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崖海之戰後,陸秀夫為什麼不帶領幼帝隱姓埋名以保命?


你要明白,陸秀夫他們不是為了保小皇帝,他們是為了江山社稷,是為了漢人的江山。這才是他們不屈不撓地立小皇帝的原因所在。小皇帝死了可以再立一個,江山丟了可再也回不來了,而且億萬百姓將臣服於異族的鐵蹄之下。失去的不僅是尊嚴和江山,還有歷史文化與生活習慣,如果僅僅為活命,文天祥就不會起兵勤王,陸秀夫也不會顛簸海上,像這樣的漢人精英,如果投降蒙古人,照樣是榮華富貴:如留夢炎,如後來的洪承疇等。

我覺得他們還是有信仰的,小皇帝的生死其實並不重要,崖山海戰時小皇帝已經是漢文明的象徵了,是江山社稷的代表;瀛國公和謝太后已經投降受辱,這是血性男兒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小皇帝不能再受辱了,國家如此,他若不能逃出重圍,便只能殉國,若再被擒受辱,臣民顏面何在?

其實張世傑後來已經說出了他們這些志士的真實想法:「我為趙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

他們為之奮鬥的不是某個人的榮華富貴,而是江山社稷。

反對前面答案認為是封建禮教所致的,若為保命,抗日戰爭時為何還有那麼多烈士英雄,若是貧民守土有責,那些海外華僑為何還回國參軍?難道只是封建禮教的作用?

我們民族歷經數千年,雖屢遭奴役,終能敗而復起,延續至今,靠的絕不是石敬瑭、留夢炎、吳三桂、洪承疇、汪精衛之流的「聰明」。

魯迅先生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就是這些少有的單身抵抗的猛士,若還不被人理解,則民族前途堪憂.


保全百姓,謝太后帶著瀛國公付出尊嚴做了

保全氣節,只能小皇帝殉國了


因為他們想做「人」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衛王舟,而世傑、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乃杖劍驅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

「二月癸未,弘范等攻崖山,世傑敗,走衛王舟。大軍薄中軍,世傑乃斷維,以十餘艦奪港去。後還收兵崖山,劉自立擊敗之,降其將方遇龍、葉秀榮、章文秀等四十餘人。世傑復欲奉楊太妃求趙氏後而立之,俄颶風壞舟,溺死平章山下。」

說的很明確了吧?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去找皇帝一起逃跑,但是被元軍包圍,突圍不得,因此帶著皇帝殉國。他不是不想逃跑,他會去找皇帝,是不想扔下皇帝。不想扔下皇帝是不想讓宋朝亡,沒了皇帝等於沒了政權,沒了中央。

張世傑知道再等就突圍不了了,所以果斷在最後時刻突圍。他希望再找個宗室擁立為帝。如果能突圍,我想陸秀夫會和其他人一起,帶著皇帝繼續轉進。但是他們被包圍,無法脫身,不想讓皇帝被俘受辱,也不想承受亡國的悲痛,那就只有一死了之。陸秀夫沒有選擇和張世傑一起突圍,可能是覺得皇帝是碩果僅存的正統了,即使再找個宗室也是遠支了。


記住了當時的士大夫是有氣節的,正所謂寧死不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若為保全性命和百姓,投降就行;

若以他們受到的「忠於皇帝忠於一家一姓」的教育,那確實應該帶小皇帝歸隱。這是忠僕的做法,不是名臣志士的做法;

若為一心之理念,為社稷之尊嚴和心中的正義,才是他們的做法。這時候他們自己的性命,或者那個被立的小皇帝個人的性命,都不重要。


文天祥、陸秀夫等給宋朝滅亡的悲劇畫了個完美的句號。所以後世金庸創造出郭靖這麼個經典文學形象,就是前人背影的集錦。


推薦閱讀:

最能反映南宋氣象的南宋詞是哪一首?
宋會要輯稿這邊弓手云云,神臂弓等是代指嗎?
為什麼描述南宋對抗蒙古大軍的著作如此之少?
如何評價浙江衛視的紀錄片/人文專題片《南宋》?
為什麼北宋沒有「燕山-陰山」防線,堅持了150年,而南宋失去襄陽(江淮防線被破)後短短三年就被滅?

TAG: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