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周邊地方,為何上黨地區(長治和晉城)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感低的可憐?
按理來說上黨地區的歷史不算短,怎麼也有3000年了,然而所發生的歷史事件,能寫入史書和教科書的也只有長平之戰了。南邊的洛陽 焦作;東邊的邯鄲 安陽,北邊的太原,西邊的運城 臨汾在歷史上的地位都要比上黨地區高得多。 而且上黨地區歷史名人非常少,分量也不夠,沒有一個能寫入中學語文和歷史教科書的。 長治和晉城也不算歷史上的偏遠地區,為何存在感如此低呢?
補充一下,三家分晉以後,晉靜公及其後裔最早是被驅逐到了沁水端氏,後來是長治屯留(當時就叫端氏和屯留)。戰國有長平之戰。至今高平大糧山(看得出是趙軍屯糧的地方)、長治縣的八義鎮(八名本地父老勸阻趙括出擊,被以惑亂軍心理由處斬)都能看出端倪。唐時李隆基做過潞州別駕,也就是長治市副市長。
愛新覺羅玄燁的帝師、《康熙字典》主編陳廷敬,晉城下的陽城縣人。至今陽城還有「皇城相府」(就是陳廷敬的家宅)這個景點。
接下來的衛國戰爭裡面,八路軍總部可是常年在晉東南的。《亮劍》當中的「趙家峪」,一瞬齣戲到武鄉八路軍總部的「王家峪」。所謂「虎亭」,對應的也是襄垣縣的「虒(sī)亭」。內戰正式爆發前的第一場大戰,閻長官派兵三萬五想偷襲上黨盆地,被陳庚為首的三個軍區一瞬反殺,也是在這裡。其實除了洛陽、西安、北京這些帝都,與揚州、杭州這樣的富庶之地,哪裡的歷史還能對普通人來說如雷貫耳而存在感高呢?就山西而言,省會太原因為中心效應而出名,大同因為邊防重地而出名,晉南(河東)確實也大家不少。但上黨地區因為是東太行、西太岳、南中條三山環繞的小盆地(盆地內小丘陵也不在少數),沒有汾河谷地那樣開闊而宜於農耕的條件,就對外交流而言四面環山,所毗鄰的文明核心區也是黃河對面的洛陽(邯鄲一帶是司馬遷評為「中中」地力,雖是平原但並不富庶),實在不便。近古的晉商研究不多,不敢妄言。但在沒有玉米的上古中古,上黨局促的地形和涼爽的夏季不適合農業――上黨地區出名的是「沁州黃」小米,但粟的生產率並不如小麥。與核心區的疏離,使得這裡自然在多數亂世也不會成為大戰場而出名。不出名自有不出名的好處,農業不發達導致馬爾薩斯陷阱也不會經常光顧這裡。「地下看陝西,地上看山西」也就是因此而得以實現了。山西是個盒子,上黨是盒子里的盒子
盒子是啥意思,盒子,就是裡面裝點東西,往邊上一丟,時間一長,自己都忘了。
多年以後打開看看,還是有些寶貝嘛,所以,山西是文物之邦,這是好事,也是詛咒。
上黨是盒子里的小盒子,你說咋整?
所以,山西的解運,關鍵在於打開盒子,交通通訊這都是次要的,關鍵是人腦子裡的盒子。沁水縣有一個不是非常出名的名人,現在的小朋友可能沒有概念
在電視機不普及的年代,收音機是大家不可缺少的,小朋友每天都聽「小喇叭」節目。「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前面的音樂作曲是沁水人。按理來說上黨地區的歷史不算短,怎麼也有3000年了,
上黨歷史要更長的,有7000年的歷史。山海經里記載的「發鳩山」,這座山還在,還叫發鳩山,這裡也是山海經記載的精衛填海之地。沒錯,神農炎帝嘗百草,也在上黨地區的羊頭山,至今湖南等地的《暗黑傳》里唱到,神農上了羊頭山……幾千年前的漢族創世史詩里,就記錄了羊頭山。舜耕歷山,歷山就在晉城市的沁水縣,與運城接壤,與堯都不遠。舜也是上黨人。歷山也沒有改名字。還有,周代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算名人嗎?伯夷是炎帝之後,上黨人,首陽山至今也沒有改名字。
然而所發生的歷史事件,能寫入史書和教科書的也只有長平之戰了。
上黨戰役發生在國共重慶談判之時,國黨妄圖拿下上黨,為談判增加籌碼,結果打敗。毛主席評論過的,而且為什麼八路軍要挺進晉東南,就是因為這是一顆釘子,有了這個釘子,日本人在河北、在河南的行動就要受到牽制。所以,晉冀魯豫根據地,這個是也載入史冊的。
南邊的洛陽 焦作;東邊的邯鄲 安陽,北邊的太原,西邊的運城 臨汾在歷史上的地位都要比上黨地區高得多。
這幾個地方,在歷史上高於上黨的,也就是太原,洛陽,運城吧。其他也一般。再說了,上黨地區就好比是一個搖籃,最容易被人遺忘的。別忘了這裡與天為黨,是神農嘗百草之地。
而且上黨地區歷史名人非常少,分量也不夠,沒有一個能寫入中學語文和歷史教科書的。 長治和晉城也不算歷史上的偏遠地區,為何存在感如此低呢?
