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頁面的排版方式不同,那麼用戶關注頁面的焦點是否相同?

有哪些不同呢?


先表明一下立場,目前得票最高的答案存在誤導,存在「以果定因,以偏概全」的問題。

(在知乎上比較少針鋒相對,但這次確實有些不同,只為研討,並非針對,希望@張丁傑見諒)

(以下加粗內容為@張丁傑答案原文)

排版方式的變動會給用戶的體驗帶來很大的不同。

正確,且該說法是通用的,不限於web。

不同的排版,用戶眼神注意的焦點也是不同的。

偽命題。在目標一定的情況下,選擇何種排版並不會直接導致焦點的轉變,更換排版後只是因為真正的焦點被過多干擾(產品使用習慣、閱讀習慣、個人偏好等),無法迅速識別;

而眼動儀只能單純記錄眼球軌跡,卻無法記錄內心思路,因此在數據上就造成了「用戶的焦點因排版不同而產生變化」的假象。

如果要給這個現象做個歸類,應屬於數據誤讀,「我們以為它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實際上它只反映了一半」。

採用合適的排版,在用戶眼神聚焦的地方放一些比較重要的內容,會更有利於信息的呈現。

偽命題。用戶眼神聚焦的地方分為兩類,目標聚焦和過程聚焦;

目標聚焦是指進入界面後,真正希望獲取的信息,可能是多重的、交叉的或鏈式的,也可能是啟發式或聯想式的;

過程聚焦是指在完成目標聚焦前,所付出的信息識別代價,這部分屬於獲取信息所必然承擔的成本;

眼動儀無法區分目標聚焦和過程聚焦,因此如果因為排版問題,導致過程聚焦區域多且密,則會在數據上存在誤讀,效果與上一條一樣。

下面來分類說一下不同的界面類型,用戶的眼神所關注的焦點。(後附眼動成像圖若干)

這些圖本身沒有問題,但用於輔助回答本題、佐證「排版能影響焦點」則屬於誤導。答題時的題目為《假如頁面的排版方式不同,那麼用戶關注頁面的焦點是否相同?》

眼動儀機械記錄了眼部動作而忽略了心理感知,因而無法全面支撐「關注焦點是否相同」;

這些眼動成像圖必須結合測試用戶的即時訪談、用戶心理分析、產品功能分析,才能起到較全面的數據支撐作用;

目前缺少訪談記錄、心理分析報告、功能分析報告,僅靠眼動成像圖就說明「關注焦點有改變」是站不住腳的。

  • 逐條發表意見後,我概括一下自己的觀點

1、良好的排版,能幫助順利獲取焦點;

2、是否能夠獲取焦點,與排版不直接相關;

3、焦點來自於進入界面時的目的。

  • 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

用戶從界面上獲取信息時,大致可按「是否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標準,分為精確方式、模糊方式兩大類手段;

1、精確類下又可分為單一、多重和鏈式

  1. 精確單一指精確的單一目標,典型例子:在線詞典
  2. 精確多重指精確的多個目標,典型例子:商品參數描述
  3. 精確鏈式指通過精確的單一或多個引子目標,在當前界面連續查找後續真實目標,典型例子:在線FAQ的索引及正文

2、模糊類下又可分為單點啟發式、交叉啟發式、聯想式

  1. 模糊單點啟發式指頁面上的某個目標觸發了精確方式的手段,典型例子:隨意瀏覽新聞,看到奧運,開始精確翻閱奧運相關信息
  2. 模糊交叉啟發式指頁面上的多個目標觸發了精確方式的手段,典型例子:隨意逛taobao,看到眾多推薦月子水、月子餐的內容,開始精確翻閱坐月子相關信息
  3. 模糊聯想式指頁面上的部分元素觸發了精確方式的手段,這些元素不特定指圖形、文字或其他形式,典型例子:看到某博客使用的黑色酷炫背景圖,聯想起使命召喚,瞬間帶動回憶鏈,開始精確查找使命召喚的玩家視頻

  • 觀點展開說明

1、良好的排版,能幫助順利獲取焦點

針對個人,把需要且重要的信息放在符合閱讀習慣的顯眼處,這是迎合;

針對目標群體,做同樣的事,這是排版;

同樣的信息與閱讀媒介,不同的排版確實有不同的效果,受阻或順利有時區分很明顯。

2、是否能夠獲取焦點,與排版不直接相關

由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的分類,可以大致得出一個推論,所有獲取信息的方式、過程和手段,最終都將演變為相對精確的、有一定目的性的「目標獲取任務」;

這個目標就是題目中所說的「焦點」的真實身份;

而排版這個因素,在以上歸類的六種情況下,只能在模糊式的獲取過程中起到概率影響;

廣告宣傳等研究的設計布局,大部分都是為了促增或減少焦點轉移的概率,因為此類媒介多為模糊式獲取;

而知識性、工具性的產品頁面,則無法直接促增這個概率,因為此類媒介多為精確式獲取。

3、焦點來自於進入界面時的目的

一句話,用戶本身轉移焦點時,不論有意無意,排版都不是直接原因,但在部分媒介中,排版可以促成焦點轉移/不轉移,注意,不是「決定」是「促成」;

再直白一點,「想」看的時候,翻山越嶺也能看到,「不想」看的時候,塞到面前也視而不見。(打引號表示,有時並非主觀的想或不想,牽涉到隧道效應等問題,不再鋪開)

