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現代經濟學的概念理解/評價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
感覺現在比較馬克思的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的論述都大多集中在價值理論上,這樣忽視了馬克思的理論遺產的其他方面。如果我們先擱置價值問題上的爭論,那麼如何用現代經濟學去理解馬克思的商業周期理論(經濟危機)、再生產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資本積累?)、工資理論、金融理論(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價格理論、地租理論?(應該還有一些我沒提到,總之是馬克思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重合的理論話題)
註:1.僅討論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不涉及馬克思之後的,諸如盧森堡、列寧、希法亭、斯威齊、巴蘭、森島通夫、羅默等政治經濟學家
2.請不要單純流於表面地通過批判價值概念來評價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我們可以先擱置價值這個概念
3.不必全面評價馬克思的各種經濟學理論,如果你了解某一方面就說說這方面就好了。
提供一種觀點:
Acemoglu在雜誌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里發表過一篇 The Raise and Decline of General Laws of Capitalism,從實證的角度評價了馬克思的《資本論》以及皮凱迪的《21世紀資本論》。鑒於Acemoglu本人在經濟發展理論和收入不平等(兩極化)方面造詣極深,他的觀點頗具參考價值。文章的主要觀點是,「資本主義」作為一個術語打擊面太廣,意義十分模糊,所以不適用於當代比較經濟學和政治學分析。這裡摘取Introduction里的一段:
We should note at this point that we do not believe the term capitalism to be a useful one for the purposes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or political analysis. By focusing on the ownership and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this term distract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eties which are more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xtent of inequality.
Acemoglu認為,影響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的決定性因素不是「資本主義」代表的所有權與資本累積方式,而是經濟政治制度以及技術進步等等。【註:在他的理論體系中技術進步內生於教育水平及勞動供給(見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政治制度(比如民主或獨裁)內生於within-group inequality,社會動蕩,不同階級的力量對比等等(詳見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這本書,我也才剛開始看)。】作者隨後舉了個例子:烏茲別克與瑞士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然而他們的經濟政治環境相差巨大——相比之下烏茲別克甚至更像作為非資本主義國家的朝鮮。
主體部分中,《21世紀資本論》被指出巨大錯誤不談。作者對於馬克思的反駁主要落在其忽略了(內生的)技術進步以及技術進步與「上層建築」的互動,並且列舉了幾個與馬克思、李嘉圖等人的預測不相符的實例——在現實世界中,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平等程度不是單調遞增的。
加入一段私貨:如果把「資本主義基本規律」理解成不同於一般均衡理論的另一種模型,在「資本主義模型」中加入了技術的進步、選舉制度的變化等變數後,這個模型可能會向不同的方向演化(到最後大概是某種動態模型吧,我猜)。其實Acemoglu對生產力的巨大影響基本持支持態度,你甚至能在內生增長理論里隱隱約約看到辯證法的影子。文章反駁馬克思等人主要也是為ownership辯護,並強調分析「上層建築」,即institution和politics的重要性。