只不過這裡歷史久遠,很多歷史名人你不認識而已。我們從七千年前捋一捋啊。
炎帝榆罔,這個是毫無問題的上黨人。
舜耕歷山,虞舜,上黨人。
伯夷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伯夷,上黨人。
儒家學派後來的著名學者,荀子,荀況,上黨長治安澤縣人。
完璧歸趙藺相如,上黨今澤州人。
東晉高僧法顯,四十多歲第一個到印度取經的僧人,上黨地區,今長治人。
後趙皇帝石勒,從奴隸到皇帝的傳奇人物,上黨人,據傳陵墓在今陵川縣。
唐代著名佛經註疏家高僧慧遠,俗姓李,世居高都霍秀里(今澤州縣霍秀村),曾在古青蓮寺註疏佛教經典,主要著述有《大乘義章》、《大涅槃經義記》、《涅槃經》等。
五代後梁畫家荊浩,字浩然,沁水人。他創作的全景式山水畫奠定了全景山水畫的格局,推動山水畫走向全盛期,對北宋前期山水畫的發展具有極大影響,是我國水墨山水畫發展史上一位劃時代的畫家。
宋代歷史學家劉羲叟(1018—1060),字仲更,澤州縣人,曾擔任過唐史編修官,用11年的時間完成了「律歷、天文和五行志」的編纂,成為北宋有名的歷學家。
北宋藝術家孔三傳,澤州縣人,是中國戲曲史和曲藝史上一位著名的藝術家,是諸宮調(原是一種古老的說唱,經他改革後賦予其新的內容)的創始人。
宋抗金名將王彥,八字軍首領,上黨人,
金、元教育家郝天挺,字晉卿,上黨人,今晉城市陵川魯山村人。世代業儒,終身以教書為業。為人嚴峻直敖,教學重德,以「讀書不為藝文,選官不為利養」為宗旨,是著名金文學家元好問的老師。元好問,就是寫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的那位。
元代傑出的教育學家、著名詩人郝經,字伯常,陵川人,郝天挺之孫,是元代晉城出現的一個蘇武式的外交使節。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親授郝經為翰林侍讀學士,佩金虎符,充國信使,出使南宋。著有《續後漢書》、《春秋外傳》、《周易外傳》、《太極演原古錄》、《陵川文集》等書。
元代的水利專家賈魯,字友恆,上黨人,今高平市野川鎮南陽村人,曾任工部尚書。治河專家,他所採用疏、浚、塞並舉的方略,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河防建設的理論。曾以石船為堤時黃河恢復故道,挽救河南、山東黃泛區災民無數。為了紀念他,河南、山東有兩條河均名「賈魯河」。
明代經濟學家王國光,字汝觀,號疏庵,陽城潤城鎮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入國子監,曾任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主要著作有《王疏庵率意稿》。
明代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張慎言,字金銘,號藐山,陽城縣屯城村人。他的書法,與大書法家董其昌齊名,因號為藐山,故有「南董北藐」之稱。主要著作有《洎水齋文抄》、《洎水齋詩抄》等。
清代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自子端,晚號午亭,陽城人。曾任工、戶、吏三部尚書,是《康熙字典》的總閱官,還編修了《世祖章皇帝實錄》、《大清統一志》、《明史》等著作。
此外還有,明政治家暴昭、連楹,清大學士吳典,抗聯將領魏拯民,人民藝術家趙樹理,著名勞模李順達,「風毛麟角」申紀蘭,等等。
你先知道為啥叫上黨,《釋名》中解釋說:「黨,所也。在於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方誌中說:「居太行之顛,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是地理位置太險峻的緣故,連綿的太行山與外界隔絕了。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皆為利往。上黨正是作為了無利之地,和平年代窮困,戰事則是必爭之地,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長治的党參幾乎絕跡,也是戰爭慘烈的證明作文長治人,我可以說,這裡真的是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級棒的氣候,只要來過就能體會到,一直在發展旅遊城市,但知名度不高,也沒什麼好玩的,很適宜養老反正
首先,大家知道長平之戰,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對坑殺40萬人的殘忍印象深刻,而沒有真正關注它是秦韓戰略決戰的這個歷史意義。所以,不提也罷。
