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宜家電視廣告「輕鬆慶祝每一天」遭網友吐槽?

日前宜家家居IKEA 一則廣告引發熱議。廣告中女兒跟爸媽在家吃飯,女兒喊了一聲媽。媽媽直接摔筷子:「再不帶男朋友回來,就別叫我媽!」,後來男友從天而降,父母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引髮網友吐槽。


這個廣告展現了功利的親情關係和壓抑的家庭氛圍,這一點很真實。

父母能幹脆利索的擺好碗筷,營造燈光氛圍,布置好假花,這點很不真實。


也是搞笑了, 各大衛視動不動52集的那些鬼放的不是催婚催生父母干預? 宜家倒是能道歉, 撤廣告了. 但從來未見那部52集中停.


剛看了一下,感覺挺詼諧的,可能對剩女群體來講,可能會尷尬一下,但是吧,也沒那麼嚴重吧??況且宜家知道道歉,蠻好的。


笑抽了,電視購物的廣告不就是誇張表演已達到自嘲的效果,目的是把看得人都當成傻瓜嘛,這類廣告演的就是種情景,就跟課本上情景對話似的,不要當真的呀,哈哈哈。

但是想問句通過這廣告案的領導,你們平均年齡多大?喜歡逛宜家的,平均年齡多大?

逼婚是年輕人痛點,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宜家可以送你男朋友嗎?有多少男同胞跟女朋友逛宜家時候完全懵逼不知道買啥,看著女友在那買買買 自己只能拎包推車或者打王者榮耀?能跟著女孩子一起研究買什麼一起推車的,只能是已經板上定釘的老公好吧?就是說中國傳統,結完婚才能研究布置新房之類的事情。微內涵,自己體會。

也許男閨蜜會熱心給你挑選,但是男閨蜜變老公的概率不要太低好嗎?這廣告改成男閨蜜從天而降一起忽悠雙方的老爸老媽 大家都成功過關 然後倆人擊個掌 的話,我覺得還比較符合當下年輕人的促狹心理,不然請給我解釋下為什麼租男女朋友這業務這麼火爆。

最後,作為一個基本買空宜家的剁手黨,我覺得這廣告就是浪費人力物力。題材不好,主角選的不對,隔靴搔癢,如果要說達到什麼廣告效果,嗯,挺成功的,廣告做完被一頓吐槽上了熱議,大家全都知道了,反面典型也算是紅了。

個人建議題材用男閨蜜或者就乾脆就閨蜜。幾個女孩子一起互相挑選,共同推車在宜家拍照,這種情況更能讓人覺得暖。同理,家人一起購物,新婚夫妻購物,帶寶寶一起購物,都可以很明顯的展示宜家的風采

簡單粗暴的話,其實宜家重點推推瑞典肉丸和奧爾良烤翅冰激凌什麼的,大力發展發展餐飲業我覺得可能比賣收納和傢具掙得還多。尤其在中國,因為這是個已經被吃貨佔領的神奇國度。

我是夏爾君,一個憑藉一己之力在租房這件事情上,摸爬滾打默默掃雷的租房老司機。


仔細看了廣告。結合這條廣告再結合宜家近期的活動宣傳,宜家主要想通過這條廣告表達當家中突然來客人時,可以利用宜家的產品輕鬆迎接客人。宜家選了一個詼諧的話題:被催婚族突然帶對象回家。而一些觀眾卻把重心放在了父母催婚上面,尤其是一批大齡單身青年,因為廣告赤裸裸反應了他們真實的催婚生活,引起他們不爽,這點宜家確實考慮不周全,有錯。

但是,我十分不贊同不理解網路上一部分女性的看法,把這則廣告視為性別歧視。

現實中無論男女都會出現父母催婚的情況。(包括我媽催我找女票。)試想如果宜家拍攝一則以男性為主角被催婚的廣告,反響會這麼強烈么?再何況,通過觀看宜家以前的廣告,大部分都是以女性為主角。只能說社會上一部分女性時刻綳著「性別歧視」的神經,時刻準備舉起性別歧視的大旗。說白了,就是自認為在各各方面都低男人一等。思想可怕。最後,作為一名宜粉,希望那些舉著性別歧視大旗說要脫宜家粉的人,請再也不要去宜家商場。看到你們,覺得噁心。


推薦閱讀:

所謂的公平終究只是一場夢
市場越完善,歧視行為總會變少嗎?
APS審核是否構成對中國學生(學校)的歧視?
近期熱詞「暖男」「小鮮肉」是不是在物化男性?

TAG:心理學 | 廣告 | 社會 | 宜家家居IKEA | 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