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英美軍隊為何會被拖在義大利中部那麼久?

英美能投入的陸空力量遠比德國要強大,納粹德國卻還要防守東線和防備大西洋防線。雖然戰線比整個東線要短得多,但也不算過於狹窄吧。為什麼蘇聯能推進得那麼快,英美卻不能從義大利這條線不計代價地硬推到柏林?


歐美人都有的地理常識。

從義大利去歐洲要翻越阿爾卑斯山脈,唯一一個出口在南斯拉夫西邊,也是山。不是一個適合機械化軍團大規模作戰的地方。

希特勒一直沒有動西班牙,就是因為山多,而西班牙那些山比起阿爾卑斯可要矮多了。

要是其他國家倒是無所謂了,比如日軍沒炮沒坦克沒汽車,新幾內亞4000米的山說翻就翻過去了,但是當時美軍已經機械化了,走義大利線太虧了。

而且走義大利要經過地中海,後勤線比從直取法國要長得多。

義大利地形還特別狹長,戰略迂迴空間很小,只要主要方向防住了,可以和盟軍打消耗戰,西線盟軍在人力上占絕對優勢,狹小地形對他們不利。

盟軍在義大利登陸後花樣百出,背後登陸這些必選動作也做了,但是並沒有卵用。

可以對比法國戰役,美國人登陸後被德國人堵在海邊兩個月,沒看出比在義大利的時候好多少。然而美軍僅僅在防線上打開一個小口子,馬上就迂迴攻擊德軍大後方,導致德軍一路逃回德國本土。


主要是打的意興闌珊吧,根據一戰的情況,即便是打穿了義大利本土,繼續向前的盟軍也將碰到著名的一戰古戰場伊松佐河。。。。

想想啃卡西諾山都那麼費勁的盟軍,你再往前……

而且開羅會議之後,法國登陸已經成為定局,因此也就沒有什麼從義大利走向柏林的事情和指望了。


說個純軍事以外的角度,丘吉爾是堅定的大英帝國主義者,當時的形勢是大英帝國被美蘇德三個大肥仔在電梯間里擠得喘不上來氣,雖然它們之間是敵對的,但都在擠壓帝國的空間,所以丘吉爾就做了個白日夢,把最容易忽悠到的美國像擦屁股紙那樣想辦法用完扔掉,幫忙完趕緊滾蛋,這是一個持續性政策,在義大利就是告訴美國人從羅馬去柏林比諾曼底更近,讓美國把大筆物資扔在這,就沒什麼力量跑去法國了,等戰後美國就會發現在地中海呆著就是被英國人捏著蛋的狀態(地理上的不利以及英國勢力過於深厚),英國人不用趕美國人就得滾回西半球,大英帝國就又勝利了。

美國人又不傻,所以你就看到義大利戰場簡直要再打上100年,美國人及時止損了。


曾經有幸在瑞士、義大利遊歷一番,切實體會了下當地的風土。

總結而言,義大利的山地非常不利於機械化軍隊的快速推進,而在抵抗較為激烈的北部地區,也缺乏可供大規模登陸的海岸地形。二戰級別的火力水平在叢山峻岭中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義大利脆弱的基礎設施也影響了盟軍的物資供應水平,使之缺乏全面推進的能力。這種戰鬥情況和將來在朝鮮半島上的情形有相似之處——防禦者擁有優越的隱蔽條件,只要意志堅定就可以做持久的抵抗,而北義大利又缺乏類似仁川這種適宜向內陸穿插的登陸點。

再次,英國加拿大在巴爾幹進行的旨在隔絕蘇聯的登陸行動遭到了失敗,也使盟國方面對取道南歐結束戰爭感到絕望,從羅馬到柏林可謂一步一個坎。



地形有人說了,我說下兵力。

1944年1月負責義大利戰線的德軍C集團軍群總兵力為21個師,其中防禦古斯塔夫防線的是第10集團軍,該集團軍有10個師放在一線:44、71、91、305和334步兵師,第3、15裝甲擲彈兵師,第26裝甲師,第5山地師和第1傘兵師,另外第29和90裝甲擲彈兵師作為集團軍預備隊部署在羅馬周邊,羅馬附近還有C集團軍群預備隊戈林裝甲師以及第4傘兵師。

與此同時盟軍第15集團軍群兵力為18個師,比較不利的一點是組成複雜,僅師級部隊就來自八個國家:美、英、法、波蘭、印度、紐西蘭、加拿大以及南非。


看看地圖就明白了。

狹窄的山地地形,根本不適合機械化部隊大規模展開。

後來美國人在朝鮮又感受到了一次坦克報國欲死無戰場,不得不跟泥腿子們拼機槍的尷尬。


為何聯合國軍沒有打贏朝鮮戰爭?

這個問題也就是等同為何義大利中部戰役打得艱難痛苦?

不得不說,阿爾伯特確實不愧其名號。

原因很多,然而歸根結底還是戰場寬度和戰爭性質。山地易守難攻,正面寬度過低,難以投入大規模部隊。一個集團軍撐死了,別的只能在後面乾瞪眼。

東線那是滅種戰爭,西線還能悠哉地去保護名勝古迹呢。不提隆美爾俘虜的那麼多八集將士,阿尼姆投降時23萬德意聯軍,法妖被俘的180W士兵,45年結束後死亡是2.4W,這個比例讓41年被俘的蘇聯紅軍眼淚都下來了。

有人質疑英國40年為何不退出戰爭,有人問為何蘇聯不在44年和三德子簽訂和平協議么?