主體部分的詳細論述容我先挖個坑以後再補充,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找這篇文章讀。答主也是初學者,難免有諸多錯漏,歡迎討論。
謝邀。先寫一點,想到再補充。
先寫有預見性,或隱或現與現代經濟學形成對話與啟發關係的一些內容。
a. 《資本論第一卷》提出的產業後備軍概念,啟發和領先了勞動力市場不出清作為確保企業內部激勵的效率工資理論;
b. 《資本論第一卷》對資本集中的描述和預測,領先於後世的經濟學對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的研究;
c.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某些地方(不記得原文了)對資本主義拓展技術創新的描述,與熊彼特的創造性毀滅理論可以形成對話;
d. 《資本論第二卷》的擴大再生產模型,是經濟增長理論的先驅。馬克思的兩階級兩部門增長模型也不是沒有人跟,比如A Two-Sector Two Class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e. 馬克思對「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薩伊定理」的嚴厲拒斥,領先於凱恩斯以來總需求理論
f. 馬克思對勞動過程權力關係的描述和強調,領先於Coase(1936)年以來蓬勃發展的企業理論和合同理論
g.馬克思對階級鬥爭的強調,與當代政治經濟學認可的社會衝突論一致(怎麼區別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 - 知乎);並且可以通過H-O-S模型等國際貿易標準模型,對接到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國際貿易與政治衝突 (豆瓣) 商業與聯盟 (豆瓣) 大戰略的政治經濟學 (豆瓣))
h.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某種現代修正版本(Robert Brenner),與Acemoglu強調的制度因素非常相關。Acemoglu的論證與Brenner非常相像,例如 Acemoglu論證政治制度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部分政治上層建築移到生產關係),1500年經濟發展水平與之後長期發展的無關性(生產關係首要性),以及壞制度的長期惡性循環(生產關係的自我再生產) .。
現代經濟學認為馬經不足的地方
a. 價格理論。勞動價值論作為解釋商品相對價格的理論是不成功的。按照斯拉法(1960)的體系,甚至對於相對價格是冗餘的。忽略要素替代和個人偏好變更,馬經無力解釋現實世界中一大部分的商品價格和要素報酬變動。反過來講,由於現實世界中不完全競爭市場和政治過程嵌入經濟過程的普遍性,馬經強調的階級力量對比可能在中短期內比起標準新古典的要素替代供需均衡模型更能解釋要素報酬變動。
b. 激勵與信息。恩格斯似乎意識到價格的重要信息作用
恩格斯指出,價格波動「迫使個體商品生產者認識到:其所在社會需要什麼商品以及需要多少數量」。如果沒有這樣一種機制,生產者就很難得知他應該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數量。恩格斯還說道:「我們有什麼保證來使每種產品都以其必需的數量生產而不是生產過多;有什麼保證來讓我們不至於一方面缺乏穀物和肉類,另一方面卻漬在甜菜糖堆里,或者因為過量供應的馬鈴薯酒而醉醺醺,我們也不致一面裸著身體沒有褲子穿,同時卻被滾滾而來的無數褲子紐扣所淹沒。」(《哲學與貧困》,轉引自托馬斯·索維爾《知識分子與社會》)
但從馬恩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仍然採用naive的魯濱遜描述,可見馬恩對複雜社會的激勵複雜度認識不足。
c. 貨幣理論。由於時代限制,馬克思仍然相信傳統的商品貨幣論,認為只有貴金屬是貨幣。紙幣只是貨幣的象徵。而現代經濟學中信用貨幣論已經無疑義地一統天下。現代經濟學中,法幣在資產定價、經濟周期乃至公司治理領域(內部流動性與外部流動性 (豆瓣))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d. 方法論。這在「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中有很多爭論。在馬經中結構-功能解釋的地位是否合適,是否需要代以方法論個人主義。現代經濟學採用方法論個人主義假說,將社會集團形成納入博弈論研究範疇,將結構變數作為偏好和約束條件,視為外生。
關於現代馬經學者對現代經濟學的某些「元」指責的個人回應:
1.忽略「本質」。
現代經濟學放棄了價值理論,只考慮均衡價格。無論勞動價值論還是邊際效用價值論都不承認。這當然可以說是放棄了對某種形而上的「本質」的追求。但反過來講,自認為更「本質」的理論,如果不能同樣甚至更好地解釋「現象」,其「本質」地位也只是無本之木。
