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許世友在對越作戰中的表現?


開宗明義,長期以來,許世友是被冤枉的!結尾部分高能,請慎重閱讀。

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中,許世友作為廣州軍區司令員,指揮了東線的自衛還擊作戰。長期以來,主流意見普遍認為在這場戰爭中,許世友指揮能力低下、表現拙劣。

圖片來源於網路

1,對許世友的非議從何而來?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東線的自衛還擊作戰主要分為三個方向,即高平方向、諒山方向和祿平方向。對於諒山方向和祿平方向,沒有多少爭議,普遍意見都認為打得不錯。尤其是在諒山方向的55軍,攻克同登、諒山,並創造了參戰9個軍殲敵數量的最高紀錄。祿平方向的43軍,進展也迅速,有力地配合了55軍攻取諒山的作戰。

大家感到非常不滿意的是高平方向。原計劃投入7個師,在3-5天的時間裡全殲該地區之越軍346師及地方部隊。但實際上,我軍投入了11個師,打了28天也沒有能夠完全解決問題。尤其是50軍150師448團在回撤時,因為軍工作組指揮失誤,在那嘎以北地區損失一個營,成為這場戰爭中我軍最大的損失。高平方向進展不順利、戰鬥很艱苦,傷亡也比較大,這是事實。由於參戰部隊大多數都是我軍歷史上有著光輝戰績的老部隊,幾十年不打仗了,誰都想抓住機會大顯身手,再展當年的雄風。沒成想過程如此艱辛、傷亡也不小,上上下下怨氣都很大,對軍區前指、對許世友很有意見。用許世友自己的話說,叫做把整個作戰說得「漆黑一團」。

2、高平方向為什麼打得艱苦?

廣州軍區前指打高平的戰法是大縱深遠距離戰役穿插,即集中41軍、42軍、43軍129師及加強部隊,採取大膽穿插、包圍迂迴戰術,速決全殲高平地區守敵346師及其地方部隊。41軍和42軍除了以3個師又1個團分別進攻朔江、八姑嶺、復和、七溪之外,主力分別從念井和布局突破,向高平實施穿插突擊,首先關門,包圍住高平地區之敵,爾後分割殲滅之。

斷退路、包圍住,先圍而後殲是我軍打殲滅戰的傳統戰法。但誰也想不到老經驗在新時期、新地形、新敵人面前,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對於敵國的敵情、地形特點及其對我軍作戰行動的可能影響,沒有能夠充分的研究,特別是對進入敵國作戰可能遇到的實際困難認識模糊,估計不足。比如越北的山嶽叢林地形,路少、路窄、路況差,嚴重影響了部隊進攻路線的選擇和機動的速度,使得我軍的優勢兵力和重裝備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北線擔任戰役穿插的部隊為了按時到位,只能一個勁的往前猛衝,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兵力來鞏固所經過的走廊。沿途的越軍還是在交通線上不斷搗亂,這樣就搞得自己成了無後方作戰,比如121師失去後勤保障長達一個星期的時間。連後勤都不能保障,仗能打得好看嗎?傷亡能不大嗎?(但是注意,不要拿這個來黑我軍的後勤保障,因為121師的情況是特例,不是普遍現象)。南線擔任戰役穿插的42軍主力遇到越軍炸壩放水,在班翁地段形成泥濘路段,導致交通嚴重堵塞,部隊前進困難,極大地影響了攻克高平的時間。

在高平被我軍攻克之後,戰役第一階段結束。越軍迅速改變戰法,從依託陣地節節抵禦轉入化整為零的游擊作戰,憑藉山高、林密、洞多、谷深的有利地形條件同我軍周旋。由於整個戰區面積達2400平方公里,加上地形複雜,因此戰役第二階段對越軍的清剿作戰雖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卻因為上述兩個原因,未能徹底解決問題。

3,實施大縱深戰役穿插不是許世友的打法。

實戰證明,高平方向的大縱深遠距離戰役穿插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而且場面不好看,傷亡又大。但是,這個打法不是許世友的本意!最初,許世友決定的初步作戰方針是:全線展開,同步推進,淺進縱深,分割包圍,穩紮穩打,各個殲滅。根據許世友的這一決定,軍區前指計劃將戰役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全線突破越南邊境防禦,首先殲滅位於邊境的12個公安屯。第二階段集中兵力分割圍殲位於中越邊境的6個守備團。第三階段轉移兵力尋殲敵3師、312師、346師等主力。但是這個方案被軍委否決了。軍委的意思就是要搞大縱深遠距離戰役穿插,斷退路、包圍住,先圍而後殲。

如果東線作戰按照許世友最初穩紮穩打的方案進行,那就能夠充分發揮我軍的兵力火力優勢,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後來那麼艱苦的局面,那麼大的傷亡。

4,雲南方向比廣西方向打得好嗎?

必須承認,雲南方向進展比廣西方向順利,傷亡也比廣西方向小。但是,這不等於雲南方向比廣西方向打得好!因為不顧條件的比較,是耍流氓的行為!

廣西方向我軍參戰兵力、越軍參戰兵力、作戰地域、作戰規模都倍於雲南方向,傷亡大些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何況廣西方向的戰果同樣倍於雲南方向。敵我交換比廣西方向還要高於雲南方向,廣西方向為1:1.65;雲南方向為1:1.34。

套用43軍褚軍長比較本軍與東線其他兄弟部隊的話說,雲南方向碰到的情況,沒有廣西方向那麼複雜,受到的考驗也沒有廣西部隊那麼嚴峻。

5,部隊整體存在的問題不能簡單推到許世友頭上。

打仗不是光靠指揮員的運籌帷幄,要是部隊本身的戰鬥力不強,也是白搭。當時東線部隊沒有熱帶山嶽叢林地作戰經驗,此類作戰的組織指揮、戰法運用都基本上是空白,對戰場環境也極不熟悉。(雲南方向有的仗打得不錯,傷亡也不大,和他們有熱帶山嶽叢林戰的基礎是分不開的。)有的部隊偵察能力差,到了高平城下搞不清敵情,遲遲不敢發起進攻;有的部隊技戰術水平低,戰鬥力差,不能完成賦予的任務,這是平時教育訓練的問題,自身不過硬,難道也能把責任推到許世友頭上?1979年暴露出的更多的是部隊整體存在的問題,是誰的問題就是誰的問題,不能把責任推到哪一個人頭上。許世友所要承擔的,恐怕只是一般的領導責任。

以當時部隊的狀態,就算把很多網友津津樂道的粟裕委任為東線總指揮,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6,許世友的表現究竟如何?

