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正確認知和提升自己的「格局」「視野」「高度」?

UpDate:2014/01/23 希望能看到關於「正確認知」的優秀答案,歡迎各抒己見

UpDate:2014/05/22 感覺問題有點晦澀,添加必要的說明。

「格局」,本意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所處小環境、大環境的「局勢、態勢」的認知;「視野」,本意指的是,一個人所能觀察或認識到的的範圍或者說程度;「高度」,本意指的是,人的思維層次的程度。

不是很嚴謹地說明的話,格局小的人,視野狹窄而看待問題的層次很低。視野寬廣能看得到長遠的人,做事做人的格局必然不小,看到問題的層次也相對較高。

這三者有微妙的差異以及小部分的引申義重合,不容易用言語說明,不過,感謝@James.Big,他的答案算是把這三者表述的很清楚。


十天半月看來是提升不了的,不如看看書吧。

從100本中挑出10本做推薦:

1、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把這本書排在第一,有我的用意。客觀的說,網路上、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是沒有學會正確的思考方式的。常見的:偏見,只接受符合自己世界觀的信息;缺乏嚴謹邏輯,用貌似有理代替仔細求證;無限外推,從馬蹄鐵推廣到地球滅亡。

我們的教育,對思維方式有過提及。但應試大背景下,分數才是第一,很多值得強調的、真正有用的基礎性儲備,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思維方式就是一個人最基礎的基礎,也是人與人的最大區別。

《思考的技術》摘錄:

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邏輯思考能力。先見之明、直覺也是從邏輯思考中產生的。由於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養成邏輯思考的習慣,所以就缺少了能夠解決問題的思路。

每天鍛煉邏輯思考能力,你就可以逐漸洞悉問題的本質。洞悉本質就是看清楚問題真正的原因,並導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不管自己的情緒如何,對於所呈現的事實,一定要虛心接受。因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只有弄清事實之後,才能進一步思考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應該做的。

學校的功能應該是培養孩子們養成動腦思考的習慣,讓孩子對於無解的問題設法提出假設,並不厭其煩努力證明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

思考,就是常常提出疑問,然後自己努力尋求解答。在「當下若沒有找到答案就會死」這樣的強迫觀念之下,將自己所擁有的數據從腦袋中調出來加以分析,然後找出可以說服自己的解答。

成功者幾乎都是將所有人忽略的部分加以重新思考,才獲得事業的成功。就是要把多數人都認為對的事情,將別人平常忽略的地方,用放大鏡做無數倍的擴大,之後衍生出市場需求,這種個性的人才會成功。

2、彼得德魯克《個人的管理》

人與人是不同的。你要客觀分析,自己屬於哪一類人,具有怎樣的天賦,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這本書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推薦閱讀。

3、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存在很多種看人生的方式,叔本華是被標籤悲觀的一種。而我以為,大多數人都過於樂觀,所以他的悲觀更接近於客觀。

4、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

這本書基本上對歷史觀的正本清源。如果說教科書的歷史是一種為統治服務的歷史觀,這是另一種。或者可以叫科學的歷史觀。以人類誕生以前的地理生物氣候為起點,從可見的、實證的角度解釋歷史。

最近我在談論印度和中國的環境問題,能源問題,主要是兩個國家地下煤炭儲量豐富,價格便宜。與之對應的沙特,石油豐富,所以他們用石油。這是史前決定的資源稟賦。

5、彭家勒《科學與方法》

我眼中的科學方法:界定概念,分析核心原因,論據實證,再用相反觀念反駁。為什麼說歷史循環論站不住腳?因為我發現無法用歷史地圖演變實證。為什麼說馬爾薩斯理論現在站不住腳?你考察美國過去幾十年人口增長率,與它的糧食產量對比。

無法實證的理論就不是理論,實證錯誤的理論就是錯誤,就應該果斷揚棄。

6、馬克萊文森《集裝箱改變世界》

集裝箱誕生前,輪船運輸十分不便。比如運一船木材從香港到上海,在路途需要三天,但是從廣州上貨、到上海卸貨就需要五天。大量時間和人力耗費在裝卸貨過程中。

而集裝箱的應用,毫不例外的損害了當時碼頭工人的利益,大量人因此失業。工人奮起反抗,就像工業革命時的工人打砸發明家,就像現在的計程車司機抗議Uber,有利益受損就有抗議。不過最終,更高效率、更大運力,這是沒有人能夠阻擋的。

7、克勞德霍普金斯《科學的廣告》

社會科學特別是廣告業充滿了太多的臆斷,談創意,有了創意好像就有了一切。我們平時在網路看到的也是說誰誰誰的廣告做的多麼好,因為畫面高端上檔次,因為創意與眾不同。

霍普金斯說,好的廣告不是這樣的。衡量一則好的廣告唯一的標準是賣出了多少產品。社會需要廣告是因為銷售範圍擴大,廠商的產品很難傳播給大規模的消費者。

在此基礎上,如何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做廣告,提高轉化率。

8、托夫勒《未來的衝擊》

一個人有三種思維方式:向後看,看現在,看未來。中國人習慣性的就是往後看,看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歷史。現在要你換一種思路,把80%的精力花在研究未來,怎麼樣?

顛覆三觀,刷新三觀。而這正是我們應當做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將活在未來。

關於未來,李嘉誠說領導人應該把精力花在研究未來上,傅盛也多次強調從看過去的思維模式撥轉到看未來。尤其是科技互聯網投資創業領域,完全就是一個關於未來的行業。你看到了,提前布局了,那就領先一大步。否則在錯誤的賽道,再努力也是沒用的。雷軍對此深有感悟,順為資本,順為即是順勢而為。

未來正以指數曲線速度襲來,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了應對。活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大的,而是最能適應未來環境的。

9、凱文凱利《失控》

多數簡單連接構成複雜迴路,這可能是生命和智能誕生的原因,這是目前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大研究分支。

機器與人類共生,正在進化為人體的一部分。想要得到和生命真正類似的行為,不是設法創造出真正複雜的生物,而是給簡單的生物提供一個豐饒的變異環境。

10、吳軍《浪潮之巔》

IT行業幾十年,出了這些耀眼玩家:ATT、IBM、思科、SUN、摩托羅拉、微軟、網景、Dell、蘋果、Google……摩爾定律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十幾年。

李開復說,微軟的15分鐘已過,蘋果、Google的15分鐘也所剩不多了。接下來是Facebook的15分鐘,是中國阿里巴巴、大疆科技、滴滴出行這些公司放光發亮的15分鐘。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篇幅較長,希望能對各位有幫助。

首先回答什麼是「格局」。

格局這個東西,並沒有那麼高大上,人人都有,它就是我們的認知層次。

當我們說某個人格局很大時,通俗化的解釋就是他的認知層次較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

在認知層次中,只能從上往下看,沒法從下往上看,每提高一層,就能看到多得多的風景,而處於下層認知的,光用想像是很難理解上層認知的。

我們本質上並不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因為世界是個精神實體。多數人的五感大體相同,比如多數人能分辨色彩、聲音等,但還是有部分人是沒法分辨的,他們的世界就跟多數人的不同。假如把所有人的眼睛或耳朵等感官都改個構造,那麼世界就變成了另一副樣子,而你卻真實地認為那當然就是客觀事實,其實只是你的接收器換了而已。

如果說五感是人類對世界信息自以為是的初級判斷,那麼認知則是人類對世界機理自以為是的高級判斷。如果類似五感的接收器的改變能改變世界的根本面貌(其實是幻象),那麼認知的差別,同樣可以讓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精神空間。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很奇怪,這事兒他怎麼會不介意?怎麼可能不介意?一定是裝的。但是氣人的是,他似乎不但不介意,還根本就不關心,這就是世界作為精神實體層面上的不同。

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各個方面的格局。

01 學習上的格局

以前念書的時候,發現一個現象,那些成績特別好的學生,特別好與人分享,你有什麼不會的題目去問他,他會把自己會的跟你說得明明白白。當然他也有不會的時候,也特別不恥下問,哪怕你的成績不如他,他也不覺得「丟臉」,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成績再好,也不可能在知識上真包含所有不如他的人。

而有些人則不太一樣,你有什麼不會的題目去問他,他就算知道也隨便找個理由打發你,而他自己不懂的,則因為缺乏「交換的籌碼」,漸漸地也問不出口了。這類人的成績往往處於中游附近,至多是中游偏上,屬於看起來不太笨,在笨人眼裡可能還有點小心機,實則智力也是比較低下的一類。

有人會問,那那些中游以下的學生呢?由於他們不常有機會回答他人的提問,因此不在討論之列。

為什麼他們的行為會有這樣的差別?本質上就是由於他們的格局不同,因此他們的世界就不同。

在認知能力較高的人看來,班級里的排名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我們到學校里是學習知識,既然是學習知識,當然只跟自己比較才有意義,只要我今天比昨天懂得更多就行了,阻礙別人進步不僅對自己於事無補,還會拉低自己所在群體的平均值,以致於未來有可能影響到自己的高度。

哪怕是從不那麼正確的功利主義的目的出發,我們念書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今後找份好工作,那麼班級里的排名一樣沒有意義。因為你的高考成績是全國排名,排名100000與100001並沒有本質區別,拉下幾個人的成績對你毫無用處。

而那些認知能力較低的人就不同了,他們著眼的,就只有自己的小世界——班級,班級排名就是他們的全部,甚至有些父母都是這樣認為的,只要班級名次下降,那就一定是退步,這是非常可笑的。所以對他們來說,這是個零和博弈,拉下一個人,就意味著自己向前進步了一名,這種道理聽聽就很蠢吧,但在現實中,很多人會犯這樣的錯誤,因為他們的世界就只有這麼大,所以也只看得了這麼遠。

02 職場上的格局

學習上的認知層次差距,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而行為本身,又決定了我們的高度。在職場上,也同樣如此。

職場上能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的人少之又少。職場,是一個人的修行,是沒有什麼狗屁同伴和狗屁對手的,再過幾年,市場進一步細分和信息化以後,大家的感受可能會更加明顯,你的收入,就是你價值的真實反映。在不完全市場里,南郭先生還能沾點平台的光芒,但這種搭車行為,很快就會消失了。

最近幾年,我看過太多渾渾噩噩的人,他們不停地橫向比較,同事偷懶我為什麼不能偷懶,同事拖拉我為什麼不能拖拉,不知道公司裁員,同事出門要飯是不是也跟著去要飯呢?

很多人把工作看成是計件獎賞,今天我在這待了多久,你給我多少錢,我能換多少吃的,就是這種很原始的摺合方式,所以老闆為什麼要設置打卡機,為什麼要查崗,就是因為這樣的員工到處都是,接著員工和老闆鬥智斗勇,將寶貴的精力消耗在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職場如下棋。下棋重在布局,也就是職業規劃,當我們落子的時候,我們得知道為什麼落子?如果你因為一個月多掙200塊而落子,並棄原有布局而不顧,那你的格局就值這個價了。

擁有較高認知層次的人,他們的著眼點根本不會在這樣的地方,他們清楚自己的布局,知道自己每一刻在做什麼,能起到什麼作用。當突如其來的各種預料之外的干擾出現時,他們也會實時調整自己的布局,但整個未來,他們始終看在眼裡,這就是作為舵手的掌控力的體現,對他們來說,未來早已提前來到,只是實現的路徑千差萬別而已。

在這條孤獨的路上,為什麼同伴和敵人都不存在?

