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本質內涵是什麼?

文化,造就了我們每個人,因為它是孕育我們思想、靈魂的母體。那麼中國文化的本質內涵是什麼?由它形塑出的每一個中國人共同的基本人格特質又是怎樣的?這個問題從我大學時就一直困惑於心。


觀點導引:

中國文化的核心結構是: 「以我為中心」+「忘我道德」。

看中國文化,有三個視角:

一、從其主體內涵及根本性質看,

中國文化是一種以政治為中心的文化,這是由中國的知識傳統與主宰一切的政治傳統長期相互作用而形成。

二、從表象結構看,

中國文化是一種由「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組成的二元文化。民間文化的作用是為了對沖官方文化中的虛假成分。比如,官方號召「大公無私」,這是虛的,多數人做不到,怎麼辦?民間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人們就從民間文化中找到了思想依託。

三、從人性的層面看,

無論是官方文化還是民間文化,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生存慾望。比如,前面的例子,官方文化號召人民「大公無私」,實質不過是為了官方能得到更多資源,保障政權更穩固,而老百姓不會真的這麼去做,他也要滿足生存慾望,也要過得更好。這就是功利心。因此,從人性追求價值滿足的層面看,官、民二元文化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首當其衝的是「重功利」,中國文化非常關注世俗功利,缺乏超越性。因而太重「實用」。一切為了有用,一切夠用就止。由此而致,一是只重視技術,缺乏求真求理的科學精神,二是只重視倫理道德,缺乏對終極價值的宗教追求。前者為物質生產所用,後者為社會穩定所需。而對諸如人的生命、尊嚴、自由、正義、愛情、真理灬這些「無用「的精神價值則不予關注,甚至毫無認識。 中國人一生只求功名利祿。各階層與統治階層一樣,只求富貴。

中國文化除了重功利外,還有另外兩個主要特徵:論等級、講人情。這會給社會治理帶來致命的問題。比如在法治方面,首先在立法環節,會為特權階層預留可靈活操控的空間,所謂「惡法「就會大量產生,審判執法環節,人情泛濫、權力操控習以為常,終致司法公正蕩然無存。因此可以說,各種公開、公平、公正的法治體制、行政體制、市場體制均難以真正建立。 社會生活中各種潛規則大行其道,為特權和人情大開方便之門。

「以我為中心」的文化

文化中的普遍「功利、等級、人情」,歸根到底,本質上說就是「以我為中心「。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政治至上,王權獨大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皇帝老子是天下的中心,天下人和所有資源都必須為我服務。這種傳統推而廣之,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視自已為中心,在親人朋友小圈子內「講人情」,在社會機構內則「論等級」,為什麼要論等級,就是為了享「特權」。特權是什麼?就是下級你們為我服務而我則不為你服務。但不管是人情還是等級特權,要害是「以我為中心「,為我服務,滿足我的慾望所需。因此說,「功利、等級、人情」,歸為一處便是「以我為中心」。「以我為中心」是根本的價值取向、思維取向、行為取向,「人情、等級」是人際媒介和手段,「功利」則是追求的目標。

一言以概之,中國文化是「以我為中心「的文化,西方文化則是「個人自立自為」的文化。兩者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我是中心,人人為我,我享特權」;一個是「個人追求自由、獨立、自我實現,自我擔責」。

「忘我道德」設計

當然,為了平衡這種「以我為中心」的極端自私心態,中國文化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個人的道德修為:要求為他人著想,將他人融入到「我之中」,從家庭親人開始,逐漸擴展到社會上的其他人,直至天下人。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但是這卻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艱難之路,只有極少數聖賢高潔之人方能堅持。一般人是絕難做到的。也不願這麼去做。於是人們就會想出不同的應對策略:

第一種是,堅守之策。如同聖賢高潔之人所行。堅守「忘我利他」的道德信條,終身修為。

第二種是,中庸之策。開始時堅守修為,到一定程度、範圍,比如家人親朋的範圍,就推廣不開去了。這時候,他對內、對外就採取兩套不同的道德準則。對內「忘我」,對外「唯我」。這就是「特殊主義」。

第三種是,兩面之策。他表面上「忘我」,私底下「唯我」。極盡偽裝之能事,成為兩面不實之人。

第四種是,漁利之策。他巧借他人「忘我」而獲利。是為投機取巧之徒。

第五種是,罔逆之策。對道德要求置若罔聞,我行我素。一切「唯我」是從。

上述五策中,唯依第一策而踐行的人,完全放棄了「自我」,既無自我的防護,更無對他人的索取,只有付出。其它情形下,都會有對他人的索取甚至侵犯,最起碼會有自我保存。從整體效益來講,均抵不上「平等交換」的人際關係模式。

由此可見,這種依靠個人「忘我」的修為來平衡「以我為中心」的心態的辦法是難以成功的。而且還會造成,一方面對個人自我的壓抑,一方面虛偽之風盛行的惡果。造就一個「好人吃虧、奸人討好、巧人獲利、壞人橫行」的社會。所謂「春秋責於賢者」是也。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中國文化的核心結構: 「以我為中心」+「忘我道德」。

