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死後是什麼樣的狀態?

阿羅漢一般是入寂滅涅槃

但是五無間罪里有殺阿羅漢

說明阿羅漢如果不是自力進入涅槃狀態,肯定是有很大問題的

那他們還是處於涅槃狀態嗎?還是中陰狀態?

經典里說,他們一般涅槃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會被佛陀的光喚醒,進入大乘,那麼當時的所依身是六道當中的那一道呢?

他們以什麼樣的狀態獲得解脫,或者被佛接引入大乘呢?

--------

輪迴中徹底死了這種概念並不存在,成佛也沒有這麼一說。

死後才稱阿羅漢這種說法不成立。阿羅漢是一種小乘果位,依然擁有人身,但再不是凡夫。

看了各位的回答有了很多啟發,也有了進一步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五無間罪里只出現了殺阿羅漢,為什麼沒有殺佛,殺菩薩?

當然可能眾生的福報不至於到殺佛的份上,那麼為什麼沒有殺大乘菩薩這一條呢?在這一點上,大乘菩薩與小乘阿羅漢有什麼不同?


涅槃是需要體證的,並不是用來理解了知的。阿拉漢死後不受後有,永斷輪迴。

阿拉漢是人。過著佛陀教導的梵行生活。

死於意外的阿拉漢也一樣進入涅槃。

因為證阿拉漢果的同時,他就已經斬斷輪迴。

佛陀死後存在或不存在的問題,在佛陀生前已經被提出了。

一群修行者向佛陀提出了這個問題,佛陀考慮到發問者的理解能力,於是不給予回答,保持沉默。當佛陀的弟子阿奴拉達(Anuradha,古譯:阿那律)向佛陀彙報了弟子們的不滿。並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佛陀知道阿奴拉達有能力理解這個問題,於是回答道:

「阿奴拉達啊!你認為色蘊(實體)是永恆或是無常的呢?」

「是無常的。世尊!」

「無常是痛苦還是快樂?」

「是痛苦。世尊!」

「當面對無常的痛苦和不永恆的東西,把它當作是『我』,我的靈魂或永恆的實體,這種觀念恰當嗎?」

「不恰當。世尊!」

「受蘊(感受)是常還是無常?」

「是無常。世尊!」

「無常是痛苦還是快樂?」

「是痛苦。世尊!」

「把無常、痛苦和肯定會消亡的東西,當作是『我』或『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靈魂。這種觀念正確嗎?」

「不正確。世尊!」「想蘊、行蘊、識蘊是常還是無常?」

「是無常。世尊!」

「無常是痛苦還是快樂?」

「是痛苦。世尊!」

「把無常、痛苦和肯定會消亡的東西,當作是『我』或『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靈魂。這種觀念正確嗎?」

「不正確。世尊!」

「所以凡是與自我、他人、聰明、愚蠢、高尚、低賤、遠、近等,有關的色、受、想、行、識,都應該以正確的知識理解為:『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這也不是我的靈魂。』要這樣的理解,一位高尚而有學識的弟子,才能從色、受、想、行、識中解脫出來,這樣才能完全的控制自己的心念和情慾,自由的擺布它。」「解除了情慾後,觀想於自身:『我是解脫者。』他將會覺悟到:『不生就不會死,我已通過修行做好一切準備,我不再受生的業報了。』」

「阿奴拉達啊!你認為色是如來嗎?」

「不是的。世尊!」

「依你所見,你認為色存在於如來之內嗎?」

「不!世尊!」

「你看見如來離開色嗎?」

「不!世尊!」

「你看見如來在受、想、行、識中嗎?」

「不!世尊!」

「阿奴拉達啊!你以為如來中沒有色、受、想、行、識嗎?」

「不!世尊!」

「阿奴拉達啊!現在你自己想想看,既然如來不能脫離色、受、想、行、識而存在。你還能對尊貴的如來有什麼進一步的要求呢?你還會提出以下四個問題嗎?」「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生前存在而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既存在又不存在?」

「不會了。世尊!」

「很好!很好!阿奴拉達啊!以前和現在我都同樣的說過:『唯有苦諦和苦滅,才是真理。』」《相應部.阿奴拉達所問經》

佛陀與阿奴拉達尊者這段對話,非常值得品味。但是佛陀的解釋不能令所有的人都滿意。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了解這些問題的知識,唯有通過觀禪的智慧才能理解這個問題。只要通過戒定慧的修行,證悟涅盤並不困難。這是佛陀證悟的道路,是世間少有的瑰寶。


二乘無學聖者之能解脫三界生死痛苦,是因為死後「不受後有」,未來世不再有五蘊十八界的生起而名為「我生已盡」;既然不再有後世的名與色等十八界中的任何一界出生,即無五蘊身心重新出現在三界中,當然就無生死流轉中的種種痛苦。然而這個「不受後有」卻是要由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來達成,不是覺知心自己想要「不受後有」就能「不受後有」;因為我見不斷時,或者我見雖斷而我執、我所執仍存時,死後必定會有中陰身而再受後有,不能說是「我生已盡」。是故若有人將十八界中的意識界認定為常住不壞的真實自我時,不論其所說的意識是粗意識、細意識、遠意識、近意識、現意識,全都不外於識陰假我,必因如是意識我見而在死後生起中陰身,為保持意識的繼續存在而不得不重新受生,於是就繼續輪迴生死、痛苦不斷。

