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從「?仌口」(U+27BAB) 還是「去」?

更:《康熙字典》中,「歸」入「谷」中之字乃

「?仌口」(U+27BAB) 。「卻」為「卩」部。感謝@Ichirou Uchiki慧眼明察,細心指正。

—————————分割線—————————

能否介紹一下這三個字呢?煩請賜教,感謝。


「卻」(並「腳」)「郤」等字所從,既非「谷」,也非「去」,而是漢典「 」字。

該字意爲「口上阿」,可能是指口腔上齶彎曲旳部秎 (即鞕齶?) 。字理會意 (還是指事?) 爲下口,上從二×,爲「臄」之初文。

「去」也好,「谷」也罷,還有「郄左」,都是該字旳不同隸定。

其中,「郄左」——「郄」即是「郤」之異軆——保畱了較厡始旳形態,上作二×,變化平行於「餚」「敎」等從「爻」之字。

「去」形則較爲簡化,將兩×變爲兩^形,再依照^旳隸變方式寫作「亠」,兩個「亠」碼在一起便近「土」形。

「谷」(嚴格徠說,筆畫相鬥接,與「谷」有別) 則是未巠隸定,直接將^形直接搫到印刷軆中旳寫灋。

「口」在隸書中常與「厶」溷殽,此處不贅言。


《康熙》部首分214部,其實這是明朝梅膺祚所編纂之《字彙》創始的。這214部首中,有好些形似的部件,都被歸進同一部。例如從「彑」的「彘、彙」與從「?」的「彗、彠」都歸進「彐」部。從草花頭的「苟、蘿」與從羊角頭的「茍、蔑」都被歸進「艸」部。此外,有些字歸進義符(或稱依義歸部,如「騰」歸「馬」),有些字歸進聲符(或稱依音歸部,如「巡」歸「巛」),有些字取筆畫形狀(或稱依形歸部,如「尹」歸「屍」),個人認爲這點是挺混亂的。

「卻」字也一樣。從字理來說,它從「?仌口」(U+27BAB) ,不從「谷」也不從「去」。但此214部無「?仌口」部,結果歸進形似的「谷」部。其實,「?仌口」在「卻」字裏是擔當聲符,「卩」才是義符,但卻沒有歸進「卩」部,這點竊以爲也值得商榷。【重要更正:翻了中華書局複印同文書局原版的實體《康熙字典》,發現「卻」歸「卩」部,而不是歸「谷」部。可見問題一開始就問錯了。一郎誤信問題裏的資訊,令答案不如實,非常抱歉。】

[鏡音誕更新]:另外,下方Henry兄聲稱『「?仌口」是「去」字楚文字、秦文字的寫法。區分「去」和「?仌口」恐怕不符合出土文物的實際用法』,以一郎所知,恐怕未必正確。下方是季旭昇《說文新證》(2014) 的擷圖,可見「?仌口」、「去」、「谷」三字的出土文物實際字形相差甚遠。即使「去」字在楚文字裏,上方確實有點像今楷的「仌」形,但「?仌口」字在楚文字中,上方不作「仌」之形,兩者明顯不可能是同一字元,不應該會相混。


卻者,從卪從谷。會意。

卪者,象人扶膝而跪之形。臣服也。凡卪之屬皆從卪。

谷者,山谷也。凡谷之屬皆從谷。

卻者,謂山谷難越,使之節屈,乃後退也。

故,卻者,退也。

許叔重以爲卻字從 。

者,《說文》云:口上阿也。從口,上象其理。凡 之屬皆從 。 , 或如此。臄,或從肉從豦。

從 者,惟卻一字而已。 者,或爲谷字之訛也。

卻者,卻字之異體字也。

卻者,《唐韻》云:俗卻字。

卻者,從卪從去。會意。

去者,離也。凡去之屬皆從去。

卻者,謂節屈而離也。

故,卻者,退也。

卻、卻,二字,可視爲轉注字。


去形有二種來源一種為來去之去,另一種為盍子的盍。

去本來是個會意字,盍為象形

谷,從口,與去從凵不同

卻卻,從卩「?仌口」 聲,故歸卩部

一般「?仌口」為從口爻聲,形體還有待詳論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採用的文字系壁紙?
為何形容魚肉有「腥」,形容羊肉有「膻」,但「魚」「羊」仍構成褒義的「鮮」?
圖字為什麼裡面有個冬?

TAG:漢字 | 漢語 | 文字 | 漢字字源 | 古文字古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