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無啦啦、無情情、無端端、無辜辜」的重疊機制是什麼?
01-25
粵語里有這麼四個近義詞:
無啦啦、無情情、無端端、無辜辜
從語法上看,「無」後面的是什麼成分?這種重疊的機制是什麼?
先探詞源。題主給出的四個粵方言詞皆「無緣無故」義。——————先說「無啦啦」,《開放粵語詞典》寫作「無拏拏」。「啦啦」、「挐挐」從字面皆無灋推出「緣故」義。下河佬認為:實際上這個詞的本字為「無賴賴」。「無賴賴」源於「無賴」。示例:楊巨源《與李文仲秀才同賦泛酒花》詩:「若道春無賴,飛花合逐風;巧知人意里,解入酒杯中。」範成大《次韻卽席》詩:「月姊有情難獨夜,天孫無賴喚晨興。」上兩例中「無賴」皆「無心」、「無意」、「無緣故」義。(參見王鍈《詩詞曲語辭例釋》(二訂本)p318)——————「無情情」源於「無情」,「無情」源於「無情由」。港粵用例甚多,不贅。——————「無端端」源於「無端」。示例:明《九命奇冤》:「我好好的女兒嫁給他,爲甚無端端的自尋短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無端端的要我打那個圖樣……」——————「無辜辜」源於「無辜」,「無辜」即「無故」。「辜」通「故」:緣故。(參見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豫部》)——————————再説四詞形成「端端」(即題主所問的「重疊機製」)。衆所周知,漢語詞彙雙音化是總趨勢,但同時亦存在三字化的消長。三音莭詞的出現可消弭大量雙音節詞帶來的漢語音系中音素的缺失,增彊了漢語的律動感,其效應在口語表現上尤為顯見。三字詞在結構模式上有多種形式,本回答僅述ABB式。ABB式三音詞先秦文獻就有,如《楚辭》:「清泠泠」、「莽滄滄」。大量出現始於元,口語化文獻可見,不贅。(到目前為止,學界對疊音詞的研究專著好像還沒有,只在各大家著作中散有述及。)——————————回到本題的「無+B1+B2」。下河佬認為,B1(名詞)為主語素,B2為B1的疊音詞綴(調音律用),「無」是對「B1+B2」結構義的否定,整個詞在語用上同「無故」。
啦 粵語【laa1】。拏 粵語【naa4】。賴 粵語【laai6】。
無辜辜第一次聽到。。
其實從 端端 情情 啦啦 來看,感覺像量詞?
無啦啦=無端端=無程程=無端白事/無程白事。無辜辜沒聽說過,起碼廣府片沒有,可能是某地區方言。為什麼這麼說,估計也是約定俗成這麼說吧。(真的不是撒嬌)但如果把疊詞取消(無啦/無端/無程),就沒有這種說法了。
推薦閱讀:
※「付之闕如」是什麼意思?
※漢字「了」(le)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為什麼說「國富民強」,而不是「民富國強」?
※文言文中,那些表達用一個詞就可以說明白而用白話文卻不容易講清?
※青春、朱夏、白秋、玄冬的來源和含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