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什麼對付太平軍用結硬寨,打呆仗的方式?

為什麼要用這種戰術?是跟太平軍的什麼作戰方法有關嗎?


額,稍微強答一波吧。

對於中國古代的一般的農民軍來說,這些泥腿子們並沒有接受過什麼正常的軍事訓練,造反的動機往往就是活不下去了。所以其優點在於作戰方式機動靈活,當然其缺點也在於一般難打硬仗,「滑頭仗」居多,也就是後世共產黨總結的所謂「流寇主義」。曾國藩的軍事策略選取應該是考慮到了這一點。

不過老實說,以宗教為號召口號的太平軍,其實打正規戰的能力還是有的。否則曾國藩也不會自嘲是「屢敗屢戰」了。

只不過太平天國運動還是脫離不了舊式的農民起義的圈圈,自身問題太多。所以儘管即使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期太平軍仍然獲得過不少的軍事勝利。然而仍然挽救不了太平天國敗亡的命運。

對了,說句題外話。後來常凱申對華東解放區採取重點進攻,也是採取了依靠交通線「結硬寨」的辦法。

只可惜他的對手早就不是太平軍了。所以就有了「共軍有高達」的傳說。


太平軍包括隨後的捻軍都未能實現對基層的有效統治,後勤是很大問題。而募兵又多,往往只能以野戰浪戰的方式作戰,基層士兵往往無甚牽掛,戰不惜死。而湘軍以傳統宗親鄉鄰為紐帶,戰要顧命,且後勤有力,所謂揚長避短以己之長克敵之短罷了。


1、滿人作為統治層面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多數的漢人在軍事方面的限制很嚴格,這導致清朝本身軍事人才基礎不牢。

2、曾國藩組建的湘軍是零基礎重建。清朝八旗和綠營是常備軍隊。但是由於常年沒有戰爭,八旗都沒有戰鬥力了。而綠營有50年沒有換裝備,成了治安性質,太平軍繳獲綠營的軍械庫都覺得砢磣,在岳陽挖出了100多年前吳三桂掩埋的火器,如獲至寶!所以太平軍看著前期氣勢很盛,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對手實在太弱了。

3、曾國藩是文人,是翰林,不是軍事人才。母親過世,在家丁憂。他的老師給皇帝推薦在湖南組建團練時候就是對皇帝說「曾國藩這個人本事一般,但是會識人」。曾國藩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斤兩,命令到了也不敢接手,要推掉的,但是陰錯陽差,趕鴨子上架了。記載的曾國藩最少三次被打的要自殺,後事交待了一次!

4、曾國藩組建湘軍花費很大,需要很多的軍餉,但是由於朝廷不撥款,只能自己籌措。再加上朝廷猜忌,導致湘軍規模遠遠小於太平軍。太平軍的三河口大捷是以10萬全殲湘軍6千,導致湘軍元氣大傷。

5、朝廷的部隊和太平軍,並不是比誰厲害,而是比誰少犯錯。可以說雙方在比誰「不爛」。太平軍規模大,但是真正有戰鬥力的很少,都是金田起義,路過湖南收編的人,是前期留下的老兵,後面的可以使說是流民。打仗前讓這些流民當炮灰。很多時候,太平軍真的是靠人數碾壓,李秀成,陳玉成手下少於10萬,都算帶兵少的了。安慶解圍,陳玉成10萬太平軍,兩年時間,而且佔據城內和外圍對曾國荃的夾擊之勢,硬是沒有解圍安慶。而曾國荃總共兵力不足1.5萬。第一次破江南,江北大營,李秀成奔襲重鎮杭州,偌大的杭州城,看見太平軍的旗幟就自亂了,居然頃刻被攻陷,清朝部隊毫無戰力可言!

6、湘軍會打野戰的其實也很多李續賓,李續宜,鮑超都有針對太平軍的神來之筆。真正牛逼的打仗高手,應該是在兩軍相持階段,能夠抓住機會,率先打開僵局之人。

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很大的原因是其他仗曾國藩不會打。而且這種戰法主要針對安慶和南京,這也許也是曾國藩的優點知人善用,自知之明。

還有一些原因。比如太平天國對地盤控制力度很差,說是游擊區都沒錯。政治上無法吸收人才,不能形成穩定的政權形態等等。這些都比較間接了。


1.太平軍從流寇變成了實體政權

流寇的好處是燒殺搶掠不僅不會激起民憤,反而可以增加更多的流民加入自己而壯大(把田地村莊焚毀,想不想活命?走,跟哥一起去搶更富裕的地方)。

而一旦變成實體政權,農民軍人分得了土地就要安逸,自身力量必然衰敗。

同時,政權要對他治下的百姓負責,不能徵收過重的賦稅徭役,否則治下百姓會造反。

2.戰略主動權

一旦太平軍變成了太平天國。就意味著戰略主動權不在自己手中了。因為,太平天國需要以戰養戰來維持政權的穩定,維持自身道義的正確性。而曾國藩所代表的清政府則完全不需要考慮政治道義,以及戰爭成本,戰爭潛力的問題。

