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希拉里對中國這麼強硬?
是個人遭遇?背後利益集團?還是其他?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可以扯得很大很遠,遠到中美兩國近代交往史的發端,大到當代全球政經格局的變動重組。但我想完全沒有必要那麼哆嗦。所以回答就僅主要集中在對希拉里個人政見表現的具體分析上了。當然,在此之前,必須先指出,中美關係近年的緊張-松馳周期加快,而緊張階段相對延長,程度也有所上升,關鍵因素自然是因為中美綜合國力的差距,在以不久前絕大多數人都難以想像的速度迅速縮小。事實上除去核打擊能力之外,這種差距已比蘇聯最鼎盛時期的美蘇差距更小了。作為當今國際秩序的實際主導者,美國對中國戒心不大幅上升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從而,包括希拉里在內的大多數美國政客,在現階段內也不可能不對中國越來越有強硬的一面。
但回到希拉里個人,她的態度還是有更多的具體原因的:
首先,根據美國的政治傳統,大多數有意卻還沒有登上最高寶座(這一般自然是指總統職位)的政客,通常在對外政策上總是會比現任者態度更加強硬,如果他(她)屬於現任者的在野反對黨,或是黨內反對派系的話,那就更加常見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真正的現實主義政治神劇《是大臣》曾經直白的解釋過:「民眾們喜歡看到政客們對外國強硬」,而當他(她)們作為反對黨(反對派),不但不用對強硬政策可能引發的危機、衝突等負面後果實際負責,還能給現任者添麻煩時,就更有表現強硬的動力了。而眾所周知,希拉里和現美國總統奧巴馬雖然同屬民主黨,但二人自08年黨內初選後就結怨極深,一直面和心不和至今,美國國內政治評論分析大多認為,奧巴馬任命希拉里為自己的國務卿,是為了用「忠誠義務」限制希拉里給自己搗亂的能力。而對於希拉里來說,為了維持政治能量,等待捲土重來的機會,當一個溫和的國務聊是不可想像的,功業和威望偉大如馬歇爾將軍都不能,何況是她。所以把美國對外政策導向強硬方向,就是她必然的選擇。而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有潛力全面抗衡美國的大國,不被希拉里特意針對表現,自然是根本不可能的。其次,希拉里本身的政見觀,多年來也已經相當充分的展露了。
自從在柯林頓第一任期時主導醫保改革,卻遭到政治慘敗之後,她的政見就開始急劇右傾,到獲選聯邦參議員取得獨立政治立足點後,以美國的政治光譜來說,希拉里其實在公開的政見上,與其說是自由派民主黨人(柯林頓執政時期一般被認為主要傾向於民主黨自由派),不如說是與共和黨更有共同語言。尤其是在國家安全和外交領域,希拉里的投票記錄完全符合典型共和黨傳統右翼的形象。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她對伊拉克戰爭的支持,在08年黨內初選時,奧巴馬就抓住這一點把當時似乎不可一世的希拉里打得狼狽不堪。但她的政治形象已經基本定形了,事後的調查表明,希拉里當時改口說自己支持伊拉克戰爭,是因為被小布希政府的錯誤信息所誤導,這一策略不但沒有贏得多數選民的理解和原諒,反而引發更多人認為她是政治投機分子,增加了對她的厭惡感,是她敗選的極重要原因之一。擁有美國當今最頂尖的幕僚競選團隊之一的希拉里,當然不可能再犯重樣的錯誤。很顯然,在接受國務卿職務之後至今,希拉里就一直在竭力重新打造一個堅定的、不再動搖自己原則的政治家的形象,為保持這個形象,她就必須對外保持一種一貫性的強硬態度,中國還是她這種表現中的一環而已。再次,比較簡略的說——因為在如今這已經不太政治正確了——從二戰後女性開始踏入政治最高層,就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如果不想只當政治上的花瓶,女性政治家往往需要比男性同事們表現的更加強硬,特別是在安全和外交事務上。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即使不公開說,大多數人還是會擔心女性擔任最高行政官員時,是否能夠在危機時刻強有力的領導國家。所以女性政治家平時表現強硬,對打消選民的這層顧慮很有好處。
至於希拉里對華態度背後,個人遭遇應該是無關的。在08年敗選之前,她是一生順風順水幾乎到了極至,柯林頓沒管住拉鏈的對象也不是華裔嘛。利益集團的影響當然是有的,但說實話,我不認為當今中文網路上,有人或團隊能對希拉里的主要金主和助選網路有詳細到足以剖析它們各自及綜合後對華政策主張的了解。希拉里更注重美國的長遠利益,因為中國確實是美國利益長遠的威脅和競爭對手,所以她討厭中國,鼓吹亞太再平衡戰略。
特朗普更注重的是美國的現狀問題,也就是先解決恐怖主義和經濟問題,並且他毫無冷戰思維。
特朗普的視角更為現實,因為中國是美國的長遠的對手,一時半會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而經濟問題和安全問題這種現狀不解決好的話,美國拉丁化又持續被恐怖威脅,如何長遠?