2. "反歷史"
這種指責認為現代經濟學採用的是只適合資本主義社會的抽象人性假設和方法論個人主義假說,只適合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忽略了人類歷史制度變遷。對於這種指責反駁如下。
1)在某種意義上,馬克思主義並不比現代經濟學更主張歷史分殊性。標準唯物史觀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統領所有文化的人類社會。恩格斯說「 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郭沫若為五階段論背書時說(大意)「中國人不是猴子,也不是神,歷史發展階段與世界上別的社會不應該有什麼不同」。可以說,在「元方法論」層次,馬經並不比現代經濟學更缺乏一元化。
2)在方法論個人主義的運用中,制度、結構的變數體現在個人面臨的約束條件中,甚至個人的偏好中。在不需要考慮制度變遷和歷史因素的中短期,可以假定約束條件和偏好不變。在長期,也不是不能做出允許制度內生變遷的模型(大裂變 (豆瓣) 法律缺失與經濟學 (豆瓣))
3)如果承認個人的能動性,甚至承認進化心理學的可靠性。那麼將方法論個人主義的基本思路,乃至個人偏好的穩定性應用於不同歷史和制度條件,原則上不存在任何問題。
3. 「不關心社會關係」。
我覺得看待這一問題首先不要用看口號的方式。否則西經入門就說「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科學」這句話就等於自投羅網了。以任何標準衡量,自吹貿易自由的中國都不比鼓吹貿易保護的川普美國更對外開放,所以對待口號要謹慎。
古典政治經濟學比現代經濟學更關心社會關係嗎?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指責李嘉圖的土地邊際產量遞減律是「將經濟學做成有機化學」,波蘭尼在《大轉型》里評論馬爾薩斯-李嘉圖的工資鐵律是將經濟學歸為生物規律。政治經濟學在當時有dismal science之稱,離不開「工資鐵律」的貢獻。說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多關心社會關係,有多能解釋社會關係,是很可疑的。
指責現代經濟學「不關心社會關係」的馬經立場有兩個問題。其一是忽視了某些領域現代經濟學比馬經更關心「社會關係」。比如馬經的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之分,除了在某些罕見場合有啟發(例如阿瑪蒂亞森列舉的饑荒時理髮師先餓死),是非常ad hoc的;再比如馬經認為金銀是貨幣紙幣不是貨幣。又如現代經濟學對個人偏好和信息激勵的強調。還真不好說在這些領域到底誰是拜物教,誰更關心社會關係。
其二是當代很多左派將一切問題歸諸於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忽略明明是技術條件引致的必然情形。首當其衝的是「為人民而非為利潤」這句口號。事實上在標準馬經里,資本的利潤扮演著投資擴大再生產的重要社會職能,並非必然與「人民」對立。比如,某些為委內瑞拉洗地的回答,鼓吹「 社會主義國家怎麼又要順應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了呢? 」(委內瑞拉為何會陷入「全面飢餓」? - 知乎)將短缺歸罪於不願在通脹時限價運營的資本家,忽視了委內瑞拉政府的通脹+限價是完全破壞任何社會中消費品再生產基本條件的低級甩鍋做法;再比如,當代經濟地理學的左派將城市集聚視為資本攫取利潤的陰謀,完全無視資本願意支付大城市較高的地租和工資就說明大城市生產率有過人之處;再比如真實現了魯濱遜的社會主義社會,也面臨著消費與積累的矛盾問題,還解決得很不好(如何看待 1966-1976 所謂「探索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範疇可以說不僅不在現代經濟學範疇之內,也可以說不在一切經濟學的範疇之內。經濟學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新古典經濟學,研究的都是財富增長、資源配置,而馬克思經濟學的基礎確是研究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並且馬克思就不認為自己是經濟學家,而且極力吵諷所有的經濟學家為商品(貨幣)拜物教。
馬克思經濟學是基於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分析,它完全有別於古典、新古典(現代經濟學)的物質主義為基礎的分析的,無論對於古典經濟,還是新古典經濟學(現代經濟學)而言,勞動對於生產具體的實物都是一個生產要素,但是基於這是人與物的關係上(技術關係)上一種分析;
