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比較紅毒蛇作為小惡魔代理騎士劇情中書和劇的不同安排?

我是先看的劇,再看的書;劇里,小惡魔是情緒積壓到極點之後衝動地喊出了「我要求比武審判」,而後尋找代理騎士不得,最後紅毒蛇出場,挽救了小惡魔;

後來看書,發現是奧伯倫事先就告訴了小惡魔這個計劃,而後小惡魔在考慮這個計劃的時候被審判,審判中下了決心。

我個人認為,劇里的安排更加具有戲劇性的效果,尤其是增加了許多跌宕起伏,最後奧伯倫親王的出場有種神兵天降的感覺,而書裡邊這段劇情就顯得平淡多了。

是否可以認為,劇里的改編要強於書里呢?或者說,書里這樣安排劇情也有更好的地方嗎?


8這個問題必須回答一下。你們真以為書中的奧伯倫只是個莽夫嗎???

大錯特錯,奧伯倫主動要求做小惡魔的代理騎士,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如果奧伯倫贏了。第一,如願以償殺了大仇人魔山。第二,救下了小惡魔,狠狠的打了泰溫一個耳光。

而且,根據奧伯倫在決鬥時的表現,我們可以認為,他已經把格雷果研究的非常透徹,已經做出了充分的戰術安排。如果不是他一時大意,魔山已經死得透透的了。

再說第二種情況,奧伯倫輸了。第一,多恩親王死在君臨,泰溫必須盡一切努力去平息多恩的憤怒。否則,多恩起兵那可不是鬧著玩的。第二,魔山已經中毒,仍然是死人一個,他會緩慢而痛苦的死去。

第三,我聽過一個非常有趣的腦洞。就算泰溫不死在提利昂手上,他也是死人一個。腦洞的作者認為,決鬥之前奧伯倫和泰溫喝過一次酒,在那時奧伯倫已經下了毒。而且,小惡魔射中泰溫的部位是膀胱,這個部位受傷並不會瞬間致命,可泰溫偏偏就是一下被射死了。

綜上所述,奧伯倫不僅做好了贏的準備,更做好了殺身成仁的準備。換句話說,奧伯倫不管是死是活,擺在蘭尼斯特家前面的都是一個爛攤子。他並不是電視劇里那種熱血上涌的莽夫,而是一條真正的毒蛇。

多恩勇士密如沙,唯此一人甲天下。


劇里沒有泰莎,就這一條小惡魔的角色飽滿度永遠欠書里一點火候。

由於沒有泰莎,劇里小惡魔的崩潰點在雪伊的背叛,才會出現侏儒演技爆炸的那一段。但書中小惡魔雖然對雪伊很呵護且動過情,但遠沒到泰莎的程度,而且書中雪伊是純婊,自然也就不可能引發劇中那種爆點。

劇里很多改編比書里有更強的戲劇衝突,比如書里囧雪爬長城就沒有描寫。但如果你是個心思足夠細膩的讀者,那麼奧伯倫的復仇大計,小惡魔一以貫之的內心積怨等,在書中的情節展開是合情合理且感情上水到渠成的。對比劇和書,書從來不是勝在戲劇衝突,而是情節的合理合情以及人物感情的細膩深沉


劇里的人物智商上下限跳動太高,一會兒衝動魯莽,一會兒又機智變通,感覺前後不像一個人。可能是為了製造更強烈的戲劇衝突吧。

原著有很多伏筆,草蛇灰線,人物性格前後一致,劇情有因有果,能感覺到角色的成長。


這需要與上下文聯繫起來看。

小說第三卷不僅是小惡魔失去地位的過程(首相→財政大臣→囚犯→亡命徒),也是失去理智的過程。

小說中衝動弒父是提利昂理智崩潰的終點,而劇中將這種崩潰提前,弒父那一段就更加順理成章(符合觀眾對一個失去理智、滿腔怒火的人的預期),而不是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原本觀眾對提利昂的預期是能在最致命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克制和清醒)。敘事節奏就不是逐漸遞進,而是逐漸乏力了。

劇中還有幾處不太好的改編,比如讓詹姆提前回君臨(因為按照詹姆的性格,就算斷手也會為了提利昂挺身而出),詹姆沒有說出泰莎的真相(這就讓提利昂激情弒父失去了說服力,因為提利昂不會因為別人要弄死自己而失去理智)。


謝邀。

奧伯倫一生,是以伊莉亞公主的正義為信仰。

勞伯國王對夢中的大舅子奶德說「七大王國也無法填補她留下的空白。」

你看此人,天資聰穎,風流浪蕩,坐享天家富貴,看似瀟洒得緊。實則論心理苦逼程度,可以排權游前三。書里有段話,是他的私生女對道朗親王說:「我父親已經等待了十七年。」 十七年他在做什麼?仇家的瑟曦安坐後位,仇家的泰溫穩如泰山,仇家的詹姆享白袍榮耀,仇家的黃金源源不絕。他哥哥道朗親王是個看似庸碌膽怯,內心城府極深且絕不透露半字的狠角色。奧伯倫對他有期待,期待了十七年。