因為他們都在實時變化著,甚至相互轉化著,因此放太多心思下去就容易做無用功。很多偉大的企業就是專註自身,在你不斷牛逼的同時,敵人跟不上腳步,自然就不配做你的敵人了,打他幹什麼呢?這跟盯著班級的排名是一個道理。

提升格局,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這種感覺就像是「卧槽,為什麼之前我就沒想到」,這說明你接收到了來自更高段位的信息,賺到了,而在這信息出現之前,你幾乎是想破腦袋也沖不過去那個關卡的。

03 人生里的格局

所有的格局都可以包含在人生格局裡面,包括上面的學習、職場,還包括愛情、友情、金錢、時間等等,每一個切片的認知都是它的一部分。

世俗的理解,也就是大多數人對某種事物的認知,往往就代表了中間層次的認知,比如前幾天的林丹出軌事件,我已經看到了世俗認知群體的龐大。很多人是沒有辦法超脫這個層次的,但他們自己根本不覺得,因為看不到上層,會以為自己所處的認知層次就是最高層,而再上面的層次雖然也一樣如此,但他們至少是看得到普通吃瓜群眾在哪裡的。

人生這場修行,就是不斷提升格局的過程,至於社會上普遍認同的體現人生成功的東西,如金錢等,只是副產品而已。

你的認知層次到了一定階段,金錢只是想不想的問題,並不存在能不能的問題,它只是一個隨之而來的產物。但這麼說是不是有錢人的認知層次都較高呢?那也不是,有些人靠狗屎運也是可以成為有錢人的,畢竟人生才數十載,狗屎運攢下的錢也未必敗得光。

我們以前說門當戶對,其實指的是認知層次,但很多人總是理解為金錢。山雞之所以不能配鳳凰,是因為在大概率上,鳳凰在認知層面上是山雞無法想像的,因為他們的成長環境、教育和見識都不同,而造成這些不同的,則一大部分是因為金錢,所以很多人才粗淺地以為門當戶對就是指金錢。

但這並不絕對,只是個大概率的篩選,也有窮人家的孩子格局特別高的,而富人家的孩子特別淺薄的,所以社會的階層雖然在大部分人那裡確實是固化的,但在小部分人那裡,還是流動的。

當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地方,我們會俯視這些東西,之後我們就能看得更加清楚。

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感情,都是你用來填補自我精神力的東西。當你的精神越空白,你越需要這些東西,反之,當你自己用大腦就能完整地創造出它們的時候,是無需再向外去尋求的。

很多人會覺得玄乎,這不是忽悠人么?其實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認知層次差異。因為看不到,所以不理解,所以認為不存在,所以覺得是忽悠。

篇幅有限,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愛情是有保鮮期的,這個保鮮期並不以「我跟XX相處了XX年」為界限,而是你們朝夕相對的時間有多長。一般來說,人體會在朝夕相對的2年內對為特定對象分泌的多巴胺、苯乙胺、5-羥色胺和催產素等物質產生抗體,因此哪怕你的對象是范冰冰或胡歌也是一樣。

從這個時候開始,出軌的誘惑力就會大增,因為每個人對這些化學物質的刺激都是有癮的,而對大部分人來說,能使它們分泌的對象早已不是你身邊的那位。

如果你的另一半有足夠大的魅力,時常受到誘惑,而你期望他(她)用意志力去保持忠誠,這簡單就是天方夜譚。我曾在文章里說過,意志力是個稀缺資源,它沒有辦法24小時起保護作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沒有辦法可以留住魅力值爆表的另一半呢?還是有的,那就是幫助提升他(她)的認知層次,我以前說「智慧可以抵消部分人性」,就是這個意思。

認知層次高的人,是可以用精神力創造出以上的化學物質的,所以,兩個高認知層次的人相結合,他們是可以白頭到老的,是真正的白頭到老,而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愛情變親情」那種。我找的是另一半,要親情幹嘛呢?如果變親情,那跟我多個兄弟或閨蜜又有什麼區別?

所以兩個能夠通過精神力創造上述化學物質的人,他們之間是可以一直保持著吸引力的,從而大大增強抵擋外界入侵的防禦能力。

手動插入分割線——————————————————————————————————

那麼,如何提升自己的格局呢?

01 懂得分辨層次。

一個好的廚師需要滿足什麼條件?也許你會說出與他的專業技能相關的一大通東西,但最基礎的不是這些,而是擁有一條好舌頭。

小野二郎說:如果我的舌頭不如客人的,那麼我是做不出讓客人滿意的東西的。

道理也顯而易見,你沒法分辨相似味覺和口感之間的細微差別,自然就會將粗糙的東西拿給要求精細的客人,這是你用再高的技巧都沒法彌補的。

那麼我們升級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我們雖然看不到某些層次里的具體世界,但至少我們得能看得出那裡是有更廣闊的世界的,這也是我們獲得進步的基礎。

如何做到呢?我把他叫作——推倒自己的積木。

積木,代表你的積累,一旦搭上去了,就會產生一種叫「我就代表正確」的副產品。千萬別認為這種副產品很容易對付,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能容納跟腦中既有觀點不同的聲音,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恰恰就是「我就代表正確」的一種表現。

你的知識是你日積月累而來,包括固定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定式等,這些都非一朝一夕可形成。不過如果我說你練了一門邪門功夫,已經到了上升的天花板,現在要你自廢武功,重新修鍊正道的無上妙法,恐怕你是非常抵觸的。你沒法放棄自己的積累,所以你就算隱約知道我可能正確,也會找個借口說,無上妙法那就是個屁。

我們的格局之所以提升不了,是因為我們看不到或根本不想看到更高層次的認知。我們慣於抵觸不同的聲音,其本質,在於我們不願意推倒自己親手搭起來的積木。

在這裡鼓勵大家推倒積木,並非等同於鼓勵毫無主見,只是每個人都需要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牛人固執己見,是因為他看得到別人的不牛,而不牛的人固執己見,往往是因為害怕一無所有。

所以,提升格局第一條: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層次,實現的方式是讓「沉沒成本沉沒」。

02 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

有能力分層了以後,我們就有了謙卑之心,但光是這樣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學會從更長的時間跨度和更大的空間跨度去看問題。

我5歲開始學象棋,很快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在我很小的時候,沒有經過系統訓練,因此起手的布局很差,但我能下贏很多成年人,理由只有一個,我能比他們多看幾步。往往開局一陣劣勢,慢慢就能扳回來,為什麼多看幾步如此重要呢?因為很簡單,你在3步以內思考出來的最優解,到了5步以內,可能就是最臭的。

在公眾號里當我寫了「格局」文章以後,有一位讀者給我留言說,你說不該專註班級排名,但前10名能保研,第11名就不能。我就以此為例講一下。

看過那篇文章的都知道,不該專註班級排名的意思,是要放眼全局,而不是停止進步,而放眼全局,恰恰就是以專註自身的方式進步,而非小區域排名本身。

所有人的價值都是他每一個面的總和,所以我們在保持其他面不變的情況下,在任一方面取得進步,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價值。

如果A的能力值為100,他在自己的班級里排名為11,無緣保研;而B的能力值為90,但由於他成功拖下了幾位競爭者(同時也變相拉低了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班級里排名為10,因此B被保研了。那麼,B就強於A了嗎?

這是典型的視野局限。A的能力值為100,他只是沒有被選入保研名額里,不代表他沒有被保研的實力,他完全可以憑自己的能力考取研究生,無需保研。當然,未來不可預測,或許A考試當天出了某些狀況,並沒有考上,但,這就能表明B的策略是正確的嗎?

B可能對自己的策略洋洋自得,但當我們將時間的跨度拉長來看,可能會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兒。一把時間跨度拉長,你會發現,一個人在某個時間點的選擇在當時看是正確的,但如果從20年後來看,很可能並不比另一個選擇更好。有人說,關鍵點的選擇更重於努力,但其實這是一句事後的話,無論你當時的選擇有多「正確」,你都只能在事後碰巧驗證了之後,才能說「正確」,且你根本無法證明另一條路的「錯誤」。

所以為什麼我們應該專註自身?因為當你將時間跨度拉長了之後,你會發現,概率性地提高自己的變現能力,只有專註於自身價值的耕耘這一條路,其餘都不是你能控制的,也無所謂好壞,因為好壞只有很久以後才能被主觀性地認定。

那麼更大的空間跨度呢?也是一樣。

當我們聚焦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時,我們作出了看似最適合自己的決定,我們給出了自己認為最正確的評價。然而,當你把聚焦的圈子擴大,剛才正確的決定和主觀評價可能就不再正確,而影響這些的,都是由於空間發生改變,空間內的對象發生改變,因此規則就隨之改變。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望遠鏡看這個世界,只是有些人的筒大一些,有些人的筒小一些,那些筒小一些的,本質上比筒大一些的少看了一部分內容,也就相對遠離了真相,當然這不代表筒大的就看到了真相,因為我們最終只能接近真相。

所以,提升格局第二條:當我們用更長的時間跨度和更大的空間跨度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無論你得到的結論看起來有多荒謬,都比之前的思考要好。

03 直擊事物核心

當我們懂得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看事情了以後,就要多在實踐中進行調整,因為沒有一種知識是以神筆馬良的形式存在的,持續的操練才能將你與其他人區分開來。

接下來就要說到第三條了,不管我們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學會直擊事物的核心。

每一種事物都有自己的核心,這就是它的運作原理,當你想去觀察、分析、評價的時候,要記得把它的內核給挖出來。

比如很多人說,愛情這個東西,各人有各人的理解。

怎麼會呢?事物的內核就只有一個,如果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那就是理解得不對,只是各有各的不對而已,就跟盲人摸象一樣,你摸腿,說是根柱子,我摸鼻子,說是根管子。

愛情就是化學反應,你理解了就知道了,沒有那麼多玄乎的東西,你想要不停地獲得大腦內的獎賞中樞給你的獎勵,就只有對對方好嘛,因為你想要回報,對方回報給你的時候,你的獎賞中樞就會帶給你好的感覺,你要的是這個。

等獎賞中樞不再給獎勵的時候,其實愛情就已經消失了,剩下的相濡以沫,不過是一種合作關係,或是因為不想改變某種既有習慣,或是受道德壓力的影響,才做出的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懂了這個以後,再看很多人說真正的愛情是不求回報的,不就知道是扯淡了么?一個人不求回報他能幹點啥呢?他啥也不會幹,因為他沒有理由干,他可以看上去「無私奉獻」,但其實也是為了追求內心的另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對他來說可能更過癮而已。

那那些照顧植物人老伴幾十年的呢?我曾經在一篇講婚姻的文章里說過,要麼就是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立牌坊,要麼就是道德責任感特彆強,或者以前跟老伴感情特別好,現在不想放棄沉沒成本,或只有照顧她才能讓自己內心更快樂么,否則會受到內心的譴責,所以本質上不還是為自己么?就是為了自己的同時也為了別人罷了。

這只是個利益方向是否一致的問題,愛情在哪兒呢?

所以有些事在有些人眼裡,非常顯而易見,但在另一些人眼裡,好像難以接受。提升格局就是要把「難以接受」這種情感捨棄掉,事物的核心不論跟你之前所受的教育有多大的出入(我們所受的很多教育都是扯淡),它就在那裡,你不能說因為你從小到大都被一個神棍洗腦,所以現在「難以接受」就是正確的,那你就永遠找不到它。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還會問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現在沒有直擊事物核心的能力,我總思考不到點上,怎麼辦?沒關係,從調整自己的認知體系開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體系,裡面藏著一套用於判斷的方法論,這個體系決定了你的思維方式,也決定了你的格局。

除了條件反射以外,我們幾乎遇到每件事情,都會在這套體系里過一過,然後產生我們獨有的判斷,所以,要擁有直擊事物核心的能力,必須調整這套體系,而且是定向調整,像園丁一樣剪掉無用甚至有害的東西,然後非常謹慎地往裡添加融合新的東西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一定會不斷地覺得自己的體系很簡陋,這沒有問題,修正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脫胎換骨是個不知不覺才能達成的成就,不是幾個頓悟就能解決的。

所以,提升格局第三條:直擊事物的核心。實現的方式是定向修正自己的認知體系。

OK,就先寫到這裡,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完)

作者:蔡壘磊

天使投資人|思維工坊創始人 | 高智商協會勝寒會員 |LinkedIn專欄作者

如果你也喜歡看理性、思辨的文章,請拿起手機掃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號「請辯」(luojisiwei),有任何事,歡迎來後台找我。

ps:關注微信公眾號【請辯】luojiyingshang

後台回復「螞蟻私塾」,可領取《思考快與慢》書籍私塾拆解版本PDF一份;

後台回復「精華」,可領取小密圈(現知識星球)一周精華。

我的新書叫:

《認知突圍:做複雜時代的明白人》

噹噹分榜穩居前三

當人手一冊的認知書籍,你值得擁有。

http://product.m.dangdang.com/25120137.html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你的目的

別人的目的

找到你可以確定別人絕對可以肯定有的目的(一般來說只是幾個字或者一句話,長了的都是臆測)。

多玩這個,然後平時的知識就容易整合起來。

當然,這也說明在有一定程度以前最好別老上知乎,知乎是一個狹隘的世界。由狹隘而生,由意圖尋求更狹隘的人為主體,所以說用來拓展視野勉強,格局的話是越看水平越低的。

格局還得從正兒八經的大範圍儘可能隨機的接觸中獲得穩步提高(當然中間可能會有人提攜)。


人都是井底之蛙。

有智慧的人,就是坐井觀天的青蛙--對,身處泥井,仰望星空。而大多數普通青蛙,眼裡只有井裡的蟲子,笑話看星空的青蛙不切實際,有那時間,不如多抓幾個蟲子吃,多交配幾次。

談到提升視野、格局、高度,那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對世界人生價值有一個框架性的認知和根本性的認知。這個提升過程,就是坐井觀天,讓自己看的更多更深更廣。

昨天正好寫了篇文章,很是切題,放在下面。

慾望之匙

1、人的宿命

慾望是打開人和其所處世界奧秘之門的一把鑰匙。

這個世界,時空無限浩渺,而人,無知又弱小。

從憑著本能生活的猿人,進化到今天高度智識的人類,人與無限的差距,卻沒有絲毫拉近。

對於無限來講,一和一個億,沒有分別。

人的哲學處境,沒有絲毫改變。

人還是那個無知、茫然、不安、焦慮的猴子,是無親天道下芻狗之一。

我們無法認識永恆,永遠被困在此方世界的規則當中。

即使看到了井口的全部天空,也無法了解井口之外的無限世界。

這就是人的宿命,也是開智後才擁有的奢侈痛苦。

至少對於當代人及以前所有的人類,天問之痛,將是永恆確定的。

我們會帶著所有的疑問和不甘消散在宇宙的煙塵當中。

2、慾望為量度

我們不得不用自己當作量度,來衡量整個世界。

這個量度,就是慾望。

沒有慾望,這個世界對我們來講沒有任何意義。或者說,只要我們還活著,這慾望必將生髮,並且控制我們的行為。

慾望來自哪裡?