中國人的人格基底

「以我為中心」的心態,從心理上講是一種「少兒」心理表現,一種心理上的未成年狀態。因為他不能平等、獨立地看待與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他象一個「少兒」一樣,總是企望別人象母親一樣寵愛自己、照顧自己。因而,在親友圈中他通過「人情」來尋求這種被照顧、被寵愛的滿足,在社會上他通過「等級」特權來獲取這種唯我獨尊的優待感。這造就了一種扭曲的人格--「自戀型人格」。

「忘我道德」的道德約束,它實質上是一種政治化的道德,是為統治服務的。但首先,由於它宣揚自我犧牲,這違背了人的求存趨利的本性,難以被人真心接受。其次,統治者的行為與他所宣揚的道德相去甚遠,有時甚至是背道而馳。比如,統治者說要「為國捐軀」,而他卻要用很多的人保護他個人的生命;統治者說要「先人後己」,而他卻不肯放棄哪怕一點點的權力。這種說一套做一套或是叫別人做自己不做的虛偽行徑終究是騙不過廣大民眾的,那它又怎麼能得到人們的遵循呢?

由此可見,想用「忘我道德」來平衡「以我為中心」,其實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不僅做不到,還為這個社會徒增了一股「虛偽」之風。中國文化就這樣在我們已經扭曲的「自戀型人格」之上又造成更進一步的扭曲,最終形成「虛偽自戀型人格」。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這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中國人個體人格的核心基底:

虛偽自戀型人格:不誠實、不獨立、不自律、不自尊、不擔責。

與此相對的是,獨立自主的健全人格:誠實、獨立、自律、自尊,擔責。

對此,我想用一段文學性語言來描述,可能會更形象、更易於理解一些:

這樣的文化母體,造就了如此的「我」---擁有一顆「以我為中心」的自私的心,卻又背負著一副「為大我犧牲小我」的厚重道德外殼。有時我象一隻老龜負重前行(壓抑的我),有時我又會偷偷卸下沉重的外殼變身為一隻惡虎狂奔(自戀無自律的我),更多的時候我象一頭披著羊皮的狼混跡於羊群,卻發現每隻羊原來都是如我一樣的狼(虛偽的我)。

但我卻渴望成為一顆小樹,從土壤中汲取養分,從陽光之中獲取光照,有啄木鳥幫我清除害蟲,讓我茁壯成長為枝葉繁茂的大樹,好為遠行的鳥兒提供歸巢,為柔弱的藤蔓提供支撐,為廣闊天空供給清新的氧氣。(他、我互利--健全的我)

當今時代,市場經濟的動力就來源於個人對「私利「的追求,它遵循的是「平等交換」準則。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中國文化必須作出調整。以便更好地兼顧自我與他人。而不是總在「忘我」與「唯我」、「義」與「利」兩個極端之間來回折騰。

文化改良

如何改良我們的文化呢?簡言之:去政治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前面我們總結出中國文化的核心結構是: 「以我為中心」+「忘我道德」。對於「忘我道德」這一條,前文已分析到它實質上是一種為政治服務的道德,不是為每個獨立、自主、平等的人服務的道德。至於「以我為中心」這一條,前文也已論述,它的內涵就是「功利、等級、人情」,而這也正是政治化使然。因為政治只求功利,政治追求等級特權,如果一個社會全面政治化,那就必然會扼殺人們對獨立思想、宗教、科學以及人的獨立、自由與尊嚴的追求。一個沒有經濟獨立、思想獨立和獨立尊嚴的人他當然走不出心理上的「少兒期」,他就特別依賴「人情」的照顧。

因此,可以說中國文化挖到根子上,實質就是一種「政治化的文化」。它的病根就在於「文化的全面政治化」。因而,文化改良的根本方略就是「去政治化」,而且是「全面去政治化」!

30年的市場化改革就是在實現「經濟上的去政治化」。

接下來,希望通過法治國家的建設來進一步確立政治邊界,為思想、文化、科學各領域的獨立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經過長期的努力來實現「文化領域去政治化」任務,從而創造出具有獨立品質的超越政治功利的新文化。

我們還需要一場「做平等獨立現代個人」的新啟蒙運動,在全社會倡導做一個經濟獨立、思想獨立,具有「誠實、獨立、自律、自尊,擔責」的健全人格的新中國人。

這將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歷程。因為靈魂的改造,思想的進化是極其艱難曲折的,非經百年而不能成。

作者陳青春(筆名:知財)保留權利


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 虛虛實實 實實虛虛


從中國文化的體裁講內涵:是天地人和、建樹國本形象特徵、再造人才:從觀念與社會結構意義上講:三皇和諧讓權使德智賢能承傳治國、乃至西周文明的自然易理文化與人文政治文化演化的先秦文化史程。春秋以後緒子百家的代表——孔孟之道,歷史演進以黃權政治為中心、以農耕為背景的政治、國本、民間三派勢、上中下三層次,九分流的封建政統文化圈外所謂的之教與九流載體,攏統構和了中華整體的政治中心文化內涵。


中庸與實用主義


推薦閱讀:

你以為,不談政治就能活得開心安穩?做夢!
剛剛,日本「大崩盤」,警鐘敲響!
永別了TPP
怎樣理解梵蒂岡城國,一方面作為聖座所在地的宗教聖地,一方面作為一個政治意義上的主權國家?
並無太大實權的教皇訪問美國為何能得到超規格隆重接待,並佔據美國媒體頭條?

TAG:政治 | 中國文化 | 文化 | 政治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