可是這種復仇,不是奧伯倫所期待的那樣。

當年多恩領連塔格利安龍王都久攻不下,最後以聯姻形式併入七國。這樣的多恩,他們最出色的王子,期待的復仇是權謀算計,更是血與火。

奧伯倫一生無與倫比,他心中的空白是遲來的正義。他渴望的精彩謝幕,是在最愛的比武場上刀口舔血,呼喊著十七年前的伊莉亞。


書中所有的事兒都是精心策劃,外加意外導致事情走向脫離控制。有種人算不如天算的感覺。

而電視劇為了吸引人就要跌宕起伏。

這是這個書和劇最本質的區別。幾乎所有的改動都是基於此。


個人認為這兩種劇情的安排沒有孰優孰劣之分。

書中提利昂這個角色已經足夠豐滿,不僅僅有直接和間接對這個角色的塑造,特別是有泰莎這個角色從始至終貫徹在提利昂線當中。在這個情節中,小說主要刻畫的是奧伯倫親王對姐姐的感情、多恩對尋求的渴望和對歷史的還原。他自願做代理騎士無論勝負如何都對多恩是有利的,更何況他已經對泰溫下毒(此為推測情節,書中奧伯倫與提利昂的對話有隱晦的體現,泰溫死後余臭繞樑也是該推論的證據之一)。

劇中主要刻畫的是丹妮莉絲、瓊恩和提利昂三個角色,其他所有角色的豐滿程度比起書中都大有不足。這個情節中自然是奧伯倫給提利昂讓步,劇情對觀眾的感染力和對提利昂的認同感都很強。


謝邀。我對這個情節印象並不深,僅說一下自己淺薄的看法:我覺得書和劇的出入並不大,比武審判是無奈之舉,是山窮水盡的最後一步,提利昂最初對審判還抱有一絲幻想,或者說是他原以為父親並沒恨他到殺之而後快的地步,小惡魔在審判庭上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絕望。若論刻畫人物的心理路程,還是劇情要好一點,更凸顯了提利昂的悲情,原來,原來他曾引以為傲的家族,他曾愛過的家人竟如此恨他、厭惡他。幸好還有一個詹姆。


謝@一代文豪張宗昌邀。

我是這麼看這個問題的,我覺得劇里的改變至少有這兩個好處:1.讓故事更加具有戲劇性,2.突出了提利昂的性格特徵。

首先1是顯而易見的。相對於一個以前準備好然後自然跟上的比武審判要求,先要求比武審判,找人不成,最後戲劇性地大扭轉,能夠充分吸引觀眾,調動觀眾的情緒。

至於2,我覺得可以把這場審判和鷹巢城比武審判做一個類比,兩次提利昂都是客場作戰,面對不利於自己,寡不敵眾的審判局面,兩次都是先要求比武審判再找代理騎士,這能夠體現出提利昂敢於冒險的品質。另外君臨的審判(此時還有穿黑衣的選擇)還能夠體現出提利昂被激怒,被泰溫傷害到了什麼地步。

但書中的描寫有一個好處在於兩方的人物預判能力都更強了,提利昂從審判開始琢磨比武審判的事,然後就去找波隆,而瑟太后也是在提利昂提出要求前就把波隆收買了。雙方的智商水平都上了一個層次。


謝邀,由於電視劇里的珊莎和貓姨太丑,我一直沒有看電視劇,也不打算看。所以,這大概又是我的一次強答吧。

電視劇里可能突出的是戲劇性,給人一種峰迴路轉絕處逢生的爽快感。而書里,重點不是紅毒蛇的出現,重點是紅毒蛇對魔山的復仇。那句「你奸了她,你殺了她,你害了她的孩子。」說得發聾振聵,一下子把雷加釘到渣男的恥辱柱上,被貼吧的正義群眾輪番鄙視。伊莉雅公主也成了大眾同情的可憐女人。雖然奧伯倫親王書里不幸翻車,但在書外是成功復仇了。如果書里也是奧伯倫親王突然請纓,一來請纓的小高潮和復仇時的高潮撞車,互相抵消,達不到激動人心的效果,二來和後面的翻車對比慘烈,會給讀者紅毒蛇是個有勇無謀的莽夫的不良印象。而且以親王的智商和謀略,我覺得提前和小惡魔商量好更合理。當然,我得承認,我對電視劇有偏見,尤其是當我通過知乎得知電視劇里後期的珊莎依舊是花痴傻白甜,我就徹底視tv為ooc的同人了。

如果有人再邀請我回答冰與火之歌電視劇的問題,請做好會獲得一個胡言亂語噴來噴去的糟糕回答的準備。我知道電視劇有比原著更突出的閃光點,但作為一個原著里的珊莎廚,接受不了電視劇,還請見諒,

最後,說點開心的。

讓我們高呼多恩紅學口號:

雷加渣男,魔山混蛋!


前面的回答已經很詳細了,我在說一句,改編劇的第一目的不是終於原著,而是劇情的戲劇性和合理性,給觀眾製造足夠富有張力的戲劇衝突才是第一位的,所以,小說畢竟不是劇本,在一些場景下想像的畫面還原到電視上戲劇張力往往會不足,從而影響整個劇的敘事節奏,所以改編也是無可厚非的


權游精彩的部分就是在戲中,亦敵亦友關係的變化,今天的敵人也許會變成明天的朋友。朋友,親人也許會變成敵人,每個人在不斷變化中成長。書和電視劇本來的敘事形式不同,使得讀者有不同的感覺,也有先看書而看劇而失望的劇種,如《鬼吹燈》,我覺得不管看什麼要把握當時角色的心裡狀態,以及為什麼他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行為,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推薦閱讀:

高貴美貌的雷加王子為何總是鬱鬱寡歡
假如喬治?馬丁突然走了,冰火迷們,你們怎麼辦?
《甄嬛傳》《武媚娘》等國產古裝片和《權力的遊戲》的差距在哪裡?
美劇《權力的遊戲》哪個角色是最適合做約會的男朋友?為什麼?
如果權力的遊戲里死去的人都有靈魂,並聚在某個神面前一起聊天,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

TAG:美劇 | 權力的遊戲美劇 | 冰與火之歌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