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產假到期奶奶帶孩子,奶奶說方言,辭彙語音和普通話差別很大,這種語言環境對學說話的孩子影響到底有多大?

孩子六個月時請奶奶來北京幫忙帶孩子。奶奶來自農村,普通話一點不會說,她們的方言和普通話差別巨大,不僅是語音語調和普通話有變化,辭彙完全不同,比如褲子叫fer,冷叫shen,粘叫ran,逗叫hou,好玩叫zeng,拿叫han,把尿叫duan...。除此之外奶奶對常見動植物、形狀、顏色能叫上來的都很有限,給孩子看圖片把鹿叫馬,獅子叫老鼠,小牛叫狗娃,圓形叫坨坨,方形叫片片,藍綠不分,橙黃混淆。而且不喜歡記名詞,好多東西叫不上名字,一律用這了那了代替,打掃衛生說氈這了那了,收拾廚房叫打著這了那了,出去玩說出去看這了那了,晾衣架、烤箱、微波爐...很多時候都說**那個。 孩子九個月了,馬上就學說話了,有人說方言沒關係,就當是多掌握一門語言,上了幼兒園自然能學會普通話。可畢竟周圍的大環境是普通話,周圍帶孩子的多數是說普通話,這麼地道方言環境的非常少。請高人指點,這種語言環境對孩子學習語言到底有多大影響?是不是可逆的?現在這種現狀,我應該努力「再教育」奶奶,還是索性換一個阿姨? 無盡苦惱的媽媽敬等答覆


別把方言和沒文化捆綁在一起,方言也可以擴充辭彙量,方言也可以說得很高雅,方言愛好者們的目標是讓所有方言都有像粵語一樣的地位!方言是一種寶貴的傳統文化,而且讓小孩兒說方言有利於拓展思維,反正普通話將來到學校都得學,社會上都得用,不用怕學不會~~


我來自行打臉了。

唉,寶寶在作為寶寶的時候,對各國語言反應差不多,原來那是因為他都、不、懂。而不是都聽得懂。

現在寶寶四歲多了,在家只說英語。跟他說中文他就看著你用英文評論說:「媽媽你說話真奇怪呀。」

三歲剛去幼兒園(東京本地幼兒園)回來吐槽說:「那些小孩說話像猴子一樣,我不想和他們玩。」

當然現在慢慢開始開口說一些日語了。

我和他爹研究了了一些兒童語言學習的書籍得知。只要有「語言環境」,雙語三語都不是夢,人的腦容量完全可以勝任。

--------四年後的更新分界線----------

以下為原答案:

沒有問題的,不用擔心,我們家英語日語普通話廣東話都混著說,寶寶全都懂的。

小孩子更多時候其實是根據場景語境和大人的語氣表情、肢體語言get到你想表達什麼意思的,總之不要低估孩子學習語言的能力。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語言環境,世界上大多數孩子都是在多語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無需擔心。


在了解方言對寶寶有什麼影響之前,先來看看什麼是方言,以及「方言+普通話」究竟會給寶寶帶來一個什麼樣的語言環境?

很多家長因為聽說了太多「雙語兒童」的優勢,想要給自己寶寶早一些去創造「中英」雙語環境。但是,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所觀察到「雙語者」的種種優勢,大多都來源於那些一出生即暴露於兩種或多種語言環境,自然習得,且幾種語言發展得十分平衡的兒童,比如說父母本身就說不同的語言,或者母語是雙語的家庭,移民到了英語國家等。而這樣的環境創造,其實不是僅僅上幾節外教課、看幾部原版動畫片就能夠達到的。

漢語普通話是以北京語言為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而形成的,所以它其實和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南方的一些方言之間差異巨大。比如,說普通話的人,和說粵語、吳語的人幾乎是沒有辦法溝通的。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也往往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既然差異那麼大,溝通起來又那麼困難,那麼我們可以提出一種理論假說,即:「普通話」+「方言」,可以給寶寶構成一個廣義上的「雙語環境」。

寶寶出生就有語言天賦,天生具備識別不同語言系統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7 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分辨兩種語法結構不同的語言,並開始這兩種語言的學習。也就是說,當爺爺奶奶說山東話,媽媽說普通話,寶寶完全可以明白他們之間的差別。而且,在同時學習兩種或多種語言的過程中,也會逐漸形成兩套或多套語法系統。

「普通話+方言」的家庭環境,只要引導得當,孩子不會聽不懂,更不會混亂。而咱們如果能說好一門方言,尤其和普通話差異較大的方言或者少數民族語言,也算是具有「雙語或者多語」能力哦。

在這種雙語環境下,如何「揚長避短」?

