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陝西麵食和山西麵食,哪個種類多?

常常看到說山西麵食有幾萬種的說法,印象里是陝西的麵食種類多一些?


先上結論:山西面種類少。

兩個原因,

1,山西面按面的做法分類,說破天,無非就是那幾十個動詞,剔,削,切,撅,拉,擦,抿之類,沒有其他的分類,並且在非面主食地區的人看來,這些動詞的概念很抽象,多數人們根本理解不了。

而陝西是所有條件一起上,於是雖然沒那麼多動詞,但是名字很多,光臊子面就有岐山臊子面,藍田臊子面,長安臊子面,周至臊子面等幾十種,顯得很豐富,並且對於外地人來說好理解。

2,山西面的澆頭不分類,不起名。

主料是什麼就叫什麼,比如主料是西紅柿,就叫西紅柿澆頭(或西紅柿臊子,西紅柿鹵,西紅柿調和,西紅柿醬等),比如主料是小炒肉,就叫小炒肉澆頭(小炒肉臊子,小炒肉鹵,小炒肉調和等)。因此,雖然各地甚至各家各戶甚至每頓做出來的,配料或調味都很不一樣,但是名字都一樣,或者說,都沒有名字。

而陝西(關中),大致上每種名稱的澆頭(臊子)都有固定的配料和風味,鄰近的地區的配料或調味會有一些固定的區別,都是約定俗成的固定搭配,於是,就有了地名命名的很多種臊子。

3,山西面以製法分類,反而不限制麵條的形狀。比如,同樣是手擀麵,呂梁喜歡長的,太原喜歡短的,臨汾喜歡刀撥的厚的,忻州喜歡柳葉的,太谷喜歡吃硬的,但是統統都算同一種面。

而陝西(關中),同樣是手擀麵,切寬了叫biangbiang面,再寬點叫褲帶面,窄一點叫細面,厚一點叫削筋,硬一點叫驢蹄子,短一點叫碎面,大刀切的叫大刀面,切時用擀麵杖比著叫刀犁面。

於是,山西面確實單調。

4山西麵食多數是單一的味道,比如,小炒肉就是小炒肉,西紅柿就是西紅柿,。

而陝西可以有多種味道,比如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有的店裡甚至有八合一,十合一,可以看出陝西麵食的豐富多彩。


沒可比性,山西在面的形狀上下功夫,陝西在面的口味上下功夫

純粹使用「麵食種類+澆頭種類」來混合排列,山西麵食種類應該要遠遠多於陝西麵食

在麵食做法上,山西面千變萬化;在澆頭口味上,陝西面更為講究

比如你問一個山西人,你們當地有什麼好吃的面啊?他會說「我媽做的抿尖可好吃了,來我家吃」

你問一個陝西人,你們當地有什麼好吃的面啊?他會說「東街的張家油潑面可好吃了,你快去吃」


首先說答案,麵食花樣肯定是山西的多,這個官方還有包括很多權威人士都是認可的。

山西境內多山,十里不通音,百里不同俗。所以飲食習慣都有很大的差別,即使是山西內部挑選麵食代表應該也會產生很大的分歧。尤其是麵食作為家家戶戶日常飲食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心得。

還有一個現象是山西內部除了我們常說的白面麵食外,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粗糧麵食。包括各種豆面,高粱面,玉米面,莜麵等做成的千遍萬化的麵食,其實這些粗糧麵食才是每個在外的山西遊子所懷念的。

山西面試的精髓是粗糧細做,很多麵食做起來很費功夫,而且不易保存,所以一般的餐館都不會做這些麵食,所以好多麵食在山西的麵食在山西的餐館都吃不到,更不用說其他省份了。

除了山西麵食之外,山西晉中,晉西北地區吃土豆的的花樣也很多,如果關注的人多的話我可以在後面再寫一下。

當然,不能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我找到了一段著名美食作家唐魯孫先生關於山西麵食的作品,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山西麵食花樣多。