慾望深嵌在我們的身體里,作為本能存在。即使有了意識之後,也不過是本能慾望的放大和變種。

慾望不是人獨有的,所有的生物都有慾望。慾望是造物主給生物上的發條,讓所有生命被驅動,完成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歷程。

慾望,本質上來源於本能,是本能為了完成生物設計功能而寫在感覺驅動系統里的代碼。

3、造物的把戲

造物之初,讓每一個生物體生存,繁衍,互相聯繫。

我們用造物主的視角來考慮這個宏大又精細的過程:

假設造物主是存在的話,它創造了我們的此方世界,賦予了此方世界的規則,形成一個自洽平衡的系統,而其中的規則,是可以被類似人類的智能理解和運用的。

它制定了初始的規則,丟下了初始的演化物質。

從宇宙誕生的那一剎那起,所有的元規則就都確定了,剩下漫長的時日,都是依規則而衍化。

就我們現在所知的,形成宇宙的那一團物質,開始只是一個奇點,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存在,老子稱為自然,而其中的規則,稱為大道。

奇點爆發,由一個點,化生出無限的宇宙。我們認為這個點的密度是無限大的,爆發後形成無限大的空間,而其中的時間維度,以爆發為起點,形成單向的時間之軸。時間的終結,當在反爆發--宇宙歸零之日。

時間是描述自然演化過程的一種方向,在我們人類的認知里,形成了時間的概念。

宇宙化生,形成星系,星系中的一個星球地球上,由無機到有機,出現了生物,而生物演化,出現了人類這種智能生物。

人是能理解此方世界規則的生物,儘管這種理解,很不完全。因為人類沒有辦法跳出井外,所以人類所能理解的,仍舊是井內的規則。

人化生出意識之後,可以在一腦之內,模擬世界運行,想像萬千規則,雖然肉身無法翻牆跳出井外,但意識早已在幻想和推演中,想像了無數種可能性,意識掙脫了此方世界的限制,對井外的世界作了種種的探測。

意識包容想像一切的特性,讓人類無法真正的臣服於一個造物主。人類知道造物的威能,假始真的有一個高級的智能且力量無限的神存在的話,人也是不甘心當奴隸的。

本質上,任何一個人的意識,都有唯我獨尊的傾向,我們一般稱之為獨立的人格。

而人,在此方世界的規則下,受慾望的控制。

人的意識也無法超越此方世界的規則。

人是物質的存在,依賴受困於此方世界的物質規則。就我們現在所知,我們的意識,也不是特殊的成分,也是由物質構成的。就像計算機一樣,從物質當中,生髮出來的可以描述理解物質的物質。

所以人必然受困於本能。

而本能的反映,就是慾望,也就是所有生物的驅動力。

本能最基本的,是構成物質的生命體,生存並且繁衍。

所以我們想吃喝拉撒作愛社交活動睡覺學習娛樂工作等等,這些慾望,都來自於物質生命體的本能。

即使是我們的精神需求,也是來自於此。比如我們的求知慾,來自於本能當中認識的需求,不過是由意識放大了;比如我們對美的欣賞,來自於本能當中對符合我們生存標準的東西的偏好。比如美的音樂,暗合情緒,有著和諧的節奏;比如我們對獨立人格的追求,來自於本能當中作為個體生命存在的經驗,經過意識放大。

4、慾望的主體性

慾望隨生命而生,隨生命而死。

我們有了主體意識以後,認為自己生存時候存在的世界才是真實的,而我們死去之後的世界,我們不再有感知,就雖在實虛。

就像王陽明說的,吾眼睜開,此花在;吾眼閉上,此花謝。對於主觀性的個人存在來講,這世界的一切,都只因我們慾望的存在而有意義。

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受慾望驅動的;而我們的慾望,是從物質生命體的本能當中生髮的。

我們無力對抗自己的慾望,所謂自制力,其實也是我們的慾望,自製的慾望和追求快感的慾望經常鬥爭,但它們都是我們的自己人,其平衡,自有規則。

5、慾望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內容

人生,只要還活著,就被此起彼伏,絕無空隙的慾望所填充。

我們的慾望,由物質的身體不斷的生髮調控,幫助我們完成生命的存在和繁衍,構成我們生活的全部內容和價值判斷。

人的慾望,既然來自於物質的生命體,那有著生物的共性,有著人類的共性,然後因個體差異有著些微的不同。

有人稱這個慾望體系為需求,比如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級理論,認為人的需求有五層N大類。

以我現在的情況為例剖析一下:

我現在安全、吃飽、健康、不困,所以我的認知需求啟動了,讓我在這深夜仍舊打著這些離現實生活很遠的文章。而在此過程中,我的慾望和需求也一直在變化參與著,比如我感到脖子疼了,會往後伸伸,不舒服了還會換個姿勢,口渴了會喝點水,尿急了會想上廁所,性慾來了會想來一發,困了會不管不顧倒頭就睡。

這些,都是我們的慾望。其實我們的慾望,與所有的生物,本質上是沒什麼不同的。哪怕是最簡單的微生物,其慾望也是生存和繁衍,並對自己身周的世界進行探索。

我們不特別,我們只是幸運的擁有了理解這一切的此許能力。

人通過幻想,為自己確立了很多虛幻的價值,但我們深入思考之後,會發現這些都是不足為憑的。

我們的人生,就是此方世界中,化生出來微不足道的一種生物,像所有生物一樣,完成生命歷程的過程。

沒有任何神奇特別之處。

做一個造化的順民,遵從此方世界的規則,以自己寶貴的認知和自控能力,讓自己的行為更符合此方世界自身和外界的規則,較好的完成生命歷程,並運用寶貴的意識,對井內井外的世界做一點微小的探索,也就不枉此生了。

意識的力量還很微弱,再多的,真的求不得了。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既知不能,乾脆不想。

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所謂實事求是,正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幻想能幫助我們理解、認識、模擬此方世界甚至他方世界的規則,但基石,仍是此方世界的規則,因為它直接作用於我們意識賴以存在的物質生命體。

6、弱小現實所衍生的生存策略

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基本的一個背景就是人太弱小了。這個說法,很像政治課本里提的我們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說的直白點,就是我們太落後太弱小了,別想的太美。

這個弱小,體現在以精力為主要表徵的能力有限性上。當然,別的能力限定也很重要,比如沒有三頭六臂,腦力不發達等等,但我們只說相對可控的精力。

我們人生如此短暫,擁有的時間如此少,而時間內所能支配的精力更是少之又少。

而我們跟從本能,慾望又在意識的放大下無限生髮,需要滿足的需求又哪樣都不能落下,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生存策略,就是精力絕不可輕易浪費。

因為我們要更好的滿足自己的慾望,更好的完成生命歷程。

由於我們精力稀少,而作為一個低配電腦,無法運行高負荷、多任務的複雜挑戰,我們就必須走極簡專註的道路。即把我們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在當下聚焦,在整個人生集中,走以多擊少的路線,才能在社會性動物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成為能力較強資源較多的個體。

這是由人生的底層邏輯決定的必然策略。這也是我一直倡行極簡主義,鼓吹專註人生的根本原因。

而且作為一種感覺控制的生物,人生好過不好過,很多時候並不取決於人在現實中擁有的資源和能力,而是看一個人的感覺是否好。

那感覺怎麼才可能好呢?我的經驗是三條:

1、在每一個當下,都不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所以人要長遠謀劃,把未來可能遇到的挑戰在不著急的時侯最好準備,這樣,就能永遠風清雲淡,從容淡定,你的感覺就會比較舒服。所以你既不需要拚命,也不需要廢寢忘食,更不會拙於應付醜態百出。因為人的基本需求是安全、健康、金錢,那麼平時就要像準備過冬的螞蟻一樣,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三樣上,你就能應付人生的絕大部分挑戰。

2、每時每刻的專註投入。人一生有起有伏,心情如果跟著境遇起伏,那活得太慘了。所以古人把寵辱不驚當成修身的目標。我倒認為人的心情甚至完全可以跟自己的生活境遇無關,因為再糟糕的時候,人只要專註的做一件事情,也是感覺不到什麼的。人活著無非是把時間精力用掉,只要隨時找到一件事情投入進去,人就是快樂充實的。睡覺的時候好好睡覺,吃飯的時候專註吃飯,閑了就專註於準備忙時的挑戰,或者探此此方他方世界。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就可以欺騙自己的感覺,完全感覺不到世事的滄桑,而將心神放在一個小領域裡,完成生命的享受。

3、以上兩條也解決不了,你還是倒霉了。那就請出第三個法寶:價值觀顛覆。我們是此方世界的產物,一切慾望的標準都是此方世界的規則。但如果你有井外世界的視野,你就能跳出此方世界肉身的局限,將自己作為天外來客,來玩地球OL遊戲,所有的痛苦與不幸,在遊戲里也不過是體驗罷了。你的意識,就獲得了超越本能的自由,以無可束縛的姿態,完成了生命的逍遙遊。而第三種能力,就讓人身處此世界,能跳出此世界,不僅僅是此方世界規則的奴隸。生命的感受,不過是作為肉身的生物此生的評判標準,而意識,知道自己的處境,也就不再看重,更不會為此痛苦了。你的慾望,也不會像脫韁的野馬,尋求無限的滿足而不得而痛苦萬分了。看透了慾望的虛無性,才能享受慾望的實在性,才能將生命的享受,貫徹到無時無刻的行為當中。因為本能只享受舒適和快感,並且難以自控,而意識享受一切,主宰自己。


當創業變成打遊戲通關,你該怎麼晉級?

在中國,有半數男孩都熱衷於玩一個遊戲,它的名字叫魔獸。

這個遊戲並不簡單,不斷的打怪升級後,最終能不能贏不僅僅取決於你的個人戰鬥能力。魔獸的高手玩家永遠會把目光聚焦到真正該花時間和精力的地方,那就是團隊組織和建設上,這點普通玩家很難做到。

通過這個理論,我想到了這樣一個概念:就是把工作當做最大的遊戲,就像玩魔獸一樣,玩了一關,然後研究攻略,學習通關既能。最後突破了,再設置下一關。

網路遊戲,很容易讓人玩的廢寢忘食,甚至忘記自己的生活。但工作這遊戲,要不斷通關,必須得有恰當的機會可以開啟下一關才行。有時候,需要實際和條件來成全。

我在創業過程中,不斷自我強化一個觀點:遊戲就是工作,然後在工作遊戲中不斷創造樂子和尋找樂子。

創業就是玩兒,你以玩兒的心態對待它,它就會充滿樂趣。

1.
升級技能

其實你可能沒有發現,魔獸就是一款看你玩家戰略高度的遊戲。如果你僅僅只是為了晉級這個目的,最終是創不好業的。高手會把時間花在該花費的地方,撬動團隊隊友的資源,然後通過遊戲通關賺取合理的遊戲利潤。賺取利潤永遠是高手玩家最終關心的問題,你隨時得考慮——我究竟能不能賺到該賺的傭金。

作為一個遊戲新手,你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打怪升級,但毫無作戰經驗。在團隊里的位置,也比較被動。如果把環境換成一家創業公司,作為一個毫無經驗的創始人,你會發現很多技能,都還沒有解鎖,唯一有的就是一腔熱血和滿腦子不落地的創意思路。

在2到3年的創業初始發展期,你的技能升級會非常快。但是,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你會進入一個創業瓶頸狀態,你再也不能像頭3年的階段一樣,時間充裕並且隨時可以滿血復活,精力充沛。

如果要從新手蛻變成高手玩家,最重要的是調整你的戰略思路。最重要的是把晉級時間安排得儘可能合理,把創始成員團隊的資源有效平衡,那你接下來的任何一個行動都會改變你的戰鬥狀態和技能。

2. 如何高效晉級

有幾個技巧可以讓你晉級更高效

l
保持良好的心態。要是創業被個人情緒所左右和影響,那你生活的樂子也就被剝奪了,你的意志力也會崩潰。所以首先保證情緒不受創業影響,至始至終有個好心態,要是心情不好,就去自我排解和疏導。該吃就吃,該玩就玩,不斷調節自己情緒。

l
別急於消耗精力。最辛苦最難的通關任務分幾天去做,跟團隊成員商量好,在當中安排部署好戰鬥計劃,然後一起找些別的輕鬆的事情調劑一下。

l
先處理最重要的任務。其他任務雖然會被擱淺,但是在不浪費團隊時間和精力成本的基礎上,提前安排好晉級的輕重緩急。看哪個關最先好打,任務也分主線支線嘛。在晉級過程中,你得不斷鞭策自己,防止被其他任務所干擾,這是最重要的。

l
平衡外界和自我的關係。遊戲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達成自己的最終目標。最好能在外界保障自己能夠很好的與自我心理和生理狀態取得有效平衡,達到事半功倍的結果。前往別因為外界的誘惑或者消極因素突然放手不管,那肯定什麼事情就辦不成。