至於許的缺點,周德禮也說過:許司令對革命忠心,執行命令堅決,作戰勇敢,但創造性和謀略性不足。在1979年作戰中,許世友沒有表現出卓越的戰役指揮藝術,但是也沒有明顯的錯誤(如果不服,就列出個ABC來,看許到底有什麼錯誤),平平淡淡而已,既不出色,也無大錯,你可以說他平庸,但是對他的貶低、攻擊是不符合史實的。

以下高能,心理素質差的請慎重!

—————————————————————————————————————————

打仗不是就靠指揮員開腦洞!不好意思,今天要得罪你們一下。

很多人對於戰爭的認識,仍然停留在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唐演義、說岳演義等等古典章回小說的水平上,對於指揮員的認識,仍然是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標準。認為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指揮員「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小說看得多了,而且還是古代文人創作的章回小說,以為打仗是個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指揮員的腦洞開得夠大就行。卻完全忘記了孫子「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的教導。(遼瀋戰役時,光亭兄就引用此言回復蔣校長要他與林彪決戰奪回錦州的構想。當然,而況於無算乎這句話他沒敢說出來。

戰爭是物質的較量,現代戰爭更是如此。我們的先輩也早就說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卻被只會津津樂道神機妙算之類的人拋之腦後。勝利的因素,是對敵我雙方物質條件,以及地形、天候等客觀自然條件的準確把握,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周密計劃、科學分析與準確判斷。脫離物質基礎去糾纏所謂的指揮藝術,是無根之木,是跳大神,是耍流氓,是典型的軍盲思維。

拿抗美援朝做例子,由於我們的後勤保障能力太差,一次攻勢只能維持7-8天左右,被李奇微總結為禮拜攻勢,他很快就拿除了相應的應對辦法。由於我們的技術裝備太落後,火力太弱,就算包圍住了敵人,也往往啃不下來,砥平里就是血的教訓。這些物質上的致命弱點,是你所謂的指揮藝術能夠彌補的?

在具備相應物質基礎和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指揮員的指揮藝術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毋庸置疑,1979年許世友的指揮藝術是不怎麼樣,可以用平庸來形容。但是平庸,不等於拙劣。以當時部隊面臨的實際情況,你讓粟裕上,結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歡迎關註:南疆烽煙正十年

,


1978年12月9日中午,在北京參加中央軍委會議的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被中央軍委副主席鄧小平當面點將為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的東線廣西方向總指揮。當天下午,受命在身的許世友就飛回了廣州。12月11日,他主持召開了廣州軍區第一次對越作戰會議,正式傳達了中央軍委的作戰預令。會後,許世友將軍區領導全部留下來研究了作戰指揮分工。14日,許世友命令廣州軍區參戰各部隊立即進行準備,按中央軍委規定的時間向廣西中越邊境地區開進。16日上午,許世友馬不停蹄地和廣州軍區參謀長周德禮、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王海等人一同乘軍用飛機飛到廣西南寧,正式成立了廣州軍區前進指揮部,拉開了指揮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的序幕。前指地點初期設在南寧明園,後來轉移到郊區的西園,一直到戰爭結束。

1979年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許世友在軍區參謀長周德禮、第55軍軍長朱月華等人陪同下,秘密登上了位於友誼關西側的金雞山,察看邊境對面越南同登地區的地形和敵情。當許世友看到金雞山東南側邊境上被越軍侵佔的中國領土浦念嶺時,沉思良久,說出了一句後來流傳很廣的話:「這叫徒弟打師父,恩將仇報!」

許世友是位很有傳奇色彩的中共高級將領,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他受命擔任東線總指揮,主導了廣西方向的戰役部署和戰役指揮。總體上說,攻堅必克,重擊越軍,基本完成了中央軍委賦予的自衛還擊作戰的預定任務。然而,多年以來,坊間對於東線的對越作戰指揮多有微詞,如認為其貪多求大、因循守舊、不知己知彼、打仗想當然、老經驗套用新情況、損失慘重、得不償失等等。以致於形成了一種氣氛,一提到1979年對越作戰,知道的還是不知道的就搖頭:東線打得不好,傷亡太大,許世友瞎指揮。

批評總是很容易的。如果不能對批評堅持辯證求真的態度,不能從批評中取得實事求是的經驗教訓,批評也就容易流於以訛傳訛。為了不以訛傳訛,那就有必要用唯物主義精神去還原歷史,將經驗主義的判斷進行量化,看看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許世友到底是怎麼打的,怎麼指揮的,到底有些什麼經驗教訓。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談東線的戰役指揮,首先要了解兩軍對壘的基本情況。

越北的地理情況是:山高林密、溝谷縱橫、岩洞眾多、道路稀少、河多橋脆、雨大霧濃,自然地理惡劣,大兵團展開與推進均困難,利於防守,不利進攻。越南國土狹長,首都河內離中越邊境不過170公里,縱深有限,迴旋餘地很小。這種地理特點,決定了越南的國土防禦戰略是「一線堅守,一線取勝」,「不能讓敵人深入我國土,要保衛每一寸國土」,不能輕易後退,以防危及首都。因此,越軍將北部的主要作戰兵力部署在國境線至國土50公里的戰術縱深內,就要在這一區域決勝。

越軍在廣西正面的主要作戰師部署是:346師位於高平、第3師位於諒山、325B師位於先安、338師位於亭立、312師位於太原、329師位於海防、327師位於東潮附近,越軍第一主力步兵師308師和生產師320B師拱衛河內。其中346師、第3師、325B師、338師地處邊境一線,直面中國軍隊打擊;308師、312師、320B師、329師、327師位置靠後,為二線的機動反擊預備隊。

除主力作戰師外,在越北地區執行生產施工任務的部分生產師也可根據情況改編為作戰師。另外中越邊境沿線還有若干隸屬於省、市、縣的獨立團、獨立營、獨立連、公安屯等地方部隊,以及直屬越軍總參執行特種作戰的特工部隊,特別是還有數量眾多的武裝民軍。這些民軍按城鎮、廠礦、農場、林場等地域編成,有連、營、團、師的不同編製,裝備良好,有步槍、機槍、火炮、反坦克炮、高射炮等火器。據戰後調查,僅有8萬人口的高平省廣和縣,就有武裝民軍1萬多人,組成了62個連隊。其他地區的民軍數量由此可見一斑。這是真正的「全民皆兵」,正適合越北兵少地大的戰場實況。越軍將「三位一體」的武裝力量分散配置於山嶽叢林地帶,利用地形組織防禦和進攻,到處打擊和消耗敵人,強調「以少勝多」和「獨立作戰」,輔之以陣地戰和反擊戰,持久作戰,耗光拖垮敵人。這是越軍在長期的抗法、抗美戰爭中練成的得意戰法。