補充一句這也充分體現了共和黨的現實主義和民主黨的理想主義理念上的區別你姨雖然嘴巴臭,但是看人確實有一套
「希拉里是美國左翼精英的嫡系繼承人,她的外交政策流淌著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血脈。美國從海上的瑞士變成世界的羅馬,民主黨的貢獻比共和黨大得多。民主黨的外交哲學是預防性的集體安全機制,用可控的警察行動消滅不可控的戰爭。在世界各國秩序輸出能力不均等的情況下,這種哲學必然要求世界帝國和世界警察的時刻在場。北約作為集體安全機制的集大成者,有效地完成了將熱戰變成冷戰的使命。希拉里從未掩飾她的目標,建立以美日印澳為核心的安全體系。」
希拉里外交演講更是坐實了她新保守主義的立場,中國最可怕的敵人。
有投票權的反華人士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了,希拉里,你們最好的選擇。他又不是葉利欽,人家葉利欽的外交部長可是把美利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覺得沒蔡英文強硬
知乎最近怎麼了?一個赤裸裸的歧視、仇恨性答案竟然獲得那麼多贊。每個國家和民族難道不都是需要時間發展沉澱的嗎?而且那些提出的所謂反對理由恰恰證明了西方文明更具有侵略性不是嗎?同樣這也是西方文明可以迅速擴張和發展的原因。文明的只有特質,哪有優劣。我原以為知乎上看待中國至多只不過"農民工出來都不知道洗個澡,沒素質"的不理解,沒想到真還有"看到都髒了眼睛,穿衣服都不像個人,賤骨頭!"的污衊。
希拉里種種做法,其實傳承了基督教的秉性。順我者看我心情怎麼對待你,不順我者想方設法弄死你,弄不死你也要罵幾句噁心你。所以不止希拉里,歷任美帝總統及候選人都是這樣,也包括其他小國。 我們作為一個戰天鬥地的民族,從來不曾屈服過,美帝最強勢的時候我們不順從,我們最脆弱的時候也沒有順從現在沒有誰能逼我們低頭。歷史上每次基督教開始爭奪生存資料,都伴隨著對異教徒的偏見、歧視、排斥、殺戮、戰爭。這個不容否定。以燈塔過為首的這些國家信奉基督教,但是基督教沒有很好的教化能力,只會教「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這些國家也一貫如此,面對對手的強弱以及其他考量而有所波動,畢竟趨利避害是生物本能,基督教也不能刀槍不入、炮彈不穿、辟穀不食……所以那些被中國彈指即可滅殺的國家為什麼也和美國一樣沒事兒就宣傳「中國威脅論」或者其他途徑噁心我們,因為這樣有市場呀,而且符合基督教歷來的思維模式呀! 基督教習慣了頤指氣使,投射到生活方式和為人處事上也是如此,尤其女性更加感性而表露更明顯。我們就是要活得好好地,堅決不為基督徒騰地方,哼╭(╯^╰)╮!
