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核心競爭力就是twitter上不去


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說那種大概率能促成某事,而競品又不大容易具備的能力。

這是一個正常的周期:

0---------------------競爭--------------------獨大------------------------…………---------衰退

談核心競爭力,先說說創業階段

創業階段(0到獨大):這個階段,是與同類產品競爭

  1. 「新浪」背景,尤其「新浪博客」背景,對於大V和讀者們的遷移非常有利,幾乎就是習慣平移+流量平移,只不過從長篇大論的「博客」換成「微博」。記得當時朋友介紹玩twitter,後來一幫人玩飯否,後來玩myspace中國出的9911,強烈的想嘮叨兩句然後大家互相調戲的需求,總是因為各種原因在以上這些平台上感覺不太靠譜玩不盡興,再後來新浪出了微博,就跟總算找著靠譜的地方一樣,立馬駐紮下來了。
  2. 團隊執行力。爭取明星名人開戶,作為一個用戶,深深感到新浪微博團隊有多強。其他領域不了解,就拿廣義的「娛樂」名人來說,新浪微博延續了新浪博客時期的執行力,在發展名人級別「種子用戶」時給人的感覺是有禮有節又不失狼性。當在新浪微博駐紮後,立馬就有微博工作人員上來聯絡,就像這幾年流行的美國著名VC的各種創業博客所說的一樣,要跟用戶多交流,尤其是種子用戶。
  3. 迅速接地氣的產品更迭。twitter也是在最近才逐步加入了發圖發視頻。新浪微博一上來就可以發圖片、貼視頻,又很快的增加了貼音樂(具體順序我也忘了),總之難以想像假如新浪微博要是從出生算起1年時間內一直無比簡潔只能發乾巴巴的140個字純文本,還能活到現在嗎。新浪微博這是純正的micro blog,而不是twitter(話說一直覺得twitter這名字起的太傳神了),更適合這片土地的絕大多數用戶,至於後來越來越像facebook就不足為奇了。
  4. 新聞口碑+資訊背景。SNS除了那種純粹的IM,總是需要有內容的,而內容和關係互相推動從而滾動。我一直說甭管有沒有互聯網,社交的本質不會變。如果人們干坐在那裡一言不發,沒什麼交流,沒傳遞什麼信息,也就是說沒有談論什麼內容,那不叫社交。而新聞背景則為社交提供了太多話題,人們可以就一條新聞表態、討論,哪怕就是單純轉發也是一種信息傳遞,相當於現實里:「你看看這個新聞……」如今新浪微博已經改成了微博,在微博上還可以點評電影和音樂,還可以髮長微博,這些都是通過內容來推動社交行為,而在timeline里逐漸出現的「XX贊了某條微博」這類,又屬於以關係來推動內容發現。在一個SNS生態里,內容與關係總是互相推動的,有點先有雞先有蛋的意思,但新浪微博無論是前陣子被人詬病的「這是新聞網站哪裡是社交網路」,還是最初以各界名人為目標種子用戶的策略,顯然都是先有內容再推動關係然後滾雪球。對內容嗅覺好,又是內容出身,這屬於這個產品和團隊的DNA。
  5. 單獨上市。這個就不用啰嗦啦。不過,這也是把雙刃劍。

守業階段(獨大以後):這個階段,是與「分食者」和「顛覆者」競爭

  1. 壁壘的建立。也不用多說,比如用戶遷移成本已經很高,同類產品已經沒有機會。
  2. 標準的建立。twitter把社交關係定義成:follow。當然,並不是twitter第一個使用了follow機制,而是當我們如今在談論社交時,很自然的就會學twitter建立follow機制(這也是我認為如今SNS再談創新的一個思維路障)。微博在中國的情況也是類似。而微博比twitter五花八門多了,功能和內容多到恨不得承載一切,那麼在這個階段微博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當潛在競品想在SNS領域從微博分杯羹時,難免還是會順著微博/twitter/FB們指定的這套機制。而只要沿著這套機制,也就是在社交關係的定義展現上沒什麼創新,那隻能一個勁在內容方面創新,比如強調更私密,強調某垂直興趣領域,等等。可是,微博上幾乎有一切內容/功能,甚至還能「職業社交」。當然,垂直內容/社區,對於有些具有垂直興趣或功能訴求的人群是高效的。但對於更多也沒什麼強烈垂直愛好的人,這種大雜燴內容/社區 差不多就夠用。也就是說想以同樣的關係展現機制實現分食,也只能極少量分食。

    更要命的是,微博/twitter/FB們外加Instagram/知乎等等這類follow機制的信徒們,不僅在產品上制定了遵守了標準,而且因為佔據了用戶太多時間,在用戶行為方面也制定了標準,即制定了某個SNS的操作範式:發-follow-刷,在用戶潛意識裡這一套動作根深蒂固,甚至說用戶的手指肌肉與眼周肌肉已習慣了這個固定動作也不為過。