唐魯孫,本名葆森,魯孫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1946年到台灣,1985年在台灣病逝。滿族鑲紅旗後裔,珍妃的侄孫。畢業於北京崇德中學、財政商業學校,曾任職於財稅機構。

年輕時隻身外出謀職,游遍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對民俗掌故知之甚詳,對北京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及宮廷秘聞尤所瞭然,被譽為民俗學學。加之出身貴胄,有機會出入宮廷,親歷皇家生活,習於品味家廚奇珍,又遍嘗各省獨特美味,對飲食有獨到的見解而有美食之名。唐魯孫先生由於其獨特經歷,其作品中大部分都是寫各地美食的,有興趣的童鞋們可以去找書來看看,以下是我在書中找到的關於一段山西麵食的描寫。

山西麵食花樣多

一般人都說北方人喜歡吃面,南方人喜歡吃飯,因為南方人一向以麵食當點心,偶或吃一頓面飯,老像沒吃飽似的。其實北方一般人生活比較樸實,除了大富大貴人家,中等以下人家並不是頓頓吃洋白面,差不離兒總要搭幾頓雜糧當主食呢!?

有人認為北平人愛吃,嘴又饞,大概做麵食,北平花樣最多了。筆者雖然是北平人,絕不隨便往臉上貼金,講究麵食花樣多,什麼地方也蓋不過山西省去。

早年舍間跟山西票莊恆和、恆肇等「四大恆」都有往來,筆者受業恩師閻蔭桐夫子是祁縣世家,後來又追隨太谷孔庸之先生多年,所以對山西珍餚美味粗細麵食,雖不能說無不備嘗,可也吃過十之七八。有人說:「山西手巧的家庭主婦,能做出七十二種不同滋味的麵食來。」此話或許有點誇大,筆者吃過而叫不出名堂來的就有十多種,那是一點也不假的。有幾位山西朋友說,把晉北各縣麵食花樣都說出來,豈止七十二樣,恐怕一百還要出頭呢!

犒勞

山西因地形關係,分為南、北、中三路。北路大同一帶,以燕麥高粱為主食;中路太原榆次一帶,以小麥、豆面、蕎面為主食;南路臨汾一帶氣溫高,日照多,年可兩熟,所以大半就都吃白面了。北路最普遍的食物叫「犒勞」。犒勞的做法,是把揉好的燕麥面,放在硬石板上又摔又揉,等面醒透溜開,用手一壓一搓,把面捲成實心春卷形,放在蒸籠里蒸,拿出來放在碗里搿碎,澆上濃厚的羊肉湯來吃。燕麥最能抗寒耐飢,加上醇厚肥腴的羊肉,當然更能耐時候了。大同地近塞北,戍卒換班回家,家人備餐,此為無上珍食,所以叫做犒勞。後來有人寫成「栲栳」,那是不知這段來龍去脈而寫出來的。

刀削麵

北平人懂得吃刀削麵,始於閻百川晉軍勢力進入北平。北平城裡城外開了若干山西飯館,而且都添上女招待,刀削麵從此在北平才大行其道。當時北平隆福寺「灶溫」的過油肉、寬汁加荸薺片拌刀削麵,曾經吸引過若干當時權貴前往品嘗。我嘗過之後,確感風味不錯,曾經當著山西大德通票號任掌柜誇獎過。有一天任掌柜跟我說,讓柜上的大師傅趙頭兒表演一次,不但讓我嘗,還讓我看看真正山西太谷的刀削麵是怎麼削的。到了請客那一天,酒過三巡,他特地領我到廚房參觀趙師傅的手法。趙師傅把面揉得光而且硬,揪下一塊,大約有三斤多重,放在一個小木板上,頂在頭上,兩手各拿一把長約五寸的解手刀,刀柄彎成鐵環,套在大拇指上,左右開弓,輪番削刮,削下的都是三寸左右、薄薄三棱形麵條。煮熟拌好作料,吃到嘴裡光滑腴潤,而且有咬勁。比灶溫的刀削麵,又高明多了。?