3.選擇適合的路

首先,你得花時間保證自己得良好生活狀態。比如在創業期間,就算沒錢也要吃飽喝足,滿足這些基本生理需求。在這基礎上,你以滿血狀態把剩下的時間用來分配到訓練技能當中。

創業技能有很多種,有裝逼技能,有技術技能,有撬動資源技能,有為人處世技能等等,有些技能很有用,有些技能很雞肋。你得學會從中辨別技能與自我的相鋪相成。當然,單憑綜合技能一招鮮就想打遍天下無敵手是不靠譜的,但是如果你能把一項技能練習到爐火純青倒是很容易,會讓你整體功能大增。

創業公司有很多種類型,通過創業你明白了財富不是靠工作賺取的,主要來自你手裡的資產和是否走對了路子。創業就是個白手起家,通過正確路徑為自己積累資源的過程。然後通過資源有效轉換成優質資產,最後就實現了你的創業夢想。

好的技能,既能讓你事業有成,也能讓你情場得意。

4. 尋找適合團隊拍檔

找好的合作夥伴簡直就是一個找眾生伴侶的過程,不過你本身的技能儲備和戰鬥力很大程度上可以迅速吸引到同類。

你要是技能高,狀態好,個人魅力強,別人當然會被你吸引。但你要是疲憊不堪,狀態不佳,動不動發火,別人肯定避退三尺。你可能連找團隊成員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孤身作戰了。

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合作夥伴,80%取決於你能否成為那個吸引別人的人。要是你一直在不斷學習技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技能進行總結提升,學會結交氣場相投的圈子。那麼你的事業和情場都會有進展,你會自動獲得吸引他人的光環。剩下20%,你只需要選擇適時的出現,去遇見和你氣場相投的人就好。

最後:

遊戲一旦開始,你就被安排角色開始投入當中,直到遊戲結束。你在遊戲中端後,是沒有辦法再更改身份和環境的,等到遊戲快結束後,你基本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所以,你想獲得什麼樣的遊戲結局,完全由你自己決定。你可以很開心的打完全程,也可以在後悔中,結束最後的結局。所以,遊戲一開始的戰略選擇至關重要。一開始就要有個大方向的判斷和分析,然後站在一定的戰略高度來思考你創業整個創業思路。很多時候不是你思考的深度不夠,而是高度太低。就怕等你終於摸索出來規則後,遊戲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好吧,既然你已經加入創業這場遊戲了,那就快去找氣場相投的合伙人玩兒吧!


1.外部養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然後培養一些愛好;

2.自我培養:多說、多交流、多修鍊,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審視自己;

3.承擔:用前面形成的指導思想,在實戰中解決一些複雜的問題,修正自己的方法論、世界觀;

4.回歸生活:培養一些生活的情趣、語言的情趣、欣賞的情趣;

5.最重要的:不要總是把「格局」、「視野」、「高度」掛在嘴上,那會顯得你比較像羅玉鳳;「治大國若烹小鮮」,才更像有一定視野的人說的話。


1.專註於做最好的自己。

2.經常反思自省,尋找方法去改善生活境況。

3.誠實地評估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

4.知道自己的起點和想要前往的目的地。

5.設定生活目標,短期或長期。

6.向別人學習,從別人的成功和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

7.從自己過去的經歷中提煉心得體會去取得更大的進步與成長。

8.學會善待自己、愛自己、珍重自己。

9.確定自己的價值、目標、願景、夢想,並付諸行動。

10.為自己的目標設定書面計劃,並定期對其更新與評估。

11.意識到,生活的10%取決於你的遭遇,剩餘90%取決於你對此作出的回應。

12.願意去挑戰自己,努力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擴展自己認知的高度先不論,確定認知水平的方法有一個。不是整體上的。

比如某專業方向,先看這行業最牛的人在哪裡,最差的人在哪裡,新人在哪裡,熟手在哪裡——確定出幾個不同高度的標準。

然後觀察這些標準。如果那個級別的程度你能覺得不滿意,能具體地挑出毛病,那你認知的高度就高過這個層次。如果看到某個級別你就覺得很好了,或者說沒法從兩個以上的角度詮釋你挑出來的毛病,就說明你認知的高度低於此。

知道自己認知的高度之後,參照對比標準判斷自己水平處於哪裡——如果對自己水平感到滿意,那麼再把之前對自己認知高度的評定降低一到兩個級別,因為這說明自己不能客觀地進行判斷。同時這也提醒你,你的視野已經確實地限制了你的發展,想要再進一步必須先擴展你的視野和認知高度。

這個方法對於能力和技能上認知高度的確定是很有效的。


作者:許鐵-巡洋艦科技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3 年的Edge圖書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WHAT SCIENTIFIC CONCEPT WOULD IMPROVE EVERYBODY"S COGNITIVE TOOLKIT ? (參考This will make you smart 讀書筆記) ,而今天談論的這本書將用一整本書回答這個問題,這本書基於作者在大學裡開設的一門課程,講授如何利用基礎的統計學,行為經濟學,邏輯學,認知科學以及東方哲學中的概念改善我們日常的思考和決策。

Schema 是這本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作者舉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我覺得這裡最好的翻譯是格局,格局決定了我們思考的範圍。格局有多大,腦洞就有多大,格局決定了我們會從什麼樣的基點開始做預測,決定了我們會忽略那些細節,決定了別人以及自己對我們的預期。我們所見即所知,然而我們的思考格局卻會決定我們的所思所想。比如下面的兩幅圖,你覺得會對你思考的格局有不同的影響嗎?

我們思考的方式是可以通過framing 環境和問問題的方式來改變的。事實上,左邊的圖像一個人臉,在人們覺得有人注視的時候,人們會更誠實。類似的,在辦公室放上蘋果而不是IBM的圖標,會讓在哪裡工作的人更有創造力,這本書中還有更多類似的例子。正是這些例子,說明了我們思考的方式是可以通過framing 環境和問問題的方式來改變的。

在下面的圖中,你會記住什麼。是三條有著白肚皮和條形化為的魚,或者是屏幕中背景的水草和岩石。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我們更容易忽視背景,這是作者指出的另一個我們可以避免犯錯的地方,我們在歸因時,更容易忽略環境的影響,而以為那是人的本性。

以上只是這本書所說的十餘個思維漏洞的最重要的兩個。這本書的一個亮點是每章最後的Take home massage,即用簡單的話來總結這章想說的問題。在給出了該研究領域的大牛的引言,給出了生活中的例子,給出了一些讓讀者思考的問題後,作者點明了讀者需要記得什麼。正是由於這本書是一本來源於課程教案的書籍,所以這本書的內容特別適合做教案。

讀完了這本書,再想想上文說的那兩個思維漏洞,那麼既然進化只用了錯誤這一個工具來創造我們,既然我們都無法避免犯錯,那麼避免後悔的最好的辦法就不止是「人窮就要多讀書」,而是教會我們身邊的人避免犯錯,這本書中的例子是來自於美國文化的,那麼我們能不能找出一些當下的新聞來驗證書中所說的思維漏洞。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教身邊的人避免犯錯。所以說,人傻就要多交諍友,找不到諍友,可以通過將這本書中的內容教給身邊的人,無論他是你的伴侶,你的同事,你的同學。只有群策群力,借他人第三方客觀的視角,才能做好哪些以自己是小白鼠的日常決策實驗(這也是作者推薦的一種避免犯錯的方法,即借用雙盲定量實驗,A/B 測試來決定何種選擇更好)。

然而,基於個人經驗的實驗,總會由於數據樣本量過小,從而帶來虛假的關聯。這時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然而這些數據只包含著過去的信息,只包含著目前可以檢測的信息,然而,科學的使命就是去擴大認知的邊界。這本書講述了科學的概念如何能改善我們的認知,那麼科學中最重要的概念應該是對無知的承認。作者指出,正如丘吉爾說民主是我們嘗試過的政體中最不壞的一種,實驗是教會我們做決策的方法中最不壞的一種。

那我們該怎麼設計我們的認知實驗了,這本書的結尾給出了三條建議,這適合任何一個領域,明白了這三條建議,你會明白為何本文會有這樣一個題目。也會明白本文給出的建議,以這本書的內容為基礎,給你的朋友開一門關於如何明智思考的課程,無法會讓你或者你的朋友變聰明,而只能讓你們避免犯錯。這三條建議是:

1 試圖找到你談論的領域是否有連續的學習曲線,是否會熟能生巧,是否會有專家。占星術就不會有專家。

2 如果有專家,看看專家中是否有共識。

3 如果有共識,看看這些觀念是否是不可動搖的。越是堅不可摧的觀念,在接受其之前就越需要對其多加批判。

結合這三條建議。你就可以看出那些教人聰明的人,尤其是教人一夜之間變聰明的人,其實是在否認思維是可以訓練的,因為想達到庖丁解牛的境界,是需要訓練的。科學家對如何訓練人變得聰明,缺少共識。但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對我們如何犯錯卻有共識,而且這些共識還不是那麼確定的,有人在抱怨心理學實驗的可重複性,有人質疑這些實驗結果的影響過於微小,這說明我們需要拿自己做實驗。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除了這種方法,沒有別的方法能讓我們避免犯錯誤。

王爍曾在BetterRead中提到這本書,請參考


所以我經常上知乎。

格局、視野、高度,看到這三個詞我第一反應的成語就是「井底之蛙」。

首先,我相信命理,命理分2點,出身和後天培養。

你出生於四線城市甚至農民家庭,在乎的東西可能就是享受溫飽,天倫之樂,反而倒是沒有生活壓力。

而你出身高貴,學習優異,畢業之後供職於關鍵崗位,這時候,給部門,甚至是公司帶來多少變化,就需要你的大局觀和你的視野。

關鍵在於你希望得到什麼,自己有信心有餘力去承受那份壓力,提升自己世界觀格局是很有必要的。

言歸正傳,就像如上所說,你的起點較低,提升格局的空間就很容易,為何容易呢?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比較都是和熟悉的人比,周圍的人比,甚至和自認為比自己差的人比。

起點較低的人,只要努力讀書,學習到知識,自然而然就鶴立雞群。但是走到更上一層的圈子。

你會發現你的格局又低了,學的東西也不夠用。

所以,提升格局的基礎就是提升自己的學識後再提升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層次。

儘可能的閱讀書籍和公開信息,可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知識量和信息儲備,大量的信息儲備可以給你的大腦提供大數據分析,樣本多了,視野也就開拓了。

與此同時,我認為經常要做的就是反思和自檢。這個事情我經常喜歡做,我也不能確定我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我會經常發現事情不可控,或者沒有達到我的預期之後,我會自討或者與朋友討論,到底有沒有可以優化的方案,使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能不能做的更好。

思維的寬廣是需要豐富的知識文化儲備去積澱的,思維的層次是要靠交際圈、行為圈的指引和你不斷的反思去提升的。

就像一台乾淨的計算機,計算的快慢和穩定性取決於硬體,你天生就是奔3的CPU,我覺得能處理普通計算已經很不錯了,你有i7的底子,並不表示你能做的比奔3更好,你需要優秀的底層框架(家境),優秀的編譯語言(學歷),優秀的程序員(社交圈,行為圈),龐大的基礎資料庫(大量的書本閱讀和公開信息整理收集),經常自檢(排除BUG),依託於你的強大的大腦(i7處理器),你才能有效的在更高層次做出更優秀的作品,或者通過「大數據」分析判斷事情的邏輯關係和是非對錯。


如果題主的目的是讓自己看起來很有水平,那其實是不難的。只要經常讀點財經時事新聞,然後再補點專欄評論。剩下的就是自己多找機會說就行了,熟能生巧嘛。

如果是要動真格的,先做到看起來很有水平,然後盡量多做事,各種事,不要怕辛苦,格局視野高度啥的,那都是厚積薄發,你就儘管先堆量,然後到一定程度自然有轉化。少則三五年,多則一二十年,必有小成。

人嘛資質一般也就那樣,為啥有人的格局視野高度都有?除了吹出來的,那就是慢慢積累出來的啊。沒看出有什麼捷徑,好好乾吧,同學


共有以下幾個途徑:

1.有一個高境界的爹媽,但我認為投胎是一門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作。

2.用「大格局」、「寬視野」、「高高度」來持續的要求自己,借用某知友的話:裝逼得逼,求仁得仁,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3.多讀書,多思考,多嘗試,多反省。

4.真誠地交幾個有理想和抱負的朋友。

5.勇敢地做,勇敢地犯錯。


2014.10.05修改

格局是什麼。

格局不是上帝視角,而是你真實的想法和做法。

也就是你所活動的範圍。(ps:思維的活動範圍+你生活的活動範圍等等)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能力!(行動力+自控力)

你會發覺,自己為何自己總是出家門口後往左轉,右邊的路很少去過。

左邊可能是公車站,而右邊是僻靜的花園。

每次你出門都匆匆路過,知道但 遺忘了/錯過了 右邊的花園。

關鍵還是看你的行為模式和目的。

如果你有事要外出,那肯定是走左邊了。

如果你想放鬆,可能你就走了右邊了。

只是,每次你防松的時候,你都在家裡度過,所以你不知道花園內具體的情況。

你想要要提升自己的格局,你先需要搞定自我認知。

別在休息的時候去了公車站苦等。

別在忙碌的時候走進花園裡面迷路。

嘗試在空閑的時候去花園內走走。

提升格局當然是希望往好的方向發展。

新時代的農民不再純粹依賴自身的經驗,努力尋找更好的種植方法,尋找更好的品種,學習銷售方法,才是好的格局的提升。

看一篇雞湯,肯定不可能變成高富帥!