一旦爆發戰爭,在從國境線至縱深20公里範圍內,越軍就以地方部隊、公安部隊和武裝民軍憑藉既設陣地、有利地形和多重火力堅決固守,阻擊和殺傷敵人於邊境;在20-50公里縱深範圍內,以主力作戰師機動出擊,利用一線越軍堅守爭取的時間,將部隊展開實施機動防禦和進攻作戰。

與之針對,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央軍委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有限時間,有限縱深,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殲敵速回。具體戰役設想是用15-20天時間,殲滅越軍3-5個師,攻佔越北有限縱深的重要戰略據點,沉重打擊越南的囂張氣焰。

與越軍相比,中國軍隊的優勢在於兵力雄厚、炮火強大,指揮層和軍隊領導骨幹是經歷過國內革命戰爭及抗美援朝戰爭的精英,擅長大兵團作戰。對越作戰方針是集中優勢兵力,施以重點打擊。主要作戰方向須具備的要素是:有限縱深內的重要城市和戰略據點、有越軍的重要兵力防守、有主要公路交匯、適合機械化部隊和摩托化部隊開進。縱觀越軍一線部署,高平地處越北3條主要公路的交通要衝,諒山為河內東北的門戶,公路鐵路都很發達。這兩地都處于越北正面,是溝連南北的交通樞紐,輻射廣大,且周邊越軍主力密集,正是適合打擊的好目標。

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打得比較倉促,當年的情報工作缺乏基礎,臨陣磨槍,做得不是很好,對越北的地形、民情和越軍的動態掌握不是很深入,是這場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教訓。根據有限情報,廣州軍區前指估計越軍在高平、諒山地區周圍的主要兵力有2個師,加上來增援的至多有6-7個師,約5-7萬人,再算入地方軍總人數約10萬左右。因此中國軍隊在東線先後集結了32萬作戰部隊,以形成對當面之敵的絕對兵力優勢。在火力上,無論是軍屬炮火,還是師屬炮火,在編成上中國軍隊都強於越軍,炮兵數量是越軍的5倍以上,也佔有絕對優勢。然而,有一個很重大的漏洞,並未將規模龐大的越南武裝民軍考慮進作戰計劃中,也未充分考慮到越北特殊地形對於作戰的影響。當然,再充分考慮也難以精確估計,沒有實戰打過就無法了解都有什麼樣的困難。實戰中,越南武裝民軍到處都是,不分前方後方,鑽山越林,上下襲擾,火力還很強,槍一響,幾個人就能牽制1個連的解放軍。這樣打下來,中國軍隊的兵力總是不夠,後方難以鞏固,要耗費大量兵力去守衛交通線,不得不把預備隊接連填進去進行反覆清剿,相當程度上限制了東線的整體攻擊規模和攻擊效果。

1979年的1月5日、2月5日、2月12日,許世友和廣州軍區政委向仲華先後三次主持召開了廣州軍區的第二、第三、第四次對越作戰會議,召集了軍區領導、軍兵種領導、各方向攻擊部隊的主要領導及其他有關人員,反覆討論制定了這次自衛還擊的作戰方案。在作戰方案呈送中央軍委和總參謀部審批的過程中,還對其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完善。

東線最初的作戰方案是廣州軍區前指在第二次對越作戰會議後提出的,其指導思想是「全線展開,同步推進,淺近縱深,分割包圍,穩紮穩打,各個殲滅」。其戰役設想是:第一階段全線突破越南邊境防禦,首先殲滅位於邊境的12個越南公安屯;第二階段集中兵力分割圍殲位於中越邊境廣西段的6個越軍守備團;第三階段轉移兵力尋殲越軍主力第3師、312師和346師。上報中央軍委後,鄧小平作出指示:「我認為是個穩妥的方案,但不符合軍委的意圖。」中央軍委和總參謀部向廣州軍區提出了要求:集中優勢兵力,進行長途縱深的穿插迂迴,打殲滅戰。

經過對東線敵我雙方情況的反覆分析判斷,許世友和廣州軍區前指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重新討論制定了作戰方案。許世友的戰役設想是:「牛刀殺雞」,集中兵力兵器於主要方向,將越軍割開,打垮,殲滅。越軍第一線不是兵力最多、最密集嗎,那我就用強大炮火戳穿你的硬外殼,然後選擇薄弱部位切進去,用坦克部隊打穿插,側翼迂迴,斷敵退路,分割包圍,包餃子,打殲滅戰。可以說,這是人民解放軍一貫的戰略思想,重在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在軍史上曾有過無數的精彩戰例。對於越北這樣的山嶽叢林地區,這樣特殊的異國敵情民情,大穿插,大迂迴,打殲滅戰,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未戰之前恐怕很難想得周全。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老經驗套用了新情況。但是,沒有實踐也就沒有經驗教訓。新情況什麼樣,沒打過誰也不知道。人類總是靠著經驗來指引前進方向的,從戰役計划上看,至少很難有自信否定歷史上的成功經驗。指責許世友在戰役計划上如何如何,是事後的看法,對於當時,恐怕是苛求了。

經過對作戰方案進行了多次修改補充,最後確定將主攻方向定在高平,這裡地處越北正面,輻射四方,且西北和東南兩面被中國邊境線所包圍,是迂迴合圍的理想目標。另外,同時在諒山、同登、祿平、廣寧方向對當面越軍實施牽制性攻擊,保持壓力,使其難以分兵增援高平。修改後的作戰方案報上去不久,就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批准。許世友、向仲華立即向所屬各軍兵種和各大單位下達了作戰命令,各部按作戰方案中的規定分別進行了部署。隨後參戰部隊秘密向各自的攻擊位置開進,並按作戰命令規定的時間完成了一切戰鬥準備。攻擊發起時間確定為2月17日拂曉。

高平地區守敵為越軍346師,下轄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還有地方軍2個團以及一些縣獨立營、公安屯,總兵力約1.5萬餘人。越軍判斷中國軍隊會以坦克部隊打穿插,進攻重點是依託公路的高平北面和東面兩翼,因而對這兩處設置了重點防禦。

