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遍認為國內大學數學教材編得不好呢?
是否意味著相較國外教材,國內大學數學教材並不太有利於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我覺得國內的面向數學專業的基礎教材還是有很多精品的,北大、復旦、科大都出過不少好書,國內院校的數學專業本科教材也大多選用這幾個數學大戶出的書。這些書雖說整體上和美蘇法的優秀教材比仍然有差距,但是對多數數學專業的學生打好基礎來說夠用了。
真正拙計的是工科類的數學教材,有大量學校"結合本校教學實際情況",精心編(chao)寫的教材。
舉數學分析為例:某些章節里把讀者當白痴,不厭其煩的演示運算過程;某些章節里把讀者當超人,從1+1=2可以直接推到牛頓萊布尼茨公式而不講背後的思想。我覺得,在編書的時候沒有給讀者定位是最主要的問題,一方面要兼顧應試,一方面又要滿足教學的需要,這兩者可不是完全的一統。
像 Rudin 的數分原理,我最喜歡的方式,定義定理例子一氣呵成,邏輯順序情緒,讓你知道定理A的出現是為了滿足定理B的需要,而不像國內教材給出許多例子卻沒有清晰的邏輯線。
國內也有好書,譬如《數學分析新講》,國外也有爛書,只不過太爛了,傳播不過來如果你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大學數學的教材通常都是站在「已會者」的角度(寫給「教書人」看的)所編寫的,而不是站在「不會者」的角度(寫給」學習人「看的)所編寫的,你就知道數學教材為什麼編的不好了。
看了幾個答案感覺有話沒人說。感覺這個問題不只是數學上的,所有理工科都或多或少適用。
我不同意【國內數學教材編得不好】這個命題,也不同意【國內的數學教材都很爛】、【外國數學教材都比國內教材要好】。造成這種印象的原因我覺得有幾點:1、教材翻譯引進的基本上都是精品經典,國外爛書其實一大堆,只是國內學生沒機會接觸到而已;2、很多人覺得外國教材特別是美國,都特別親切,詳細的講,生怕你不懂。這其實是學生水平的問題,特別是大一剛進來的時候,美國大學生在高中的基礎沒有中國的好,所以要大量鋪墊,詳細的講;而中國很多內容默認你會了,還有書上講完了還要老師幹什麼;
3、需求問題,對於一個新手而悟性不高的學生來說,恐怕教材越詳細越好,帶你繞過所有的坑;而相對的,對於善於學習有悟性的學生,可能就會覺得真啰嗦,寫那麼多字出來騙錢的吧,而編寫教材的教授可能也有同感;
PS: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教材往往很厚,每一章前都有一個長長的介紹,相應的價格也十分感人。PS·PS:上一點提到的悟性,按我的定義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中長期浸淫所產生的「感覺」,這與天賦相關性不大。它可以用於啟發和聯想,但是不能用來證明。
4、確實存在編爛教材騙經費評職稱的現象,而且還很多,深感痛心,希望能打擊。編爛教材就算了,更爛的是強制學生購買,或者指定為課本;
5、國內以前的教材或者老教材再版以後的新教材受到蘇聯數學的影響很深,老一輩的數學工作者(往往是編主流教材的人)是受到蘇聯式的數學教育成長的。現在雖然我們的數學培養體系換成了美國式的,但蘇聯的影響猶在。要是有空的話可以去看看菲赫金哥爾茨的《微積分學教程》兩卷、還有柯斯特利金的《代數學引論》三卷,你會發現和美國教材非常不同;
PS:遺憾的是在國內名氣最大的是吉米多維奇。6、數學本身有種簡潔美的價值觀,喜歡對事物做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對定義和定理也是如此。教材作者往往也樂於此道,但對於學習者來說就不是那麼友好了:很多學習者不能理解這些定義定理之間的聯繫,或者它們用來幹嘛,或者是不能理解它們本身。
這有點像一個包裝很精緻的禮物,一看外表,很漂亮(簡潔美),但是裡面(本質)是什麼,不花一番功夫把它拆開來是不知道的。美國教材就把怎麼拆禮物盒告訴你了,或者直接告訴你裡面是什麼禮物,但我覺得這個事情還是自己做一遍比較好,能培養你以聯繫、整體的眼光看事物的能力。7、最後未免遺漏,還是補充上:國外好教材確實多,現代數學(以及現代科學)以歐洲始,直到美國,幾百年的教學經驗積累不是蓋的。很多是領域開創者自己來教,自然沒有人比他們更加懂了。