首先,正視「普通話+方言」學習環境的優劣勢,避免不必要的焦慮。

在老人或者保姆本身語音語調不準確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強迫他們去學習普通話或用蹩腳的普通話來和寶寶進行交流,反而會讓寶寶有些糊塗。不如大大方方的就讓老人說方言,自己和寶寶做好普通話的交流溝通,讓孩子同時接受兩種語言的輸入和刺激,為獲得雙語環境帶來的優勢而做好準備。

其次,時時關注孩子語言發展,保證普通話的輸入量。

如果家長不關注孩子的語言發展,而是把孩子的語言學習全部甩手教給老人,那麼很有可能導致普通話輸入量不足,想讓兩種語言平衡發展,兩種語言的輸入就需要儘可能的等量,而且,這個輸入需要基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是看個電視或者視頻、聽個歌兒就能夠解決的。

而要做好有效的交流,父母在跟孩子說話的方式上,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要跟隨孩子的興趣,不斷拓展話題

嬰兒說出的第一批單詞大都是他們日常生活中能夠觸手可及的物品、或者參與過的活動。所以,家長可以圍繞他們的興趣所在,從他們最先學會的辭彙、句子、話題開始,不斷幫助他們進行拓展訓練,促進語言的發展。

第二.、模仿孩子所說所做,使語言容易理解

比如說,孩子感興趣的玩具是小火車,大人可以模仿他的動作,跟他一起玩,而且一邊玩,一邊不斷重複這個玩具的名字。「你看,一輛小火車。」

第三、盡量留出跟孩子面對面交流的時間。

比如早上的洗漱時間,臨睡前講故事時間。面對面的親子互動越多,質量越高,孩子的語言能力越好。老人保姆出門也盡量讓他們帶上孩子,讓其接觸到自然豐富的語言環境。

最後,我想說:最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是自然輕鬆的環境。這個環境中有什麼樣的語言,就讓孩子去學習什麼樣的語言吧。


不會有影響,讓孩子提前學一門方言,對於他來說是好事,如果你是在擔心他以後的普通話發音情況,那麼可以參考一下孩子父親現在的語言現狀。而且孩子的普通話語言環境比他父親要好多了吧?既然普通話不是問題,而多說一種方言也會有好處,那麼現在讓孩子跟著奶奶學習一段就是一件好事兒了。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語言能力,看看大山裡出來的孩子順溜的在方言和普通話中間轉換就知道了,對他的大腦發育是好事,而且據說可以減少老少痴呆的發病率,


只要孩子不是完全生活在方言里接觸不到一點兒普通話,他就一定會說普通話而且掌握一門方言是很好的事啊


千萬不能再讓奶奶帶了!小孩子一旦學會方言根本不可能再改過來!語言是紮根的東西!現在這種社會一定要讓孩子說標準的普通話,不然到時候跟人都沒法交流!親身經歷!表姐從小在農村長大不會普通話,到城市來玩根本沒法和任何人交談。普通話對孩子真的太重要了!!


不是專家,只靠我平時觀察身邊小孩的經驗來回答,有偏頗的地方勿噴。

以我平時觀察到的經驗,告訴樓主這樣子是非常不好的!!!

例子說話:

1. 我表妹,爸媽是兩個地方的人,所以爺爺的方言跟外婆的方言不一樣。而且倆老人家都是文盲,沉默寡言。因為爸媽要工作,爺爺和外婆輪著來帶。直到兩歲多,還只會說簡單的詞語,像「爸爸」 「媽媽」 「爺爺」 「不要」 「不好」這樣的詞。現在三歲半了,會說連貫的句子了,但常常表達不了自己的想法,說一句話很吃力的感覺。教她背詩,一首五言絕句為例,只能我念一句「春眠不覺曉」這樣的五個字的,她才能跟著念。如果我一次念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她就會懵逼地看著我,跟不上。一首詩反覆教上幾天才記得住。

2. 我同學的兒子,多數是爺爺奶奶帶,爺爺奶奶不會說普通話,但是有點文化,從小就用家鄉話(佛山的粵語)教孩子說話,過年的時候抱著孩子出門玩會指著春聯教他念,還會教他背唐詩三百首。兩歲的時候已經基本全認得常見的春聯了,指著就會念出來。兩歲半的時候背了百來二百首的唐詩,兩歲九個月的時候你問他李白有什麼詩?他會給你背出兩三首李白的詩,問他王昌齡有什麼詩?他會背「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分類很準確,只是用爺爺奶奶家的方言背的就是了,不會說普通話。但是,現在三歲多上了幼兒園,普通話也學的非常快,說得很好。

按照兒童發展的科學來說,幼兒的大腦發育應該是女嬰要發育得比男嬰早的,但這裡兩個孩子的對比反而是我表妹更遲緩。我能肯定的是表妹長大後普通話也會說得好,但是樓主你覺得這兩個孩子以後誰的語文學習會更好?兩人的語言能力誰更強?反正我是鐵了心不能把我的娃交給婆婆帶(也是文盲)


推薦閱讀:

一歲半的寶寶會背詩,算不算神童?

TAG:寶寶學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