對於打高平,許世友要求集中兵力火力,不要分散,打開越軍第一線後,選擇薄弱部位直插要害,殺開一條血路,鑽進去打,斷敵退路,力求全殲。針對346師的主力部署在高平以北的茶靈、朔江方向,許世友下定決心:以廣州軍區主力第41軍、第42軍組成南、北兩個集團,集中6倍於敵的優勢兵力,在強大炮火支援下,以一部兵力向茶靈方向佯攻,吸引越軍注意,主力配屬大量技術兵器從越軍守備薄弱的布局和莫隆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同時以一部兵力在朔江和水口方向沿公路推進做正面牽制性攻擊;在諒山方向,以東集團第55軍攻擊同登,第43軍127師、128師攻向祿平,牽制諒山、亭立方向越軍,配合高平方向作戰;廣西軍區邊防部隊以主力在廣寧方向攻殲邊境當面的越軍據點,並以部分兵力拔除邊境當面的越軍公安屯,配合野戰軍主力作戰。

高平戰役的具體部署是:北集團以第41軍的121師、123師2個團,加強坦克部隊,繞過越軍346師防禦正面,從念井突破,向班庄、扣屯地區實施大規模雙層迂迴,切斷346師西退南逃之路並阻擊太原和原平方向越軍增援;122師加強部分坦克,從廣西平孟方向攻擊朔江,打通至高平的正面道路;123師368團加強部分炮兵,從茶靈正面發起進攻,以牽制茶靈越軍不能增援高平。

南集團以第42軍主攻,集中124師、126師編成兩個裝甲摩托化梯隊,集中大量坦克、裝甲車和自行火炮,搭載步兵從布局關突破,走牛車小路穿插東溪,打通4號公路,與北集團南北對進直搗高平。並以一部兵力直插納隆,搶佔納隆橋,切斷3號A公路,阻擊高平越軍南逃和太原越軍北援;以125師從水口關向復和縣城進攻,打通3號公路;以配屬第42軍的第43軍129師突破邊境,切斷4號公路,阻擊諒山越軍北援,相機向南攻取七溪。

從這個部署上看,似乎是相當理想的。北集團和南集團穿插進攻到位,高平地區越軍即成瓮中之鱉,正面穩紮實穩打即可。打通公路,炮兵和後勤源源跟上,一直保持強大火力,越軍區區1個作戰師和一些地方部隊如何抵擋!高平縱深穿插最遠不過90公里,以機械化部隊開進速度,3-5天連圍帶攻也夠了。打向要害,殺開血路,斷敵退路,合圍殲滅,環環相接,似乎看不出什麼瑕疵。這裡有兩個關鍵,一是穿插和攻擊都要到位,二是要捕捉到越軍重兵集團。許世友要避免的,就是插不進去,打成僵持和消耗,打得不痛不癢。許世友設想這一戰役最理想3天打完。他強調指示說:「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把這個敵人吃掉。121、124師一定要打好,41軍是老部隊,過去很好,這次集中優勢兵力,一定要吃掉這個敵人,首先要把口子打開。121、124師都要插進去,斷敵退路,這是消滅敵人的關鍵。要把敵人包圍起來再消滅,所以準備工作要充分。這一段作戰的準備,還有G日(註:指作戰行動日期的代號),早打一天比晚打一天好……」

實戰局面給了一個嚴峻的回答。要求穿插部隊當天就要插進7、80公里,打到高平城下,合圍守敵,3-5天結束戰役,最理想3天打完,全殲敵人,結果卻被事實證明是一個好看的泡影。

北線122師打朔江,搞了淺近縱深的短距離穿插,出敵不意地從北側孟麻突破,中間楔入,斷敵後路,關門打狗,打得比較成功。其中坦克部隊沿公路攻擊,因步坦配合不到位,幾次遇挫,損失很大,是個不小的教訓。最後激戰5晝夜才拿下朔江,已超出了許世友和廣州軍區前指對整個高平戰役時間的估計。123師368團攻擊茶靈方向的八姑嶺和八達嶺,有力地牽制住了346師主力,殲敵一部,完成了戰鬥任務。這兩座山嶺的山地攻防戰相當殘酷,從中可以看出越軍的單兵戰鬥力很強,這一仗絕不是那麼好打的。

121師和123師(欠1個團)的雙層迂迴都沒到位。121師的穿插路程最為艱難,要徒步長途80公里。沿途地形複雜、敵情不明、遠離後方、聯繫中斷、補給困難,受越軍大小襲擊上百次,傷亡很大,大量人員掉隊失散,糧彈供應不上,部隊餓著肚子抬著傷員徒步前進。最後雖然插到目標地班庄、董賽地區,但各部因迷路遇襲而分散混亂,未能及時整合進至高平外圍,而是滯留於扣屯地區,戰術企圖歸於失敗;123師(欠1個團)組成裝甲步兵梯隊前進,穿插路程90公里。在河安地區遇襲受阻,因通訊聯繫不暢,指揮員判斷失誤,部隊後撤等待,從而貽誤戰機。後兵分兩路繼續穿插,先遣隊1個營雖徒步到達扣屯,但兵力不足,只能持防禦態勢,也未能迅速進至高平外圍。123師主力和坦克則滯留河安地區,與沿路越軍纏鬥,沒能在北線進逼高平,南北對進的企圖已經落空。

121師和123師的雙層迂迴是高平戰役中最大的敗筆,中國軍隊當時所有的弱點幾乎都在這次戰役迂迴中暴露。師團級部隊長途穿插,首先隱蔽性就很難保證。坦克搭載步兵走公路,必然遇到越軍層層阻擊。步兵要下車還擊,步坦就容易脫節。即使坦克衝過去了,沒有步兵伴隨,那就是活靶子,極易被越軍擊毀擊傷。如果沿大路強攻硬打,曠日持久,穿插迂迴的突然性也就失去了。步兵走小路隱蔽穿插,因地形不熟,敵情民情不明,迷路遇襲屢有發生,部隊越拖越長,乃至變成營連級別的各自為戰。即使穿插到位,但部隊散失嚴重,極難整合,一時形不成有效戰力,結果只能自保防禦,難以按原計劃向高平外圍發起攻勢。