思維的提升未必能真的帶來行動的提升。

可能你知道大概怎麼做,但具體怎麼做,還是要你自身的努力這個過程。

能力的提升對格局是有重要的幫助。

當我還不會游泳的時候,我雖然羨慕在水中暢遊的人,但你在泳池上,畢竟不是在水中。

不知道水中的人的感受。唯有你自己體驗了,會游泳了。哦,原來是這回事。

所以關鍵還是在思考後,有行動。多嘗試。

但每次這樣提升格局的突破自我,是一種對自我的衝擊,

其實我也不知道具體會不會有不好的結果。例如可能不安定,覺得之前自己太傻了等。

你可以試試突破自己的格局,試試冒險去不同的地方待一下。

給自己不一樣的感覺。所以很多人喜歡旅遊,見識不一樣的世界。

並不是每次突破自己的格局都有好處的,

認識了不好的朋友,去了危險的地方,記住錯誤的道理,留住不好的回憶等。

千萬記住自己的底線。別突破格局後,把良心丟了。

所以還是做好自我認知吧。

但我們常常會自我滿足,以為這是我所能做到最好的方法了。

也經常覺得說,那個人怎麼就那麼傻,這樣的錯誤也犯,怎麼不XXX,或者XXX

因為我們的角度不一樣。如果他懂得這些方法,他就未必會做出那樣的選擇。

又或者在事情發生後後悔莫及,啊,當初我應該怎麼怎麼。對沒有達到最優的選擇遺憾。

這些都是不必要的,儘可能要避免的情緒。

解決問題,僅需要一種方法。

只是多學一種好的方法,也許能給你多一些選擇,提高效率。

我建議,需要去大型的購書中心逛一逛。

這對於提升自己的視角的廣度是很有幫助的。那些我們以為很困難的東西,很複雜的東西。很可能已經有答案了,就在那等著你。而且因為現在的出版方面自由度加大,市場靈活度非常大。有很多非常貼近生活的書籍。而你不去走一走,觀看一下,是一種損失。比如關於我的會計工作的,《手把手教你學做賬》《成本會計實訓》《excle在會計中的運用》等等。真正的零基礎入門,配圖畫,有步驟,有總結。露骨到,實在叫我喜歡。而且,不僅是有這種簡單的入門的,還有中高端的專業級別的書籍,比如《跟老會計學查賬》《物流會計成本控制》《中小型零售業會計處理辦法》

比如我昨天去看了一下,我一直害怕做的稅務會計工作。就有《手把手教你當稅務會計》,確實是一本很容易理解的書籍。給了我不少信心。

語句有些亂。

請見諒。


  1. 小弟,老夫看你骨骼驚奇,是練武奇才啊,我這裡有如來神掌,六脈神劍……什麼?你沒錢,好吧,我也不要你的棒棒糖,點個贊就行了。說什麼看書就行了,根本就是誤人子弟好嗎,看書你的工資會漲嗎,看書你的視野就高了嗎,根本不會就算你覺得真的變高了也只是你覺得好嗎,認識自己的格局,視野,高度需要結合實際,你先看看你的父母觀察他們的視野,格局,高度,這就是你最原始的狀態,讀書的時候看看你周圍的同學你就知道自己是什麼等級了,工作了你就看看周圍的同事。要想提升自己的視野,格局,只有一個方法努力擠到你嚮往的圈子,你的視野,格局自然上升了,環境真的是太太太重要了,設想如果你周圍的人都是天天打lol,張口閉口,本屌,給跪,擼,你一看書他就說你裝逼,每天接受的信息都是這些東西,你的視野,格局,高度會提升嗎?根本會,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進入你想要進入的圈子,跟優秀的人,跟學霸談談人生理想,你的視野,自然會變高,沒聽過一句話嗎,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尋君"真的比讀書有用,讀書也有用,但用處真的不是很大,揪醬


我認為改變思維很重要:1不能思維局限,不斷學習提高思維吸收能力。

2要學會吸精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吸收別人好的思維好的做法,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從中吸收精髓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3學會思維轉移成為一個思維運用擴展高手(從一些中國黑市鏈,一些資源轉換。從沒到有的一個過程,看看這些高手的思維方式,採取思維擴展轉移方式進入其他行業事物中。)

4要做一名思維超前高手:讓別人的資源掌握你的思維里,程序在你的思維里進行操作。一個思維資源轉化擴展運用好的話,這輩子將是你無可替代的財富,價值無法估計。


儘力去見眾生,與他們談話,吃飯,走路。然後見自我。


翻看j.b的回答,貌似格局眼界就那麼回事。感謝您的啟示。

前年KTV打工,剛去的時候,清理半個包房都覺得任務艱巨,後來人走光,自己一個人清理大包間不覺艱辛。直到一晚上清理接近一半的包間,完全無壓力。過了年,來了幾個新人,讓他們清理一個包間要半個小時,為什麼?剛來內心覺得這麼大的包間要清理到什麼時候。所以怠慢,所以無力,所以緩慢。視野和格局就如此成形。不論是收集各方面諮詢,匯總消化,還是呈上,大局觀。總歸是量變達成質變,唯有瞅著一個點,積蓄了力量,才會有突破。只有之前的要死要活,熬過去了,才能現在的不費吹灰之力。

換到現在,唯有不欺己,才能無人欺。老老實實的做。不是想變聰明了,熱血一涌,就著知乎喝了悶口。而是持續關注,瘋狂吸收總結吐納,到最後的小有建樹,可以毫不費力的如大牛一般,吹個泡泡,上千要贊。

想要過了考研,就要攻克思維短處,潛心修鍊,持續關注,瘋狂吸收,不欺騙自己,不被自己欺騙,唯有關注,持續吸收,才能知道,明曉,才能堅持,才能交給上天剩下的三分。

站在未來看當下,揣著過去想未來。

前一段看完了劉未鵬的博客,暗時間,按著書單尋了幾十本好書。PDF,有興趣可以聯繫。省去你們好多時間。準備假期一邊複習高數,一邊看完這些書,順便駕照拿下。

像楊過愛著郭芙一樣,我愛著榮華富貴。再自卑,再狹隘,再自私,我也不坐井底,跪舔20%

2016新更。

考研完了,考上了。

知乎帶給我的改變,真是真是

不欺心


我想談談自己目前對商業的理解。這件事對我個人很重要,我曾經一點都不喜歡商業,但卻也不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所以糊裡糊塗地選擇了金融專業,學了之後發現自己更不喜歡商業了,但也沒什麼好的選擇。就加入了一家公司,幹了幾年,現在又在美國讀MBA,接受美式商業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洗禮。如果一個人不喜歡一個人,又非得跟她/他在一起。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我想說的是,這個「不喜歡」有可能是由於你對這個人的客觀評價有失偏頗(比如你對她/她的偏見)和你對自己的不了解(比如你以為自己喜歡安靜點的,其實並不是)造成的。如果是這樣,也許她/他就是你的真愛,你們卻一直在錯過。這樣其實對彼此來說都是一種折磨。希望這篇文章能稍微幫助像我一樣對商業有著一些「偏見」的同學提供一個不一樣的看問題的視角,並且大家能夠多多討論。真理越辯越明。

曾經年少無知的我,沉迷人文社科,對經濟或者商業嗤之以鼻,覺得經濟和商業就是貪婪、庸俗和不擇手段的代名詞。人文社科對於商業、資本主義的態度基本都是批判的。少有人站出來為它正名。大體都是商業導致了人類高貴本性的墮落、資本主義促使人類慾望的無限膨脹、娛樂導致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成為感官滿足的奴隸等等。我讀了這些書後,對社會和人類未來無限失望,自己也長時間處在一種憤世嫉俗或者悲觀無助的狀態(不完全只因為這個原因)。我曾經覺得比起自然科學,商業非常簡單;比起牛逼技術,商業就是和別人喝酒應酬;比起藝術人文,商業就是埋頭賺錢。現在我覺得我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在我工作中,我發現自己在人際交往上有巨大的問題,在思考問題時思路非常不清楚;又看到了很多比我聰明比我會領導別人又比我謙虛的人。更重要的是,商業不是一個喜歡批評空談者的地方,商業需要樂觀的態度和迅速的行動。這一切促使了我對商業和自我認識的轉變。

商業,拋開其表面紛繁複雜的財務和技術特徵,其本質上是一門社會科學,或者更進一步說,是一門「人」的事業。雖然商業的表象變化非常快,比如新技術驅動、商業模式創新、各種金融工具等等。但是商業的本質數千年來從來沒變化,就是滿足客戶的需求,並且賺錢。說白了,就是服務別人,自己也獲得回報。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物質和精神活動的一切都得到體現。比如個人價值實現、社會交往、學習和發展、物質積累等等。商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客戶需求,而這個滿足的過程也完全是由人來展開,比如團隊協作、頭腦風暴、領導他人等等。這一切都是關於「人」的,而非關於「事」或者客觀的「物」的。這點是很多人沒有想明白的,包括當初的我。企業或者任何組織都是一個由人組成的集體,大家有共同目標,也有個人利益。至於那些花錢購置的資產或者現存的流程制度,則只是人手上的工具。公司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是有很多的個人利益牽涉在裡面,沒有一個絕對的對錯,或者理想的情況。人是動態的、多變的,不定的,商業也是。有的人在企業還是一門心思搞技術、埋頭苦幹,自己很難有長足的職業發展;反過來又看不起那些喜歡和老闆接觸,或者會擅長人際關係的。我也不喜歡浮誇或者只搞政治的人,但我們不該因此對「在企業里注重積累自己的人際資源或者積極與他人交流溝通」這件事整個產生偏見,認為技術和能力就是一切。一門好的技術,需要立足於客戶需求,需要內部管理者的支持,需要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看,一個看似客觀的事情,整個過程都是人!

在中國,我們的教育體系十分扭曲,十分痛苦地學了海量的抽象知識,比如物理數學公式,卻很少講他們怎麼應用(知識的應用就是一個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滿足自我或者他人需要的過程)。就連本屬於文科的語文、英語、歷史、政治,也是非常教條和抽象的。更不要說我們十分匱乏的社會交往方面的訓練,比如國外有的營地教育、小組討論、學生社團組織等等。我們的教育讓我們注重」技術」而非他人,甚至因為考試排名競爭視他人為自己的威脅和壓力。這真是一種悲哀。商業是一個體現人類亘古不變的合作和競爭的社會議題最好的地方。在這裡我們需要分享、合作,也需要競爭、甚至鬥爭。這就是人類社會的本質。並沒有一個永無鄉,在那裡人與人之間永遠相愛(想想夫妻之間都不可能每時每刻和諧美滿),人際關係非常簡單。管理和領導別人,管理和領導自己,這些話題是複雜的,是需要學習的,也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並且也需要自己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無論別人怎麼樣,自己都可以堅守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對人類合作和競爭的看法。越長大,我們應該思想上越獨立。

現如今,商業已經高度複雜化了,早不在是挑著燒餅賣的年代了。在廣闊的商業圖譜中,各式各樣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領地,無論是人工智慧科學家、還是鋼琴演奏者,都有自己的特長可以發揮。但別忘了商業的本質仍然是關於人的。我相信長期的商業成功需要卓越的領導力、好的道德操守、專業的技術儲備。我相信商業和人類發展的方向是積極正面的,就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也不會帶領我們去到一條萬劫不復的地獄。好的管理激發人們向善的潛能,好的商業激發社會和人類向善的潛能。

商業是偉大的,充分體現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驅動著創新,創造經濟價值,進而推動人類全面的進步(有了錢我們才能去更好地追求)。好的商業給億萬消費者帶來便利,讓員工有錢能養活家人和投資自我,創造大量財富擁有者。好的領導者激發員工前者,傳遞倫理道德思想。好的員工堅持專業態度,為他人帶來價值,並以自己的職業為榮。我絕不認為商業就是完美的,但我們應該對商業的本質有個清醒和客觀的認識,最重要的是要用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的思考,而非人云亦云。我想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給人這種「自我糾正和修復」的能力,讓他形成自我的判斷,走自己人生的路。

