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南方都市報微博的《全國萬億科研經費被指6成用於開會出差》新聞?
【全國萬億科研經費被指6成用於開會出差】過去數年間,科研經費使用所暴露出的問題讓人觸目驚心。2014年,教育部通報4起科研經費使用違規違紀典型案件,5名大學老師騙取科研經費1600多萬。實際上,全國科研經費大概只有40%真正用於科技研發,60%都用於開會、出差等。@中國企業報O網頁鏈接
【全國萬億科研經費被指6成用於開會出差】... 來自南方都市報
我只想說,很多時候,科研與出差開會是劃等號的。
我就想問,學術會議算不算科研?項目統籌協調會算不算科研?項目驗收會算不算科研?合作交流會算不算科研?
再說出差,項目地實地考察算不算科研?去外地單位做實驗算不算科研?這其中的項目人員需要差旅、住宿、補貼,這些是列入差旅費的,然而憑什麼不算科研?作為一個Ph.D.,一個腦力勞動者。我吃進去的能量的60%都被我用來吃飯睡覺走路跑步打電腦翻書了,只有不到40%被我用來從事腦力勞動。我真是太腐敗了!!!
我記得網易轉載的是南方企業報!不過考慮到南方系一貫的手法,參與炮製或轉載這樣的新聞非常正常,不過在科研方面,這些媒體還沒有發言權!
我估計寫這篇文章的記者,其知道的科學家也就限於小學教科書中舉的幾個如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學家!
國家的科研經費怎麼用,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怎麼確定資助問題(資助什麼題目,資助誰,資助數額),二是拿到資助該怎麼用問題。兩個問題都牽涉政府,其中第一個問題更為重要,第二個問題也是政府的責任,因為使用者受到國家關於科研經費文件政策的制約。
從國家層面談科研經費,必須結合我國國情。中國從古到今文人當道不重視自然科學研究是世界共識。直到新中國成立,我們的科學技術(包括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都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組織架構體現了國家意識的覺醒,也賦予了機構的科技的分工和經費分配的權力。其中,明確界定中國科學院(國家機構)主要負責前沿基礎性科學研究,科技部主要負責工程(生產)實踐中的技術研究,兩者或有重疊搭界也是很正常的事,關鍵是上面提到的第一個問題。因此,科技部的職能自然就進入公眾視野(中科院的「陽春白雪」不會被大眾關注),所以下面要說的是科技部。
首先,資助題目確定最為重要。它需要在國家的發展經濟(規劃)的大原則下確定,最終目的當然是要創造經濟價值。本人大致了解國家規劃的制定過程,實質就是中央各部門把各自的規劃遞交到國家計委(現在是發改委),計委匯總成包羅萬象的國家規劃。單從這個程序看,科技部的規劃就有缺陷。你不用指望發改委會有綜合調節能力,把工業發展計劃給科技部預先參考,狗屁!!!那麼科技部是怎麼確定題目的呢?它有一個專家庫,每次搞規劃時就從專家庫里挑選適合的專家參與規劃制定(事實上,通過時間考察,很多專家基本就固定了),而據我了解,專家庫80%是不熟悉工業產業的教授或學者。由這些專家組成的專家組(一個相對固定的團體)決定該資助哪些題目。這個專家組確定題目後需要給它約定一個目標,大多數課題的目標都是圍繞某個單項核心技術指標達到什麼水平為判據的,儘管這幾年迫於壓力硬性塞進去創造產值指標(最後誰去管它?!),但那個圍繞的核心永不動搖。
其次,資助給誰?這個學問就大了。儘管科技部多次改革管理機制,想通過專家組的投票科學決策給誰資助。但那個相對固定的「團體」有諸多短板:一是資歷背景多為學者(不重視工業實現),二是沒有約束機制(他們自己不從中獲得資助),三隻是一種狹隘推測(他門串通獲利)。有些學者拿世界發達國家的科研經費從來不資助企業來說事,殊不知我國正是基於科技落後成立科技部而把振興科技產業作為國策的本源。奉勸那些學者去中科院討飯吃,更不要用您那「三寸不爛之舌」去蠱惑科技部管理者們。據說有些專家一輩子就吃上這「口兒」了,起碼錢拿來帶研究生名正言順。
再次就是資助數額了。這裡面的學問、掣肘和關係太複雜,這裡就不議論了。只說一條,可以由專業第三方評估機構確定,如不行還可以採用嚴格限制經費支出項目、用不完退回的法規。
怎麼說呢,就拿我等碼農來說吧,平時沒事買買伺服器印表機,每年再更換幾個台式機滑鼠鍵盤什麼的,也花不了很多個錢,但是出國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呢,一個人來回機票加上住宿,怎麼說也得一萬兩萬吧,這樣來看,豈不是差旅費用要遠大於其他所有的經費了?