貓耳朵

撥??「貓耳朵」也是山西出色麵食之一。在北平時,有幾位山西朋友,喜歡到前門外穆家寨吃穆大嫂炒的貓耳朵,又叫炒疙瘩。穆家寨是因穆大嫂而得名,原名廣福居。有些人力車夫,您跟他說穆家寨,大概都知道,要說廣福居,十之八九就「莫宰羊」了。

炒貓耳朵也是先要把面揉得軟硬適度,切成骰子塊兒,用大拇指以熟練的手法捻成蛤蜊殼形,然後捲起來,有如貓耳朵(現在義大利吃的蚌殼形通心粉,就是馬可·波羅在中國學了帶回義大利仿製的)。開水煮熟瀝干,把摘去頭須的綠豆芽,配上小蝦仁肉絲韭菜大火一炒,湯汁都灌入小卷之中,金齏玉膾適口充腸,跟刀削麵的滋味又完全不同。切?聝?????鋁靘嚁棲婭傷篈髟? 蹎…

山西朋友都認為穆大嫂炒的貓耳朵,因為腕力足,鐵勺翻得高,火力夠,加上小河蝦特別鮮,所以比在太谷祁縣吃的貓耳朵還要夠味。?

撥魚兒

平津家庭主婦大概都會做「撥魚兒」。在大碗里把匝和得較稀,用一根筷子順間隔小要著碗沿兒,撥成長條,下在鍋里,就成啦。在…西,撥得短而兩頭尖的叫「撥魚兒」,兩頭齊而且麵條比較長的叫「剔尖」,是有分別的。河北省人沒有那份手藝,只好剔尖撥魚兒不分啦。做這種面食麵首先要和得恰到好處,先師蔭桐夫子有個廚師劉順,從小就在祁縣老家執役,據說他在祁縣就是出了名的剔尖高於,他把和得略稀的面,放在平邊的瓷盤子罩,用一根筷子把面剔成細條下鍋,一口氣撥完一盤,一根長麵條中間不斷,一根面煮一鍋所謂富貴不到頭,真是神乎其技矣。

柳葉兒

「柳葉兒」是把面擀成薄片,用刀斜切,每一根都是一頭寬一頭尖,形如柳樹葉子,把它放在鍋里煮這叫柳葉湯。北平人辦喪事如果夜裡放焰口,等焰口下台,喪家請僧道喇嘛消夜,一定都用柳葉湯,所以北平人嫌忌諱,平日沒有隨便做碗柳葉湯吃的。

壓合落

「壓合落」,山西人叫河撈,其實叫壓合落才合情理。記得前幾個月姜增亮先生在報上畫過一幅「合落床子」。這種特製「床子」多半是棗木做的,架在灶上,把面和好,放在床子當中圓錐形洞中,下有鋼片鑿上漏孔,用槓桿推壓活塞,面從漏孔中被壓成細條直落鍋中,顧名思義,叫壓合落比叫河撈來得貼切。同時壓合落用豆面、蕎面等類來做比較有咬勁,順口,如果用白面來做反而不如雜糧做的擋口了。

捻捻轉

「捻捻轉」,山西土話叫「抿蛆蛆」,用燕麥或蕎面和成麵糰從一種特製「手擠子」中壓擠下去,這種擠出的面的形狀,有點像蠶寶寶幼蟲,鬆散勁爽,用焦熘肉絲拌著吃,不但耐飢,而且爽口。所以出外短程旅行,吃了捻捻轉可以一天不餓,不過必要條件是一路飲水無缺,因為吃了捻捻轉最易叫渴,如果沒地方喝點茶水,那可就慘啦!