因掌握情況不準,通迅聯絡不暢,信息反饋和命令傳達過程中多次發生問題,影響了指揮員的判斷和決心。為隱蔽前進,穿插部隊還一度關閉電台,前後方不能及時聯繫,戰況無法掌握,許世友和廣州軍區前指是著了大急。而後勤補給也跟不上,敵國全民皆兵,部隊連續行軍作戰,疲憊傷亡也就罷了,又遇斷糧餓飯,迷路遇襲,傷員無法轉運,只好隨軍攜帶,影響士氣,刀鋒鈍銼,穿插之艱苦難以形容。而一路兼程前進,未及時消滅沿路越軍,造成後方越軍散兵眾多,跟進部隊屢屢遇襲,難以鞏固戰地,不得不又投入預備隊加以清剿,這又大大拖長了戰役時間。當時原平和太原方向並未有越軍主力師前來增援,如果真來了,以121師和123師的分散疲憊兵力,能否擋得住還很難說。

北集團的實戰進程,肯定是許世友想不到的。中國軍隊以前沒打過大規模坦克穿插作戰,對於步坦配合經驗不足。沿公路穿插障礙多,困難大,想當天穿插到位,3-5天結束戰役,實戰證明是不可能的,這在戰役計劃中是想當然。步兵走小路徒步穿插,翻山越嶺,重火力跟不上,遇到越軍阻擊很難就地壓制殲滅。前邊部隊衝過去了,後邊的又要挨一遍打,傷亡很大,真有點像美軍戰史中說的「印地安苔刑場」。加上後勤保障不力,即使穿插到位,也因飢餓疲憊而戰鬥力大減,難以完成預定任務。就這個意義上說,高平之戰中的大穿插、大包圍,是超越了中國軍隊實際戰力的,難以達成理想戰果。許世友和廣州軍區前指決心打殲滅戰的鉗形割裂戰法,企圖很大,認識不足,準備乏力,效果難彰。

南集團方向的攻勢是高平戰役的關鍵,集中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進行突破。第一梯隊126師首先發起突擊,配屬過來的第43軍坦克團1營用了2小時45分插到東溪,提前15分鐘穿插到位,表現可謂出色。因搭載的步兵中途下車作戰,坦克1營獨守東溪3個多小時,一直堅持到後續的步兵趕上來。這真是很危險,如果越軍集中兵力進行反擊,東溪就可能得而復失。關鍵時刻,2月17日中午,越軍炸毀了東溪以東的班翁山區水庫,造成縱長約800米、寬約60-80米、泥水深0.8-1.2米左右的泥濘路段,將南集團的後續車輛全都堵在水障後面。這樣一來,除前邊突破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外,後邊的輪式車輛和炮兵就被截住而無法前進。沒有炮兵和保障部隊跟上,前方坦克衝擊和步兵拔點都要受到很大影響。

面對突遇的困難,許世友有兩種選擇:一是迅速架橋修路,排除水障繼續前進;二是改道從水口大橋通過走3號公路,經復和縣城上靠松山,然後進入4號公路追趕先頭部隊。如果選擇前者,無法把握要等多長時間才能排除水障,部隊只能在這裡乾等。如果選擇後者,走公路速度會大大加快,可以把握一定的主動權。當時許世友打算選擇後者,要堵在水障後的輪式車輛改道走水口大橋向復和縣城、靠松山方向開進,再經東溪上4號公路追趕前方部隊。

這時,又一個問題出來了。走3號公路就要通過復和縣城,縣城旁邊流過一條平江,需要在江上架設浮橋讓車隊通過。可是125師雖奪下了水口大橋,但還沒有打下復和縣城,也沒有佔領架橋地區的敵占要點。因為攻擊艱難,傷亡不小,125師的部分部隊還退了回來。危急之下,有人建議用預備隊第54軍162師換下125師攻擊復和。許世友不同意,認為怯場的部隊不能換,下死令要125師強攻復和。125師繼續打了一天,終於攻下了復和縣城,但步兵和坦克損失很大,而且還是沒有打下控制平江渡口的幾個山頭。這又耽誤了一天,許世友不得不下令讓162師加入戰鬥。162師表現出色,漂亮地打下越軍控制的攔路山頭並控制了平江渡口,架起浮橋讓車輛部隊通過。又繼續向前出擊,將3號公路和4號公路打通,又開闢出了一條新的交通線。此時,已是2月21日。

從事後結果看,班翁水障經過搶修,已於2月19日修通,可勉強讓輪式車輛通過。124師堵在水障後邊的輪式車輛、炮兵和特種車輛能夠由此通過,迅速沿4號公路追趕先頭部隊。而162師打通3號公路到東溪,已是21日。兩個方向都經過了多次折騰,總算是有驚無險。如果南集團穿插到位,高平被克,復和地區越軍就是瓮中捉鱉,可以慢慢掃蕩,用不著急著強攻硬打。但這結果又是臨戰時無法預知的。越軍炸掉水庫,多長時間排除水障,125師沒有及時打下復和,這都無法體現在戰役計劃中。能考驗的,只是指揮員的臨機應變。總的來看,許世友想讓車輛改道走復和,其決心可以理解,只是結果是不理想的。可以把握的,是當時應該讓預備隊直接加入戰鬥,那樣按實戰進程進行,打通3號公路的時間就能早一天,對全局就更有利一些。

南集團第一梯隊打開東溪的口子後,第二梯隊124師的裝甲摩托化大軍也進入4號公路,快速向高平發展進攻。一路掃蕩阻擊越軍,連闖嫩金山口、弄梅隧道,衝過博山險隘,於20日晚進至高平外圍,至此南集團穿插到位。這時北集團的121師兵力分散,正向扣屯地區收攏,123師主力尚在河安地區與越軍激戰,都沒穿插到位。南集團於21日從高平外圍發起進攻,正待攻城時,軍區前指通報越軍在高平約集中了2個多團兵力,還有幾十輛坦克。以124師一個多師的兵力進攻高平,恐沒有把握。軍區前指令124師就地控制要點,待北集團到達後再行攻擊。為加強攻擊兵力,許世友將160師、162師也調往高平方向。一直等到24日,124師通過對高平的反覆觀察和派出小分隊偵察,發現城內並無重兵,遂於當晚發動攻擊佔領高平。

為截斷高平越軍南逃之路,阻擊太原方向越軍增援,北集團和南集團都派出一部從西北和東南兩路向高平側後的納隆地區穿插。24日,南集團的穿插部隊首先到位,炸毀了位於太原至高平公路上的納隆橋,佔領附近要點形成對內對外正面。南側的129師也突破邊境,截斷4號公路,保障了南集團側翼的安全。戰役發展至此,高平地區越軍已全被網住。然而,各部殲敵不多,越軍主力並未發現。許世友估計越軍主力在高平以北的克馬諾地區,派出160師、162師發起合圍,結果也沒能殲滅多少越軍。這就進入了高平戰役的最後階段:拉網清剿。