再者,太原、安陽、洛陽、邯鄲,這些都在歷史上做過都城的,歷史文化就別拿來比了。至於和運城、臨汾相比較,這就不知道了。其實上黨地區民名人少,我是承認的,少是一方面,沒有能夠叫的響的才是悲哀。但要是硬拉幾個出來的話,還是有的。比如長治的王彥、李繼隆、申紀蘭,晉城的馮亭、趙樹理、慧遠、陳廷敬等等。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存在感低?其實不然。這個要從中國歷史的大走向看。在幾千年前,中國的中心還在黃河流域,這個時代的上黨地區當仁不讓的創造了璀璨的文化。百度百科上說:「上黨是神話的故鄉」,確實如此,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神農嘗百草等等,都發生在上黨地區。人文始祖堯、舜也多活動在這一帶。包括像下川遺址、塔水河遺址,也都證明了當時歷史文化的興盛。
戰國時,七國爭雄,上黨多國地處交界,」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地理位置重要,兵家必爭,也發生了不少故事。後來秦一統江山,都城從西安到洛陽再到南京,距離上黨越來越遠,(雖然後來到了北京,但也和上黨已經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了),存在感也就越來越低。加之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北方逐漸衰敗,上黨本就是一片山地,發展不易,這時候的上黨地區的重要性便開始一落千丈,而後便一直默默無聞到現在。
所以,並不是歷史存在感低,只是那些重要的歷史大都發生在了久遠的年代,難以被人們再記起罷了。(哦,對了,我是晉城人) 現在長治和晉城都在努力發展呢。除了太原,山西經濟最發達的大概就是長治了吧(百度數據太雜,有爭議是我的錯),而且,晉城的發展速度也是不容小覷的。作為一個晉城人,怒答一記。不算權威人士,研究本土歷史的那些老一輩的人不怎麼玩知乎。先不談戰爭,也不談名人,晉城沁水有個地方叫端氏,這個地方是三家分晉後晉國公卿被遷到的地方。所以在心理上,晉東南地區和山西其他地區是有隔膜的,方言也很獨特。長治晉城的鐵路公路都是河南省給修的,本地尚且疏離,國家又豈能重視?歡歡喜喜汾河灣,好事不到晉東南,說的就是這個。不過長治晉城文化名人其實很多,以晉城為例唐伯虎的印為「晉昌唐寅」,正是說祖籍為晉城人。茹太素,段直,裴搴,裴宇這些人了解歷史的都知道,全部是晉城一個鎮上的。五代時期,柴榮與劉知遠決戰也是在晉城,很多地名也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什麼九頭十八匠,上輦,東四義,臨澤。國共和談期間也有上黨戰役。這塊地方很險要,歷史上山太多了,「州介萬山中,枉得州名」啊。
陳廷敬,皇城相府。
蟒河自然保護區。趙樹理。
太岳軍團。不過總體來說,知名度不高,略遜一籌晉城市沁水縣有個地方叫做柳氏民居 是柳宗元的故居 如今他的後代們都還居住在那裡 而堯舜禹作為我們已知的較早的王 也都在這裡及附近有傳說和遺迹 陳廷敬是康熙的老師 為不能見到皇城的母親在家鄉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修建了皇城相府 上個答主的回答中有人說不知道他 建議百度之我國現代小說家趙樹理也是沁水人 上一個答主的評論里也有人說不知道 這我真的……去百度吧再講抗日戰爭時期 許多村鎮都有英勇抗日的事迹被記載下來這只是晉城市以下的一個縣的一小部分其實歷史感是存在於山西的每個角落裡 無論是旅行還是長住 我都願意選擇有歷史感的城市 在外求學 說起自己的家鄉 也是十分自豪的向他們講起「五千年文化看山西」的厚重歷史
書本上記載的東西真的有限 而晉城長治的存在感薄弱 我不知道是題主比較了多少史料得出的結論 畢竟理工狗也沒有反駁的能力
但是如果想要對我們晉城或者長治的歷史有興趣不妨真的來看一看 畢竟是我最愛最自豪的家鄉^_^長治,晉城那牛逼東西多了,山西地面古建築太多,我也記不得,簡單想想記得的,首先先長平之戰古戰場,至今高平那裡還是陰風陣陣,長治市中心的城隍廟,應該是中國最大的吧,晉城的古建築城堡群,開發的好的皇城相府,天官王府,大陽古鎮,湘裕古堡,柳氏民居等,哪裡大官小官太多,地主也一堆,大大小小留了許多古堡,而且很有特色,比如抵濟城,城牆就是用燒鐵的廢渣磊成的,裡頭還住了個明朝牛逼的數學家,忘了叫啥了,柳宗元後代的柳氏民居。風景也很多,主要就是南太行,中條山系,很多都是未開發的,太行山風景,很不同於別的地方,去的就知道,歷史近代名人多了,陳庭敬,趙樹理,趙飛燕,王國光,法顯大師,王常月,楊深秀,想不起來了,反正感覺這些人很有名,近代有郭台銘,台灣首富,申紀蘭,還有南下幹部,看看福建那多少晉東南的官,包括那位的秘書,
謝不邀。因為家訓上寫著「澤綿上黨」,因此上黨在我家存在感極高……
推薦閱讀:
※為何大多數人都覺得山西屬於西北?
※太原到底哪裡好?
※【No.19】由葛宇路談中國地名的命名與更名
※我國有哪些兄弟省份或者兄弟城市?
※永別了,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