拖葉兒

「拖葉兒」,是把菠菜或白菜、扁豆、茄子切絲,在麵糊里一蘸,下在高湯里煮熟來吃,既營養又實惠(尤其受老年牙齒不好的人歡迎),冬天來吃,最為落胃。據說義和拳之亂,慈禧光緒倉皇蒙塵西奔,懷來知縣吳漁川曾進過拖葉兒充饑,後太后迴鑾,想起蒙塵時饑寒交迫時吃得有滋有味,還偶或傳知壽膳房做一餐拖葉兒吃,

搓搓兒

太谷還有一種面叫「搓搓兒」,是把面和好,不切不溜,用手把面搓成細麵條,難在又勻又快。孔庸之先生有一年帶我去參觀銘賢大學,他老人家的表弟婦,在家鄉是做麵食的高手,為了歡迎孔氏,曾經表演過一次。在以往,刀切麵條,細同一窩絲的我都吃過,像這樣用手搓得又勻又細的面,還是第一次吃到哩!尤其是用口蘑肉片勾的醋鹵,現在想起來,還饞涎欲滴念念不忘。

總而言之一句話,講做麵食,依筆者個人的體會,哪省也比不過山西去。我們外省人頂多嘗過五六十種,已經算是不得了了,據老一輩的人們說,還有一大半,我們沒嘗過哩!希望在台的晉省同胞,知道多少,就把它一一寫下來,免得這些做麵食的方法失傳。


題主得出該印象的原因可能是山西麵食吃的少,或者只知道山西刀削麵。山西的麵食種類除了刀削麵眾所周知外,其他麵食種類只活躍的山西境內。

以晉西為例,在飯店你要吃主食,至少有三四種選擇,都是比較便利上桌快的麵食,比如扯麵、揪片、擦尖、抿尖等幾種。反觀蘭州拉麵店一般只有拉麵、刀削麵兩種選擇。


凡有類比,必有引戰。


@Fan Francis 這是原作者,知乎這手機客戶端簡直反人類,想放到這段話末尾艾特都做不到。

這是我在知乎收藏的第一個回答,手機複製過來,不知道手機上該怎麼引用。

如果用組合來定性。。。

(以下排列有顯見的時間先後順序)

參數N1:白面、豆面、紅面、莜麵、玉米面。。。

參數N2:稀、軟、中、硬

參數N3:手擀、機器、刀削、剔、抿、拉、扯、甩、揪片兒、貓耳朵、丁丁、捲兒。。。

參數N4:水煮乾麵、湯麵、炒、悶、蒸。。。

參數N5:番茄雞蛋、小燒肉、臊子、辣椒熱油、羊肉湯、青菜雞湯、紅燒牛肉、大排、大肉、雪菜肉絲。。。鮑魚澳龍松露魚子醬。。。

參數N6:加醋?加辣椒?

山西:圍繞N1-N3來命名,其中N2和N3合併。如,「紅面剔尖兒」、「豆面抿尖兒」。N4-N6不參與命名,一切隨意。其中N5並不複雜

陝西:圍繞N4-N5來命名。如,「油潑面」、「臊子面」。N1-N3不參與命名,且對應固定的N5,N1-N3的參數相對固定,沒有山西那麼組合複雜。其中N5可以很講究,且講究是為了襯托面本身的質地口感

江南:圍繞N5來命名。如,「大排面」、「魚排面」、「大肉面」。N1-N4不參與命名,且對應所有的命名,N1xN2xN3xN4這麼多參數組合,坍縮為一至兩種 -- 「軟硬適中的條狀煮白面」。而N5並非是為了襯托面本身的質地口感,於是秦晉兩地的人民大體上是不會認為「大排面」是一種「麵食」,而是會被看做「大排」本身。

如果有一種虛構的麵食,叫做「少辣不放醋小燒肉炒軟紅面剔尖兒」,在山西會被稱為「紅面剔尖兒」;在陝西會被稱為「小燒肉面」;在南方也會被稱為「小燒肉面」,同時被質疑「這到底是什麼面?」 「這面的形狀是什麼鬼?」

而一些真實存在的麵食,如「重慶小面」,在山西僅會被稱為「鹼水白面」;在陝西會被稱為「辣末干拌面」;在江南核心區(淮揚至蘇滬杭)應該會被吐槽「太辣」。。。

如果用「電腦」來做比喻。。。

山西:我們的電腦種類有很多。有Intel的,AMD的,VIA的,Nvidia的...