而馬克思確基於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的分析,即支配他人的勞動就代表了權力,以此來做為其微觀理論的基礎,這樣勞動就不再是生產要素和成本,而是資本社會交換的目的,即交換中竊取他人的剩餘勞動來支配這就代表了權力。由此把馬克思把貨幣(商品)理論建立這個基礎之上,而無論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確把貨幣建立在物質主義的基礎之上。經濟學認為是財富、蛋糕的東西,馬克思確不認為是財富、蛋糕,而認為社會性勞動代表的權力。(當然現代社會馬克思90%以上的信徒,事實上都可以歸為馬克思批判的商品(貨幣)拜物教。)
因而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切總量關係都涉及這個微觀基礎,即這種權力關係上被支配的勞動從總量上完全與技術生產率完全無關,由此總量利潤、一般利潤率完全與技術關係絕緣。即金錢關係是人與人特有的權力關係的反映,而不涉及技術生產率及技術關係。(這裡並沒有說什麼價值概念,而採用直接陳述的方式)
同時,對於現代經濟學而言,主要是通過供求均衡來解釋市場經濟,而馬克思確使用了剩餘均衡(統一利潤率均衡)來解釋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包括題主所提的:商業周期理論(經濟危機)、再生產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資本積累?)、工資理論、金融理論(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價格理論、地租理論,這統統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統一利潤率均衡分析的基礎之上,即低於一般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要縮水或者破產。
現代經濟學的供求均衡與馬克思、古典經濟學的剩餘均衡,現代經濟學的技術式競爭與馬克思經濟學的積累式競爭,完全是兩種對立的兩種傳統分析,前者是現代經濟學最關心的問題,而後者確是古典經濟學的傳統。諸如薩繆爾森曾經極不情願的誠認馬克思是第一個完美揭示古典均衡(統一利潤率均衡)的經濟學家。
因而從現代經濟學的概念邏輯出發,馬克思完全可以從經濟學家範圍內排除出去,而且馬克思本人也極不願意與經濟學家為伍。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先了解一下題主所說的「現代經濟學」的範疇,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其實只是對古典經濟學推論的簡單延續而非另起爐灶(哲學部分如果不關心也沒關係,不影響結論推導)。即我不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其他經濟理論之間存在理解鴻溝。如果題主認為有,希望能在題目中補充出來,然後我再針對性作答。
------------------------------------------------------------------
這樣,我先直接重新概括一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也就是剩餘價值理論(其他經濟理論並不是馬克思的創舉)。題主把認為不能以「現代經濟學」的方式理解的指出來就好了。
1.勞動是一切價值的來源
勞動只是一切價值的來源而非一切財富的來源。財富的來源除了人類勞動還有自然,即我們能夠獲取的物質和能量,勞動是讓物質經過位移和加工後擁有為人所用的價值。之所以不自己從河裡提水消毒後飲用而是買自來水或者純凈水,購買的並不是水分子而是水的搬運和凈化勞動。
生產資料只是不創造價值但是參與價值的創造。生產資料本身是上一個生產環節的勞動成果,在生產過程中事實上和原材料和能源一樣都是消耗品(從長期看),因而生產過程中實際上只涉及兩種勞動:已經結束的勞動(以生產設備,原材料、能源的形式存在)和正在發生的勞動(進行生產所僱傭的勞動力正在付出的勞動),沒有勞動以外的東西參與。產品相對於原材料和生產設備的價值增值就來自這個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狀態改變,這個改變狀態的勞動賦予了原材料和設備損耗的價值增值(沒有狀態改變則不構成被以更高價格消費的理由)。
2.剩餘價值的發生
