後,德泰鈺開始衰落,營業額明顯下降,只能維持本店人員生活費用。抗戰勝利後,仍無起色,後又遇安徽商人騙去24 萬資金,不久便倒閉。 

11、恆麗魁

恆麗魁創業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 年),總店坐落在大南街,背東朝西。其出資股東是大同有名的祁家三兄弟祁奎、祁成祥、祁子英。創店前,他們靠擺攤集資,買下大南街路東七間鋪面,重新整修後,開張營業。開始主要經營綢緞、棉布,代銷雜貨。祁奎頗為精明,也有些商業頭腦,他親理業務,獨闖北平、天津、上海,直接從廠方進貨,由於貨源充足,又經營得法,生意火暴,顧客盈門。沒幾年時間就發展起來,又重修門面,增設櫃檯,分立專櫃,成為內、中、外三室穿堂店鋪,顧客可穿行其間,頗似現在的超市。同時在北門外(現火車站一帶)設有專銷老醋、美孚煤油的分店,在包頭、綏遠(呼市)設魁記煤油庄,在豐鎮設永記煤油庄,在雁北十三縣設煤油分包處,在京、津、滬、行唐、正定等地派專人駐庄。昌盛時人員達120 多人,鋪底資金八千餘塊大洋,周轉資金巧萬元,年營業額達百萬元左右。經營範圍包括綢緞、呢絨、棉布、土布、百貨、顏料、糖果、紙張、西藥、香煙、火柴、煤油等。1936 年,恆麗魁利用商業信用吸收遊資,包銷美孚公司的煤油,謙信洋行的顏料,西藥,怡和洋行的白糖,丹華公司的火柴。美孚煤油成為恆麗魁贏利最豐的業務,名聲遠揚。

祁魁經營之道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民國三年( 1914 年),美孚公司來同尋找市場,經基督教徒倪虎臣介紹,雙方達成協議,以「存油超押金」的好處,訂立包銷合同,從而控制晉北、大西北一帶的煤油市場。亞細亞、德士古油始終在這些地區打不開銷路,包銷商號被恆麗魁擠垮。日軍侵華期間,美孚公司煤油不能進口,恆麗魁又包銷日本駝牌煤油。日軍投降後,又恢復美孚油,直到大同解放前夕,壟斷晉北、大西北市場。七七事變後,祁魁年歲已高,祁成祥之子祁樂天為了躲避日偽的糾纏,不當漢奸,遂出面擔任恆麗魁掌柜,經常以採購為名在內蒙等地躲避,店鋪經營每況愈下,規章制度鬆弛,漏洞時有發現。國民黨統治時期,因通貨膨脹,物價不穩定,恆麗魁仰仗雄厚的資金,堅持賣出多少貨,務必購進多少貨,但日子仍一天不如一天,加上苛捐雜稅,終於未等到大同解放就破產倒閉了。恆麗魁六十多年的興衰史,至今留給大同人不少值得思索的東西。

12、蘭池

蘭池街在大西街的北端,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巷,這條小巷,有別於其他街巷,過去是一個環形的街道,如今是由兩條並行的街巷組成。

蘭池街,過去是一處市場,名叫清遠市場,那是在很早很早以前,這裡是一片低低洼窪的水灘,天長日久,臭氣熏天。民諺曰:「全城的臭水蘭池倒,蘭池的茅屎臭塌天。」民國初年,大同軍閥張漢傑霸佔此地蓋起了「張公館」,橫徵暴斂,搜刮民財,把此處空地又改建為花園,種植了大量的花草,尤其是芝蘭,每到夏天芝蘭盛開,一股股清香,飄逸四方,人稱蘭池。巷口是西式大門樓,上書「蘭池街」三個大楷書。後來張漢傑敗走,蘭池就成了市民活動的場所。一些精明的商人見有利可圖,便建起了商場。最有名的商場,當時叫「轉角欄櫃」,乃舊時的香煙批發市場,實質上是一個環形商店,後來又以賣水產、蔬菜、乾鮮果品為主。

在周圍的空地上,大有「北京天橋」之風,賣狗皮膏藥的,變戲法的,耍大刀的,應有盡有。那變戲法兒的叫「苑膏藥」,能口噙鋸末面兒噴火,屁股冒煙,兼賣膏藥療效可佳。最有名的是一位叫「換玉」的女孩,那個大鼓書說得清格兒蹦脆,她開的一座茶館,日日人滿,聽說後來一位北京書生把她娶走了,似有張恨水筆下「啼笑因緣」的意思。50 年代這裡蓋起一座「得益樓」說書廳,說書先生手持大扇,「璞」地一拍,一個「旋兒」逗得大家合不攏嘴。周圍的「小人書」攤子,也坐滿了半大小子。古玩店裡珍珠瑪瑙,琳琅滿目,賣估衣的更是熱鬧,那叫賣聲就如侯寶林的相聲兒。還有時令小吃,特別是糖蜜酥和熏肉套大餅,最有名的是巷口的馬面鋪了。90 年代,這裡作了改造,一些古老的平房被拆,那個大同最早的電信局也遷到了西門外,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新穎別緻的郵電住宅大樓。