所以要進行大規模拉網清剿,一是為了更多地殲滅越軍,實現自衛還擊戰的重要戰役目標;二是越軍游擊騷擾得很厲害,對中國軍隊的運輸線威脅很大,必須予以打擊;三是很快中國軍隊將撤退回國,就要對主要撤軍路線進行清理,打掉附近成建制越軍,保障回撤的順利進行。許世友將高平地區分成南北兩線,先後投入11個師的作戰部隊,以分散對分散,以游擊對游擊,加強伴隨炮火,小群多路,拉網合圍,逐片地區反覆梳理,硬是將越軍逼出來,趕出來,然後殲滅掉。

有的網友提道:我們是要在高平建立政權嗎?顯然不是!我們有必要把每一個越南兵清除掉嗎?也沒必要!如果在清剿中我軍犧牲1名戰士能換來打死3個越軍士兵,值得嗎?我認為不值得!我軍戰士的生命寶貴得多,能減少傷亡就要盡量減少傷亡。我覺得拉網清剿最好只限於這幾種因素:發現越南隱藏的倉庫,消滅排以上建制的越軍,重點是公路及大路旁幾公里的區域。

確實,說得很有道理。1979對越作戰中的大規模清剿可以說是意外情況。這次作戰的重要教訓之一,就是認識到了異國戰場越軍游擊作戰的厲害。真是不分前方後方,到處全民皆兵,迭遇襲擊騷擾,晝夜驚魂未定。拉網清剿,正是針對越南戰場特殊作戰形式而採取的對策。實戰過程證明,如果不費力氣去打掉隱藏的越軍,那就會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付出更多的血的代價。如其被動挨襲,死得不明不白,不如主動出擊,消除敵人的威脅。戰爭的辯證法就是這樣。許世友的拉網清剿決策,是從戰役全局考慮的,是必要而有效的。

東線作戰的第二階段是打諒山。本來東集團是一個「聲東擊西」的角色,在同登方向發動攻擊以牽制越軍預備隊對高平的增援。因為高平打得不太順利,費時持久,於是許世友和廣州軍區前指決心在諒山方向施以重擊,打開局面。

諒山是越北的交通樞紐,也是首都河內東北方向的屏障門戶。而同登又是諒山的大門,是越軍侵略中國邊境的前進基地。守衛諒山的是越軍第3師,當年號稱「南方的一顆金星」,是在北緯17度線以南與美軍作戰的主力師。其中12團曾獲「英雄團」稱號,還有「飛虎團」之譽,擅長奔襲進攻,能打近戰、夜戰,為越軍中的一等部隊。守衛同登的正是這個12團。

相對打高平的反覆曲折,同登、諒山戰役倒是打得豪氣如雲。針對此兩處戰略地位重要,越軍避無可避的弱點,許世友指揮東集團發起正面進攻,首先打下了同登,爾後再行籌劃,猛攻諒山。

同登戰鬥是與高平戰役同時發起的,主要目的在於牽制諒山方向的越軍第3師,不使其北援高平。以東集團第55軍發起進攻,主力兵分兩路切入同登的左右側後,關門打狗,同時以一部兵力攻擊同登東側的坂然地區。在強大炮火支援下,經過7天連續作戰,全部攻佔同登、坂然地區,越軍的「英雄」12團基本被殲。

對於決定性的諒山戰役,許世友再次祭出牛刀。先後集中了近5個步兵師兵力,加強優勢炮兵,從由北向南和由東向西兩個方向同時發起卷擊,可謂重拳出擊。同時以第43軍127、128師攻擊諒山東南的祿平地區,阻截亭立的越軍338師北援諒山。「金星」3師憑藉諒山外圍的扣馬山、扣當山、巴外山等制高點頑強固守,打出了一場慘烈的攻堅戰。然而畢竟兵力兵器相差懸殊,這種硬碰硬的正面作戰不是越軍可以承受的。從2月27日打到3月5日,中國軍隊攻克諒山,重創越軍第3師、327師、337師、338師等部隊,進攻河內的大門已敞開,越南國內一片驚慌。

此時,中國政府宣布撤軍了。

對此,許世友說得好:「過去,我國政府作過很多次勸說工作,提出過很多改善關係的措施和建議,黎筍集團聽不進去,總認為我們軟弱可欺,他們的反華行動變本加厲,猖狂至極。我們不想打到河內去,只是用有限的軍事行動警告黎筍集團。但願這種威逼行動是最後一次,但願中越兩國的邊界衝突緩和下來,但願中越邊界和平安定。」

「我不願意同越軍打戰,這次對越軍作戰是被迫的。但願中越兩國人民友好相處,但願中越兩國邊境和平安定,但願這次作戰是中越兩國之間的最後一戰。」

綜觀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東線廣西方向的戰役指揮全程,除在作戰計划上由於多種因素造成較大程度的脫離實際外,許世友的應變能力很快,反制手段投入及時,總體把握是到位的,有一股銳氣,攻難渡險,克服一切困難,有我無敵,不愧是沙場百戰的老將。他指揮廣西戰區部隊奪關拔寨,不畏犧牲,衝破越軍設置的重重攔阻,先後殲敵40671人,終於予越北之敵以重創,基本完成了中央軍委賦予的作戰目標。這種打到底的氣魄是非常重要的。試想,如果攻擊遇到困難就猶豫動搖,甚至畏敵退縮,貽誤戰機不說,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被敵人反戈一擊那就要受到重大損失。高平戰役中,部隊穿插受阻,遇到了前所未見的困難。那還要不要打下去,插進去?正因為這裡是越軍的要害,才會遇到如此的困難。我們困難,越軍更困難。是否能堅持最後五分鐘,是指揮員能力的重要體現。北集團121師的穿插,南集團125師的攻堅,都是刀鋒已略形鈍銼,但在許世友和廣州軍區前指的強力推動下,終於打了過去,沒有給越軍以反擊的機會。而後期拉網清剿,靈活改變戰術,也成為了實現戰役目標的重要保障。1979之戰對於越南首都的強大震撼,正在於諒山被克。而重擊諒山,打過奇窮河,威攝河內,是許世友向中央軍委請纓而戰,是他的得意之筆,顯示出了許的魄力與狠勁。