但不回心的聲聞阿羅漢們死時入無餘涅槃,確實是「我生已盡、不受後有」而滅盡一切粗細意識與意根,但死後入無餘涅槃時其實是無所入的,只是把此世的五蘊十八界身心滅盡而不再受生於三界,而其第八識獨存時都無見聞覺知即是無餘涅槃;這雖然是我見、我執俱在的凡夫大師們所無法接受的聖教與事實,卻是必然如此的,因為不論是現量、比量、聖教量上,二乘涅槃的實證都必然如此。

  當不回心阿羅漢們入無餘涅槃時,其中迥無絲毫五蘊十八界存在,二乘聖者如是滅盡無餘之後,卻仍然是大乘賢聖菩薩們所證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從來不外於此一涅槃。因為,阿羅漢們捨棄此世五蘊身心之後的無餘涅槃非境界的境界中,仍然是他們各自的第八識獨存而非斷滅空。此際的第八識離見聞覺知而又沒有意根可以處處作主,十八界中的六塵界也都不再現前,絕對寂靜,故名涅槃寂靜;此際既無五蘊諸行,便遠離諸行的無常苦;此際也無色蘊,亦離色身之不凈;此際迥無六塵,是故「有受皆苦」的苦「觸」也不復存在,無想、無思、無七識領受諸法,如此才能符合二乘菩提的三法印。菩薩們依本來自性清凈涅槃而現量觀察到此地步時,必然證實一個真相,就是二乘聖者所入的無餘涅槃中,仍然是賢聖菩薩們所證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只因二乘聖者未證第八識如來藏而無法現觀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所以不知道這個正理,於是斷盡我執、我所執以後,入了無餘涅槃而不再有名色時,仍然不知法界的實相。但菩薩卻能如此為二乘聖者證明:二乘涅槃絕非斷滅空!賢聖菩薩們,如是以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成就二乘涅槃正理,如是善護二乘正法,令二乘菩提正法立於不墮之地,一切外道所不能摧破,亦令斷見外道所不能夤緣攀附。大乘賢聖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既然也能為二乘菩提護持、印證,明確顯示不是斷滅空,自然更能證明大乘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絕非斷滅空。

涅槃(連載27)

心經所說無五蘊無十二處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四聖諦無智亦無得,說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獨存,七轉識俱滅的涅槃寂靜境界。

南無佛法僧


有一部經這樣說:

有一個外道有大神通,能知道人死後去了哪裡,輪迴去了哪一道,只要接觸到他身前的身體任何部位,就能知道。於是就到處為人算卦,聲名鵲起,遠近聞名。

有一天他聽說佛陀的威名,就去見佛陀。對佛陀說了他的神通。佛陀就拿出一個頭骨給他算。他算了半天不知道此人去了哪裡,於是誠惶誠恐拜伏於地。佛陀告訴他,這是一個阿羅漢的頭骨。

佛陀這樣描述涅磐:火熄滅了,火去了哪裡?

為什麼沒有殺佛?

第一,佛也是阿羅漢。

第二,沒人殺得了佛。

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就要殺佛,他用神通力推倒大山想要砸死佛,但被佛陀閃過了,不過也造成佛出血了。這一條罪叫做出佛身血,也是和殺阿羅漢同等的五無間罪之一。

至於殺菩薩。按南傳,菩薩未成道時還是一個凡夫,還不會有佛教,也就沒有什麼五無間罪了。殺一個凡夫的果報遠不如殺一個聖人。釋迦牟尼菩薩前身是被殺過的。他投身去了地獄,被地獄魔王殺掉很快就投身了善道。

菩薩成佛後,應該是沒人能殺得了他了。

按北傳大乘,大多是後期非佛說的其他外道教義,偽造了大量本就不存在的菩薩。比如觀音,文殊等等,歷史上沒有這些人物。

按北傳表法意,凡以噁心貪住五欲而求告佛菩薩者,皆是出佛身血。五欲:財、色、名、食、睡。以噁心向佛菩薩求告這些,也必下地獄。南傳沒有這種說法,因為佛已經涅磐不再來了,出佛身血這條罪已經無法再犯了。


謝邀!

要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解決阿羅漢到底是什麼。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即第四果也。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名無學。(四智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在下理解,阿羅漢已經是證得有餘涅槃的,即已超越了生與滅、垢與凈、增與減這些二元對立的概念的,這是一個證悟層次概念。

那怎麼戒律里還有出佛身血、殺阿羅漢這些概念呢?

這裡講的是色身,就是示現在我們凡塵俗子眼中的那個活動的肉體。

既然是肉體,就會有衰老、死亡和受傷。

即便是佛,也有木刺穿腳,頭疼三天的狀況。

更何況目犍連被毆打致死的。

這些一方面都是肉身所出現的狀況,另一方面也是佛陀(報身)和諸阿羅漢的一種示現。

分析佛法,有二諦不可混淆。

勝義諦里,涅槃超越一切概念,世俗諦里,佛的色身也不免生老病死。

只要在世俗諦,就得遵循世俗諦的規則。

拉里拉雜講了一大堆,不知道講錯了多少,懺悔懺悔。


阿羅漢會涅盤但是不會死的


出自蓮花生大士全傳。

佛陀親口宣說,阿羅漢死後不再受生,也沒有中陰身。

願見聞解脫。

這個出自恰美山居法

阿羅漢可以用神通捨棄自己的身體,並且安住在空性中。時間長達八萬劫,之後再被佛陀的佛光喚醒,結束暫時的休息,投入大乘法菩薩道中。


推薦閱讀: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不管我今生做了什麼善惡,來世來報,但來世的我又不記得今生的記憶,那就算是來世是惡報,關我今生什麼事呢?
大自然的力量與佛的力量相比,誰更大?

TAG:涅槃 | 大乘 | | 小乘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