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法本來的標準是怎樣的?

像主謂賓這類的現代流行的語法稱謂應該是從西方引進的吧,那麼比如像以前私塾中是如何教授語法的呢?文言文語法應該還是比較嚴謹的吧?


語法的概念就是從西方引進的。自馬建忠先生的《馬氏文通》始,引進了西方語法的概念,以文言文作為研究對象來分析,建立起漢語語法體系。

古代確實不做語法分析。語法事實上是從具象到抽象概括出來的,母語者並不需要先學習抽象的「語法」,再學會語言。


首先,主謂賓定狀補名詞動詞形容詞,都是西方引進的無誤。

以至於搞漢語本體研究和辭彙研究的時候經常感覺一些特定的詞分類很謎,或者標準不清晰。

然後糾正題主一個觀念:

任何語言的語法嚴謹性都是相當的,語法是後人歸納總結的,說話的人是不會想「我在說主語、我在說謂語、我在說賓語」這樣的概念的。所以如果你覺得一個語言的語法特別不嚴謹,那就是語言學家們暫時還沒有完整地歸納好它。

第三,以我的知識水平和知識儲備,【好像】,中國古代是沒有語言學概念的,沒有人歸納語法。具體的我試試查一查看……_(:з」∠)_。


不妄加評論,但首先糾正其他答案中的幾個常識性錯誤,供大家討論。

首先,樓主的問題並不清楚。

再者,大部分寫答案的朋友沒有弄清楚或者是忽略了「什麼是語法」和「什麼是語法學」這兩個問題,即「語法」和「語法學」的區別。

誰說古代漢語不關注語法,誰說古代漢語不研究語法,不重視研究語法並不代表不講究。

語法是什麼,是語言的規則,是語言材料以詞(在此不區分單複音節)為單位的組合以及聚會規則。那麼只要是語言,是可以用於交際的語言,必定都有語法,因為這是客觀存在的。

語法學是什麼?是研究語法的科學,這種研究是系統的研究和高度的關注,是對客觀語法事實的描寫和解釋,是對語法事實的歸納和總結。

中國的語言學發展階段大致和歐洲一致,只不過在具體階段所重視的客體不同。古代重小學,小學包括三大塊,訓詁、文字、音韻。因此,在中國古代,可以說是沒有嚴格的語法學,注意,是沒有語法學,但不是沒有語法。那麼西方有語法學嗎?很明顯,他們是有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照劉潤清先生的《西方語言學流派》講古希臘羅馬的那幾章。

樓主的問題是,語法標準是什麼?那麼語法標準我們可以理解為客觀的語法事實標準或者是語法學所歸納的標準。從前者看,這是一個系統複雜的工作,資料有些,著實不是一個人的能力能講清楚的。如果按後者的標準,前幾個答案說的比較明確,古代漢語沒有語法學。因此,此標準必定指客觀的語法標準。

那麼我們再討論,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語法學,而西方有呢?我們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二者語言的特點所決定。西方語法學以拉丁文、希臘文為主要研究對象,不管是什麼,它們是重形式的語言,而漢語是輕形式重意義的語言,因此他們比我們更迫切地需要一套語法規則去規範自己的語言,否則便會混亂。但意合語言卻好像並不是那麼迫切,但並不是不需要。另外,中國的語法學是近代才發展起來的,但是請大家注意,近代語法學的對象是什麼,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大家得思考這一點。

此答案隨手而寫,沒有查閱資料,可能有些地方不太嚴謹,篇幅和時間有限,只能說一些想法,供參考。


其實最早的語法理論是印度的波你尼的《八章書》。


推薦閱讀:

請從語法角度分析這句話?
為什麼不能說「一張口罩」?
現代漢語沒有日語韓語那麼複雜的敬語,沒有德語法語的格和位,可為什麼許多外國人依舊認為漢語並不好學?
寫寫看 問問看 的看怎麼理解?
看得懂英語,但寫不出英語句子怎麼辦?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語法 | 漢語語法 |