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在純氧中燃燒為什麼不會完全被氧化成三價鐵呢?
01-25
鐵在空氣中緩慢氧化會變成氧化鐵,在氧氣濃度高的情況下卻是四氧化三鐵,沒有完全變成三價鐵,這是為啥?
先考慮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反應能夠自發?
- 放熱反應易於自發。這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酸鹼中和,還是燃燒反應,很顯然都是能夠自發的。用焓變(△H)來表示反應熱效應,△H&<0則放熱,反之亦然。
- 混亂度(熵S)增大的反應易於自發。但是有很多吸熱反應一樣能夠自發:我們都知道一些鹽溶於水(例如氯化銨)是吸熱的,但是它溶於水的反應依舊自發。究其原因,是因為反應體系的混亂度(熵)增大。正如把一個玻璃杯摔到地上,它會變成很多碎玻璃(熵增大),而把一堆碎玻璃放到地上,它不會自動組合成一個玻璃杯一樣(熵減小)。
有兩個判據,哪個佔主導呢?
這就引入了一個新的判據:吉布斯自由能(G)。
定義:G≡H-TS,即:△G≡△H-T△S。恆溫恆壓下,吉布斯自由能減小的反應自發。吉布斯自由能的改變數由什麼決定呢?焓變、熵變、溫度。
關鍵就是這個溫度,很容易看出,低溫時焓變更為主要,高溫時熵變更為主要。回到我們的問題,常溫下(298.2K)和鐵燃燒時的溫度(約1800K)下,反應的△G不同,即進行趨勢不同。
由此,常溫的規律,不能生搬硬套到高溫上,正如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常溫下會化合,碳酸鈣高溫下又會分解一樣。考慮如下反應:
6Fe2O3(s) ==== 4Fe3O4(s) + O2(g)
查閱數據計算可得:△G(1800K)=-39.10kJ/mol&<&<0這說明:在1800K時,氧化鐵分解為四氧化三鐵和氧氣的反應是自發進行的,這就是為什麼鐵在氧氣中燃燒得到四氧化三鐵而非氧化鐵的原因。而常溫(298.2K)下,△G=+33.67kJ/mol&>&>0這說明:在常溫下,氧化鐵分解為四氧化三鐵和氧氣的反應是不自發進行的,這就是為什麼鐵在常溫氧化得到氧化鐵而非四氧化三鐵的原因。其實鐵還有一種常見的氧化物——氧化亞鐵。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證明:溫度更高(高於2200K)時,氧化亞鐵佔主導地位,溫度更低(低於1600K)時,氧化鐵佔主導地位,而在這個溫度區間之內,就是四氧化三鐵佔主導地位。這可以如此理解:氧化鐵→四氧化三鐵→氧化亞鐵,每次分解均產生氧氣,而氣體分子熵值通常較大,溫度越高,熵變越佔據主導地位。藍皮有原原本本的
Fe2O3高溫下脫氧生成Fe3O4,反應自發
影響條件其實是溫度。根△G=△H-T△S,不同溫度下同一反應的吉布斯自由能變是不同的。考察以下兩個反應,查閱有關數據計算可得:3FeO(s)+1/2O2(g)=Fe3O4(s),298K時的標準吉布斯自由能變為-274.8kJ/mol,1800K時的標準吉布斯自由能變為-207.3kJ/mol;2Fe3O4(s)+1/2O2(g)=3Fe2O3(s),298K時的標準吉布斯自由能變為-202.0kJ/mol,1800K時的標準吉布斯自由能變為+39.10kJ?mol-1。可以看出,第一個反應兩個溫度下都是自發的,因此產物不可能為氧化亞鐵;第二個反應,298K時是自發的,因此產物為氧化鐵,1800K時不是自發的,因此產物為四氧化三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