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普遍認為國內大學數學教材編得不好呢?

我們想看的是利潤表,卻給我們看資產負債表。

我們想把厚書讀薄,結果發現書本來就很薄,硬被西昆體寫厚了。

我們想把薄書讀厚,結果發現書本來就很厚,硬被太學體寫薄了。


因為答案不詳細。

許多理論推導不完善。


純粹是在做題,沒有應用和深度認知...


謝邀。就個人經歷而言,夏道行的實變和泛函那兩本書挺不錯的。


國內教材還有個很少有人提的重大缺陷: 比如在第七頁出了一個公式或者圖標,並給出了這個公式或者圖表的編號,然後在後面提到該公式的時候一律只寫該公式的代號,絕不願意再在書中直接寫出該公式。可是有時候一本書三四百頁,八九十公式,每當看到後面的時候都不得不翻到前面去找公式


不只是數學教材 別的大多數東西都是這樣子 是因為從小到大周圍的環境以及教育讓人覺得國外的東西好

順便推薦 許以超 先生 的線性代數


高中教材編的也很爛...


我遇到的問題,一章里前後節,同一個問題的進一步討論,同一個變數用不同符號表示。

蘇聯數學家重分析,美國重計算。我國早期受蘇聯影響很重,現在又學美國。等到這一代成熟,下一代數學學習者會不會批判教材華而不實?

只期望更多的學者,特別是基礎學科的學者能夠更認真的對待 編寫教材這件事,至少保有不被人戳脊梁骨的良心


因為普遍還覺得同濟高數難呢


跟數學思維有啥關係, 我翻了一下, 我統計課本到all of statistics大概七八章的地方, 後面就沒了, 一本好的教材會是想延伸閱讀的時候不知道讀什麼的書嗎。

我們那本教材,參考文獻三本書,沒有任何的英語文獻, 還有一個參考文獻好像是習題集。

跟國外經典教材比, 差距實在太大。


比如我們學院新版的高等數學教材基本把同濟的教材抄了一遍,這種態度怎麼可能會有好書。

當然,頂尖學校自己的教材確實不錯,所以想學的話還是盡量選擇國外教材和國內名校教材。


很大一部分是為應付工作或者完成任務讓研究生抄的啦。


一個原因就是外國的月亮就是好看。

此外就是外國教材真的好,因為基數就在那,外國=所有國家-中國,數量和質量能比國內好,稍稍讀過大學數學的都知道,這是很正常的想法。

還有就是人云亦云的很多,連初中生都來了,業內慢慢就形成一種聲音:國內的教材就是差。

最後就是這些老說別人教材糟的人,其實就是只有說說的能力,也沒什麼能力和勇氣改變,你看這些人的最高目標,可能就是到外國混個博士之類的東西,然後留在外國生根發芽。他們的最高成就,可能還沒國內寫得好的教材的作者高。


中醫教材編得很不錯

我願意看


推薦閱讀:

Pearson 到底是怎樣一家出版社?
醫學教材有哪些數據不統一?為什麼會出現數據不統一現象?
為什麼感覺國外的教材都比國內的厚得多?
金庸的武俠小說適不適合加入語文教材的學習內容?

TAG:教材 | 大學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