    而基於這一套操作範式的產品,用戶要想正確使用,是需要花精力維護timeline的,而一個用戶每天/每周/每月可承受的timeline維護上限又是什麼數字呢?換句話說,微博此時的核心競爭力,已經拓展到對用戶精力的佔領(所有第一批紅起來的follow機制信徒在此時都具有這個競爭力),如果再做一個內容-關係型SNS,再遵循follow機制,再需要用戶完成這套動作:發-follow-刷,用戶恐怕在精力上難以承受,雖可以迅速上手但也毫無新鮮感,因此恐怕難以在用戶規模上對微博形成威脅。換句話說,還遵循這套機制和操作範式,可不會出現什麼顛覆性產品。
  3. 足夠的資金,可以買買買。這個也無需多說。

當然,DNA這個事,既決定了核心競爭力,也決定了軟肋,在這就不吐槽了。而建立一套標準,建立一套操作範式,這個擱當前屬於競爭力,擱多少年以後就會變成羈絆,這也屬於正常周期。反正本人看到任何不用發-follow-刷的SNS,不用列表式聊天的偏IM產品,倒是都會激動一下。


微博剛起時狂熱過一段時間,那時候註銷了校內,微信還沒出現,飯否太小眾當樹洞在用。

微博(指新浪那個)橫空出世,熱度夠,用戶引流到位,功能啥的也還將就,於是很好地填補了社交應用青黃不接的這段空白期。

微信出現後,應該是朋友圈火起來之後,一大批人紛紛轉了戰場,原因也很簡單,你發一條微信嘩啦啦一大波回復的點贊的,虛榮心極大地得到滿足~

對微博就棄之不用了

慢慢地,朋友圈的優點也變成它的缺點,都是熟人,矯情的話不好意思說,情緒吐槽也不能太直接,有人說有分組啊,像我這種重度懶惰症患者分組超過5個就要了親命了。。。於是在朋友圈只放吃吃喝喝世界大同的圖文,且不宜刷屏過度免得被哪個「好友」屏蔽掉。(我自己就常常這麼干)

也有好多話想說呀,自己身處的世界,周圍瑣瑣碎碎的人和事,心裡起起伏伏的悲和歡,都想發泄(炫耀)出來啊,這種情況下,微博因為在好友中活躍度低,但開放度強的特性而再次回歸到我的「常用app」陣營中來了

站在一個使用者的角度,所謂微博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遠遠地靠近人們的真實生活】,這樣吧。


現在新浪微博的核心價值在於,如果把中文互聯網分為桌面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也許在移動互聯網上微博已經敗給了微信,但在桌面互聯網端,微博正在佔據越來越大的上網時間份額,成為越來越當之無愧的信息首要入口,並且正成為桌面互聯網誰都無法拋棄不顧的基礎設施。

只要微信對桌面端的封閉狀態繼續維持,這就是微博的核心價值。我們的上網時間中仍有一大部分歸屬於桌面互聯網,而比起移動互聯網上對用戶眼球競爭的白熱化,桌面互聯網的競爭要輕鬆得多。

如果說微信是移動互聯網「再中心化」暫時的贏家,那微博就是桌面互聯網一邊的暫時贏家。

如果微博消失,桌面互聯網的用戶會覺得無所適從;我們生活中的大事,幾乎全都會在微博出現;而在微博上炒作起來的事情,往往會蔓延到其他平台成為我們生活中的談資。這就是微博的地位。

(答於2015年4月12日)


關鍵看你關注誰,我關注一批金融投資行業的人,還是很有想法和內容的。可能因為這個行業日常工作比較獨立,所以更有表達的慾望


時效性 。從眾性。 足夠高的新鮮度。 龐大的用戶群 。還不錯的用戶體驗。

以及足夠強大的周邊。


扯那麼多毛用。。。

微博最早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日記,作為新浪博客的補充。人尤其是喜歡寫博客的人並不是想到什麼都要發一篇博客那麼大張旗鼓的,而且這種文章也不便於自己日後索引。

微博的核心競爭力首先就是他龐大的博客基礎。其他的所有因素加到一起都不如這一點。這和微信道理一樣。

由於喜歡寫博客的人多即便不做宣傳,微博本身也能穩定一個很高質量的內容產量。這是新浪滾雪球的資本。新浪不過順勢而為罷了。有競爭力的時候談競爭力但競爭力上面還有個「勢」字。就沒必要再糾結什麼競爭力了。


小眾愛好者的圈子…國牌的lo裝很多都只有淘寶店和微博,為了買裙子我會一直上微博的


競爭力在於聽政府的話 ?(」 ?)


每晚準時開車的老司機


八卦追新


就用戶體驗來說,時效性夠!最近流行什麼,出了什麼新鮮段子,尤其是娛樂圈風吹草動,微博都是第一戰場~隨便一搜啥都有了!不過微博群體素質也是一個大問題,每次看一些熱門事件下面掐架的評論簡直………是三觀荼毒


競爭力就是:它是廣場,不是私人party


媒體屬性+一群勤奮智慧有情懷的小浪人~勤奮是鎧甲也是軟肋 通常勤奮有餘 創新不足 所以一直也沒找到盈利模式 賺錢對渣浪 從來都是硬傷~所以我們會拿微博當媒體 維持足夠高的活躍度 但不會為它買單


自帶媒體屬性, 也是限制新浪的地方。


以前看大事的具體實情,現在很多正式新聞平台已經進步很大。現在是更多的用來八卦和與外界互聯。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