1979之戰的最大教訓,是中國軍隊多年來軍隊建設的落後。從建軍起,人民解放軍就主要是一支落後的農民軍隊。朝鮮戰爭得到機緣與世界最強的美軍角力較量,在蘇聯的幫助下,從戰略戰術到體制裝備實現了飛速發展,從革命軍向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軍轉變,迅速拉近了與世界先進國家軍隊的距離。然而因中蘇交惡,國內動蕩,現代化建軍的方向發生逆轉,中國軍隊建設與世界先進國家又大大拉開了距離。直至1979對越作戰,中國軍隊參戰的全訓部隊很少,很多都是生產部隊,臨時擴編,新兵眾多,戰術生疏,因而初戰時受到了很大傷亡。武器裝備也落後,單兵武器還不如越軍。雖有坦克部隊參戰,卻連二戰時就解決了的步坦聯絡都達不到,很難談到有力配合,致使坦克部隊也受損嚴重。通信聯絡建設滯後,步談機和指揮機勉強裝備到連、排一級,機器質量也不佳,班以下的戰鬥展開就難以及時掌握。特別是越南這樣地形複雜的山嶽叢林戰場,地形對通信器材的干擾影響很大,許多任務仍要靠通信員口頭傳達,費時費力,屢屢錯失有利攻擊時機。好在越軍的作戰態勢中缺乏有力的機動反擊,否則真有可能遭遇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時的被敵乘隙反攻。後勤上比朝鮮戰爭時期稍好點,可以攜帶的野戰食品種類豐富了一些,不至於再一把炒麵一把雪。但也僅此而已。為延續戰力而單兵負荷過重,打遠了後勤就供應不上,仍是禮拜攻勢。如第41軍121師向高平西側穿插時就斷糧一周,不得不中止攻勢,取糧於敵。由於政治因素限制,1979之戰是低烈度的有限戰爭,中越兩軍將之打成了一場一戰類型的,至多是解放戰爭類型,連二戰類型都達不到的平面戰爭,讓世界上的很多軍隊看了笑話。落後,是中國軍隊的痛。也正是1979之戰,暴露了中國軍隊建設的落後,為鄧小平大刀闊斧地對之進行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機。

1979年4月20日至23日,廣州軍區在南寧隆重召開了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慶功大會。許世友簽署了軍區嘉獎令,授予參戰部隊148個英雄集體和個人以榮譽稱號,給44個單位和個人記功。在大會閉幕式,許世友講了話,表揚了參戰部隊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並總結了此次作戰取得的重要經驗教訓。

各軍區參戰部隊先後返回原駐地後,許世友又部署了邊防部隊在邊境一、二線的工事構築和偵察警戒,並派劉昌毅副司令員和周德禮參謀長沿邊防線實地檢查了一遍,終於為這次自衛還擊作戰圓滿畫上了句號。6月中旬的一天,許世友帶領軍區前指人員悄悄登上專列返回廣州。在火車上,許世友深有所感地說:「我們是打勝了,可是代價也不小,糧食、彈藥、油料花了不少錢。『殲敵一千,自損八百』,我們也傷亡了不少同志。作為軍人不能怕打仗,也不能怕傷亡。但願這是我們前指指揮的同越南打的最後一仗。」

1980年1月,許世友調到中央擔任軍委常委。但他不願意去北京,而廣州天氣潮濕,他身體不好,也不想留在廣州。在請示中央後,許世友回了南京,住進了擔任南京軍區司令員時住習慣了的老房子。

1982年9月,許世友卸任中央軍委常委,又當選為中顧委常委、副主任。

1984年的一天晚上,許世友對來看望他的原廣州軍區參謀長周德禮談起了1979年之戰:「老周啊,這一仗是我軍抗美援朝以來打的最大的一仗,對於我來說,可能是今生今世打的最後一仗。這一仗地形特殊、氣候特殊、對手特殊、民情特殊,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一下。我們應當用回憶錄的形式,把經驗教訓寫出來,給後人留下點有用的東西。這是我們的責任。你是當時廣州軍區的參謀長,各方面的情況你都清楚,你負責把他完成吧。至於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軍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說法,下面有不同的認識,這不奇怪,還是讓廣大幹部去評說,讓廣大人民去評說,讓歷史,讓後人去評說吧!」

第二年,許世友就去世了。

為了完成老首長的願望,周德禮根據一些軍內人員多方搜集來的材料,以許世友為主人公,歷時3年創作了一本反映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東線戰場的紀實文學,定名為《許世友的最後一戰》,於1990年出版。當時出版時間抓得很巧,再晚一點,就難以出版了。這本書至今也是國內出版的關於1979對越作戰披露信息最多的著作,因而廣為坊間所引用。

許世友的最後一戰,是的,就讓歷史去評說吧。


搬一下自己在北朝論壇 @cpcliusi 兄相應文章下面的幾個回復吧:

1.

支持 @cpcliusi 的觀點。

軍區司令有沒有權?有權,建節開府,起居八座,堂上一呼,階下百諾。但是:

第一,有權的不是他一個,光跟軍區黨委一班人處關係都是個事兒了,何況許世友是三野宿將進了四野的老窩,且得花心思梳理呢。

第二,全軍的訓練狀況就是那樣,不能說軍區司令沒有責任,但這是個大環境的問題,要說有責任,從軍委到各軍區甚至到各野戰軍,全都有責任。

第三,出方案的是各級司令部,下決心的是各級主官。廣州軍區出了方案,主官也下定了決心,上報了不批准,而且有明確的相反要求,許世友能奈何?他要是敢違抗命令,那就是槍指揮黨了。

第四,按說對鄰國是應該做戰爭預案,各種規模各種預設的都應該做,但那個時代畢竟和現在不一樣,政治因素擺在那裡,軍區事先沒做預案可以理解。想想當初鍾偉考慮打蘇聯那會兒,是驚動劉伯承出來說話才平了事的,廣州軍區要是對越南做方案,非議肯定少不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何況,確如樓主所說,在準備打大仗甚至世界大戰的預設下,廣州軍區當時最關心的應該是防美蔣登陸作戰。

最後,收集情報是要做長期細緻的工作的,對一個長期屬於盟友的國家,中央沒有這方面的精神,誰會去做這方面的工作?派出去的顧問團、援越部隊,除非真的有收集情報的任務,否則看到的多半也都是皮相。情報收集不充分,板子其實是要往中央打的,廣州軍區沒那麼大本事。

2.

