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多富人都在外國長大,接收西方教育,他們有沒有對於中國的國家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
民族認同感從來都是需要有時才會有
======評論區跟同好進行了較為詳細深刻的討論,篇幅比主貼大多了======
我兒子21個月。從出生到現在沒教過他一句英語。我見過很多華人,尤其是外嫁,部分香港人,跟孩子中英文混說,或者蹩腳英文全套的。這種孩子長大沒戲。我有個老朋友,香港移民,孩子現在30歲了,加拿大出生,廣東話說得六。老朋友說他孩子跟他說英文他都不搭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爾曹身與名俱裂,不負江河萬古流,這句話用中文你可以繪形會意,用英文解釋我給你翻譯過來你也不明白背後的意境。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孩子。誠然上學以後學校和小夥伴會讓孩子沉浸在英語環境和文化中一段時間,但如果父母對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有信心而且感到驕傲,幼年時在孩子心中播種下的文化種子,總有一天會發芽壯大。資本無國界,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身。。。反思自己
你爸老家河北,你在北京出生並長大,有北京戶口,你覺得自己是北京人還是河北人?無地域黑的意思敏感者可以把「北京」換成「省會」,把「河北」換成「縣城」。
華入蠻夷則蠻夷
當不當中國人是你自己的事但是當了蠻夷,以後就別怪我們不把你當自己人了記的某年某party上偶然認識個Harvard的華裔
學政治的 父母是中國富商 自己聽得懂中文卻不願意說一臉的高傲哦,因為在IMF實習,所以還給我朝政府留作業,對,一個本科生教導我朝應該如何如何私有化放開市場我就呵呵了 估計如果下次有機會見這位仁兄就是在戰場上了我一定會取他的狗命 一定我說的是 某些 富二代ABC CBC BBC
大家請不要一概而論雖然大環境是反共反華 xBC的主體如此但是你去reddit的asianidentity sub, 很多xBC現在也逐漸在覺醒的狀態需要警醒的是,新中國絕不可以落在這群位高權重還國內有影響力的香蕉手裡這群人,就上樓上某位英倫貴族說的根本就tm不算是中國人 是不是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都難說他們眼裡,只有錢,地位,權利,慾望。全然不見人性沒什麼認同
人家的價值觀是自由,不是基於封建思想的血緣關係不重要,你不能指望一個外國人來愛中國。即使他長了一張黃皮膚。
在外國長大,擁有外國國籍,這不就是外國人了嗎?外國人為什麼要對中國有歸屬感?
不好說,我姐美國出生在國內呆到幼兒園畢業和我姑母姑父去了美國,會唱我的祖國,會唱home of the brave land of the free我能看出來有時候她內心深處有一絲絲矛盾。總的來說,她可能更認同美國文化吧。這個完全看在哪裡受的教育。
沒有,也沒有必要。現在所謂的民族是指文化認同,跟血統關係不大,加入美國籍,以為從法律上你效忠美利堅
中國富人在外國長大的非常非常少吧,估計題主問的是在外國長大的富二代們。這些富二代如果有外國國籍,就不能算中國人了。
保留中國國籍的(比如王思聰?)會不會有中國的民族認同感取決於他們的性格,以及所處的環境是否激發了他們的種族意識。如果所處環境不怎麼強調種族,那他們肯定就不會有對中國的認同感。
如果身邊的人喜歡罵他們平胸屌小,吃貓吃狗,只要不是毫無自尊心的人,估計都會被激發出一些民族情緒來。如果身邊的人經常說什麼漢字很酷中國人智商很高之類的,有些人自己在生活里混不好,自尊心匱乏的肯定就會非常認同中國人這個身份了。其實這個問題根本不用問,把中國和外國替換成倫敦和題主的老家想一想就行了,道理是一樣的。四種情況:
1. 大部分時間(尤其是青少年階段)在國外長大並已入國籍的。2. 大部分時間(尤其是青少年階段)在國外長大並保留中國國籍的。3. 年齡稍大(16歲以後)出國並融入當地(不一定是當地人)圈子的。4. 年齡稍大(16歲以後)出國但親密的圈子都是中國人的。不能說這些人都富吧,但他們的父母起碼是有能力有本事當一個中產的。這些精英的孩子們有一個特點,他們的父母很多都是高學歷、重教育、並思想較開放的。就算是沒有高學歷,自己做生意發家的人,能獲取並保持自己的財富,也是很有能力的。而這些精英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更偏向於讓孩子自己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而不是強加一個觀念。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在國外長大,勢必會受當地文化及政治觀點的影響。
舉個例子,我家裡中產,並不能算是富人。我父母的觀念其實是很傳統的(比如性取向歧視),但他們允許我有自己的想法,並表示雖然他們想法不同,但能理解我的想法。我從小讀國際學校,老師基本都是西方人,對我的世界觀影響很大。但我也能理解他人成長的背景不同,所以觀念不同,並沒有誰對誰錯。
