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何看待「打折就想買 不然感覺虧」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
01-25
大學生一枚,平時看見正價的商品出售都會猶豫幾遍到底需不需要買,但是一看見打折的(特別是能打到4折5折6折的)就一定會頭腦發熱要買下來,不管折後是四五十還是七八百。唯一能制止題主的是題主的媽媽,因為題主的經濟不能獨立(但是屬於在家比較嬌慣的類型,有些東西多撒撒嬌就能搞定了)。
想問一下知乎上的各位大神,這種心態到底是不是有問題啊,而且到底什麼樣的東西打折了才值得買呢?題主因為這種打折不買就會死的心態幾乎每個月都要發生衝動性消費,真的好睏擾啊。
首先你要弄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非理性的購買行為。總結起來,可能有幾個:
1. 對自身沒有明確的把握感,你很容易會迷失於「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覺中;
2. 很多時候「我要選擇什麼?」和「我在什麼情況下更幸福?」,在我們的頭腦中是兩個不一樣的問題。3. 誤以為想要(miswanting)——心理學家Wilson 和 Gilbert把「wanting」定義為「一種對喜歡的狀態的預測」。然而預測總是充滿偏差的,尤其是對於感覺的預測。剛吃飽的時候去超市買食物容易買少,很餓的時候去買則容易買多,就體現了這樣一種預測的偏差。4. 認知負擔:過多的選項造成了對認知過大的需求,使我們感受到認知的負擔,從而降低了去做選擇的動力。5. 不理性地計算了機會成本:非理性的人們,往往會把所有看似存在的備選項全都計為機會成本,因此當他們看到許多可能的選項時,他們不但不會覺得開心,反而會為自己將要失去如此之多感到難過。
針對不同的成因,也就有不同的行為改進:1. 針對「沒有明確的把握感」——統一標準。雙十一來了大家都會 「買買買」;而日常的購買,大家卻有選擇困難症,怎麼回事?雙十一時消費者的思考過程是:「雙十一來了,『所有東西都便宜』——我要買點什麼」「所有東西都便宜」就是統一的標準,因為東西都便宜所以我是一定要挑選出一個的,因為我不會吃虧。一旦給他加入干擾性的背景信息「據報道多家電商平台在促銷前價格不降反增,到大促時再假裝打折,實際與原價並無差別」,又將重新回到選擇焦慮狀態下——因為「價格」這個參照標準已經失去統一性(有些可能是虛假折扣有些可能是真實折扣)所以,給自己錨定一個不變的原則,比如折扣,比如某個朋友的意見,比如時間(最近一周會不會用到),總之只要是一個標準,就一定會有所改善。很喜歡「benchmark」這個詞,就因為它很形象——像一個水平的凳子一樣的參照標準。2. 針對「選擇的無窮與理智脆弱的矛盾」——限制/減少可選的選項。如攜帶購物清單的人不會購買過量食物、多利用導購APP等等。
3. 改變做選擇的方式——從「追求最大化效益的人」 (maximizer),轉變為「容易滿足的人」 (satisfier)。什麼是「容易滿足的人」呢?這是指那些,能夠對「還不錯」的選項感到滿意,並不追求絕對的「最佳」的人。4. 試著給予自己更多「決策辯護」(choice justification)理由——當結果不可逆時(買了也沒法退貨了),人們會因為choice justification(我暫時將這一名詞翻譯為決策辯護)而認為自己的選擇更好,即購買的這件東西相比較那些自己沒有購買的東西來說更好。多看到買到的這些東西的好處,也就能夠更好的提升目前的滿意度。當然,想停止剁手,除了這些,歸根到底還是你的自制力問題。從消費者心理學方面分析,當商品打折時,人們有賺了的感覺,這時如果不買,打折過後,人們會產生「失去感」。與獲得某物而來的快感相比,「失去」讓人感覺更痛苦。有興趣具體可參閱:行為經濟學。
剁手的快感怎麼來?
推薦閱讀:
※美國人在聖誕節瘋狂SHOPPING了什麼?
※愛馬仕宣布明年提價會有提升銷量的效果嗎?如果有,是怎樣的經濟學原理?
※我國微波爐和吸塵器普及率為何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