且不說導師,就算是碩士博士,中了頂會總不能不去吧,博士前面幾年,總要去幾個頂會聽聽吧,國內會議如果沒有這麼高級,但是近的話,也要去聽聽吧,不然難道閉門造輪子嗎~
就算有人開支有問題,有貪污腐敗,也應該立法來懲戒,讓人不敢貪;教授,研究生的工資也得漲漲了,讓人能夠不貪也有尊嚴的生活;而正常差旅的開支還是要正常使用的,不應該嘩眾取寵,一刀切。而國內很多政策往往都是媒體輿論一關注,就瞎切,一刀下去,好的肉也都被切掉了。就像之前伺服器的硬碟壞掉了吧,結果現在如果要報銷(還是橫向項目,和大家的上貢的稅半毛錢關係都沒有),還得去招標競價,然後簽訂合同,登記固定資產,去兩個校區幾個部門蓋幾個章,真這樣搞的話,時間浪費了一大把不說,伺服器還得停好幾天,最後只能自己墊幾個月工錢唄。不然時間都用來做這個,哪有時間做實驗,哪能畢業呀(逃)- 關於開會支出:豎向項目會議相關費用基本限制在10%,報道這麼說是不嚴謹的。
- 關於開會:開會還是很有必要的,學術圈就是個圈子,你不去開會,怎麼和最牛的人接觸,怎麼和最新的進展貼近?特別是在中國,混個臉熟是需要的,否則你的文章別人審批時會吃虧,你的項目申請時會落後。
- 科研行業有沒有問題?當然有,比如行政管理的不科學,包括報銷制度的弱智,部分老油條套取科研資金,科研資金分配和使用效率都有待提高,這都是問題,沒必要否認。
- 科研行業問題很大嗎?看怎麼比,和美國比,當然差距還是明顯的。和國內其他行業比,已經很不錯了。有些問題科研行業本身是解決不了的,比如上面說的行政權利過大問題。
- 關於科研人員:大眾在媒體誤導下,認為科研人員是清貧的、安於清貧的,這個概念應該改改了。這個行業還是比較穩定、體面、自由的,從薪酬來講,文章發表能力(所謂科研能力)夠強的人能掙到足夠過的錢,不需要去動科研資金的主意。
- 也許有一些邊緣的、年長但是缺少成果的、或者貪心的,在這個行業渾水摸魚,有,但是不是那麼多。歡迎國家來查,來清。
科研經費的使用並不是沒有問題,但是從差旅會議費這方面著手,是傻逼行為。
其他的先不說,我就從某些行業說一說。
因為所在行業不一樣,所以可能有人並不知道其他行業的情況。比如地質,海洋,環境,水文,生態等領域,差旅費佔了很大的比例,野外工作的所有費用,航次,等等,都算做差旅費當中,有些人沒從事過野外工作,沒參加過航次,可能不知道這些費用究竟有多少,我只能說,一點也不比買一台科研儀器省錢,甚至花費更巨,然而對於這些行業,這些費用就是花在科研上,而把差旅和所謂的科研費用對立起來是何居心?
按照南方都市報的邏輯,是不是所有野外費用占多數的行業都該被砍掉?那數學的經費是不是一分不給都可以?畢竟只需要用到紙筆嘛。還是讓南方都市報搞科研吧。道聽途說!5名老師占科研工作者的比例是多少,一棍子全被你打死啊,讓人寒心。
反正這類的新聞在中國最能引起一大堆人高潮的。
大概只有40%真正用於科技研發,60%都用於開會、出差等。然後再說些有的沒的,最後間接暗示個結論,中國科研之所以落後,因為腐敗。如果不用來開會,出差,中國科研就能超越美國。
緊接著,一大堆屁民開始高潮了,高呼,中國科研沒救了,你看,這麼多年,中國科研界才出來個屠呦呦。
最後再把體制罵一遍,然後就舒服了。
但在這裡問一下記者以及無腦跟風的屁民們,國際上的獎項除了諾貝爾獎還知到多少個?
退個立場上講,要實地採樣然後出差的算這裡面的40還是應該算這裡面的60?要委託檢驗的,或者合作分析的那些開會又是不是科技研發?
不可否認,有一部分人,利用科研名義在貪污,但請別弄出一個所有科研人員都在貪污不幹活的假象。我覺得這個和教授等行政人員工資太低有關係。
事實上,人類的慾望都是相同的。我們在看待一個問題時候,最好從各方面制度找原因。教授和科研工作者有可能工資太低,滿足不了提升生活質量的需求,所以就想辦法從科研經費中下手。另一方面,科研經費的管理方面有可能也隱藏著非常大的漏洞,比如某些條款不能嚴格執行。條款不能太過嚴厲,嚴厲的條款和法律都是很難執行的。條款要一定的寬鬆和人性化,以保障管理者的機械式流程化執行。第三方面,相對於美國大部分大學屬於私立,教授屬於僱員來說。國內大學的教授和老師身份都有很大的行政人員色彩。其身份的特殊性導致其必須長久的外出交際開會,而不是專註於科研之類。一方面,習慣於大手大腳外出用公家宴請的習俗很難改變。而就算有廉潔的人在這種風氣下,也很難不奉陪,否則就是會打上不合群的標籤。結論:實行科研與公事經費分離政策,適當限制公事經費,提高人員的工資。推薦閱讀:
※學術界上古的大神一定比今人(中的大神)更厲害嗎?
※如何看待林賢祖的這篇博文《數學類SCI期刊灌水榜》?
※為什麼要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爬大板有什麼奇技淫巧?
※學化學的大都很窮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