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科學家中亞裔少於歐美裔,是因為什麼原因?

不說亞洲其它國家,就先單說中國吧,前面幾個答主也都說了,時間太短,還沒有看出成效,我知道很多歐美從事科研的很多父母輩都是科學家,成長環境很重要,都知道做體育要從小培養,其實科研也一樣,發育的時候沒有特定的刺激很多能力就培養不了了。這是教育的大環境問題。再者科研其實是錢堆出來的,只有國家大力推動,才會有好東西做的出來,這個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這幾年國家已經開始大力招人建平台,等進一步規範制度,科研界更新換代,儀器設備硬體齊全,出成果是一定的。最後說下在美的華裔,我不清楚華裔有多少科學家有多少,暫不評論是不是的問題,就我所了解的華裔二代移民,很多讀去medical school或law school了,一代們真是拼了命的想讓孩子做醫生或者律師,就算讀了phd,也鮮有繼續做科研的,因為做科研真心窮,又不好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華裔入坑比例,厚厚。


正想點開看,發現被秒刪了……


看看每年美國科學院新增院士裡面華人的比例,就知道至少在院士裡面華裔就已經不少了。

2016年新增84人,有三個華人(全是大陸教育體系出來的)

2015年新增84人,有7個華人。

2014年新增84人,有三個華人

2013年新增84人,6個華人

2012年新增84人,8個華人

也就是說近五年,420個絕對頂尖科學家裡,光華人就已經有了27個,超過5%。然而美國華人人數只有452萬,佔美國人口的1.3%。要是再加上日本韓國越南和大頭的印度(算南亞),結果一目了然。


因為人少啊:-)


因為你不是搞科研的所以你不知道現在華人科學家有多牛逼

但就我的領域

兩剛兩健 w k liu j s chen shaofan li都是頂尖人物


一句話:教育!

看看歐美國家對教育的投入。

中國還需努力。


假設我們願意承認人種之間天賦沒有差異的話。

那麼各個國家的某項發展水平只和時間和投入有關。

當時間和投入足夠的情況下,就是拼人口基數了。

在一些低投入和短周期的項目上,中國的人口基數已經在發揮作用了,比如圍棋,電子競技。

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項目會越來越多。

有些人眼光短淺,只看現狀,有些人目光遠大,會看趨勢。


科學家是遷徙的物種。這是這種工作的天然特徵:科學家把時間都用在了人類知識的邊界上。由於科學的原因,可能只有十來個人能夠深入了解他們的研究(更不用說幫助他們向前推進相關研究),而且他們分散在世界各地。對很多人來說,在一個國家完成博士學位、做完博士後研究、永遠帶在一個實驗室工作幾乎不可能。所以,他們需要遷徙。而且,Nature分析顯示,四處活動的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平均引用率比其他人高40%。

Natue:當科學家流動起來 他們的效率更高


主要是發展時間,歐洲現代科學研究起源於文藝復興,大約是14世紀,中國的現代科學研究起源於清末,都快19世紀了。

中國以前沒有嗎?當然有!不過是另外一套體系,比如中國古代數學不包括什麼定理論證,只有演算法,各種簡化演算法和公式,而後來被炮火打開國門之後為了追趕西方不得不暫且放放自家的,從零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了。


以後只會越來也多

我們拭目以待吧

東亞大陸12億漢族同胞的智商優勢在合理的啟發下會慢慢爆發的


IQ問題,也是基因多樣性問題。

如圖,東亞平均IQ很高部分地區達到110,碾壓歐美,比如美國才95,南歐才90!

但是東亞人的基因多樣性低,導致智商分布太集中,如圖所示(東亞人IQ是平均高方差小的正態分布),意思就是大家都很聰明,但都差不多。可是由於分布集中,在右側,人類超高IQ的天才數量,東亞反而大大少於歐洲。

這也是中國為什麼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卻一直處於經驗階段,無法突破技術革命的原因。

不過東亞雖然天才少,但是大量的較高智商、且差異小的人口,相當有利於進行高等教育普及,產生大量的高素質產業人口。這些海量高素質,高智商人口進入產業,可以立即吸收和改進歐美的技術,只要採取跟隨戰略就可以擊敗任何歐美產業!

隨手畫的,不是很精確,意思學過統計學就能看明白。


因為都去賺錢了?


語言的因素很大,畢竟頂級期刊都是要用拉丁字母或者西里爾字母寫的,中日韓這方面很吃虧。

還有中國科研收穫的時候應該還要等五到十年。在經濟起飛之後一代人的時間。


中國歷史上,某時段的科技發明可是領先世界的,朝代的更替對原有的知識系統打擊不大,但是某時期思想潮,崩潰了整個民間知識系統。其次國家之間的競技,對知識體系的保護,中亞地區很難在歐美地區系統的學習,除此之外,國家為了自保,科研成果武器化,純粹的科研研究基本止步,兩彈一星等科研成果武器化保全了中國,熊抱和鷹眼的威脅大大減小,與之同窗的楊振寧在美國知識系統揚名立萬啊!為什麼少了?因為我吃不著飯,你喝酒吃肉還盯著我3分小田即將成熟的糧食,好在收成好,養了大狼狗;好在收成好,蓋了小茅屋;好在收成好,租了10畝田。我就是收成好!哈哈,我就是收成好……


德不及歐美,力不逮乎日蘇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還有就是環境與氛圍。


不說到發達國家的亞裔,畢竟人少。

說說亞裔的大本營。

先說中國。1、科研風氣差,學術腐敗嚴重。2、恢復高考之前的工農兵大學生是推薦的,之後的還沒有到開花結果的時候。3、沒錢。當然形勢是在好轉的。

印度。不說別的,就說成年人中一少半是文盲,我覺得掃盲顯然更迫切。

印尼。剛想出一個好主意結果禮拜時間到了撅屁股禱告去了,這要能搞好科研就怪了。

日本。其實已經很不錯了。


科學也是混圈圈,那個圈圈的潛規則就是歐美人創立的,其他人混進去當然要有個時間了,還好這個圈圈不排外,否則你一個看不到。


就算死心塌地做效忠狀,人家也不完全信任你的黃皮膚,高端科技的命脈,當然不能讓你想碰就碰。不過你若是碰到了,那就是錢老的故事了。


歷史原因。。簡單易懂


這的確是個現象

我簡單猜測,跟社會定位迷失有關

頂尖科學家是需要自由空間與游牧精神的,而中國社會是垂直體系,每個人必須找準定位,而後才能活得比較好。

聰明到都能當頂尖科學家的人,這些事兒在18歲的時候,用一秒鐘就想明白了,所以讀人民大學或者LSE去了。

美國社會相比東亞,更多地還是個扁平社會,你想幹啥都行,不會有諸多現實壓力或觀念,逼你到龐雜的垂直社會體系里去爬高高。所以,頂級聰明的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幹些他們想乾的事情。科學家只不過是其中一個不大起眼的選項。

而華裔到了美國社會,成功也是因為秉持中國傳統,善於在垂直體系里爬高;成功得不那麼淋漓盡致,也是因為秉持了中國傳統,不懂得放開來追求內心所好。


推薦閱讀:

鮮為人知的世界——地中海山區(一)
海上馬車夫——荷蘭共和國的興衰(上)
從小沒學過歷史,現在想學怎麼辦?
關於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個猜測

TAG:數學史 | 物理學家 | 歐洲歷史 | 科學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