發佈於 2017-09-2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文章被以下專欄收錄


開拓視野,長見識:跳出坐井觀天的「井」,行業趨勢,高峰論壇,行業評論,行業會議,行業高手的做法,行業高手貼身模仿,實習。

學習:決策科學,經濟學,管理科學,批判性思維,想像力創造力科學,歷史,牛人自傳。

訓練:決策遊戲,戰略遊戲,棋類遊戲,想像力創造力遊戲。

應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代入練習。


站得高,自然就看得遠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竊以為一個人的格局視野,是由他身處的位置所決定,脫離實際空談心性,並不能反過來帶著提升人的素質。

所以,那些成(zhuang)功(bi)學,心靈雞湯,還是少看為妙。

另,多讀書的確是個好辦法,但最好是具體技術類的,探尋自然科學,或者教你為人處世的個人傳記一類的書,人物傳記是非常好的,涉及社會本質,不要看太多其他雜書,雜書害人……

還有另外一個絕招,就是吃飯,一天三頓,一個月一療程,吃上個幾十上百療程,不管什麼東西都提升啦,世間良藥莫過於飯也!哈哈。


格局和眼界說不好聽就是高境界下的一種布局。這需要學習哲學衍生的高層知識:戰略和戰術。


就我個人理解,多讀一些歷史,特別是重要人物可信度比較高的傳記,看看別人的為人處事,總結一下別人的功績和處世的得失,學幾門外語,最好是英語和日語德語俄語,看看外國人原版的書,看看外國人的新聞,眼界開闊,如果有錢還可多去外國旅遊,據說下圍棋能提升格局但我目前還是沒興趣,另外多實踐不論是大事小事,我最近在看關於張學良的書籍發現世界是格局小的人總會被格局大的人利用想想都覺得,真是殘酷,不過也沒辦法,人家謀全局你只謀一隅,你只能是別人的棋子,到頭來可能一隅都保不住,所以必須提升格局。暫時像到這些。還有必須有大局觀,至於你能看到多大的局,還得看你自己。


如果題主指的是思維的深度,那麼深刻的思想來自於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停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

舉個栗子,今天長輩說起上班偶遇對門年輕的新鄰居,正好上班都在陸家嘴,同處金融業,一路走來閑聊,問家庭,問業務,鄰居青年家世良好,海龜回國,混過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現於銀行資管部,說起業務來頭頭是道,甚至還指著路過的一個湘菜館,說是自己控股的,老婆月子期間菜館送菜上門。長輩本身在金融浸潤數十載,又是一直奮鬥在市場一線的中層幹部,並不時常誇讚人,能得他推崇的人,不多。

飯桌上,另一女性長輩評論到,原來開飯店還不錯,我也想開。

此時,我在想,金融從業人員,怎麼會副業搞個開飯店?他懂餐飲業?另外這個店鋪所在的位置不錯,租金和前期投入不少於一百萬,作為家庭投資來說,如果沒有餐飲業經驗,起碼家庭資產得有多少個一百萬才有底氣涉足一個陌生領域。

以上的思考,我得出結論,這個青年少年出國,回國後又有大筆資金敢投入陌生領域,父母必有財富積累和投資經驗傳承,青年自己的小家庭應該有不少於300萬的資金,因此敢於投身陌生領域,另外,會投身餐飲業是因為有懂這行但卻資金的親朋或好友(有很多時候,人覺得是自己抓住了機會,而事實上,是機會選擇了你,比如這個餐飲投資,並不會是青年想做餐飲而找到了合伙人,而是合伙人找到了他,所以不一定是餐飲,也會是開超市,賣襪子,代理面膜等等,或許這也就是老人愛說的命),他只是也恰好在等投資機會,如果換做你我,有空餘資金,有信得過的朋友,十之八九也會接受命運德安排。

以上,同一個人一件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經驗豐富的長輩看法也未必全面,想要提高自己的格局視野,最重要的是思考,推理,考慮現象的核心。有一個笑話說三個成功人士坐電梯來到樓頂,主持人問你怎麼上來的,一個人說我是跳繩上來的,多少辛苦多少汗水,一個人說我是仰卧起坐上來的,多麼勤奮多麼艱辛,另一個說我是一路思考上來的,鑽研問題苦苦思索,其實一個在電梯里跳繩,一個在電梯里做仰卧起坐,一個在電梯里睡覺。

文筆不好,也不知道有沒有把意思說清楚,希望對題主有用。


=======================================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紅樓夢》

=======================================


其實看一些引導類的書並沒有很大用,因為必須結合個人經歷,就像你遊戲里學技能,你也只能學你所在等級可以學的技能…即便有技能書也得你攢經驗升級之後…

而大多數覺得眼界格局不夠的人,其實問題主要在經驗不夠…而不是有沒有技能書

所以你要提升,就應該去把基礎打打好…打比方你除開提升格局還想學好英文。那當你天天背單詞看書一段時間有所提升之後,你的格局也會突然變大,看得透徹…都是相輔相成的。。


別急著很早的形成自己的思維閉環,而是去尋找互相重疊的開環,得到一套能夠詮釋現象的開環體系。

多接觸人,多看書。


要提高「格局」「視野」「高度」,首先要定義這三個詞。

題主明顯是將這三個詞當成一種東西了——它們當然是有區別的好不好?

說穿了,無非是外在與內在兩個方面,他人對你的觀感,以及自我評價——也就是說,題主的意思大概是希望能夠在這兩個方面有所提高。

首先,問這個問題,就表示題主自身不太自信。我很難揣測出向不特定多數提出這樣的問題的時候,究竟該是一個怎樣的心態——在不怎麼把自己當回事的同時,也別太不把自己當回事。兩種狀況都他娘的有問題。

就好像問人怎樣才能在短時間——比如一個月——之內賺到一千萬,且沒有任何前置條件。

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值的可不止一千萬了。

同樣,希望提高自己的「格局」「視野」「高度」,那麼至少要對自己的這三項先有一個評估。

轉回來,還是我在前面說的,他人對你的觀感,自我評價,兩方面。

當然最簡單的答案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如果題主想繼續,那麼還可以加上交一萬個朋友,做一萬種工作,跟一萬個可愛的女孩子或男孩子上床等等等等。

問題在於:你做得到不?

人們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人賺錢不容易,錢賺錢才容易。給我一千萬,你看我怎麼輕輕鬆鬆賺到一億。

憑什麼就給你一千萬?

誰那麼冤大頭?

你確定你想那一千萬的時候是用錢賺錢而不是吃喝嫖賭?

反正有冤大頭平白給我一千萬,我是要先花天酒地一番的——當然至今還沒撞上過這麼大的頭。深恨之。

想要在各個方面使自己有所提高,所需要的首先是正確評估自己的現狀。

身體狀況。

經濟狀況。

精神狀況。

等等等等。

想要做到這一點,也不是自己沒事兒瞎想就行。最起碼,徵求身邊長輩、同輩乃至晚輩的意見,做些相對客觀的測試……或者,最起碼最起碼,坐下來,耐心打個幾千字出來,列個表啥的。

然後找到自己想要有所提高的方面。

這個得具體。

格局?視野?高度?

等你不思考這些字眼的時候,我可以肯定你的格局、視野、高度就都有所提高了。

在此之前,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一萬個朋友……那啥,上床去吧。

但還是不能盲目。

讀一萬本網路小說……至少對你的三觀是個摧毀。

騎自行車去西藏……你確定你能活下來?

交一萬個朋友……都是賣安利的——哦,你絕對交不到一萬個賣安利的朋友,在那之前你就破產了,再也不會有朋友。

所以,題主需要的不是提高自己的格局,視野,高度。

而是……說智商這個算罵人了,好吧,情商。

要有目的性。

目的要具體。

然後行動。讀書、走路、交友……怎麼都好。只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是提高。

而且是各方面的提高。

一定包括你想要提高的格局、視野、高度。

最簡單的例子:

在知乎,做一個提問者,不如做一個回答者。

別只答一句。

抖機靈的人最不機靈了。


什麼是格局,格局就是指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

一個人的發展往往受局限,其實「局限」就是格局太小,為其所限。謀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對於人生這盤棋來說,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大格局,即以大視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大格局決定著事情發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勢。

一個人得格局大了,未來的路才能寬!如果把人生當做一盤棋,那麼人生的結局就由這盤棋的格局決定。想要贏得人生這盤棋的勝利,關鍵在於把握住棋局。在人與人的對弈中,舍卒保車、飛象跳馬……種種棋著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棋局的贏家往往是那些有著先予後取的度量、統籌全局的高度、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方略與氣勢的棋手。


謝邀

給自己設立墊著腳尖才能達成的目標

一個又一個的去挑戰


不同的視野、格局會有不同的人生

1、視野最低

就會關注眼前雞毛蒜皮的事

2、視野比較低

可以生存,但是只關注眼前利益,自私

3、視野平行

與他人能很好相處,社會上

4、視野比較高

有大局觀,領導者

5、視野最高

看破一切,聖人,孔子、耶穌、愛因斯坦


去跑馬拉松吧。

它可以解決幾乎所有人生問題。

期待你豁然開朗的那天。


屁股決定腦袋


多讀書,多刷知乎,多學習,重要的是,多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不限階層),找到某環境里的權威,向他請教他對這個環境里的認知。

什麼?你說這個不夠,那麼我這裡還有篇關於認知量化的文章,你要不要讀一讀?

原文:

Chris.yang:定位學習-為什麼心智不可改變?【原創】zhuanlan.zhihu.com圖標

-------------------- 引用開始

定位學習之量化認知--認知公式

「心智不可改變」,筆者認為「心智」可以看作是認知在某件特定事件上的表現。那麼心智為什麼不可改變?或者說,心智很難改變,那麼它與哪些因素有關,又會被什麼所影響?

筆者構建了認知模型,從模型中可以清晰看出來原因,下面來一一說明:

模型由下面三個公式組成:

1, f(x)=frac{x(delta+	heta)}{deltaast	heta} , ( 0<deltaleq1,0<	hetaleq1)

2, g(x)=frac{bx^{3}+f(z)*x+m}{h}, (0<hleq1)

3, y=sum_{i=0}^{t}{g(xi)}

第一個公式,物質的認知公式,表示物質x被認知的程度, delta 表示物質的變化率, 	heta 表示物質的抽象程度,下面來解釋下:

f(x)=frac{x(delta+	heta)}{deltaast	heta} , ( 0<deltaleq1,0<	hetaleq1)

delta變化率:也就是物質變化的速度,比如:喜馬拉雅山的變化率很低,八卦新聞的變化率很高。所以喜馬拉雅山你只需要在小時候了解「喜馬拉雅山是直接最高峰」就可以了,不需要經常去關注它,因為你知道它依然是最高峰。八卦新聞就不同了,路轉粉,好男人出軌新聞都是家常飯。也就是變化率與物質的認知成反比

	heta抽象程度:表示物質所處的抽象層級,從資訊理論角度看,抽象程度越高熵值越大,越不利於信息的準確表達。比如:可樂 與 飲料。可樂的抽象程度就比飲料低,就更易於建立認知。如果說某某品牌是最好喝的飲料,肯定沒法說得通,畢竟飲料太多,什麼牛奶,果汁,碳酸。。。還敢說最好喝的飲料?所以抽象程度與物質的認知程度成反比。

第二個公式,人在某個時刻對某物質的認知公式,其中b表示人的過往經歷,f(z)是上面的物質認知程度,m表示途徑方法,h代表環境穩定性。下來也來解釋下:

g(x)=frac{bx^{3}+f(z)*x+m}{h}, (0<hleq1)

b過往經歷:此人的過往經歷,決定了當前的認知,而且最重要的是,過往經歷是一個累積過程,而且上一秒的經歷都可以算作過往經歷中,如果對b展開就會變成很複雜的形式,這裡b對於認知的重要性可以一眼看出來。另外,還可以看出來,不同人對於同樣的事情是有不同反應的,大致分為積極和消極,所以x的符號很重要。

m獲取信息的途徑或方法:表示信息是怎麼傳遞給此人的,也就是此人是通過哪種途徑獲得信息的,雖然m對整個認知曲線的影響不算大,但是它可以在前麵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縱截距,從而在源頭影響認知。比如:同樣一件事,信任的熟人跟你講,與 某個經常不聯繫的朋友告訴你,認知程度是不同的。

h環境穩定性:這裡的環境表示此人所生活和接觸的大環境,環境越穩定,越容易形成固定認知。不同職業的人,環境穩定性是不同的。例如:消息靈通的商人 與 打字員,顯然打字員的某個認知更容易持久,因為他的環境較穩定,一旦認知形成就很難改變。

g(x)的幾何形式類似下圖:

g(x)的認知曲線

上圖可以看出,人一開始對某事從不知道,逐漸到了解(第一個高峰),然後到懷疑(第一個峰谷),求證後逐漸到完全相信。

實際中會是多個波峰波谷的交替(多次懷疑,或懷疑不同的信息,多次求證或求證多個信息點),但是經過回歸變換後,就是類似上圖的形狀。

第三個公式,某人對某物質的認知,這裡的t是時間,把每個時間段上的認知做了一個求和,如果要用一個更簡單的式子表達,就是: y=f(歷史認知)+f(新認知),由於歷史認知和新認知不一定符號相同,有可能加強,有可能抵消。

y=sum_{i=0}^{t}{g(xi)}

那麼,所謂的「心智不可改變」,是因為,一件事情或物質的變化率是基本無法人為改變的;一個人的過往經歷也基本沒法改變(失憶算不算改變?);一個人的環境穩定性不太容易改變,但是有改變的可能性。這裡能對心智產生改變的因素就剩事情或物質的抽象程度,獲取信息的途徑或方法,持續時間

所以,作為一個企業,想要提高產品和品牌的認知。在上面三個能掌握的維度發揮就不會錯。

盡量讓產品和品牌的抽象程度降低,比如Microsoft的logo就不如Apple的logo抽象,哪怕是小朋友都知道蘋果,卻不知道微軟。

企業的宣傳、推廣和廣告,要用在更容易讓消費者產生信任、好感和熟悉的地方,口碑營銷、分享經濟、網紅美食都是這個原因。

再就是,持續不斷的宣傳,打時間戰,只有時間才能把上面取得的成績鞏固持久。這就是為什麼可口可樂這麼知名,每年還是要不斷投入市場經費的原因。

祝各位學習愉快,喜歡就關注。


談一談最近在思考的提升認知的淺見,從原來的支付風控轉向現在的跨境供應鏈產品,在做項目的過程中發現越做越深,逐漸的開始接觸到自己的認知盲區,也逐漸凸顯出儘快建立新業務領域認知體系的緊迫及重要性。

起初階段,嘗試希望通過知乎、三節課、得到、公眾號等渠道獲取信息來學習領域知識,在搜索的過程中發現優質內容很稀缺,也無法提供系統性的課程供自己學習電商、供應鏈相關領域的知識。後面期望通過朋友圈中資源看是否能有地方可以系統性的學習電商的產品體系,Failed。

今天私下問一個從事電商產品的朋友瑞溪,她是這麼回答的:

:你是否在系統性的學習某一領域的知識?