英美為何要不計代價?對於英美來說,壓制德國崛起的目的達到就可以了,誰做到不重要。蘇聯人打紅了眼就讓他們打吧。誰能想到蘇聯能在戰後快速醫治傷口呢?

別忘了,如果三德子不崛起,那麼撕的不可開交的就是英美了。而且就算如此,一戰結束後,華盛頓海軍協議還有二戰結束後大英帝國的瓦解不還是美帝動的手么。


義大利本身沒搞頭。黑手黨都能把軍隊打尿褲子。而且義大利在戰場上給英軍造成的的傷亡遠比娛樂消息少的多,跟美國基本就是沒碰著。人家也沒必要打穿義大利本土。還指著戰後拉幫結夥對抗社會主義呢。相反,最想打穿義大利的我想應該是隆美爾和古德里安。每次沙漠出任務的時候只要帶義大利的,德國人都會感覺到彷彿褲腰帶上栓了個傻逼。幫不上協同作戰不說,還得派兵保護。簡直不叫保護。叫看孩子!德國人開灰機空運去珍貴的機槍水冷用的水,竟然被用來煮麵條咂!機槍打不了20發就不響了。義大利人天天都穿的特別復古有范兒,撅在溝里想,我他媽的吃沙喝尿好久了,到底因為什麼要打仗...

而蘇聯對第三帝國可就沒這麼好的感情基礎了。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巴巴羅薩,23天打到人家卧室門口,殺了幾百萬人連狗都不放過,作為一隻能在大冬天光膀子戰鬥俄毛怎麼可能不報仇。而且地理上,亞歐大陸有廣袤的平原連接,蘇聯的坦克又是高速和柴油燃料的,懸掛設計適合快速機動,燃料又能保證供應,而且戰爭末期改進了生產工藝,產量穩定,鋼鐵洪流自然一馬平川。


義大利這邊有點像一戰了,即使有一方能夠獲得突破,也會很快被另一方阻擋。在這種地形作戰,不管是哪一方勝利,雙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大家也不是一戰時候那種腦筋轉不過彎的狀態了,與其在義大利用幾百萬的傷亡絕出勝負,不如在法國登陸,用更少傷亡結束戰爭。因此盟軍沒有在義大利強推,而德國也沒試圖把盟軍趕下海,微妙地達成了一致。


聯合國軍為什麼在38線拖那麼久?

這不是一個道理嗎。這種窄正面多山地的進攻戰本來就是很頭疼的,只要守軍組織起來有序的防禦體系你只能一點一點慢慢啃,進攻通道屈指可數外加沒什麼結合部導致你的進攻部隊根本找不到對方的軟肋,沒有軟肋就沒有戰役級的穿插和迂迴,進攻速度自然起不來了。

這種局勢下想提速的辦法就是後方大規模登陸或是空降,但是盟軍在地中海缺乏大規模的後勤基地,外加德意軍隊在後方的動員組織能力遠超大胖,再次登錄會喪失突然性等等因素導致盟軍並沒有來個二次登陸。


亞平寧半島比較狹窄,加上亞平寧山脈貫穿全島,不利於大規模機械化部隊展開,加上德軍幾個精銳師的抵抗,延緩了盟軍的推進速度。


這麼認真的嗎

「長官,統帥部命令我們迅速解決義大利人向北推進進攻德國!」一個傳令兵衝進指揮部

將軍抽了口煙,目光深邃而幽遠的看著地圖上的攻防形勢,問道:「士兵,你覺得,和義大利人打輕鬆,還是和德國人打舒服。」

士兵撓了撓頭,想起了撕布機機槍的怒吼,不禁打了個冷戰,又想起繳獲的義大利物資里滿滿的牛排和紅酒,答道「義大利人。」

將軍嘿嘿一笑,說:「給統帥部回信,我部正面的義大利人精銳無比訓練有素火力強大難以攻克,請統帥部再作計劃。」

博諸君一笑,勿認真,我還是很喜歡吃通心粉的


個人認為是戰略層面的失敗導致的,或者說是一群政客為了自身利益導致的,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而且是在當時反對法西斯統治的新政府的幫助下,盟軍僅僅渡過一條河就用了將近五十小時,這在正常情況下對於一隻機械化部隊來說是難以理解的,除非指揮部命令他們減緩行軍速度。

很多人說因為山多不適合機械化行軍,但我認為這是不成立的,雖然地形確實有點複雜,但是挑出來一兩條能讓重型車輛走的路絕對不是問題,而且在那個地方德軍機械化部隊甚至裝甲部隊數量也不少,既然德軍有路,盟軍沒理由沒路可走,即便公路、橋樑被破壞,工程兵也不是吃乾飯的,甚至可以說,在沒有敵軍襲擊的情況下工程兵的效率可以超乎想像的高。


因為義大利人膽小,打一會兒就喊停戰停戰,歇一會兒再打,義大利人實力坑隊友,剛打一會兒義大利人就出來說 我投降哈哈哈哈


推薦閱讀:

三武一宗滅佛很大程度上使「民役稍希,租調年增,兵師日盛。」起到富國強兵的根本!卻為什麼被世人詬病?
西遊記里最慘的妖精教會我做人
番外,拜年。(愛你們)

TAG:歷史 | 德國 | 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