現在對於眼部運動軌跡研究,有價值的部分在於「如何在外部條件一定的時候,儘可能減少因排版帶來的視覺障礙,讓主流用戶無障礙獲取信息」。

最後歸納一句話,焦點轉換/不轉換的過程中,排版只是誘因,不是主導,真正影響焦點的是內容。

(另外,本答案僅討論互聯網等產品的功能布局與內容消息呈現,這部分內容是沒有上下文關聯的;

本答案不適用於成段的文字編排,因文字編排有上下文關係,受排版的影響將可能產生蒙太奇效果,導致不同層次的受眾從同一篇文字中獲取不同甚至相反的信息。)

附:有關雅各布尼爾森的「眼部動作的F型軌跡研究」,aliUED曾給出一篇有份量的質疑,可前往閱讀

http://www.aliued.com/2009/09/03/262/

--------------------更新12-08-09 14:30

@張丁傑:

這裡所指的是一種群體性的傾向,個體的差異性無法解決。眼動儀是針對大量用戶的一種結果的反映,單獨的個體必然有差異性。眼動儀的研究針對的本來就 不是設計的過程,他只是對已經設計好的排行進行測試。並且在這裡,我們只需要關注最終的結果即可,數據雖然誤讀了,但是最終的結果是一致的。其實我們永遠 無法用儀器模擬出人性,因為人性過於複雜,多變。

@張丁傑補充了部分說法,並附帶了詳細的說明,我表示感謝 。不過仍需要探討一番。

專門討論這段引文。

無論是否存在個體差異,眼動儀本身都只是一個量具,而沒有「測」的功能,凡是帶有「測」的屬性的,本身即意味著代表某種標準。

比如說寫文章,有人開發了一個計算文字、空格、標點等等數量的工具,但它本身並不代表什麼,只是提供毫無感情、傾向的數據,因此只是一個「量具」。但如果有人根據十四行詩或者五言七律的規則,把這個工具加以改造,使之根據規則、有目的地統計字元空格等數量,那麼這改造後的工具才具備測量的意義,而不單只是量具了。

回到討論點。眼動儀既然是一個量具,在不帶有標準的時候所記錄的信息,也就不具備傾向性,所以「怎麼說怎麼對」。如果要為這個量具的產出加上「傾向性」,就必須結合場景、引入標準。

場景可能是一項任務,比如在商城中購買某個商品,或者尋找最便宜的商品,或者摘取某條信息。

標準可以是費茨定律,比如希望消費者能多點擊促銷信息鏈接;也可以是眼部運動能量消耗數據,比如希望減少運動從而更直接地獲取信息;也可以是審美接受程度,比如結合訪談和分析報告,評估出大部分人不反感的設計。

所以我這次補充的「點」,在於無論用何種方式論述排版對於焦點的影響,都不應片面地列出量的結果,而少了標準和場景。

另外,需要針對指出的是「數據雖然誤讀了,但是最終的結果是一致的」這句論述。數據誤讀的危害不在於結論本身是錯誤的,而是這種看似嚴密的推論讓人認為這是真實的結論。眼動儀研究本身存在較大誤差,眼動理論本身也並不嚴謹。目前的研究水平,充其量只是忠實記錄了眼部聚焦點的軌跡,但人眼本身是泛式瀏覽的,精確的聚焦不代表別的區域沒有注意力,否則戰場上的士兵如何發現敵情?如果都用眼動理論解釋,是不是可以說,因為在瞄準鏡上的時間遠遠高於其他區域的時間,相比戰場情況,士兵更加註意瞄準鏡的玻璃鏡片?

眼動的關聯因素太多,一處細微的抖動都可能導致眼動,而且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現在眼動圖能形成這樣的成像,頁面主導者的人為控制占核心因素。linkin以招聘跳槽著稱,其內的用戶更多關注個人信息,pinterest則是因為信息量過大,導致泛式瀏覽現象嚴重,仔細統計一下長尾,焦點圖將完全改觀。例子中的每一張對比,都能從內容和使用目的上找出答案,眼動成像只是暴露了這個問題。

因此眼動焦點圖不能用於佐證「排版方式不同,焦點也不同」。


從個人用戶的角度來說,一開始對你的網站是陌生的所以往往第一眼看到的是網頁設計師在首屏上特意突出的模塊,比如字體加深、加粗,邊框、背景色等等。所以網頁設計師要做的是通過一些配色、布局、排版的技巧引導用戶首先把焦點放在你網頁上最有價值的板塊,這樣才能讓用戶記住並長時間逗留。


排版的變動,的確會給用戶瀏覽的體驗帶來不同。這只是刺激物中的視覺元素位置發生改變,間接導致用戶的視線發生改變。

眼動的研究可以針對設計和評估的過程,不過更多的用於對設計後不同版本間的定性和定量測試。

另外,eyetrackingshop這些測試,是基於網路攝像頭完成的,數據採樣的比率和精度低於我們常見的商用和學術研究的數據採樣率。尤其是heatmap,gazepath這種眼動數據的視覺展示,可控的因素很多(選取的時間段、眼動樣本、測試網頁的基準頁面、heatmap的呈現方式等),所以完全是可以調成需要的/容易理解的一個圖來作為佐證。所以這種結論僅做參考,不能當作蓋世的通論來應用。

網頁端,具體執行還是要看用戶的瀏覽習慣和排版方式進行優化。


推薦閱讀:

TAG:用戶體驗 | 網頁設計 | 設計 | 排版 | 用戶界面設計 | 用戶體驗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