這個問題下的一些泛遠邪的回答讓我再次確認了一件事: 就是他們劃分左右的標準是完全原創的。
具體說來大概就是,由蠱格魯撒克遜主導的世界秩序賽高,誰更積極挑戰這個秩序誰就更左,誰更積極維護這個秩序誰就更右。所以isis,納粹都是左,主張戰略收縮的川普當然就不如堅持世界警察當到底的希婆更右更正確了。
但是這樣一來,作為遠邪劉仲敬的堅定盟友,發明「白左」這個詞並帶頭對該群體大加嘲諷的李碩就頗為尷尬了,因為這個群體本來就是希婆代表的華爾街-矽谷權貴們自己搞出來的東西。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8163731/answer/110054983不過這樣一來遠邪和共產主義者之間的共識又增加了一項: 白左不是左,希婆不是左,假惺惺在議會打嘴炮裝作關心弱勢群體的精英們通通不是左,要當左派,就要徹底放棄幻想,準備鬥爭。
選舉語言而已,聽聽就好,當真你就輸了
美國元首都是傲嬌。中國什麼的,最討厭了~哼!(賭氣的把臉撇向一邊,偷瞄中國)你們都不要跟中國玩,誰跟中國玩我就不跟你好了~哼!(用手指著一眾,一手掐腰)中國你別誤會了,我是不會跟你玩的,哼!哼!哼!(賭氣的傲嬌臉)
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意思吧
不管是希拉里還是川普當選,都會比現任的奧巴馬還強硬。
美國是那種對外強硬,對內溫和的國家(相對來說)。冷戰時期:美蘇鬥爭最激烈的時候,莫過於兩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第一次使得德國分裂,第二次修建了柏林牆。兩次危機使德國在政治,意識形態和領土上徹底分裂開來,美蘇兩軍對壘,大有一戰爆發的危機。但最後迫於實力,蘇聯讓步,雙方談判。導彈危機的時候一樣,你想,蘇聯把炮壘架到你美國的後門了,相當於美國在美濟島部署導彈或在韓國部署薩德一樣。但是,那時的肯尼迪並沒有退縮,而是直指赫魯曉夫和蘇聯,大有殊死一搏的架勢。最後還是蘇聯讓了步。美蘇的爭霸,主要因素是由兩國的霸權爭奪造成的。美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領袖,有理由和責任肩負起領導世界的責任。無冕的世界警察的榮光就這樣隨著它的逐漸強大產生了。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一開始葉利欽跟老布希很親密,作為「新世界」"新秩序"的締造者,美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對於重新投入資本主義懷抱的俄羅斯,西方和美國並沒有寄予葉利欽脫離社會主義的美好承諾。美國主導的「休克療法」 使剛復活的俄羅斯大病一場,此後再也沒有蘇聯時刻的榮光與強大。現在的俄羅斯GDP跟廣東差不多。去年在西方壓力下,俄羅斯股市,油價,盧布大跌,經濟的疲軟使北極熊步履蹣跚。只能在軍事上與美國杠一杠。所以美國,對於對手(可能危機它世界霸權地位的國家)都是不遺餘力的削弱和打擊。美日衝突:日韓相對來說,都是美國養的(養起來的),二戰後,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使日本大發戰爭財。依靠美國的訂貨,投資,駐軍以及經濟政治的改造,日本的工業逐漸興盛和發展起來,在670年代發展最快,最後建立了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最後得以有餘力余資發展和建設其他行業。日本發展起來的因素很多,不贅述,美國這個老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78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崛起,美日兩國的戰略中心也隨即轉移到了貿易領域。兩國的貿易摩擦,絲毫不亞於之前我們聽聞的中美貿易摩擦(可以自己下去了解)。兩國的對外戰略也發生了衝突,競爭加劇。以海灣戰爭為契機,老布希提出了「世界新秩序」的主張。其實是要重新分配冷戰遺產,擴大全球利益。而日本國內認為(那時日本的GDP已經佔美國的百分之60幾,相當有自信),美國債務累累,使其無法維持國際新秩序。日本首相海部俊樹提出「美國不應該把統治的和平強加於人,應該建立美日歐這樣的世界統治秩序」。第三就是,不甘心做美國的小夥伴,在亞太領域要求與美國平起平坐。日本其實在政治,經濟領域實施了「脫美返亞」的戰略,大家可以了解到90年代後,日本一半以上的投資都放在了亞洲,在中國,在東南亞的。但是,1997年的金融危機,使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增長率在0左右徘徊。