另:我讀過最好的國外數學教材是《陶哲軒實分析》,誠摯推薦每個學習數學分析的人都去學習這本書。
附:數學書籍推薦_高等數學吧,我見過最好的高等數學書單國內的數學教材基本是這樣的:一上來就擺一堆定義1.2.3.,好了,再列性質1.2.3.....最後定理1.證明,定理2.證明……很莫名其妙,只告訴你怎麼用,從來不告訴你為什麼這樣,他是怎麼來的,背景是什麼,研究這個的意義。
感受最深的就是<線性代數>這門。國內一上來就是行列式之類的,太突兀!國外優秀教材都是從矩陣開始,從矩陣作用開始講,漸漸給出行列式的直觀理解,並且有很多實例。
一句話,國外更注重一個陌生人進入一門新課程時的思維過程,而國內就是高高在上的灌輸知識。所以,有時你會覺得國外教材有點啰嗦,這正是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的結果。我們的數學教材就是對定義定理和證明的簡單堆砌和羅列,名為中規中矩,其實是在教學研究上的極其懶惰。
每到學生需要好好理解的關鍵之處,就常用顯而易見來打發。
不見任何引導,不見任何通俗解釋,數學語言如果能翻譯成具體的圖文圖像其實非常非常有趣味,但我們學生往往學到最後也不知道整本教材到底講的是什麼,難以產生直觀具象的認識。
證明對數學大廈的建成起到骨架的作用,但對於數學學習者來說,卻不是首先該面對的。
對於一門數學課的初學者,我們往往更關心學習它到底夠解決什麼問題?它又是通過什麼方式怎樣解決了這些問題?有了問題的意識,有了真觀的了解然後才會去關心在數學嚴格意義上它是怎麼證明的。
一本教材開頭就是一大堆定義,後面就是一大堆定理和證明,還全是專業術語和符號,這是寫規範嗎?而且前面好幾章鋪墊後才能進入主題。
我不知道這麼多從事教育的人都底是怎麼回事,可能自己就沒有真正理解數學的精髓?可能對數學本來就不感興趣,數學只是一個飯碗一個糊口的工具?可能都忙著拼湊論文評職稱無暇顧及教研教學?反正他們就是不去從初學者的角度回頭看看自己懶惰的羅列。
不知道,真是想也想不明白。這是這兩天自學實變和泛函的一點體會。
題外話:
基數能不能用個數來理解,完備能不能用數分的連續來理解,測度能不能用面積來理解,變分能不能用微分來理解等等等等。
前面的概念要麼是後一種概念的推廣要麼就是換了一種說法,這種推廣往往是數學家在面對新問題發現舊的概念無法解決問題時而重新定義和擴展的,這種歷史情境難道教材每章每節開篇不能簡要介紹?
沒有人話是中國教材的一致通病。重計算不重推導,重應用不重理解的教材。
我覺得還是非常多的。與其說打好基礎,不如說培養熟練工吧楊振寧對此書的評價是,用的時候不管過程,只管用就好。
再次向王竹溪老先生致敬。
國內也有不錯的數學書
本科:微積分五講,線性代數五講簡明微積分,簡明複分析高等代數簡明教材,丘維聲的書高等數學引論 華羅庚數論導引 華羅庚線性代數與矩陣論高年級本科及研究生:北大以前出版的一套,裡面有李群講義,代數曲線那套
流形的拓撲學
拓撲群引論
指標定理與熱方程從單位圓談起等等我的經歷使我不自覺地感受到是不是我們國家缺少紙張,感覺一本優秀的教材只要內容上讓初學者不至於看到前幾頁就扔書即可,其他的形式上的東西還是不要的好。
缺乏完整的邏輯
關鍵不是哪個國家編寫的教程,而是誰編寫的教程。教程的好壞與編寫者對知識的理解深度、表述能力以及責任心有很大的關係。
我覺得國內數學教材平均水平還是不錯的。
不信,你看計算機教材。ps:這是我的問題為什麼中國內地的計算機教科書正確程度很低,但是數學教科書十分精準? - 大學
一,他編了一本好教材,也不會多賣出多少,也不會有更多的人去認真讀,也不會給他帶來更多的收入和聲譽。
二,他編了一本爛教材,該賣多少還是賣多少,該有多少人用還是有多少人在用,該掙多少hair掙多少。而後者更輕鬆,更能騰出時間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我理解的數學應該是生活映射過去的抽象,應該是社會的變化帶來了數學的理論的不斷豐富,但是教材上基本只講高度抽象化的數學理論,基本不提這些東西在生活有什麼對應物,使得我們學了一堆的艱澀隱晦的理論知識,只能說是知道,卻在生活中沒有找到理論的根,所以感覺很不踏實,很不實在。建議百度或者google一下《理解矩陣》的博文,就會看到矩陣在生活的著落點,所有的東西植根於大地,就會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