3.生存土壤的問題

太平天國打的旗號是天父天兄(基督教中國化)的人人平等/人人有田種/人人有飯吃。但是,這一套基督教的自由平等邏輯,在當時的儒家禮法/宗族制度/忠君思想熏陶下的普羅大眾,基本沒有什麼生存空間。也只有在那些真的是餓的活不下去的流民那裡還能找到生存空間。但是,一旦流民獲得土地,立馬這套思想理論就失去了生存土壤。所以,太平天國需要大勝/速勝/一戰定乾坤式的勝利。再建立起傳統的皇權政治,以忠君思想/儒家禮法/宗族制度來統轄四方。

4.曾國藩是明白人

曾國藩不需要速勝,不需要過程中的各種七七八八的勝利。曾國藩要的是徹底剿滅太平天國的勝利。只要不被打的毀滅性的大敗,從長遠的角度看,太平天國必敗。

5.歷史的重演

類似於太平天國的例子,中國歷史上太多了。類似於曾國藩的例子,歷史上也太多了。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司馬懿。諸葛亮蜀軍偏安益州,不打戰就失去了政治正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克服中原是其蜀漢存在的基本政治道義),不打戰隊伍可能就會直接瓦解掉。所以,諸葛亮要速勝/大勝/以少勝多/以戰養戰。而司馬懿則完全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他只需要不被打的大敗就是勝利。


因為弱。

沒錯,湘軍太弱了。

對比戰術豐富,動不動玩埋伏,幾個人能逼著上千人跳崖的太平軍來說,湘軍太弱了。

曾國藩練兵學戚繼光,學來學去也沒有把鴛鴦陣這種戰術層面的東西學去,為啥?不好使了嗎?

當然不是,太平軍早期也是以冷兵器為主,熱兵器輔助的軍隊。

主要是湘軍太爛了。

實際上自從天京事變以前,曾國藩在面對太平軍的時候沒有取得過任何決定性的勝利。

相反,他屢屢被乾的要跳水,要上吊。

先總統空一格蔣公學剃頭,不學到虎踞台灣那才算見鬼了。


新手玩紅警都喜歡擺鐵桶陣守家。


因為這樣說出來很NB。實時也許是曾國藩兵力太強,「十則圍之」,曾國藩是按教科書打仗。同時又不能和朝廷說:「你看,我的勝利都是因為我人多器好,戰略全是古人的功勞。」

當然我這麼說,不是亂猜的。有篇文章可以印證我的想法: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6a30aed0102x1gq.html

摘其中一部分: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興起了一陣學習曾國藩的熱潮,其中關於曾國藩的帶兵打仗,有一個很奇怪的事兒,就是所謂的結硬陣,打呆仗,所有的書,都把這事兒升到了一個道德高度,意思是做事要踏踏實實,不要想投機取巧。

  

  曾國藩的這種戰術,說白了,就是每到一個地方士兵就立刻挖戰壕,然後全部進入戰壕中,不論是攻城還是野戰,他都是這一招。而且每每以兩三萬人的兵力,包圍和全殲對方几十萬人。

  

  這事兒看得我一頭霧水,當時我就在想,拿著大刀長矛的清軍,自己跳到戰壕裡頭,如果太平軍沖了過來,居高臨下,從戰壕上頭用長矛刺他們,石頭砸他們,這不是送死嗎?怎麼可能逢戰必勝呢?

  

  呵呵,原來我們上當了。曾國藩的軍隊中,沒有冷兵器,全部都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和火炮。我再強調一遍,你沒有看錯,沒有冷兵器,全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和火炮。


首先,戰爭的總指導思想、最終目標,固然是可以在廟堂之上帷帳之中乃至宴席酒杯之間確立。

但是具體到戰爭的具體進行方式與戰術選擇是需要堅定實事求是邊打邊變,不可能有一以貫之的可以保證必勝的方式。

所謂結硬寨,打呆仗戰術,乃是在湘軍敗之又敗局面中,不斷敗中學習揚己之長尋敵之短自然而然形成的戰術。

至於湘軍之長是什麼?太平軍之短是什麼?也一定不是靠猜想的,也是需要情報的收集與戰鬥總結。

好了,回到問題,曾國藩以及他的湘軍集團之所以用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不是他們事先規劃好的,是因為戰鬥雙方的物資力量,組織形態、政治意願、等萬千因素綜合而形成的。和太平軍的作戰方法肯定有關係,但不是唯一的關係,誰不想一戰而勝呢,現代美國打薩達姆倒是可以一戰勝之,曾國藩沒有那麼美國那麼強,太平軍沒有薩達姆樣弱呀。


國軍「剿匪」跟這差不多。剝削階級僱傭軍打被壓迫階級起義軍,就是個士氣不夠 裝備來湊的過程。


晚清軍隊(包括早期湘軍),順則搖旗吶喊助威,敗則慌逃踩踏沖營。要不然嗎拉巴子吳佩孚怎麼建個大刀隊專砍自己人。


推薦閱讀:

網上流傳袁騰飛講的 中國近代史…問題新增…說他是歷史發明家……我想知道他到底發明了什麼?請舉例?
為什麼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學習西方的舉措會失敗?
為何中國兩次鴉片戰爭後開始向西方學習?只是因為「打不過」,意識到軍事力量差距太大嗎?
為什麼張宗昌做了不少壞事,現在看起來卻沒那麼讓人發恨?

TAG:中國近代史 | 曾國藩 | 太平天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