其實鄧小平在戰後的總結是靠譜的:

我們這個仗打完了,我們應該做幾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做總結經驗。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總結,如在軍事上說,包括軍隊體制,建軍的方針,怎麼樣訓練隊伍,都有一系列問題要考慮。如簡編師,證明這個制度非改不行。一個師要補充幾千人,結果一個班原來的兵只有兩個。要補充七八個,完全沒有訓練就拉上前線,這次爭取了一個月訓練比較好。這個制度不好,還有好多問題要總結。但有一條要特別提的,即殺雞也要用牛刀。這次人員、武器比越南超過好幾倍,高平戰鬥至少五比一、六比一,諒山戰鬥、老街戰鬥都是幾比一,甚至六比一、七比一。這次作戰地形,我們沒有打過,中國沒有這樣複雜的地形,山高、密林、路窄、溝深、洞多,這要不是大包圍、不是密集,我們會很困難,對越南不可小視,不可低估,這次打死的多,捉的俘虜比較少,四萬多。我估計會超這個數,會超過五萬。傷幾千人我不相信,我們的傷亡是四比一,它倒四比一,靠不住。不管怎麼樣,打痛是打痛了,它的神話破滅了。我們也吃了小虧,總結經驗很重要,整個國際戰鬥經驗要總結,戰場包括一個班、一個排、一個連、一個團的,要好好總結,教育我們的部隊,作為部隊的教材。另外,要提高警惕,告訴大家所謂我們吃虧,十二日吃了小虧,我們一個營,由於指揮關係被敵人包圍,回來了一半,損失了一半,這說明任何時候都不能疏忽,越是勝利越要謹慎。本來作戰前後保持聯絡交替掩護,這是軍事常識,前後失去聯絡是指揮錯誤,也不是放了鴨子,吃了虧。這件事提醒我們,對邊界鬥爭,一句話,蘇修亡我之心不死,越南就會軟下來?靠不住,還要提高警惕。總結經驗,包括提高警惕。

鄧提出的幾個點,大家可以對應著來談責任如何分配:部隊的建設與訓練問題、作戰地形不熟導致欠缺對應戰法問題、指揮問題。

3.

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先搞清楚戰略、戰役法和戰術的關係,以及國家戰略與軍事戰略的關係。

大軍區這個層級應該關心的是什麼?戰區級的軍事戰略與大兵團戰役實施。國家戰略這一級的,大軍區主官基本沒資格發言;師以下層級的戰役實施,乃至更低層級的戰術運用,與大軍區也沒有什麼具體關係。而對越作戰這個問題,恰恰是貌似屬於軍事戰略,實際卻屬於國家戰略。

先釐清這個思路,下面的討論就好做了。


二年春,太宗誅南越,分道擊之。以廣州將軍許世友持節、都督兩廣諸軍事、總統東路諸軍兵種。世友斬首數萬,取諒山,乃還廣州。

廣東巡撫聞世友還,親往迎之。世友厭俗禮,戒所過府縣毋迎道,毋設宴。及至廣州,見巡撫典禮相迎,怒,掌誆其手,斥之:「賊匹夫,敢違吾將令?」揚長而去。

時巡撫廣東者,南梁宣文侯也,昔彭武正公戰西北,宣文侯督錢糧文吏諸事。國初總制西北五省,後為文淵閣大學士,與太宗並稱「五馬進京」,太祖贊曰:「爐火純青」。


方面軍司令早就不用參與具體作戰計劃的制定,穿插受阻等具體戰術問題是下級主官的責任,方面軍司令主要是戰役決心這個層面上的擔當,另外利用個人威望協調諸軍機動,總不能要讓他微操到連排吧?

誒說到微操大師,必須@千古完人蔣公


我聽一個越戰老兵說,許世友之所以在越南吃虧,是因為仁慈,用老紅軍的那一套對越南人,幫老太太挑水什麼的,老太太就掏傢伙把兵幹掉了,女人小孩子也是,解放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又不好動手殺平民,吃了大虧,損失慘重。最後調三楊的部隊來,那個什麼什麼什麼,就平推過去了。


不管怎麼說,越戰前期是打得非常失敗的,沒記錯的話,開打後一個星期我軍戰俘就在越南電台露臉了,當時聽的我面如土色。想不到我軍也有人做了俘虜………然後聽說有的戰役連大炮都不用,愣讓戰士血沖………大炮就擺在那裡。後來換了個人,風格就完全不同了……不知道是不是老許的問題,但這個鍋,他背定了……


無論怎麼洗,許這個鍋是背定了。作為廣西前敵總指揮,他的意見是很重要的,怎麼打中央能不聽取他的意見。建國後,援越抗法,援越抗美來來往往,你要說對地形不熟,對戰法不熟,我不相信。裝備不整,訓練不熟,將不知兵,他作為總指揮,就在軍中的他,戰前他會不知道?猛打猛衝,根本就是他以前的打法。許的風格是什麼樣的,太多的文獻資料可以說明。就看戰前十殺令,就知道他的活有多粗。


@cpcliusi 你這個回答,經不起推敲,說一線部隊對東線地形環境不熟悉,可以理解,大多數一線官兵戰前沒有去過越南,對叢林作戰不熟悉。但是作戰指揮部在戰役部署上應該要考慮到這一點,就比如求你不能讓南方的兵穿單衣去冬天的北方作戰一樣。這些下達作戰命令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在內。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何況當初我們支援越南對抗美國那麼多年,說對越南北方環境不熟悉,純屬扯淡!越南北方的兵工廠和倉庫重要道路等戰略設施,沒幾個我們不熟悉的吧。應該說,不僅越北固定設施環境我們熟悉,支持越南這麼多年,應該對越南部隊的實力都應該很清楚。反而越南未必了解我們的實力。

至於說迂迴包抄不是許的本意,這個就更沒辦法說了。許是一線最好指揮官。他不同意,怎麼可能實施?


這麼說吧,東線和西線,一文一武,無論那一路得手都是越南不能承受的。


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他後代也不給任何人發工資!


大軍指揮官主要是下定決心,具體指揮細節也不會插手過多

那個年代全軍都有不少問題


推薦閱讀:

兩山輪戰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為什麼對越自衛反擊戰挂帥的是是許世友而不是粟裕,按指揮能力應該是粟裕才對啊?
馮小剛國慶上映反映中越戰爭題材的電影《芳華》,大家期待嗎?
對越自衛反擊戰聯合國是如何反應的?
70年代我們和越南到底有啥不可調和的矛盾,來了一仗?

TAG:軍事 | 戰爭 | 軍隊 | 中國近代史 | 中越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