仔細說一下這四類人吧:
1. 請記住他們是華人,並不是中國人。他們無論是法律意義上,還是文化上都不算中國人,主要語言也不是中文。他們和中國留學生相處的時候文化障礙甚至比當地人和中國人還大,因為中國留學生總想讓他們和自己的思想一樣。所以和他們交流時需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觀點,以防引起衝突。我不少華人朋友都和我抱怨過他們和中國留學生交流時,經常被人說your home country,而他們,尤其是各種BC的home country根本就不是中國。2. 這些人是小留學生,基本小學都過來了。他們像是源於中國的國際人,大部分文化上還是中國人,假期也全部回國。他們對中國肯定有歸屬感,但是思想很西化,no judgement, no discrimination, equal rights...我接觸的這些人一般政治觀點很中立。
3. 這些人很多是高中、本科過來的,周圍中國人不多,加上性格開朗也會融入周圍的圈子(個人經歷,他們圈子裡的人都是有各種海外經歷的人),所以包容度很大(如果在敏感話題上意見獨特,大概融不進圈子),思想西化也和2差不多,但政治觀點還是偏向中國的。文化上是完完全全的中國人,並且很自豪(畢竟沒有民族自豪感的人,到哪裡都沒朋友)。
4. 這些是最接近於沒有海外經歷的中國人的,最大的區別在於思想。一般都會習慣don"t judge,不歧視弱勢群體,不歧視同性戀,但有一部分人是種族歧視的。歸屬感肯定會有的,但也有一部分人不喜歡中國。不是所有海外華人都覺得自己是「華人」。
相信我,你只要別給別人貼標籤,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啦!留學生也是一大群人,也是各種各樣的,窮人也是各種各樣的,中國人有愛國的,也有不愛國的,富人也是,窮富是相對的,而快樂是用永恆的!愛這個世界就好!對世界好世界就會對你好!咱們都好!
沒有,也沒必要有
有!而且他們很多人對國家的認同感要比普通中國人更強烈。
一個國家,有他光輝的一面,也有他黑暗的一面。對於身在海外的人來說,更多的時候總是會看到國家好的一面。
況且身在海外會天然地產生一種對國家的眷戀。而這種感情,是很多人在國內永遠也無法體會到的。
幾個月前中國海軍軍艦訪問倫敦時,很多當地華人是真的感動地痛哭流涕的。自己在澳洲生活,高中就來這邊了,談談自己的經歷吧。
首先我們家並不富有,只是普通而已吧。來澳洲也是上一輩人的決定,和自己本身沒什麼關係。
雖然我在中國學到了初中畢業,但我覺得自己還算是接受西方教育;畢竟高中以前也都是基礎教育,政治學習就算有也都比較淺顯。
關於中國:
剛來的那兩年挺有歸屬感的,原因我現在想想有幾個。第一,自己本身來澳洲不是自己的選擇,沒什麼心理準備。也談不上對國外生活嚮往,對西方價值觀認同什麼的。第二,我本身對語文這門課比較感興趣,來這邊一開始英文也不好,著實一開始對澳洲沒什麼認同感。第三,一開始朋友較多的也在國內,不認識什麼人也沒什麼交際圈子。
不過慢慢地,也明顯感覺到自己發生了一些變化。對國內的新聞時事依舊很關心,也選修了關於「中國文化研究」一類的科目,但的確是越來越認同澳洲的一些價值觀,以及當地人的處理方式。甚至現在每每回國的時候,都能感覺很大的cultural shock(文化衝擊,或者說算是reverse cultural shock吧)。畢竟高中和大學的兩個階段對於一個人的塑造還是挺重要的,我覺得甚至可以比過一個人從出生到青春期的十多年。這個時間段里,我們才開始系統的想自己的未來,給自己定位,獨立的思想開始成形。
現在感覺自己還是蠻混合的。比一般的本地人英文差些,比一般中國人英文好些。比大多是本地人離中國近些,又比大多數中國人離中國遠些。相比於國家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我更認為在國內生活的日子,在澳洲生活的日子都是我的經歷。僅此而已。
歸屬感,於我而言,和國家無關,而是和家人、愛人相關。他們在哪裡,哪裡就能帶給我歸屬感。而民族認同感也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在關鍵的時候把人凝聚在一起,也能在一些時候被人拿來當做網路暴力的擋箭牌。
舉個例子吧,如果我在任何場合遇到中國人(其實是任何一國人),他們有需要,我都願意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伸出援手。但是呢,比較反感在出入類似於免稅店、餐廳、機場的時候對方首先用中文來與我溝通(當然不排除是上司要求哈)。我在這片土地行走,生活,就請不要隨便臆測我是哪個國家的人,猜測我傾向使用哪一種語言。
綜上所述,其實對於我們這些在兩種文化下都長期生活過的人來說:思考自己屬於哪裡,認同哪裡是很難受、很耗時、很吃力不討好的一件事情。我認同中國人重家庭、重教育的觀念,不認同女生就該回歸家庭,或就不該回歸家庭;我認同澳洲人重視利用程序來解決問題,但我也一樣為土澳的醫療系統繁瑣複雜感覺到煩......我認同自己所認同的,不認同自己所不認同的,有什麼不好?為什麼一定要逼自己全盤接受呢?
所以啊,
對我來說,這不是選擇題,
而是填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