即使現在也是5萬億美元左右,好幾年前也是在這個數。美國的資本大鱷其實利用東南亞金融危機賺的盆滿缽滿。從此日本又順從了。所以對於盟國,美國也不會手軟。美歐:美歐的關係是相對穩定的,但是歐共體的成立,60年代強勁的戴高樂主義使美國的歐洲布局也被打亂了。美歐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是頻繁不斷。典型的案例有微軟的捆綁軟體在歐洲引起的爭議等。剩下的還有中東,對於阿拉伯穆斯林國家的戰略。美國是二戰後,特別是英國與蘇聯在伊朗,阿拉伯地區的爭鬥中敗下陣來後,美國乘機接力,最後勢力滲入了穆斯林世界。石油資源如此豐沛的地域,美國豈能不心動,不與蘇聯博弈,不與穆斯林世界博弈。總結一下,簡單的說,作為超級大國,它自覺身上有傳播西方先進文化,政治經濟體制的責任,它覺得世界有資源,有人,有利益的地方,都應該有它的足跡,也應該符合它的利益。這就是它的全球利益。對於中國呢,一樣的。現在的中國是世界第二,而且在迅速崛起。這對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層次上都是威脅和挑戰,道理其實都是一樣的,但而且處理起來會更加棘手。我想之後的紙牌屋裡講美國與中國衝突的劇情會增加一部分的。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下面這張圖希望大家好好捉摸,會幫助你從一個角度來理解政治學理論裡面的現實主義。為了權力,為了資本,大國都從來沒有停止過擴張。
任何一個美國總統都不會對華友善的,只是在需要的時候,表現得友善而已,不需要的時候,那麼就該強硬強硬了,這得看具體劇情變化的。如果給奧斯卡專門弄個政治人物獎,那評委都得去撞牆了,個個都是影帝(後),怎麼選?
一個對外很強硬,對菲律賓,日本等存在領土問題的國家整天放狠話的候選人和一個說用和平方式解決的候選人,你選哪個?美國大選(其實每個民主國家都是這樣)基本上會找點事情懟周邊國家或者關鍵國家一下,但其實之前選舉前說的那些真的當選後根本不會做的。民眾可能會傻 會短視,而政治家不會,美國總統更不會。
樓上這幾位都不看新聞或者不關注我燈塔國的大事么?哪屆總統候選人演講時不對中國強硬?哪個不是各種批評?上台後又有幾個真就直接翻臉了?美帝巔峰時期的90年代,各種挑釁,仍找各種借口。
謝邀!
我看到的問題是這樣的:為什麼希拉里對中國這麼強硬?修改
是個人遭遇?背後利益集團?還是其他?
我覺得其實說「為什麼希拉里對中國大陸當局這麼強硬」可能更貼切。其實不是希拉里一人,歷史上自我朝奪權後,歷屆美國政要對中國大陸當局的態度大多數是強硬的,即使是破冰訪問的尼克松和建交的卡特,因為中國大陸當局在人權保障方面的記錄很差,與美國本身強調保障人民自由權利的立國宗旨相悖,所以一旦在這些方面發生矛盾,身為美國民選政府轄下官員,自然要維護美國的立國宗旨,也就會有被我朝視為「強硬」的態度體現。比如當年的「要有光要有誠事件」以及「成都夜奔領館事件」。
而且老太太現在宣布參選美國總統了,一般總統選舉過程中,更是要體現候選人對美國立國價值觀的維護和尊重,所以這兩年她對中國大陸當局的態度會更趨強硬的。
補充於2015年4月22日晚11點35分左右:
評論里爭論我朝和平時期人口大減員的幾位知友,請看過來:中共黨史二卷承認1960年全國總人口減少1000萬新京報:有評論說,黨史二卷首次公布了三年困難時期死亡人數的權威統計。
章百家: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一書就引用了國家統計局的這一數據。應注意的是,書中說「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這僅僅是1960年一年,而非三年;減少的人口中包括正常死亡,也包括非正常死亡。至於三年間非正常死亡人數,研究這個問題的學者各有不同說法,差距懸殊,但引用任何個人的統計都會引起爭議。因找不到權威數據,我們最後還是決定按過去的表述。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 僅僅是1960年,非正常死亡人數與正常死亡人數總和就是1000萬。
- 從官方角度來說,「三年困難時期」究竟非正常死亡了多少人口,要麼就是沒有數據統計,要麼就是有數據不公布,所以「找不到權威數據」。
這就可以推斷出一些傾向性的結論了。
高曉松前兩天的曉松奇談不是說過,女元首更理想主義,更激進;不願意交易,妥協。不管是默克爾還是撒其爾都是這樣,其實慈禧老佛爺不也是如此?婦人當國就是這個feel,不是希拉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