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有沒有真正不為利所動的人?
01-25
利這種東西如果僅僅限定為金錢的話,那麼文天祥,諸葛亮,曾國藩,海瑞...都是不為利所動。
但如果利這個東西再進一步擴大,擴大到權勢的話,那麼周公旦,陶淵明,...也都能算如果再進一步擴大利的概念,擴大到美名的話,那麼嗯,好像只有老子,莊子,達摩,慧能這類方外之人可以免俗。
所以關鍵看您這個「利」字里包含了什麼。每個人都有價碼,只不過有些人的價碼你出不起罷了。
有些人想當一國之主,有些人想改變一個時代的走向,有些人想當神。
好了,你收買得起這些人嗎?
還有些人的自我實現和人生追求無法兌換為金錢。
你拿什麼去收買這些人?謝邀,據古書記載,海瑞就是一個。
沒有。不趨利者必重名節,未必是沽名釣譽,也可能是堅守自己內心深處的底線,將聲名視為需要畢生追求守護的目標。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丞相也沒跳脫出這個圈子,時間終將會證明一切的,不就是希望自己的聲名終究為人褒賞頌揚嗎?
真正拋開這二者的或許有的,但是正常人不會做到的。不妨自己想想,不取利不沽名,活著還有什麼追求呢。釋迦摩尼
我只是想起權力遊戲小指頭的話:任何人皆可以收買,只不過有的人不是用錢,而是權力、愛情、榮譽……
古往今來,芸芸眾生,不為利者,皆為名。
還要看怎麼定義利,如果能做好一個定義,那麼肯定有不為這個所定義的利為之所動的人。若沒有一個完整定義,那我認為沒有
從某種程度上,如果將利理解為見利起意,追名逐利,趨利避害等。我認為是一直有這樣的人存在的,名與利對於他們來說,他們簡直想都沒有想過要去謀取,不過是照著自己的意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一種隨心所欲的味道,而他們行為的結果也並沒有與利搭上邊,至於獲得名聲與否,有時候並不是想要爭取就可以有的,他們照著內心的想法做就是,名聲不過是外界賞臉附加的。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所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世說新語.》
德雷莎修女
推薦閱讀:
※怎麼樣說服一個朋友不帶我去看《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而和我去看《湄公河行動》?
※人明明知道會吃虧還是要去吃虧嗎?
※鄧曉芒: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上)
※如何看待小偷掉入水中溺死,百人圍觀無人施救的事情?
※作為一名同性戀,是否有遭遇過被朋友不理解甚至想勸說你變「直」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