蘭池街的變遷,寫下了大同城內變遷的一段小小史話。

13、代王府

位置

  代王府,位於大同市中心和陽街,為明太祖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朱桂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就藩大同。王府規模宏大,坐北朝南,呈長方形,總佔地面積達175950平方米。

結構及規模

  代王府是在遼金國子監和元代府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明洪武25年(1392年),時年18歲的朱桂就藩大同開始營建代王府。代王府建築群分為三條主線:中軸線從南到北建有裕門、端禮門、承運門、常春宮等8座過道大殿;東軸線從南到北建有廣繕倉、望親樓、宗廟等7大建築;西軸線建有戟門、社稷壇、謹德殿等。此外,東建體仁門、西建遵義門,四周各長400餘米,面積大約為故宮的40%。北京的故宮營建時間,要比大同的代王府晚25年,據說永樂皇帝朱棣建造故宮前,還派人到大同視察了一番。

天下第一王府

  明代的大同雖然不是都城,但卻是當時最大的王城。以現在皇城街為中心,方圓17萬平方米範圍內,曾經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13子——代王朱桂的王府。儘管明朝覆滅時代王府被起義軍付之一炬,可劫後餘生的王府照壁——目前國內最早最大的九龍壁,卻足可見證當年那「天下第一王府」的奢華壯麗。

代王背景

  這朱桂之所以如此「牛氣」,他的王府之所以這樣奢華甚至有些僭越之嫌,一是因為他經歷了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代皇帝,而且他還與歷史上著名的永樂皇帝是親兄弟;二是他和永樂皇帝朱棣分別迎娶了開國大將徐達的次女和長女,哥兒倆還是「親連襟」。所以自父親朱元璋以來,除了建文一朝,哪一個繼位的皇帝也對他禮讓三分。至於他就藩的大同各級官員,根本不在他的眼裡,受盡了他的窩囊氣。最為離奇的是,這位代王甚至可以和他的哥哥永樂皇帝朱棣爭建九龍壁。朝廷能做的,只不過是要他把龍壁上的龍爪雕成四指而已。

王城氣象

朱桂一門子嗣旺盛。在他68歲臨終時,大同城已有朱氏嫡系千餘人,而且多受高官厚祿。其中一些後人雖然封為廣靈王、懷仁王、潞城王,但仍然久居大同城內。到明朝中葉,大同城裡居住的朱氏貴族僅次於北京,大大小小的王府特多,盡顯王城氣象。相對於大同的代王府,北京的其他王府只不過就是一處「大花園」罷了。

14、寧胡閼氏

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另外,有多部以《王昭君》為名的電視電影作品。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與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姡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于。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于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昭君出塞」是漢匈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王昭君與西施、楊貴妃、貂蟬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歷史評價

昭君卒於何年,不得而知了。昭君死後,葬於青冢,而專家考證說,這只是她的衣冠冢,王昭君到底埋葬在什麼地方,只能是一個永遠的迷了。現代史學界對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的歷史功過意見分化嚴重,贊之毀之皆有。

而騷人墨客幾乎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難,所以跟著也傷心同情。學者柏楊先生認為,中國固然繁華,但與王昭君何干?她只能困在宮廷的小小天地。而宮廷的小小天地,在匈奴汗國也是一樣,擁有頂尖的享受。並且,就在王昭君辭行後當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劉奭就死了。如果把她留下,最好的結局不過一個被漢元帝偶爾玩過的普通小宮女而已。她將守著靈樞,老死墳園。事實上,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她的幸福才真正開始,她成為匈奴汗國單于最寵愛的妃妾,因她的花容美貌和她的來自中國的強大背景,在匈奴汗國宮廷中有極為尊貴的地位。相形之下,她留在長安,只能囚在墳園。塞外卻有廣闊的蒼穹,使她擁有豐富的愛情和人生溫暖。

===========================


推薦閱讀:

山西的大院最值得看的是哪一個?
國民黨軍眼中的中越戰爭
第一綜藝歸來,我希望它再播100年
城市,震撼景觀的集大成者——麥加 與 麥地那
古人主要吃哪些蔬菜?

TAG:旅行 | 文化 | 文學 | | 大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