剩餘價值本身不包含任何道德上的含義,它是對一個差值的定義。剩餘價值即剩餘勞動的價值,剩餘勞動則由必要勞動定義。所謂必要勞動就是創造出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持續的消費所代表的必要勞動時間。這種必要並不是以某種預設理性規定的,它本身就是個市場博弈的結果。這個必要性是以工資鐵律的形式存在,即資本總是只付給勞動者能剛好維持必要的勞動力簡單再生產的報酬,而不是更低或者更高。因為一旦低於這個水平,勞動力再生產就不能持續,市場上作為商品的勞動力供給就會萎縮,勞動力市場進入賣方市場,價格上升(自己早逝了,孩子夭折了,用工荒)。反之,勞動力供給呈現出增長態勢,市場上作為商品的勞動力供給增加,勞動力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價格下降(失業率上升,資本得以利用產業後備軍壓低待遇)。在這裡也就說明白了,必要勞動就是工資。一個生產周期創造出來的價值增值總額中(注意是增值不是產品總價值),沒有被用於支付工資,也就是必要勞動以外的那部分,就是剩餘勞動,也就是一個生產周期所創造的新價值與總工資差值就是剩餘價值。
即,剩餘價值本身只是個簡單定義,按照這個演算法計算出來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沒有什麼「剩餘價值存在與否」的問題。就好比我可以說人分為兩種,十萬根頭髮以上的個十萬根頭髮以下的,可以認為我這樣定義沒有意義但是不能說這兩種人不存在,剩餘價值同理。
3.剩餘價值的影響
一般消費品消費額在同一時間段存在一個上限,即全部人的工資總額(假定所有消費者的勞動收入都不參與積累)。不可能存在超過工資總額的消費(即使考慮社會福利也一樣,因為福利來自稅收,稅收來自所得,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有轉移沒有增減)。全社會總必要勞動無法購買全部新增價值,因為存在總剩餘價值這個差值。剩餘價值被資本用於擴大再生產和提高資本有機構成。這部分消費是工業資本之間的消費,即生產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這個過程導致了生產第二部類(消費資料的生產)產能上升和成本降低。然而對於資本而言,生產不是結束,銷售的完成才是結束,即獲得產品相對消耗的原材料和折舊費用的差價。一旦任何一個企業的生產的產品沒有充分轉化為貨幣,即未能完成貨幣-商品-貨幣轉化的過程,這個損失就不可避免地要由某個群體承擔。扣工資(降低第二部類生產的總消費)、延長生產資料使用時間(進一步增加生產成本並降低生產第一部類消費)、減小下一個生產周期的規模(導致原材料供應產業的不充分消費)。由於貨幣總是流動的,在不考慮貨幣總量增加這一條件時,這種由於某一個具體失誤導致的消費虧空是無法被填補的,它會沿著上述三個線索永遠地震蕩下去,並且和其他的導致虧空的失誤積累在一起。這種虧空稱為生產相對過剩這樣就呈現出一個全社會惡性循環式的總需求下降過程。不論是由第一部類,上游產業,還是勞動力來承擔這個虧空,這個虧空終究會沿著消費鏈條傳遞迴來,並且越發增加整個市場的風險。
從這個推導過程可知:市場的容錯率是0。一個價值轉化的失敗的影響會永遠延續下去無法消除,並且和其他的每一個失敗累加,讓市場日益趨向於不穩定和崩潰。
當然,在全球化之前,也就是在馬克思還在的時代,由於有新世界市場的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以及傾銷市場的存在,資本是以市場的擴大和預期成本的持續減小為支持而不斷掩埋之前的錯誤的。因而在全球化完成以前並不存在資本主義的總危機,只有景氣周期。景氣周期僅僅由供需關係決定,與剩餘價值無關。剩餘價值導致的是總危機,即全球化完成,沒有新的傾銷市場和廉價原材料與勞動力可提供的狀態。
4.剩餘價值導致的總危機無法用調控的手段消除,只能用破壞的手段重置。
稅收轉移價值的手段,例如用稅收支持消費,任何形式的消費,但是並沒有消除先前存在的虧空。因為對所有人都均等的稅收和反饋等於沒有進行稅收和調控,而對不同人不均等的稅收和反饋只是同時突然地導致了部分群體需求的增加(同時卻沒有等量增加的商品,因而結果僅僅是商品的漲價而非消費效用的上升)和另外一些群體消費能力的萎縮(包括企業作為一個獨立資本的消費)。此消彼漲之下全社會經濟並不因為調控而增長,至多因為調控而避免部分自然人生存狀態的極度惡化或者部分企業的經營狀況的極度惡化。
馬克思認為,這種市場本身趨向惡化的性質和無法自救的性質終究周期性地導致工業社會的破壞。具體形式馬克思並沒有明確的認識。而按照歷史,事實上結果是:
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傾銷市場和廉價原材料與勞動力發動了一次全球性戰爭;
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避免國家發生債務鏈條的全面崩潰而通過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掠奪的手段(包括掠奪原材料,強佔工廠、礦場和林地與耕地),奴役佔領區勞動人民)填補債務虧空而展開全球性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復甦的機制是:同盟國集團退出殖民地爭奪,使得協約國集團得以更好地挖掘殖民地潛能;同盟國集團戰爭債務破產和政府倒台引發全國性的破產和資產洗牌,債務在有限責任制度和新貨幣的使用中被豁免了一部分,並且在通脹浪潮中債務在保持數字數額不變的前提下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下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恢復的機制是:軸心國和同盟國都遭到了戰爭極大的破壞,許多先前的「過剩生產(已在不斷積累的不充分消費中變成不可能被消費的那部分產能)」在戰火中徹底消失;戰爭賠款的支付填補了戰勝國通過軍工和徵兵刺激經濟所欠下的巨額債務;全球性的金本位廢除使得戰勝國和戰敗國都通過超發貨幣來降低債務的經濟佔比。