瑞溪:系統性的學習渠道也在找,但是現在沒找到合適的渠道。

: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都比較碎片化,不好落地

瑞溪:其實是可以落地的。我之前也覺得不能落地,講的東西都是飄在天上的。後來我發現落地這一步一定是要自己去做的,逼著自己把看的東西和在做的工作聯想和聯繫。

:明白你的意思,碎片化知識要進行系統的消化和整理。

瑞溪:我覺得很難像學校那樣,有人幫你從戰略層到實現層都總結整理好手把手教你了。大佬們講的東西比較多的是道,得我們自己轉化成適合自己的術和器。

聊到這裡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陷入到一種學習誤區,面對碎片化內容時,總覺得缺乏系統性的知識體系。面對快速變換的行業和跨界,這種認知體系即使有且學會了也差不多Out了,你會的別人都會,這份信息的價值就已經非常廉價了。

在現有情況下,那麼如何去快速建立一個行業認知體系呢?我認為需要具備如下條件:

  1. 設立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源動力,首先想清楚你為什麼需要某一行業認知體系,價值在哪裡?設置一個可以量化的實現目標;
  2. 高質量信息源:碎片化時代,有價值的信息源往往可能是付費的,關鍵不在費用,而是是否有用,是否有價值,只要有價值,希望你不吝投入,其實這份投入也不會特別昂貴;
  3. 確定吸收框架,保持沉澱總結和調優的良好習慣:信息源吸收之後就要搭建並不斷填充你的認知骨架,這個時候可以用Xmind這個工具,相關文章、思考總結可以通過備註的方式統一收集;
  4. 定期Review:定期的去看整個骨架的內容豐富度,Reviewe其中有價值的內容,不同的時間,同一篇文章去看絕對有新的理解與看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方法有了,最重要的是去take action,給自己設置一個小目標,2個月內建立新零售的認知體系,到時可以把認知框架發出來,3.10號見。

公眾號:Egan,歡迎關注和討論。


多看書,格局這玩意,還真的得有所經歷和反思後才會提升。有些東西,動了反思的念想,再到書裡面和現實中找一找,對一對,嗯。。。想法就大不相同了


認識你自己。

這是古希臘哲人。東方文化哲人。共同的人生目的與追求。

「我是誰?」被問了幾千年,無限發散、又極致收斂,似爆炸的宇宙,又如時間內指的黑洞。

「認識你自己」

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箴言。

 《道德經》全文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0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0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蘇格拉底 老子、道德經太久遠了,海德格爾才是21世紀的有影響的大哲學家。

一個關於基督教的神的問題?www.zhihu.com圖標

天主造了亞當來彰顯自己的愛(試問還有什麼比給予生命更大的愛嗎)

將亞當逐出伊甸園來彰顯自己的公義

派耶穌來救贖亞當的後裔來彰顯自己的仁慈

循環論證而已。你這是一招,吃天下。想得美!

有你這種不思進取的基督徒,拐不得基督教無法再發展了。

太落後了。現在是21世紀了。

要談量子力學,相對論,腦神經科學,人工智慧,阿賴耶識,DNA。

物理主義。新二元論。認知科學。黑洞。具身認知。生成認知。佛學佛法。

這都是宇宙本體隱蔽秩序的映射。

我們且把海德格爾本人的一段辯護詞記在下面:

作為應合,存在之思想是一件十分令人迷惑的事情,因此是一件十分貧乏的事情。也許說到底,思想乃是一條無可迴避的道路,這條道路並不想成為拯救之路,也並不帶來任何新的智慧。這條道路充其量乃是一條田間小路(Feldweg),一條穿過田野的道路,它不光是談論一种放棄,而且已經放棄了,即放棄了對一種約束性的學說和一種有效的文化成就或精神行為的要求。所有這一切都取決於那個充滿迷誤的返回步伐,即返回到一種思索,這種思索關注著那個在存在之命運中預先確定的存在之被遺忘狀態的轉向(Kehre)。這個從形而上學的表象性思想中脫身出來的返回步伐並不擯棄這種表象性思想,但它開啟出達乎存在之真理(Wahr-heit des Seins)的要求的那種遠景,而應合就在存在之真理中立身和運作。」

爵士貓:宇宙本體隱蔽秩序映射 認知科學具身認知生成認知 海德格爾哲學之天地神人 普遍意義形式因素實行意義 凝神思zhuanlan.zhihu.com圖標

爵士貓 (作者) 回復甦格拉底4 分鐘前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529354

宇宙本體隱蔽秩序映射 認知科學具身認知生成認知 海德格爾哲學之天地神人 普遍意義形式因素實行意義 凝神思

爵士貓 (作者) 回復甦格拉底3 分鐘前

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裡,我們碰到的這個具體的、切近的裝酒的壺,而不是一個一般的、抽象的「可裝液體的空穴」。

這壺到底容納什麼,以及如何起容納作用?海德格爾從「傾注/饋贈」角度來說壺的容納,進而展開「天、地、神、人」「四重整體」(Geviert)的宏論。[22]這一番議論不無玄奧也不無驚人之處,其基本意思是說:壺這個物凝聚著「天、地、神、人」四大元素,或者說是這四大元素的「聚集」。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529354

宇宙本體隱蔽秩序映射 認知科學具身認知生成認知 海德格爾哲學之天地神人 普遍意義形式因素實行意義 凝神思

爵士貓 (作者) 回復甦格拉底2 分鐘前

關鍵在於,海德格爾認為在上列三種意義中,核心的要素是「實行意義」,他所講的「形式因素」(即「關聯意義」)必須在「實行」範圍內得到闡明。「形式顯示」並不是要把「什麼內容」規定下來,也不是要把「關聯意義」固定起來,而是要「不確定地給出對象」。以海德格爾的說法,「現象的關聯和實行不能事先規定,而是要保持在懸而不定中。……形式顯示是一種防禦,一種先行的保證,使得實行特徵依然保持開放」。[10]

海德格爾的【意義整體】是一個完整的獨立但有動態的含義,關鍵是【實行意義】,只有實行了有了具體行動,內容意義與關聯意義才是【整體意義】的有機一部分,否者【內容】【關聯】還處在隱形狀態,還是不明了的狀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529354

宇宙本體隱蔽秩序映射 認知科學具身認知生成認知 海德格爾哲學之天地神人 普遍意義形式因素實行意義 凝神思

爵士貓 (作者) 回復甦格拉底1 分鐘前

海德格爾完全接受了尼采這種藝術-哲學觀,確認了「詩」的創造性(肯定)與「思」的保存性(否定),甚至也接受了尼采關於「詩人哲學家」(Dichter-Philosoph)這一「新人類」類型的預期;進一步,海德格爾更喜歡把「詩」與「思」的關係喻為「近鄰」,以此來暗示「詩」與「思」——藝術與哲學——之間應有的相互交織、親密區分的理想狀態。

在【前理論世界】「詩」與「思」的關係十分緊密,藝術與【思想-言語】是完全一體的。我們可以分析印度大陸的【前理論世界】,就知道【詩歌】【音樂】【雕塑】等藝術,首先就是【神--人交流思想】的表達,人的哲學思維是有了成熟文字以後,記錄了【神--人交流思想】的內容,才在此基礎上有了抽象的理念化的哲學思辨。海德格爾要回到「詩」與「思」——藝術與哲學——之間應有的相互交織、親密區分的理想狀態,就是要回到【前理論世界】【神--人】暢順的溝通關係。

zhuanlan.zhihu.com/p/32529354

宇宙本體隱蔽秩序映射 認知科學具身認知生成認知 海德格爾哲學之天地神人 普遍意義形式因素實行意義 凝神思

爵士貓 (作者) 回復甦格拉底剛剛

「本有」(Ereignis)就是海德格爾在後期詩性之思的時期,在試圖解構【理論世界】的形而上學思想體系,單獨提到詩歌是不能解答如何實現【整體意義】,把「詩」與「思」看作人「應合」、「響應」於存在(本有)的方式,是「從……而來」(von)的方式,而非「對……」(über)的方式,就是海德格爾要完全不理睬哲學界【無神論】的思潮,轉向了【有神論】的思考--【本有Ereignis】,但是【本有Ereignis】還是有形而上學本體論的意味。

關於Ereignis及其相關「詞簇」的漢語翻譯,孫周興先生提出兩條原則。第一,翻譯應當切合德文詞Ereignis詞根中「eign-」的「本」、「本己」「本身」的字面含義;第二,翻譯應當照顧到整個「詞簇」在同一段落,同一作品中出現時的意義的相關性。Ereignis,在漢語中表達就是「自身」「自己」和「出自」,處於「存在」「存有」狀態,能不斷地的「升起」「成長」「生髮」「出現」。海德格爾解釋Ereignis時曾追溯這個德文詞的詞源到「eraeugen」,即「er-blicken」(看到,看出)之義。在「ereignen」的過程中,存在物通過「看」存在從而「獲得自身」(an-eignen)。

Ereignis一詞的含義,與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梵的含義非常接近。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Brahman)予以神格化,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印度梨俱吠陀時代之末期,以祈禱梵Brahman!as -pati 為至上神,並視之為宇宙生成之原理。


你真了解自己嗎?

我們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看外界、看別人,但用來審視自己的時間太少了。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爭執,工作中有各式各樣差強人意的表現,我們總是會不自覺的把責任怪罪在同事、下屬身上,往往看不見自己的行為。就算有意識的反省自己,也難以窺測到本質,想要了解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就需要藉助外在的工具。

最近,我一個人力資源部的朋友推薦我做了MBTI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我是一個解決理性問題者。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對任何感興趣的事物,都試圖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反映出我在工作中,就是經常陷入對細節思考,也就是說因為苛求精細、慣於懷疑常常容易和人爭論。

作為領導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有事情事無巨細都要親自檢查,對我來說就會累的半死,手下還覺得我管的太多,很難授權下去。

當我知道自己的性格特質以後,我會要求自己只在一個項目的流程的關鍵節點去考察結果如何,不去細究過程中的細節。

你能感受到下屬非常喜歡我這樣的改變,對我而言也不用成天陷入在細節爭執中,反而他們成長更快了。

看到這裡你一定想知道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測試,這個測試能讓你了解自己的哪些方面,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

MBTI——國際最為流行的職業人格評估工具

MBTI(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來源於美國的心理學家Katherine Cook Briggs和她的心理學家女兒Isabel Briggs Myers長期對人類性格差異的的觀察和研究而形成的。

從1942年第一次推出,到目前為止已經升級了十幾個版本,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測試工具之一。

這種測試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物感興趣、善長不同的工作、面對同一情境卻不能互相理解。

這個工具已經在世界上運用了將近30年的時間,夫妻利用它增進融洽、老師學生利用它提高學習、授課效率,青年人利用它選擇職業,組織利用它改善人際關係、團隊溝通、組織建設、組織診斷等多個方面。在世界五百強中,有80%的企業有MBTI的應用經驗。

MBTI顯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體現在每個人不同的性格偏好,這個偏好可以體現在下面四個維度上:

精力支配:外向 E — 內向 I

認識世界:實感 S — 直覺 N

判斷事物:思維 T — 情感 F

生活態度:判斷 J — 知覺 P

第一對偏好關注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何處,你從哪裡獲得精力——從自身以外(外向型E),還是從自身內部(內向型I)。

第二對偏好關注你如何搜集周圍世界的信息——直陳性地、有序地(感覺型S),還是比喻性地、隨機地(直覺型N)。

第三對偏好涉及你喜歡如何作出決定——客觀地、不涉人情地(思考型T),還是主觀地、顧念人情地(情感型F)。

最後一對偏好關注你每天的生活方式——你喜歡事先決定、照計划過得井井有條(判斷型J),還是寧願靈活應變、在生活中順其自然(感知型P)。

這些偏好組合起來,就是16種人格類型。

16種人格類型的妙用

對於個人來說,能夠更好的讓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徵、溝通方式、決策方式等等。其次,能夠發現你優勢和劣勢甚至潛在的問題。

曾經有個95後的小夥伴問我:覺得自己的個性不那麼受歡迎,一度感覺有些不合群,有些自卑。你之前說你有社交恐懼症,但現在我看你好像什麼都能搞定,是不是也在扭曲自己呢?