陝西:我們的電腦種類也有很多。有聯想的,華碩的,惠普的,戴爾的...

江南:我們也有我們很棒的電腦,如「聯想Thinkpad Yoga一代」。其中有12寸的,14寸的,15寸的。你可以用它來玩兒老滾,玩兒輻射,玩兒GTA,還可以做辦公用。


麵食是指主要以麵粉製成的食物

所以形態並不只是麵條。

山西麵食_百度百科

陝西的話,麵條剔除,饃類還佔據著半壁江山,夾,泡,煮,烤,不一而足。

老陝舌尖 --陝西麵食欣賞之麵食大全

最後,西安人,同樣是山西刀削麵愛好者。Peace點,非爭個誰是騾子誰是馬有個毛用?


看了很多回答,我很無奈。

這個問題很冷門,因為山西,陝西這兩個省的美食,在全國來講,是比較沒有存在感的,當然陝西的存在感還要大大的強於山西。

而作為一個山西人,我想說的是,山西的麵食,被代表了。一直以來,山西刀削麵成了名片,省會和晉中區域的雜糧,比如莜麵栲栳栳在刷存在感。有不少答主說山西的面重形不重味,我想哭。

其實真正的山西麵食,在晉南,在完全沒有存在感的臨汾和運城(你聽說過這倆城市嗎?)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夜市,全省只有臨汾和運城的夜市,以麵食為主,你去省城太原看看,夜市沒有賣面的,跟全國各地一樣全是燒烤海鮮。但你去晉南看看,10個麵攤配1個燒烤攤。每個麵攤的燈箱,七八種麵食配三四個炒菜。再看路邊飯館的名字,「XX面」的招牌,只有在這倆城市隨處可見。基層看全局啊。

重形不重味???你來試試,一個月味道不帶重樣的,炒的澆的鹵的煮的不多說,燜面,這裡用棒子麵當面撲,燜面是帶面霜的,太原的燜面油膩膩還糊鍋。你吃面要勁道,要有嚼頭有口感,你吃過入口即化但嘴裡還殘留著渣渣口感爆棚的麵條不?南瓜乾麵,羊肉乾面聽過沒,你只聽過武漢熱乾麵,那就是一碗芝麻醬(啊呸)。我想說晉南人手裡端一碗酸菜乾面(也叫霍菜乾面),給個皇帝也不換,嘿嘿,這個面街上沒賣的,你只有在朋友家裡才能吃到。

總結一個現象全山西省只有晉南的臨汾和運城,外地麵食無法存活,包括但不限於蘭州拉麵,李先生,各種日本面,在這兩個城市,你完全找不到這幾種面。全國範圍內,沒有蘭州拉麵和加州牛肉麵(李先生)的城市,估計也就這倆了。晉中,太原,晉北的雞蛋西紅柿,雜醬,小炒肉,晉南人看都不會看一眼,雞蛋西紅柿在這裡被稱為「懶漢飯」,意思是今天太累了犯懶了不想做飯了,炒個雞蛋西紅柿,澆個面吃一吃吧。

其實,美食跟地域影響力息息相關的,晉南的影響力在全國很低,所以麵食造成了不出眾的印象。50年前晉中在吃雜糧,晉北在吃大豆,而晉南幾千年以來都是小麥產區。(插一句歷史,臨汾是堯都,運城是禹都,華夏文明發源地。直到今天,山西人口運城第一臨汾第二,省會太原排第三,為啥?這裡產麥子,能養活人!)

有機會的話,參加一次晉南的紅白喜事,早飯全是臊子面,吃一碗,陝西的岐山臊子面就是垃圾,我對我說的話負責。


推薦閱讀:

中國部分地區的方言為什麼鼻音很重?
陝西經濟還有希望嗎?
如何看待「陝西少年公車上指認小偷 卻遭拉下車群毆」事件?

TAG:山西 | 陝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