兩次復甦中均有超發貨幣的存在,但是由於印鈔行為僅僅是一個有降低債務的經濟佔比功能的鑄幣稅,因而並不能作為萬能葯使用。在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市場依然在積累剩餘價值導致的生產過剩。
蘇聯解體後遭受的廉價洗劫,英國和日本遭受的貨幣洗劫使得資本主義核心國家沒有在90年代就發生經濟再次崩潰,但是這種以局部的提前崩潰為整體(或者說為核心)爭取時間的過程依然不解決問題,結果就是2008年至今的次貸危機及其後續的全球性經濟萎縮。由於剩餘價值依然在不斷製造生產過剩,因而可以預期,要麼市場在崩潰以前被大規模取締,一勞永逸地永遠避免經濟危機,要麼,
世界大戰的倒計時就在繼續前進。
想用一套理論解釋另一套理論,兩者的前提得是一樣的才行。經濟學假設資源是稀缺的,人是自私的。而馬克思認為資源是無限的,人能被教育成大公無私的。這還解釋個毛啊。
反正重要點的概念我就沒見他說對過
佔個坑?浙江大學就讀,這學期在修政治經濟學。前半部分課由金祥榮老師授課,主要方法就是在主流經濟學與馬經之間建立聯繫。
回寢室了看著搬運一下233
這等於說如何用普世價值應用學術體系去解釋一個社會中無法實現的幻想一樣。符合哲學邏輯的答案只有一個:沒有必要。
其實啊,只有愚昧之國里才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
可惜我只了解他的價值理論,很明顯他的理論是錯誤的
我們先從地球是圓的說起,然後扯扯明牌。
不是一個範圍內的玩意兒,西方經濟學假設資本主義是永恆的和人是理性的,得出來的是限定條件下局部均衡,而老馬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資本主義同所有的事物一樣有生必有滅,理論前提完全不同,結論自然差別大了,對馬克思來說,價值必須存在才能揭示資本主義滅亡的規律,對於只研究局部均衡的西方經濟學,價值根本沒必要存在,只要有價格就夠了。攻擊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純粹是一個屁股問題,因為他們攻擊的是前提(資本主義同所有的事物一樣有生必有滅),辯論發展到互相攻擊前提,純屬傻逼一群。
西方經濟學有幾個固有問題。
如果局限在西方經濟學內部,經濟危機一旦發生根本沒有任何方法解決,因為理論前提資本主義永恆存在必然導致理論根本沒有解決資本主義危機的辦法。所以要擴展,西方經濟學不擴展就沒法發展,而擴展只能從人是理性的這個假設開始擴展,因為資本主義永恆存在這個前提不能動。今年諾獎是行為經濟學,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未來的發展應該就在於不斷地擴展對人的假設,擴大原有的理論框架,這也符合馬克思說的解放社會關係回歸人自身的說法,西方經濟學想要發展,也得不斷地把人的其他關係回歸到人身上,不能單單假設什麼理性人。
但是西方經濟學就算不斷地擴展對人的假設,他還是只能緩解經濟危機而沒辦法解決經濟危機,因為經濟危機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前提(資本主義永恆存在)下是不存在的,他沒辦法解決一個連問題都沒有的問題。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西方經濟學的均衡,越是看上去很美的均衡假設條件越多,越沒啥實際操作性。這是因為西方經濟學的均衡求的是資本主義永恆存在的前提下的均衡,即在機械的,靜止的前提下求得的均衡,他的理論建立一個絕對的永恆靜止判斷下(資本主義永恆存在),他的均衡也是靜止的均衡,即永恆的資本主義下永恆的均衡。
但是現實怎能不運動呢?規定就是否定,它越是想要均衡,更大的均衡更完美的均衡,他就越需要各種前提否定現實的運動,否則他怎麼能均衡?
因此隨著西方經濟學在未來的發展,他必然的會擴展對人的假設,也就是在理論中解放人,同時遲早有一天西方經濟學會在自身的發展中否定自身的前提(資本主義永恆存在),也就是理論在自身內部的矛盾下走向他的反面,同政治經濟學合流發展成為一門更加實踐更加準確的新經濟科學。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羅莎·盧森堡的《資本積累論》?
※馬克思的歷史分期理論究竟是斯大林的五階段論還是三階段論?
※資本主義剝削的厲害還是社會主義的剝削厲害?
※中修的馬克思主義是從哪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