我告訴他不需要為自己的個性而抱歉,看他對自己很是迷茫,就推薦他去網上做一下MBTI測試,做完以後他很開心,他發現自己這樣性格的人也有很多優點,只是在思考方式、交流習慣、決策風格表現方式不同,以前總是把自己往性格的對立面去硬凹,反而與其他人相處時又糾結又擰巴。

也許你和他一樣,不會再感到自己在人生之路上迷失了方向,相反可能已經發現了新的目標。

對於企業來說,在員工的職業定位和發展、團隊建設、領導力人格基礎發展、人際工作關係、員工素質、組織內部溝通以及跨文化企業管理等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MBTI幫助西部基金解決了員工互相不信任,合作困難,公司氛圍惡化的問題,並且將人和人之間的差異轉換為工作中的優勢。

西部基金的CEO Grahame Danaher不止一次聽到客戶服務、支持、銷售等部門的員工抱怨後台管理人員,說他們不近人情,待人苛刻,也不關心客戶需要什麼。

如果對這些抱怨聽之任之,它們很快就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所幸的是,MBTI為他提供了化解之道。

「我們的後台管理人員大多數人都具有INTJ型性格,而客戶服務、支持和銷售人員中,大多數人的性格類型則是ESFJ或者ISTJ」。

Danaher說道:「當員工通過MBTI認清了自身的性格類型,他們也意識到他人在進行交流、搜集和處理信息、做出決定時可能採取與自已不同的其他方式。」

除此之外,MBTI為公司更準確地把握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將企業文化與經營策略結合起來指明了方向。

Danaher說:「我們對客戶的性格偏好作了研究,發現他們最歡迎ISTJ型性格的銷售人員。其他部門中,譬如,ISFJ型性格是服務人員的最佳人選;ENFP型性格的員工最適合在後台管理與前台工作之間提供支持;INTJ和INTP型性格的員工非常擅長解決複雜問題,而ESTJ 和ESFJ型性格的員工則在管理崗位上表現出色。」

IBM還成功運用MBTI幫助員工選擇更好的職業發展途徑。

IBM的ALAN難以與下屬溝通,完成任務也很費勁。通過測試發現ALAN是外向直覺帶思考知覺型的人,而他的下屬是內向感覺帶理智知覺型的,ALAN的領導風格傾向於一種互動的領導行為,更具創造性和應對變化的能力,不可避免地會與下屬存在分歧。ALAN更適合於創造性較強的領域,所以選擇品牌經理髮展路徑會更利於他的職業發展。

迄今為止,越來越多的人運用MBTI來檢測人格與職位的匹配性。在世界500強企業,如迪斯尼、百事可樂、西南航空公司等,約有80%以上的高層管理者使用過這個工具。

好了,我知道你已經迫不及待想要測試一番了,我為大家找到了市面上較為常用的測試版本,微信掃一掃關注,回復「測試」(測試僅供參考,並無利益相關)

http://weixin.qq.com/r/ikNtdbLEcO8PrfYW9xaY (二維碼自動識別)


如果純屬就這個問題而言,當前的最高贊回答顯然是最好的

但是如果就個人成長而言,我認為,那個某種程度上只是一個挺虛的方法論

個人成長最需要的還是各種技能,各個領域的實實在在的知識

方法論當然是有用的,但如果投入了過多精力在上面,可能就是有毒的

因此,個人認為,以專業技能的修鍊為主(大多數情況下,程度夠了,自然會有"格局"、"視野"、"高度"),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讀高贊回答十本書中的一本或者幾本(可以輔助修鍊專業技能)


大部分人的視野都有限

就像圖靈的性取向卻成為當時社會處決他的理由?可見當時人們或者說當時的法律制定者(這個可以說是當時比較權威的代表了吧)眼界卻是多麼的有限

所以 可以說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這個社會裡 人們普遍認為「正確的東西」從未來角度來看 必定有視野局限的錯誤的存在


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總感覺樓主的解釋有些偏激。


「馬克思主義著作用這樣的觀點描述實踐和認識的關係: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理想的實現和很多因素有關,客觀因素比如說環境、機遇、條件、家庭、財力等等。同樣一個人,家庭條件不同,通過上一輩人的努力,有的人家庭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更寬廣鍛煉平台,而同樣的條件對於有的人而言,卻是忘塵卻步。主觀因素比如說目標的設計、方法的選擇、努力的程度、思維方式、自我設限的程度,甚至性格、經歷等等。整天計劃沒有實踐的人,計劃可能十分的科學、細緻,但是終是一紙空文;而有的人,可能沒有非常詳細的計劃,但是大方向明確,勇於實踐,勇於試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雖多走彎路,但也能最終實現目標。客觀因素是每個人制定目標,實現理想不能迴避的因素,完全依靠理想主義制定目標,而不根據現實條件只能說是不成熟的。而主觀因素關係著目標實現的每一個細節。當然,很多時候,如果主觀因素髮揮的超乎常人,也能實現那些別人看起來「海市蜃樓」的理想。以上是我關於理想和實現理想的理論基礎。

下面是我對於「進步依靠什麼、怎麼進步、怎麼實現理想」的理解:

Question1.進步依靠什麼?

進步依靠因素有:知識儲備,實踐儲備,總結、提煉、內化、提升的能力,實踐能力,自我限制的程度,突破能力,習慣的養成,溝通能力,魄力(或性格)。下面一條一條闡述:

1.知識儲備。這裡不是指零碎的知識點。雖然互聯網生活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零碎的時間和零碎的知識,但是社會分工的細化必然對人才的要求向著專才的方向發展。但時代的進步不再要求「老學究」式的專才,需要的更多是「知識點上的高度專業、知識面上的大範圍覆蓋,以及最關鍵的知識串聯和整合能力」。

2.實踐儲備。主要是指人的經歷,包括經歷過多大的事兒、多大的難、見過多大的場面、處理過多複雜的局面等等,重要的,能夠拓展人見識、見解邊界的關鍵節點。

3.總結、提煉、內化、提升的能力。這主要關係一個人在經歷一些、看到一些後,能留下多少給自己。比如看到一張攝影師的照片,有的人會感嘆「好美呀!」,有的人會感嘆「他取景的角度、光線的選擇、時間的把握真好」,也有的人會回去後,進一步了解攝影師的背景、他的著作、他的觀點和技巧。

4.實踐能力。主要是指決定了一件事,能夠多大的能力克服客觀、主觀的因素,去實踐,並得到結果。

5.自我設限的程度。如果一個人20來歲的人,在一個三四線的小城市,成家立業結婚後定位自己一輩子只能在這兒穩定發展下去,很難再走出去,那結果也可想而知。一個山裡走出的孩子,相信自己通過努力,能夠考上清華、北大,專攻某一門生冷偏僻的學科,取得成就,走上人生巔峰,只要努力,在他的路上也一定能達到一定的高度,改變自己的命運。自己給自己貼的標籤,比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更重要。

6.突破力。基於第五條,突破力一是突破自我設限,二是突破他人設限,三是突破環境設限。

7.習慣的養成。習慣決定命運。越是細微、細小的事情,越是對人產生更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8.溝通能力。能量最大的人,不是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而是能夠調動一撥有各種能力的人,幫助自己達到目標。

9.魄力。年輕人,年輕,總需要有點魄力;中年人,再沒點魄力就沒有機會了;老年人,攥了一輩子經驗,更應該有點魄力。

Question2.怎樣進步?

詳細、長遠的規劃,不斷地實踐、試錯,深刻的總結、拓展、提煉、內化、提升。

Question3.怎樣實現理想?

如果理想簡單粗暴的定義為成功。那麼做好了問題一的幾點,再加上「老天的眷顧」,我想「成功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


格局跟一個人的經歷閱歷息息相關的,看的多了,視野才開闊,跟努力後所處的位置有關,站的高了,看的自然更遠。

當你爬過1000米高的山,那麼800米的就不在話下,不放眼裡了。大格局還是要不斷挑戰自我,提高自我天花板的高度。這是目前自己簡單的看法,還需學習,提高。


把喜歡的事做到極致。


多看書,多向他人學習。

多經歷些吧,那會使人由內而外的成長。


井蛙不可語于海者,拘於虛也;

夏蟲不可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曲士不可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認知是個什麼鬼?誰能把這個打比喻說清楚不?


格局決定布局 布局決定結局 格局就是胸懷 胸懷都是委屈撐大的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什麼是見過大世面 就是能享受最好的 能承受最壞的


把自己安身立命的事解決,再去結交高人


多聽領導講話,尤其是政府和國企領導(認真臉)


找你城市的頂尖行業,進去!找你身邊頂層朋友,聊天!找你現在最多的時間,看書!

所謂知行合一,不光要從書里看到,還要親身經歷,做到你能做到的最高職位。每上升一點所領悟的也是另一番世界。


最簡單的方式是去讀歷史


三個詞:讀書、做事,閱歷。用人生的長度提高思想的境界,用思想的境界延長人生的寬度。


交給時間吧。


樓主所言,驚醒夢中人


所謂格局視野和高度是相對而言的,之所以思考這個問題,是我認知的提高,也就是開始覺得自己的不夠了。那麼,那麼這個想法最初是怎麼產生的呢?肯定是受到了思想的衝擊,你只要把那個思想當作自己的思想,用他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去理解他的一切,那就是提高了,不斷重複,就是進步


高度多喝牛奶多鍛煉多曬太陽。

視野沒事多扭頭活動頸椎實在不行照著司馬懿開眼角。

格局沒想出來怎麼辦,多穿格子襯衫行不行?挺急的在線等。


看了你知乎上說的所有,關注了你的微信,欣賞你寫作的風格,遊戲人生又思考人生,價值觀我也很認同,說麻干麻走心比什麼都重要。說來好巧,最近用一個反自然規律的思想刷爆了一個重量級(指思想級別高)聊友,然後大家各走各路了。我難過呀,但我知道事情不是為了後悔才發生的,於是我反思,我連自然規律都不能接受,還談什麼大格局,就想我那QQ上掛了幾年的個性簽名「格局人生」純屬扯蛋,我以為我格局可以,其實在很多急事上根本就沒著地,於是第二天一上班,就百度了下格局,最後發現你這篇文,於是我準備嘗試按你的方法提升下格局。做好你這方法,就是錯失聊友這件事情發生對我來講最大的價值


太過標籤符號化,文字遊戲罷了,莫當真。


樓主還是很厲害的,雖然我知道向頂尖高手問道的重要性,但是我沒有能力把這些有條理和邏輯的總結出來,然後寫出來,看樣知乎上面絕對是藏龍卧虎,學習了。@James.Big,


萬卷書、萬里路、萬件事、萬個人


最真實的回答是,如果不是自己所掌握的資源上升到了更高層次,就不可能通過在家冥想或者讀書就能在格局上有較大的提升的。因為資源決定上層建築。


增加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在場合上少說多觀察多想!


看了《毛澤東》心得三點:

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2.懂人性

3.從小事做起,自我做起,實際出發


只有通過實踐慢慢摸索,格局視野不是一朝成的東西,經歷越多淬鍊越多,自然而然會有所提升;還有就是多讀書多思考,多與這一類人打交道……接觸多了視野也就開闊了


先做再想,還是先想再做,是永恆的問題。當決定權較少時,只能表面多做心裡多想


多與你認為有「格局」「視野」「高度」的人接觸和交流。


覽盡風光自然高。


只是單純的多讀書也沒用,還是要多思考總結以提升自己。


不願意有太多的束縛自己家想干點什麼,干點什麼?


跟蓋茨比做鄰居! 


加油,還是要多做,有方向性地多做,有針對性地多做


我感覺自己當不了老闆,但是能成為一個好員工。


占坑,看到一樓要寫萬字忍不住 @帶三個表

這個問題等價於問:幸福是什麼


我只能說樓上都是大師!!!謝謝各位分享。多學,多想,多總結,多分析。


推薦閱讀:

談方法論·番外篇(一):一般化公理
方法論應用(二):等級制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方法論,其核心思想是什麼?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吸收知識並提高自己?

TAG:創業 | 方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